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韋力︱關漢卿、白朴、王實甫、馬致遠:元曲名家遺跡何處尋

編者按:《上海書評》將持續發佈藏書家韋力對中國古代文人遺跡的實地尋訪隨筆, 本文為“覓曲記”系列, 現場照片都由作者提供。

(一)關漢卿墓破敝得超乎我的想像

關漢卿是元代四大戲曲家中名氣最響的一個, 僅憑《竇娥冤》一劇, 就足以不朽。 然而這位偉大人物的生平至今還是一筆糊塗賬, 學界廣泛引用的總計有三個出處, 一是鐘嗣成的《錄鬼簿》:“關漢卿, 大都人。 太醫院尹。 號已齋叟。 ”二是元代熊自得在《析津志》內的記載:“關一齋, 字漢卿。 燕人。 生而倜儻, 博學能文, 滑稽多智, 蘊藉風流, 為一時之冠。 是時文翰晦盲,

不能獨振, 淹於辭章者, 久矣。 ”第三則是朱右在《元詩補遺》內的記載:“關漢卿, 解州人, 工樂府, 著北曲六十本。 世稱宋詞元曲, 然詞在唐人已優為之, 唯曲目元始, 有南北十七宮調。 ”

關漢卿的生卒年, 也同樣是一筆糊塗賬, 為此近代學者做出了多種推論, 比如鄭振鐸在《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說:“《錄鬼簿》稱漢卿為已死名公才人, 且列之篇首, 則其卒年至遲當在1300年以前, 其生年至遲在金亡之前的二十年(即1214)。 ”而孫楷第則認為, 關漢卿生於宋淳祐元年至十年, 卒於元延祐七年至泰定元年。 然胡適卻認定關漢卿生於金興定四年至正大七年, 而卒年則在元大德四年以後。 王季思基本認可這種說法。

關漢卿墓位於河北省保定安國市伍仁村東北五百米處。

從寺店村出來一路打聽駛上大堤, 進入安國市境內, 在路邊加油。 給車加滿油, 自己也覺得餓了, 在路邊看到有餄餎館, 我小時候特別喜歡吃油面餄餎, 看到這兩個字立即感到食欲大振。

文物保護牌

飯後前往伍仁村, 在村中東拐西拐穿過,

進入村外的大片玉米地中, 在村東北的大堤內側看到了關漢卿墓, 墓的文物保護牌已被砸斷, 裂在了地上, 另一個說明牌, 也倒伏在一旁, 僅有墓碑還矗立在墓前, 墓丘用紅磚壘成方形, 上面沒有長滿著草, 總體印象是關漢卿墓殘破不堪, 僅墓旁的五六棵側柏能稱得上是舊物, 然而從樹齡看, 也超不過二三十年。

關漢卿墓

對關漢卿墓的記載, 最詳細的就是乾隆年間修的《祁州志》:“漢卿, 元時祁之伍仁村人也。 高才博學而艱於遇, 因取《會真記》作《西廂》以寄憤。 脫稿未完而死, 棺中每作哭涕之聲。 狀元董君章往吊, 異之, 乃檢遺稿, 得《西廂記》十六出, 曰:‘所以哭者, 為此耳, 吾為子續之。 ’攜去, 而哭聲遂息。 續後四出以行於世。 此言雖雲無稽, 然伍仁寺旁有高基一所, 相傳為漢卿故宅, 而《北西廂》中方言, 多其鄉土語, 至今豎子庸夫猶能道其遺事。 故特記之, 以俟博考。 ”

這段記載很有趣, 也使得後世對《西廂記》的作者有了“關作董續”說, 然此處卻稱伍仁村有一塊高臺地, 是關漢卿家的故齋,

可惜我在村內轉了一圈, 沒能找到這塊高地。

關漢卿郵票

關漢卿的名聲在上世紀初即大火, 尤其解放以後, 還專門給關漢卿出過紀念郵票, 可稱得上是家喻戶曉的歷史文化名人, 然而他的墓廬卻如此破敝, 很是出乎我的想像, 尤其奇特的是關漢卿的墓變成了窄窄的一個豎條, 在豎條的兩側,則是用犁切出的新痕。我不能理解,為什麼要把墓切成這樣。回到車邊時,我遇到了一位路過此地的農民伯伯,我向他請教關漢卿的墓為什麼是這個形狀,老伯淡定地跟我說:現在已經分田到戶,這家人當然不願意有這樣一座大墓立在他家地中,因為機器耕種時,這樣圓形的墓不便於操作,故而此家每次犁地時,都會削掉一點墓土。原來是這樣,真不知如此的蠶食下去,哪天這座墓也變得蕩然無存了。

(二)毫無蹤影的白朴墓

白樸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原名恒,字仁甫,又字太肅,號蘭穀。據說他一生總計創作了十六部雜劇,而流傳至今的僅有《牆頭馬上》《梧桐雨》和《東牆記》三部,其他還有兩部殘本。

正定古城城門

白樸墓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古城南門內側。從石家莊開車到正定約有十五公里的路程,實際上因為城鄉發展,正定與石家莊已連為一體,南門則是恢復後的正定古城城門,看上去倒是巍峨高大,門洞內已不允許行車,汽車車道從城的西側繞路,我步行穿入城門洞,在城牆的四周到處尋找著古墓,查過多份資料都說白樸墓就在城門的內側,然圍著城門四處尋找卻看不到古墓的任何痕跡。

在城門的東側,有一段殘破的古城牆,我爬上城牆的斷垣,準備到這一帶尋找,斷垣的內側已經改造成了一個院落。如何能夠進入院落,我卻未看到入口,因為我已經在院落的上方,於是準備踏著房頂跳進院內。

剛剛登上房頂,就聽到了裡面數條狗的狂吠,嚇得我止步於此。站在房頂上向院內張望,看不到任何墳狀的土丘,有數只羊爬在了陡峭的斷壁之上。沿著城牆向東行,走出去至少有一千米,城牆的雪還沒有融化,寒風吹在臉上,像小刀割皮膚的感覺,一路走下去,無論新墳舊墳均無蹤影,只好原路往回返。回來時才看到,那段殘破的城牆被人改成了窯洞,在居住使用,在這種搖搖欲墜的殘牆下居住,真要有一定的膽量。

殘破的城牆

回到城門附近,向幾位鍛煉身體的老人打聽,其中一位告訴我,自己在此城住了六十多年,不知道有這麼個古墓在,我拿出資料給他看,他告訴我原來在南門的內側擺著一些正定歷史名人的雕像,到去年不知什麼原因,都被拉走了,但他不能確定這些雕像中是否有白樸,我進一步向他請問,在城牆的西面荒地中是否有古墓,他說以前這一帶的確是有很多墳頭,但近幾年舊城改造,已經全部被平掉了。

(三)普救寺與王實甫故里

《西廂記》是元曲中的名品,而它的作者,後世有爭論,但大多數學者還是認為王實甫更接近正確。關於王實甫的生平資料記載,歷史上留下來更少,《錄鬼簿》中把他列在“前輩已死名公才人”,將其排在關漢卿之後,故後世推斷,他是跟關同時代的人,在年齡上應該比關漢卿略小。而《錄鬼簿》把王實甫的籍貫列為大都人,程千帆著、吳志達修訂《元代文學史》則稱,王實甫為易州定興人,此地即今河北省定興省,而該地距北京較近,因此稱王實甫為大都人,因此王實甫即使是定興人,而將其稱為大都人,也相差不多。

有意思的是,《西廂記》的故事發生地普救寺,在歷史上真有這麼個地方,並且該寺一直流傳到了今天,這裡當然就成了我的尋訪目標。普救寺位於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西北十二公里土崗上。

鶯鶯塔

剛剛進入永濟城,遠遠地就看到了矗立在黃河邊小山頂的鶯鶯塔,這座塔像它的名字一樣,看起來秀麗婀娜,缺少佛教應有的尊嚴。

門票七十元一張,進入寺內首先經過的是商品街,一眼望去千篇一律的旅遊紀念品,未見任何有特色者,走過這長長的商業街,沒有看到一位遊客購買,來此參觀的人流不算少,穿過旅遊街右轉就算進入了寺內,鶯鶯塔處在普救寺的正中位置,上面有明嘉靖年間重修此塔的塔銘,塔身的下端觸手可及之處,有兩個方形的凹槽,應該也是嵌有碑銘之處,今碑銘已不知去向,變成了兩個凹洞。陪我尋訪的令狐介紹稱,此塔有個傳說,如果兩個人相愛,在塔兩側用磚敲塔,就能聽到蛙叫聲,這兩個凹洞就是被遊客用磚頭砸出來的,聽她這麼一說,我才注意到凹洞旁貼有告示,上面寫著:禁止打塔。

禁止打塔

塔的後方有一個院落,形制像北京的四合院,這裡就是《西廂記》故事的發生地,走進院內,一對男女正穿戴著古裝服式在拍照,那種不古不今的感覺讓我看著不舒服。院中每間屋子門口都掛著介紹牌,當然最有名的是那西廂房,是當年鶯鶯和紅娘的居室,《西廂記》的命名就由此而起者。

鶯鶯和紅娘的蠟像

這間房裡的面積很小,感覺不到二十平米,裡面有鶯鶯和紅娘的蠟像,形象是鶯鶯坐在書桌旁讀信,紅娘在作勸說狀,塑像做的精緻而逼真,桌上還擺著一函線裝書,細看之下也確是實物,只可惜那張書桌搞錯了,實際上是一張琴桌,然而上面卻陳列著筆墨紙硯。

臥室

廂房的另一側是鶯鶯的臥室,擺成了布幔床塌狀,總體感覺以《西廂記》之大名,跟所看到的情形有些落差。

在寺廟內各個大殿都掛著介紹牌,幾乎每個牌子都跟《西廂記》裡面的故事有些瓜葛。比如大雄寶殿,介紹牌的最後一句“古典戲劇名著《西廂記》中‘張君瑞鬧道場’一折即發生在此殿之中”。藏經閣介紹牌則寫著“系董解元《西廂記》中描繪寺內‘詳雲籠經閣,瑞靄罩鐘樓’的景物,其中經閣即指此閣”。

而藏經閣門口的抱柱長聯更是寫的直白:

慕情來惜情去人人情紛紛情一磚一石一草一木四堵牆內無愛不是情普救寺裡和尚也是情種好個情深境界。

從情始以情終字字情句句情 一章一節一回一折一本書裡全寫的是情西廂記中人物皆為情生真個情憾天地。

這些詞美則美矣,但我總覺得這裡畢竟是寺廟,如此的直白抒情似乎與佛教勝地的莊嚴肅穆相忤。

究室村

王實甫故里位於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究室村。該村不在大路旁,然而卻在路旁做了一個金屬的大門樓,上面掛著三個金光閃閃的金屬字——究室村,旁邊還掛著一塊金屬牌:保定艾格瑞種業有限公司郝建良捐建,原來這也是一種廣告方式,而與之相對的另一個立柱上,卻有著觀光採摘和出售公雞母雞的看板。

王實甫故里碑

沿著牌坊下的路向村內駛去,剛一進村就看到了用鐵柵欄圈起來的一塊石碑,前往視之,果真是王實甫故里碑,只是在這幾個字的上面加上了頭銜“偉大戲劇家”,有了如此明顯的時代烙印,碑的背面是王實甫的生平介紹,以及立碑的時間,後面的落款兒是“西元一九九三年七月”。進村內打聽王實甫的故居,無一人知曉。

(四)千古詞宗馬致遠

馬致遠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有著曲狀元的美譽。按資料記載,他寫了十五種雜劇,流傳至今的有七種,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漢宮秋》。除了戲劇創作,他在散曲方面也極有成就,其中名氣最大、流傳最廣的一首是《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然而,這麼重要的一位元人物,個人生平資料卻大多模糊不清,經過專家的一系列考證,而今也僅知道一些大概的情況。不少學者認為東光縣是馬致遠的故鄉。既然如此,那我就到那裡去探訪一番。

馬致遠的祠堂和墓位於河北省滄州市東光縣于橋鄉馬祠堂村。我到滄州時首先拜見了當地的藏書大家梁振剛先生。梁先生看了我的尋訪單後,幫我做了一系列的安排,這讓我在滄州的尋訪變得異常順利。

祠堂前面的空地

祠堂前面的空地約有七八畝,正門的左側空地上及一前一後有兩座墳丘,前面的一座就是馬致遠墓,碑是新補刻的,碑上中間書刻一行“元誥授奉直大夫工部主事進士馬公致遠墓”,墓圍是用水泥貼磚,看上去不古不新,墓後不足兩米還有一墓,旁邊有人說是馬致遠父親的墓,我回頭一看,說話的人是一位看上去七十歲上下的老者,他手裡領著一個小女孩,當地的領導介紹稱,這是馬致遠的後人。

馬致遠墓

能將後人找來,這當然是我求之不得的,這又讓我感念梁先生的朋友安排得如此周到。我馬上向這位後人瞭解細節,他告訴我:“我是馬致遠的二十一代孫馬秀倫,她是第二十四代,這個村子叫馬祠堂,就是因為馬致遠的祠堂,才有了這個名兒,祠堂原建在民永樂年間,原來這個院子中有兩人不能合抱的大松樹好多棵,到1951年,村裡為了修橋,就把這裡的樹砍光了,在永樂年間建這個祠堂以前,這個村子叫馬莊,到‘文革’時這個祠堂基本上被砸爛了,祠堂院裡有好多的石碑,不是砸碎了就是拉去當了門檻,現在這個祠堂是到2002年在原址上重新修建起來的。”

馬致遠後人

邊聽馬秀倫介紹,邊走進祠堂院內,整個祠堂占地約兩三畝,先進正堂,門楣上懸匾寫著“千古詞宗”,祠堂內正中為馬致遠漢白玉石雕像,馬秀倫說是花了二十多萬元在曲陽雕造的。

馬致遠雕像

除此雕像外,祠堂內空無一物,只是兩側的牆上掛著一些版畫,其中四幅是馬致遠所作的四出名句內容的圖案,另外還有毛澤東手書體的馬致遠那首最有名的小令“枯藤老樹昏鴉”,毛澤東還抄寫過這首小令,我還是第一次知道。

碑座及碑額

看罷祠堂,再看祠堂外左手側房,側房的右手地面上豎躺著三塊碑,馬秀倫介紹說這就是原祠堂內院中的原碑,因為有的高大不能豎起,只能將碑額戳在旁邊,將幾塊碑細看一遍,基本上都是清代翻刻的,其中有一塊是墓誌銘蓋,應是明初的故物,算是這個祠堂中最古老的東西。右手側房內則是馬家列祖列宗的牌位及世系表。

牌位

陪我來探訪的研究滄州文獻的專家孫建介紹稱:“關於馬致遠是否就在這兒,學界還有爭論,因為從世系表上看,馬德昭有三個兒子,平遠、治遠、致遠,一般說來給自己孩子起名,不應當起兩個相近的音,但這個到今天也沒有定論。”但馬秀倫說,這就是馬致遠的祠堂及墓所在,並說馬祠堂村的人基本都姓馬,而於橋鄉姓馬的人有四五千,他解釋稱:“馬致遠以前在家的名字叫馬視遠,是後來才改成了致遠,所以說他的原名跟治遠不重複。”馬秀倫介紹稱這個祠堂平時不開放,只是節假日時馬姓的族人才會來祭拜。

看罷祠堂,我向眾人辭行,說還要趕下一程路。

在豎條的兩側,則是用犁切出的新痕。我不能理解,為什麼要把墓切成這樣。回到車邊時,我遇到了一位路過此地的農民伯伯,我向他請教關漢卿的墓為什麼是這個形狀,老伯淡定地跟我說:現在已經分田到戶,這家人當然不願意有這樣一座大墓立在他家地中,因為機器耕種時,這樣圓形的墓不便於操作,故而此家每次犁地時,都會削掉一點墓土。原來是這樣,真不知如此的蠶食下去,哪天這座墓也變得蕩然無存了。

(二)毫無蹤影的白朴墓

白樸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原名恒,字仁甫,又字太肅,號蘭穀。據說他一生總計創作了十六部雜劇,而流傳至今的僅有《牆頭馬上》《梧桐雨》和《東牆記》三部,其他還有兩部殘本。

正定古城城門

白樸墓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古城南門內側。從石家莊開車到正定約有十五公里的路程,實際上因為城鄉發展,正定與石家莊已連為一體,南門則是恢復後的正定古城城門,看上去倒是巍峨高大,門洞內已不允許行車,汽車車道從城的西側繞路,我步行穿入城門洞,在城牆的四周到處尋找著古墓,查過多份資料都說白樸墓就在城門的內側,然圍著城門四處尋找卻看不到古墓的任何痕跡。

在城門的東側,有一段殘破的古城牆,我爬上城牆的斷垣,準備到這一帶尋找,斷垣的內側已經改造成了一個院落。如何能夠進入院落,我卻未看到入口,因為我已經在院落的上方,於是準備踏著房頂跳進院內。

剛剛登上房頂,就聽到了裡面數條狗的狂吠,嚇得我止步於此。站在房頂上向院內張望,看不到任何墳狀的土丘,有數只羊爬在了陡峭的斷壁之上。沿著城牆向東行,走出去至少有一千米,城牆的雪還沒有融化,寒風吹在臉上,像小刀割皮膚的感覺,一路走下去,無論新墳舊墳均無蹤影,只好原路往回返。回來時才看到,那段殘破的城牆被人改成了窯洞,在居住使用,在這種搖搖欲墜的殘牆下居住,真要有一定的膽量。

殘破的城牆

回到城門附近,向幾位鍛煉身體的老人打聽,其中一位告訴我,自己在此城住了六十多年,不知道有這麼個古墓在,我拿出資料給他看,他告訴我原來在南門的內側擺著一些正定歷史名人的雕像,到去年不知什麼原因,都被拉走了,但他不能確定這些雕像中是否有白樸,我進一步向他請問,在城牆的西面荒地中是否有古墓,他說以前這一帶的確是有很多墳頭,但近幾年舊城改造,已經全部被平掉了。

(三)普救寺與王實甫故里

《西廂記》是元曲中的名品,而它的作者,後世有爭論,但大多數學者還是認為王實甫更接近正確。關於王實甫的生平資料記載,歷史上留下來更少,《錄鬼簿》中把他列在“前輩已死名公才人”,將其排在關漢卿之後,故後世推斷,他是跟關同時代的人,在年齡上應該比關漢卿略小。而《錄鬼簿》把王實甫的籍貫列為大都人,程千帆著、吳志達修訂《元代文學史》則稱,王實甫為易州定興人,此地即今河北省定興省,而該地距北京較近,因此稱王實甫為大都人,因此王實甫即使是定興人,而將其稱為大都人,也相差不多。

有意思的是,《西廂記》的故事發生地普救寺,在歷史上真有這麼個地方,並且該寺一直流傳到了今天,這裡當然就成了我的尋訪目標。普救寺位於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西北十二公里土崗上。

鶯鶯塔

剛剛進入永濟城,遠遠地就看到了矗立在黃河邊小山頂的鶯鶯塔,這座塔像它的名字一樣,看起來秀麗婀娜,缺少佛教應有的尊嚴。

門票七十元一張,進入寺內首先經過的是商品街,一眼望去千篇一律的旅遊紀念品,未見任何有特色者,走過這長長的商業街,沒有看到一位遊客購買,來此參觀的人流不算少,穿過旅遊街右轉就算進入了寺內,鶯鶯塔處在普救寺的正中位置,上面有明嘉靖年間重修此塔的塔銘,塔身的下端觸手可及之處,有兩個方形的凹槽,應該也是嵌有碑銘之處,今碑銘已不知去向,變成了兩個凹洞。陪我尋訪的令狐介紹稱,此塔有個傳說,如果兩個人相愛,在塔兩側用磚敲塔,就能聽到蛙叫聲,這兩個凹洞就是被遊客用磚頭砸出來的,聽她這麼一說,我才注意到凹洞旁貼有告示,上面寫著:禁止打塔。

禁止打塔

塔的後方有一個院落,形制像北京的四合院,這裡就是《西廂記》故事的發生地,走進院內,一對男女正穿戴著古裝服式在拍照,那種不古不今的感覺讓我看著不舒服。院中每間屋子門口都掛著介紹牌,當然最有名的是那西廂房,是當年鶯鶯和紅娘的居室,《西廂記》的命名就由此而起者。

鶯鶯和紅娘的蠟像

這間房裡的面積很小,感覺不到二十平米,裡面有鶯鶯和紅娘的蠟像,形象是鶯鶯坐在書桌旁讀信,紅娘在作勸說狀,塑像做的精緻而逼真,桌上還擺著一函線裝書,細看之下也確是實物,只可惜那張書桌搞錯了,實際上是一張琴桌,然而上面卻陳列著筆墨紙硯。

臥室

廂房的另一側是鶯鶯的臥室,擺成了布幔床塌狀,總體感覺以《西廂記》之大名,跟所看到的情形有些落差。

在寺廟內各個大殿都掛著介紹牌,幾乎每個牌子都跟《西廂記》裡面的故事有些瓜葛。比如大雄寶殿,介紹牌的最後一句“古典戲劇名著《西廂記》中‘張君瑞鬧道場’一折即發生在此殿之中”。藏經閣介紹牌則寫著“系董解元《西廂記》中描繪寺內‘詳雲籠經閣,瑞靄罩鐘樓’的景物,其中經閣即指此閣”。

而藏經閣門口的抱柱長聯更是寫的直白:

慕情來惜情去人人情紛紛情一磚一石一草一木四堵牆內無愛不是情普救寺裡和尚也是情種好個情深境界。

從情始以情終字字情句句情 一章一節一回一折一本書裡全寫的是情西廂記中人物皆為情生真個情憾天地。

這些詞美則美矣,但我總覺得這裡畢竟是寺廟,如此的直白抒情似乎與佛教勝地的莊嚴肅穆相忤。

究室村

王實甫故里位於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究室村。該村不在大路旁,然而卻在路旁做了一個金屬的大門樓,上面掛著三個金光閃閃的金屬字——究室村,旁邊還掛著一塊金屬牌:保定艾格瑞種業有限公司郝建良捐建,原來這也是一種廣告方式,而與之相對的另一個立柱上,卻有著觀光採摘和出售公雞母雞的看板。

王實甫故里碑

沿著牌坊下的路向村內駛去,剛一進村就看到了用鐵柵欄圈起來的一塊石碑,前往視之,果真是王實甫故里碑,只是在這幾個字的上面加上了頭銜“偉大戲劇家”,有了如此明顯的時代烙印,碑的背面是王實甫的生平介紹,以及立碑的時間,後面的落款兒是“西元一九九三年七月”。進村內打聽王實甫的故居,無一人知曉。

(四)千古詞宗馬致遠

馬致遠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有著曲狀元的美譽。按資料記載,他寫了十五種雜劇,流傳至今的有七種,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漢宮秋》。除了戲劇創作,他在散曲方面也極有成就,其中名氣最大、流傳最廣的一首是《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然而,這麼重要的一位元人物,個人生平資料卻大多模糊不清,經過專家的一系列考證,而今也僅知道一些大概的情況。不少學者認為東光縣是馬致遠的故鄉。既然如此,那我就到那裡去探訪一番。

馬致遠的祠堂和墓位於河北省滄州市東光縣于橋鄉馬祠堂村。我到滄州時首先拜見了當地的藏書大家梁振剛先生。梁先生看了我的尋訪單後,幫我做了一系列的安排,這讓我在滄州的尋訪變得異常順利。

祠堂前面的空地

祠堂前面的空地約有七八畝,正門的左側空地上及一前一後有兩座墳丘,前面的一座就是馬致遠墓,碑是新補刻的,碑上中間書刻一行“元誥授奉直大夫工部主事進士馬公致遠墓”,墓圍是用水泥貼磚,看上去不古不新,墓後不足兩米還有一墓,旁邊有人說是馬致遠父親的墓,我回頭一看,說話的人是一位看上去七十歲上下的老者,他手裡領著一個小女孩,當地的領導介紹稱,這是馬致遠的後人。

馬致遠墓

能將後人找來,這當然是我求之不得的,這又讓我感念梁先生的朋友安排得如此周到。我馬上向這位後人瞭解細節,他告訴我:“我是馬致遠的二十一代孫馬秀倫,她是第二十四代,這個村子叫馬祠堂,就是因為馬致遠的祠堂,才有了這個名兒,祠堂原建在民永樂年間,原來這個院子中有兩人不能合抱的大松樹好多棵,到1951年,村裡為了修橋,就把這裡的樹砍光了,在永樂年間建這個祠堂以前,這個村子叫馬莊,到‘文革’時這個祠堂基本上被砸爛了,祠堂院裡有好多的石碑,不是砸碎了就是拉去當了門檻,現在這個祠堂是到2002年在原址上重新修建起來的。”

馬致遠後人

邊聽馬秀倫介紹,邊走進祠堂院內,整個祠堂占地約兩三畝,先進正堂,門楣上懸匾寫著“千古詞宗”,祠堂內正中為馬致遠漢白玉石雕像,馬秀倫說是花了二十多萬元在曲陽雕造的。

馬致遠雕像

除此雕像外,祠堂內空無一物,只是兩側的牆上掛著一些版畫,其中四幅是馬致遠所作的四出名句內容的圖案,另外還有毛澤東手書體的馬致遠那首最有名的小令“枯藤老樹昏鴉”,毛澤東還抄寫過這首小令,我還是第一次知道。

碑座及碑額

看罷祠堂,再看祠堂外左手側房,側房的右手地面上豎躺著三塊碑,馬秀倫介紹說這就是原祠堂內院中的原碑,因為有的高大不能豎起,只能將碑額戳在旁邊,將幾塊碑細看一遍,基本上都是清代翻刻的,其中有一塊是墓誌銘蓋,應是明初的故物,算是這個祠堂中最古老的東西。右手側房內則是馬家列祖列宗的牌位及世系表。

牌位

陪我來探訪的研究滄州文獻的專家孫建介紹稱:“關於馬致遠是否就在這兒,學界還有爭論,因為從世系表上看,馬德昭有三個兒子,平遠、治遠、致遠,一般說來給自己孩子起名,不應當起兩個相近的音,但這個到今天也沒有定論。”但馬秀倫說,這就是馬致遠的祠堂及墓所在,並說馬祠堂村的人基本都姓馬,而於橋鄉姓馬的人有四五千,他解釋稱:“馬致遠以前在家的名字叫馬視遠,是後來才改成了致遠,所以說他的原名跟治遠不重複。”馬秀倫介紹稱這個祠堂平時不開放,只是節假日時馬姓的族人才會來祭拜。

看罷祠堂,我向眾人辭行,說還要趕下一程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