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文化漫談:西周已有小學大學教育體系,文化教育一脈傳承

從廣義文化的角度看, 人類創造的文化, 即經驗、知識和技能等, 是依靠廣義上的教育手段來傳承和擴播的。 所以, 教育是人類文化傳播的首要手段。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 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文化教育與文化傳承, 關鍵是要傳授, 傳授就需要場地, 也就是傳授的固定場所,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校, 那麼古代的學校又是什麼樣的呢?

根據《龜甲獸骨文字》記載:“丙子蔔, 貞, 多子其徙學, 返不遘大雨?”占卜中問:多子去上學, 返回時是否會下雨?如果解說是正確的話, 表示在商代已經有學校教育了!

又根據《大戴禮記‧保傅》雲:“及太子少長, 知妃色, 則入于小學, 小者所學之宮也。 ”又雲:“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 學小藝焉, 履小節焉;束髮而就大學, 學大學焉, 履大節焉。 ”在西周已建立起較完備的學校教育制度, 分為二個階段:一個是小學,

建在王宮附近;一個是大學, 設在郊區。

可知, 貴族兒童八歲就要離開長輩, 外宿就讀, 到十五歲時束髮為成童, 則入大學。 各史籍對於入小學、大學的年齡略有出入, 但差異不大。

儒家文化中, 讀不通的年年階段, 所學習的內容也是不同的。 《禮記‧內則》記載:六年教之數與方名。 七年男女不同席, 不共食。 八年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 必後長者, 始教之讓。 九年教之數日。 十年出就外傅, 居宿於外, 學書計, 衣不帛襦褲, 禮帥初, 朝夕學幼儀, 請肄簡諒。 十有三年學樂, 誦《詩》, 舞《勺》;成童舞《象》, 學射禦。 二十而冠, 始學禮, 可以衣裘帛, 舞《大夏》, 惇行孝弟, 博學不教, 內而不出。 三十而有室, 始理男事, 博學無方, 孫友視志。

意思說:六歲時, 要教他識數字和辨認東南西北;七歲時, 要教導男女有別, 吃、坐不同席;八歲時, 要教導敬讓長者的道理;九歲時, 要教導看朔望和用干支記日。 到了十歲, 男孩要離家, 住到小學的宿舍裡, 跟老師學習識字、算術, 以及早晚的灑掃、簡冊和進退的禮儀;十三歲時, 開始學習樂器、舞〈勺〉與誦讀詩歌。

到了十五歲成童, 要學習舞〈象〉、射箭和駕車;二十歲, 舉行加冠禮, 表示成人了, 開始學習五禮(吉、嘉、賓、軍、凶)。 三十歲, 就要成家立業, 廣泛學習, 要有自己的志向了。

《詩經‧大雅‧文王有聲》歌頌周武王建都鎬京, 設立“辟雍”, 四方無不歸服。 西周的大學, 天子曰辟雍, 諸侯曰泮宮;大學建設得很原始, 是廳堂式樣的草屋, 設在郊區, 四周有水池環繞, 附近有廣大的園林, 為鳥獸集居。

傳統文化裡在大學中所要學習的知識與技能, 有所謂的六藝(禮、樂、射、禦、書、數), 其中以禮、樂與射、禦最為主要, 教導之人稱為“師”。

西周時期, 高級軍官的稱號叫“師氏”, 或簡稱“師”, 學者們認為西周的教師之所以稱師, 是由於教師起源于軍官之故──教師的來歷。 最初大學的師資,

是由捍衛王身的高級軍官所擔任, 負責教導“射”, 而“樂”的教學則由樂官擔任, 也稱作樂師, 這是西周“官師合一”的教育制度。

雖有西周“學在官府”之說, 但由朝廷設立中央官學正式創始于漢朝。 及至唐朝, 中央官學繁學盛制度完備, 發展到頂峰。 南宋以後官學逐漸走下坡路。 封建社會後期,中央官學逐漸衰敗,實際上成了科舉制的附庸,名存實亡。清末,中國古代官學完全被西方的學堂和學校教育所取代。近代就是學堂、及大學等。

想知道更多文化、風俗、軼事、傳統經典,請關注「珣玗琪」

封建社會後期,中央官學逐漸衰敗,實際上成了科舉制的附庸,名存實亡。清末,中國古代官學完全被西方的學堂和學校教育所取代。近代就是學堂、及大學等。

想知道更多文化、風俗、軼事、傳統經典,請關注「珣玗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