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專訪國泰君安國際(01788)副行政總裁王冬青:“同股不同權”並非新鮮事物

沉浮25年後, 港交所(00388)又一次成為全球金融圈的焦點。

在4月24日收盤後召開的關於上市規則架構諮詢的新聞發佈會上, 伴隨著李小加的一個微笑, 港交所正式公佈了同股不同權諮詢總結檔, 確認了三大上市主體, 生物科技公司、不同投票權架構公司以及第二上市地位公司的上市制度, IPO新規允許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新規將於4月30日生效。

夢回當年, 20世紀70-80年代, “同股不同權”也曾在港交所盛行, 只不過因缺乏經驗, 以及制度弊端, 引發了小股民的一致反抗, 港交所也不得不在1989年“忍痛”叫停了這個已到“弱冠之年”的制度。

好在, 兩個多輪回後, 港交所終於再次將其迎回。 而這一刻, 沸騰的並不只有港交所, 還有0.9公里外, 在新紀元廣場28樓的國泰君安國際(01788)執董兼副行政總裁王冬青。 因為他為了推動這個制度, 也曾呼籲過、期待過。

“細則加了不少也改了不少, 這種新的上市模式和方式確實是這25年沒有過的, 因為這些添加, 也讓它變成了一個嶄新的東西。 ”就“同股不同權”這一話題接受智通財經APP專訪時, 王冬青滿懷期待地感慨道。

(國泰君安國際執董兼副行政總裁王冬青)

以下為智通財經APP專訪王冬青的核心實錄:

“同股不同權”給香港市場帶來了機會

智通財經APP:此次港交所改革中提到的“同股不同權”, 可不可以理解為當時錯過阿裡巴巴IPO之後的補救措施?“同股不同權”推出後, 像阿裡巴巴這樣的巨頭是否還有重新登陸港股市場的可能?

王冬青:我個人覺得這是香港做事的一個模式, 事實上, 此次“同股不同權”前前後後諮詢期大概兩到三年, 這是香港很重要的一個做事方式。

假設當初如果破例讓阿裡上市, 之後可能會有更多的“小阿裡”, 甚至“迷你阿裡”來到香港, 而針對這些公司, 從其自身內部治理、抗風險能力及整體規模質素來看, 港交所和證監會對其風險是有所保留的。 但從當時香港本身的立法和基礎來看這個事情, 當時我們也非常希望阿裡來, 但阿裡最終去了美國上市, 香港金融市場也在不斷探索相關的改革, 現在通過反思之後, 大家都覺得這樣改是對的。

但是一定要注意, “同股不同權”並不是一個新鮮的東西, 在美國這種成熟的市場之前就有了, 香港並不是先例。 而港交所包括監管機構, 下一步都做好了思想準備, 把阿裡、京東這些公司吸引回來。 目前在中國有深圳、上海及香港三個上市平臺,

我個人覺得香港是他們再度發揮資本市場作用的一個很好的平臺, 當然這個也要視乎發行人自身的需求及發展策略等情況, 這應該由他們自己來選擇。

智通財經APP:早在2014年的報告中, 港交所已承認對“同股不同權”不利的經驗證據遠多於有利證據, 且放棄“同股同權”很有可能觸及中小股東的利益甚至違背股東平等原則, 應如何看待“同股不同權”推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阻力?

王冬青:真正的阻力倒是沒有, 當時大家可能對同股不同權理解的不是很透, 擔心影響一些收購兼併以及一些其他的發展機會, 但過去四年大家可以看到, 在美國上市的中資同股不同權公司, 並沒有阻礙他們的發展。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在某種情況下, 如果公司自己做的很好, 同時高管、董事長及主席有一些號召力, 對公司本身是正面的, 我覺得這種方式並不是完全負面。 要強調的一點是, 並不是所有公司都實行這種制度, 這次改革只是允許原先採用“同股不同權”架構模式的公司在沿用這個架構的前提下, 於香港上市。 相當一部分公司本身是已實行同股同權的, 上市之後將繼續使用原先的模式, 因此還是要結合公司的發展歷史、背景以及股東情況來看這個事情。

智通財經APP:儘管“同股不同權”得到了通過, 但還是有一部分人是質疑的, 持有保留意見的。 很多國際投資者其實還是很謹慎的, 您怎麼衡量其中的利和弊?

王冬青:“同股不同權”並非新鮮事物, 京東、百度、阿裡及網易在美國上市,大家可以看到他發展模式,並沒有阻礙發展,在運行的過程中既可以看到利,也可以看到弊。市場上有很多分析,可我個人始終認為還要看他的歷史發展是否健全,到目前為止,“同股不同權”公司的小衝突是有的,但目前還沒有發生太大糾紛。

智通財經APP:“同股不同權”帶來的雙重股權結構會造成一定的反並購效應,這會不會增加港股上市公司並購交易的難度?由此反而成為阻礙企業赴港上市的另一大因素?

王冬青:不會,首先,我們剛剛提到,從美國市場的經驗來看,這些上市公司並沒有出現很多相關問題。其次,需要說明,如果這種模式公司自己不會接受,可能也就不會採用這種模式了。而且這種模式是在上市之前就定好的,我相信不會有公司在上完市之後就把原來“同股同權”變成“同股不同權”了,而“同股不同權”的公司,卻有可能會變成“同股同權”。

智通財經APP:港交所對採用“同股不同權”企業的市值規模提出了100億港元的要求,這明顯是針對“獨角獸”提出的,但目前市場上的“獨角獸”往往上市不夠強,有沒有可能港交所其實只是一廂情願?實施“同股不同權”後的港股市場,相對美股市場優勢在哪?

王冬青:市值也是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方式之一,過於小的企業,抗風險及股東背景可能不是很強。如果有一定規模的話,公司本身抗風險能力會更強一些,內控方面也會更完善一些,個人覺得這是市值設置的原因之一。

相對美股市場優勢主要有交易的優勢、跟公司的溝通更便捷。個人覺得,香港這次改革,不一定只面對內地的獨角獸企業,可能也是面向全球的,包括東南亞,印度,歐美國家等,這些地方都有獨角獸企業。香港的初衷並不只是吸引內地企業,因為他是國際資本市場平臺,更多的有機會吸引其他地域的企業來上市。

拿東南亞來講,當地的資本市場非常小,如果承載不了估值較高的公司,那他就要選擇其他的上市地,我相信第一個踏板可能會是香港。

未盈利的生物醫藥上市門檻並不低

智通財經APP:此次改革,不光是“同股不同權”,還有生物醫藥。整體來說,香港市場是想吸引新興產業及創新型公司,但是這麼多年港股都沒有做起來,您覺得原因是什麼?這次改革對解決這個問題會有多大幫助?

王冬青:生物醫藥的細則是很細的,門檻一點都不低,首先看到市值不低於15億港幣,表明很低,但再看後面幾條,綜合起來,門檻十分高,而這是受行業特點決定的。

並且,醫藥研發過程中本身就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除了藥物的不穩定性外,還有一個“燒錢”的功能,如果沒有一個實力強大的股東和專業團隊背景,就達不到最後的需要。有時候藥企在臨床二期或三期都會出現問題,甚至走不下去,所以風險是存在的,而與普通行業不一樣,因此交易所想吸引更多有實力、有專業性的生物醫藥公司來香港,這幾個還有可能會成為全球性公司或對醫藥行業貢獻頗多的企業,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方式。

智通財經APP:在港交所正式公佈改革細則之前,紐交所最新修訂了適合獨角獸公司的特殊上市規則:不通過上市流程發行新股或籌集資金,不需要承銷商,只要簡單地登記現有股票,便可直接上市,這是否會對港交所帶來衝擊?類似Spotify這樣的企業,是否會更青睞於紐交所的新政?

王冬青:不會,就從投行來講,傳統的投行模式,聚集了很多投行和其他仲介機構的精力及榮譽。一個專案從發展到上市,投行是做了很多工作的,而且都需要承擔各自的責任。像Spotify這樣的公司,本身就很透明,在行業中也已經排在全球前列。在多數事情都是透明的情況下,假設少用仲介機構,對投資者來說就沒多大所謂。不透明的話,投資者首先會是問號,作為監管,要對小股東負責,因此這些都是要分析的。所以,從這點來看,是不會衝擊到香港,畢竟這種企業始終很少,全世界非常透明的未上市公司是極少數的。

智通財經APP:新政實施後,您預測香港的IPO市場將會迎來怎樣的一個增量?尚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大概有多少會在1年內申請赴港上市?

王冬青:相信今年4月30日開始實行條例後,不管是獨角獸、新經濟的企業將會湧入香港掛牌,我們之前也做過很多統計,去年在我們總公司上市最大的一個是172億的IPO,全年融資約250億美元,我個人覺得,如果今年市場沒有大幅變動的話,集資規模將遠超去年,增幅比例在50%以上。

尚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今年肯定會有申請,生物科技行業是比較抽象的,但我們要做到透明,剛開始的規模可能不是特別大。

智通財經APP:您所說的超50%的規模是有來自傳統行業的嗎?或者50%-100%的規模擴張是因為這次的上市改革?

王冬青:都會有,我所說的超出50%-100%指的是整體的集資規模,去年集資也就250億美元左右,今年這幾個公司就和去年全年的集資規模差不多了,當然也包括傳統行業。

中資的崛起速度趕超了外資

智通財經APP:您如何看待“新三板+H股”的流通?

王冬青:從新三板的歷史上看,該板塊是一個可用的資本市場平臺,但上市後融資功能並未體現出來。現在中國證監會及兩地的監管部門開放的“新三板+H股”真正是給那些些好企業提供一個融資管道,所以我覺得都是正面的,我對這些所有的政策都是持支持態度,因為它真的在幫助企業的發展。

智通財經APP:這幾年看到的中資在香港的IBD業務勢頭明顯要大於外資,是否說明市場的話語權、定價權中資已占了上風?

王冬青:從市場份額上看,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中資的崛起速度是非常快的,單從保薦企業的數量遠遠超過外資投行,包括承銷的比例和數量都是超過外資投行,伴隨中資市場佔有率的增加,中資在香港的話語權定價權也得到了大大提高,而且是在某些行業超過了外資的定價權能力,但我們也要看到,目前做新經濟公司上市的投行還是以外資為主的,所以我們要保持清醒頭腦。

智通財經APP:中資在爭取新經濟公司客戶方面和外資的差距主要有哪些?

王冬青:第一個便是研究,可能在研究觀點上雙方是不一樣的,而且出發點也不一樣,甚至在政策的理解度也是不一樣的。這就導致在這些方面中資和外資觀點會產生不同,這些觀點也是向對客戶客戶提供更多的選擇。

第二個在整體的發展,特別是未來企業的收購和兼併方面,我認為我們的特點也會體現出來。當然,企業如果是跨境收購,可能中資外資投行都用,但若是境內收購,那更多是用我們中資投行,所以在這上面我們跟外資會有功能方面的差別。

智通財經APP:關於“同股同價”概念也提了多年,您覺得短期內有可能實現嗎?

王冬青:向好的方面發展的態勢越來越明顯,因為兩地投資者在某些行業上的觀點越來越趨同,這就導致這些股票的價格就相對歸一了。我認為在資訊和管道越來越透明,資金流通越來越便利的情況下,價格會越來越趨同,只是需要一個過程。

京東、百度、阿裡及網易在美國上市,大家可以看到他發展模式,並沒有阻礙發展,在運行的過程中既可以看到利,也可以看到弊。市場上有很多分析,可我個人始終認為還要看他的歷史發展是否健全,到目前為止,“同股不同權”公司的小衝突是有的,但目前還沒有發生太大糾紛。

智通財經APP:“同股不同權”帶來的雙重股權結構會造成一定的反並購效應,這會不會增加港股上市公司並購交易的難度?由此反而成為阻礙企業赴港上市的另一大因素?

王冬青:不會,首先,我們剛剛提到,從美國市場的經驗來看,這些上市公司並沒有出現很多相關問題。其次,需要說明,如果這種模式公司自己不會接受,可能也就不會採用這種模式了。而且這種模式是在上市之前就定好的,我相信不會有公司在上完市之後就把原來“同股同權”變成“同股不同權”了,而“同股不同權”的公司,卻有可能會變成“同股同權”。

智通財經APP:港交所對採用“同股不同權”企業的市值規模提出了100億港元的要求,這明顯是針對“獨角獸”提出的,但目前市場上的“獨角獸”往往上市不夠強,有沒有可能港交所其實只是一廂情願?實施“同股不同權”後的港股市場,相對美股市場優勢在哪?

王冬青:市值也是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方式之一,過於小的企業,抗風險及股東背景可能不是很強。如果有一定規模的話,公司本身抗風險能力會更強一些,內控方面也會更完善一些,個人覺得這是市值設置的原因之一。

相對美股市場優勢主要有交易的優勢、跟公司的溝通更便捷。個人覺得,香港這次改革,不一定只面對內地的獨角獸企業,可能也是面向全球的,包括東南亞,印度,歐美國家等,這些地方都有獨角獸企業。香港的初衷並不只是吸引內地企業,因為他是國際資本市場平臺,更多的有機會吸引其他地域的企業來上市。

拿東南亞來講,當地的資本市場非常小,如果承載不了估值較高的公司,那他就要選擇其他的上市地,我相信第一個踏板可能會是香港。

未盈利的生物醫藥上市門檻並不低

智通財經APP:此次改革,不光是“同股不同權”,還有生物醫藥。整體來說,香港市場是想吸引新興產業及創新型公司,但是這麼多年港股都沒有做起來,您覺得原因是什麼?這次改革對解決這個問題會有多大幫助?

王冬青:生物醫藥的細則是很細的,門檻一點都不低,首先看到市值不低於15億港幣,表明很低,但再看後面幾條,綜合起來,門檻十分高,而這是受行業特點決定的。

並且,醫藥研發過程中本身就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除了藥物的不穩定性外,還有一個“燒錢”的功能,如果沒有一個實力強大的股東和專業團隊背景,就達不到最後的需要。有時候藥企在臨床二期或三期都會出現問題,甚至走不下去,所以風險是存在的,而與普通行業不一樣,因此交易所想吸引更多有實力、有專業性的生物醫藥公司來香港,這幾個還有可能會成為全球性公司或對醫藥行業貢獻頗多的企業,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方式。

智通財經APP:在港交所正式公佈改革細則之前,紐交所最新修訂了適合獨角獸公司的特殊上市規則:不通過上市流程發行新股或籌集資金,不需要承銷商,只要簡單地登記現有股票,便可直接上市,這是否會對港交所帶來衝擊?類似Spotify這樣的企業,是否會更青睞於紐交所的新政?

王冬青:不會,就從投行來講,傳統的投行模式,聚集了很多投行和其他仲介機構的精力及榮譽。一個專案從發展到上市,投行是做了很多工作的,而且都需要承擔各自的責任。像Spotify這樣的公司,本身就很透明,在行業中也已經排在全球前列。在多數事情都是透明的情況下,假設少用仲介機構,對投資者來說就沒多大所謂。不透明的話,投資者首先會是問號,作為監管,要對小股東負責,因此這些都是要分析的。所以,從這點來看,是不會衝擊到香港,畢竟這種企業始終很少,全世界非常透明的未上市公司是極少數的。

智通財經APP:新政實施後,您預測香港的IPO市場將會迎來怎樣的一個增量?尚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大概有多少會在1年內申請赴港上市?

王冬青:相信今年4月30日開始實行條例後,不管是獨角獸、新經濟的企業將會湧入香港掛牌,我們之前也做過很多統計,去年在我們總公司上市最大的一個是172億的IPO,全年融資約250億美元,我個人覺得,如果今年市場沒有大幅變動的話,集資規模將遠超去年,增幅比例在50%以上。

尚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今年肯定會有申請,生物科技行業是比較抽象的,但我們要做到透明,剛開始的規模可能不是特別大。

智通財經APP:您所說的超50%的規模是有來自傳統行業的嗎?或者50%-100%的規模擴張是因為這次的上市改革?

王冬青:都會有,我所說的超出50%-100%指的是整體的集資規模,去年集資也就250億美元左右,今年這幾個公司就和去年全年的集資規模差不多了,當然也包括傳統行業。

中資的崛起速度趕超了外資

智通財經APP:您如何看待“新三板+H股”的流通?

王冬青:從新三板的歷史上看,該板塊是一個可用的資本市場平臺,但上市後融資功能並未體現出來。現在中國證監會及兩地的監管部門開放的“新三板+H股”真正是給那些些好企業提供一個融資管道,所以我覺得都是正面的,我對這些所有的政策都是持支持態度,因為它真的在幫助企業的發展。

智通財經APP:這幾年看到的中資在香港的IBD業務勢頭明顯要大於外資,是否說明市場的話語權、定價權中資已占了上風?

王冬青:從市場份額上看,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中資的崛起速度是非常快的,單從保薦企業的數量遠遠超過外資投行,包括承銷的比例和數量都是超過外資投行,伴隨中資市場佔有率的增加,中資在香港的話語權定價權也得到了大大提高,而且是在某些行業超過了外資的定價權能力,但我們也要看到,目前做新經濟公司上市的投行還是以外資為主的,所以我們要保持清醒頭腦。

智通財經APP:中資在爭取新經濟公司客戶方面和外資的差距主要有哪些?

王冬青:第一個便是研究,可能在研究觀點上雙方是不一樣的,而且出發點也不一樣,甚至在政策的理解度也是不一樣的。這就導致在這些方面中資和外資觀點會產生不同,這些觀點也是向對客戶客戶提供更多的選擇。

第二個在整體的發展,特別是未來企業的收購和兼併方面,我認為我們的特點也會體現出來。當然,企業如果是跨境收購,可能中資外資投行都用,但若是境內收購,那更多是用我們中資投行,所以在這上面我們跟外資會有功能方面的差別。

智通財經APP:關於“同股同價”概念也提了多年,您覺得短期內有可能實現嗎?

王冬青:向好的方面發展的態勢越來越明顯,因為兩地投資者在某些行業上的觀點越來越趨同,這就導致這些股票的價格就相對歸一了。我認為在資訊和管道越來越透明,資金流通越來越便利的情況下,價格會越來越趨同,只是需要一個過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