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高端高質高新 成都產業不斷攀高

成都構建以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為核心的高端高質高新現代產業體系, 圖為正在調試的有軌電車。 本報記者 呂甲 攝

4月17日, 在成都市天府新城會議中心, 29個涉及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裝備製造、文化旅遊等重點產業領域的項目與溫江、彭州、邛崍等區(市)縣簽約——這是成都“百日擂臺賽(首季) ”首場集中簽約競進賽中交出的“成績單”, 這29個項目包括先進製造業項目11個、現代服務業項目18個, 總投資額1772.8億元。

這樣的場景只是成都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 要培育先進製造業新優勢, 深入推進“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建設, 以智慧化、綠色化、服務化為方向, 深度融入國際分工體系, 加快建設國家製造強市。

以融入全球產業鏈高端和價值鏈核心為導向, 成都正在構建以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為核心的高端高質高新現代產業體系,

力爭到2022年製造業規模突破2萬億元, 先進製造業占工業比重達50%以上, 建成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城市。

高質

統籌規劃66個產業功能區

為高品質發展提供載體和支撐

4月10日, 簡陽市東溪鎮涼水村, 總投資160億元的“年產40萬輛新能源純電動乘用車及4GWh鋰離子動力電池”項目正式開工, 簡陽空天產業園的建設序幕也由此拉開。 空天產業園的定位為高端裝備及智慧製造基地, 重點發展智慧製造裝備、航空航太裝備及相關的新能源新材料產品製造產業。 而目前, 園區已經簽約引進總投資約289億元的長江汽車、星空年代、思威等4個重大產業專案。

在成都高新西區, 總投資超100億美元的格芯12英寸晶圓廠正在加速建設。 去年5月, 格芯與成都共同推動實施FD-SOI生態圈行動計畫,

在成都建立基於22FDX工藝的世界級生態系統。 目前, 芯原微電子、上海復旦微電子、國科微、瑞芯微電子等多家積體電路設計企業已採用了22FDX技術, 加入生態圈計畫。 格芯的長期合作夥伴馬來西亞友尼森集團也宣佈在成都增加投資——國內外上下游企業, 都因為“格芯”這塊金字招牌, 向成都高新區聚集。

像這樣集生產、研發和居住、消費、生態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產業功能區, 全市統籌規劃了66個, 已成為成都在新時代加快推動率先實現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載體和支撐。

為推進產業功能區建設, 今年初, 我市印發了《全市產業功能區及園區建設實施方案》, 提出到2018年底, 全面形成推動產業功能區及園區高品質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統計體系及考核體系,

進一步理順體制機制, 進一步落實“五位一體”管理制度, 進一步明確建設推進責任主體;打造11個具有較強示範效應的高品質產業功能區及園區, 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同時, 《成都電子資訊產業功能區總體規劃》正在抓緊編制, 這將是首個編制完成的產業功能區《總規》。 以電子資訊產業主體功能區為核心, 我市將形成協同發展的電子資訊產業佈局, 構建電子資訊產業生態圈, 並將聚焦發展積體電路、新型顯示、智慧終端機、網路通信和新經濟(基於新一代資訊技術)五大重點行業, 重點發展關鍵元件、整機終端、軟體發展、創新服務等產業高端,

一般性材料、零部件等配套環節在區域統籌佈局, 不斷提升成都電子資訊產業全球競爭力。

一系列舉措, 將進一步加強成都基礎設施和功能配套建設, 不斷提升產業功能區綜合承載能力。

高端

支柱產業+優勢產業+未來產業

增強在全球產業鏈上的競爭力

4月25日, 青白江區歐洲產業城, 華鼎國聯動力電池產業化基地專案開工儀式舉行。 該項目計畫建成國內最先進的年產4000噸高性能三元正極材料和能量密度達260瓦時/千克的30億瓦時動力電池生產線, 實現年產值30億元以上。

事實上, 華鼎國聯的“野心”, 遠不止於此——到2021年, 還將建成年產5萬噸正極材料和100億瓦時動力電池的生產基地, 打造全國最大的動力電池產業化基地, 產值達到200億元以上。

分析顯示,製造業每投入1美元帶動經濟增長1.8美元,每產出1美元帶動其他領域產出3.6美元,具有“乘數效應”,因此必須堅定不移地發展壯大先進製造業。

去年7月,成都發佈產業發展白皮書,對全市產業發展的定位與路徑、目標與戰略、優勢與機遇重新進行了科學梳理,長遠規劃。“五大支柱產業+五大優勢產業+未來產業”的產業結構,隨即浮出水面。即,重點支援電子資訊、汽車製造、食品飲料、裝備製造、生物醫藥五大支柱產業提升能級,深度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大力支持航空航太、軌道交通、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優勢產業領先發展、規模發展,加快形成經濟增長的新支撐;緊盯新一輪科技產業變革發展前沿,超前佈局人工智慧、精准醫療、虛擬實境、傳感控制、增材製造等未來產業,搶佔行業發展制高點。同時,還將加快推動建材、輕工等傳統產業運用新技術、新裝備轉型升級,向智慧化、綠色化、服務型轉變。

為了釋放政策紅利,開啟新一輪產業大發展,緊接著我市發佈“產業新政50條”。籌建成都創新創造研究院;推動設立智慧財產權法院;設立規模1000億元的成都發展基金;高標準超前規模部署5G通信網路;設立成都新經濟發展推進工作機構……13個部分50條具體政策,囊括了人才集聚培育、技術創新供給、土地資源保障、財政金融服務能力、資料資源支撐、降低企業成本、優化產業生態等促進產業發展各方面。

堅持“創新驅動、標準引領、品牌發展、品質為先”,成都將全力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力爭電子資訊產業集群規模過萬億,汽車製造、生物醫藥、軌道交通、航空航太等產業集群規模過千億,增強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上的競爭力。

高新

創新驅動打造經濟新引擎

邁向“成都智造”“成都創造”

在龍泉驛區,哈工大機器人科技產業園項目預計本月建成亮相。今後,這裡將成為四川首個集機器人研發成果展示、機器人科普教育、機器人雙創孵化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產業中心,在構建機器人“創新+創業+產業”聯動發展生態圈和科技創新創業鏈的同時,還將打造成國內一流的專業機械智慧製造基地。

而在不遠處,德國KU-KA(庫卡)機器人公司的戰略合作夥伴環龍智慧公司,現已建成“機器人工程應用研發中心”“機器人培訓學院”等,並開發出了自主品牌“環龍機器人”。

與此同時,由龍泉驛與博世力士樂聯合打造的成都-博世力士樂工業4.0創新技術中心,則將為智慧製造從業者們,提供涵蓋品質管制、生產管理、供應鏈管理、工業4.0主題方案4大類20多小類的智慧製造專業培訓,這也是中國首家提供工業4.0專項培訓的創新技術中心。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成都深入落實“中國製造2025”規劃,強化創新驅動,加快轉型升級,推動“成都製造”向“成都智造”“成都創造”提升,努力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去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廣支持創新相關改革舉措的通知》,決定推廣13項具備複製條件的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舉措,成都貢獻5項。其中,“以股權為紐帶的軍民兩用技術聯盟創新合作”“民口企業配套核心軍品的認定和准入標準”兩項屬於軍民融合創新改革舉措。這也說明,成都在軍民融合產業領域的實力。

而為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我市探索“民參軍”機制創新和“軍轉民”開放創新,推動設立軍民融合促進中心,加快建設渦輪院研發總部、北航西部國際創新港等軍民融合核心研發中心以及雙流區、新都區、彭州市等軍民融合產業園區(基地)和一批軍民融合重大項目,積極爭取軍民融合重點專項和重大創新工程,爭創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

同時,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進創新載體建設,支持企業建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基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以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為突破口,加大創新投入,加快推進重點技術創新專案,促進企業關鍵技術、關鍵產品突破,加快培育一批國家級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和高新技術領域的標杆企業、領軍企業。

【動態·專案進展】

格芯專案加速建設

晶片廠房已達設備進廠條件

占地76萬平方米、相當於1800個標準籃球場大小的工地上,現代化廠房已經拔地而起,格羅方德格芯12英寸晶圓製造基地專案正在加快建設。而這裡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上標準最高、體量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之一。

“動力站廠房、晶片廠房已基本完成建設。”施工方專案經理朱衛軍說,晶片廠房一期已基本完成,達到設備進廠條件,現在正在進行裝修最後的收邊收口環節。”

格芯專案加速建設,將為成都積體電路產業鏈補上了最後一塊拼圖——12英寸晶圓生產加工,形成了從積體電路設計、晶圓製造到積體電路封裝測試的完整產業鏈。而成都也正加快採取“外引+內培”模式,全力做粗拉長產業鏈。

【聲音·市民說】

產業飛速發展帶來更多就業機會

簡陽市民劉銘:成都東部工業佈局豐富,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像空港新城、簡州新城等,進一步拓展了城市發展空間。這對簡陽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不僅將帶動簡陽大發展,而且能夠帶來大量就業機會,同時還將全面提升市民生活品質。

成都大學學生龍思遠:作為一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最關心的就是就業問題。隨著成都快速發展,越來越多國內外知名企業落戶成都,這些企業的到來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這說明,成都的吸引力越來越大。畢業之後留在成都發展,是必然的選擇。

本報記者 楊彩華

產值達到200億元以上。

分析顯示,製造業每投入1美元帶動經濟增長1.8美元,每產出1美元帶動其他領域產出3.6美元,具有“乘數效應”,因此必須堅定不移地發展壯大先進製造業。

去年7月,成都發佈產業發展白皮書,對全市產業發展的定位與路徑、目標與戰略、優勢與機遇重新進行了科學梳理,長遠規劃。“五大支柱產業+五大優勢產業+未來產業”的產業結構,隨即浮出水面。即,重點支援電子資訊、汽車製造、食品飲料、裝備製造、生物醫藥五大支柱產業提升能級,深度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大力支持航空航太、軌道交通、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優勢產業領先發展、規模發展,加快形成經濟增長的新支撐;緊盯新一輪科技產業變革發展前沿,超前佈局人工智慧、精准醫療、虛擬實境、傳感控制、增材製造等未來產業,搶佔行業發展制高點。同時,還將加快推動建材、輕工等傳統產業運用新技術、新裝備轉型升級,向智慧化、綠色化、服務型轉變。

為了釋放政策紅利,開啟新一輪產業大發展,緊接著我市發佈“產業新政50條”。籌建成都創新創造研究院;推動設立智慧財產權法院;設立規模1000億元的成都發展基金;高標準超前規模部署5G通信網路;設立成都新經濟發展推進工作機構……13個部分50條具體政策,囊括了人才集聚培育、技術創新供給、土地資源保障、財政金融服務能力、資料資源支撐、降低企業成本、優化產業生態等促進產業發展各方面。

堅持“創新驅動、標準引領、品牌發展、品質為先”,成都將全力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力爭電子資訊產業集群規模過萬億,汽車製造、生物醫藥、軌道交通、航空航太等產業集群規模過千億,增強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上的競爭力。

高新

創新驅動打造經濟新引擎

邁向“成都智造”“成都創造”

在龍泉驛區,哈工大機器人科技產業園項目預計本月建成亮相。今後,這裡將成為四川首個集機器人研發成果展示、機器人科普教育、機器人雙創孵化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產業中心,在構建機器人“創新+創業+產業”聯動發展生態圈和科技創新創業鏈的同時,還將打造成國內一流的專業機械智慧製造基地。

而在不遠處,德國KU-KA(庫卡)機器人公司的戰略合作夥伴環龍智慧公司,現已建成“機器人工程應用研發中心”“機器人培訓學院”等,並開發出了自主品牌“環龍機器人”。

與此同時,由龍泉驛與博世力士樂聯合打造的成都-博世力士樂工業4.0創新技術中心,則將為智慧製造從業者們,提供涵蓋品質管制、生產管理、供應鏈管理、工業4.0主題方案4大類20多小類的智慧製造專業培訓,這也是中國首家提供工業4.0專項培訓的創新技術中心。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成都深入落實“中國製造2025”規劃,強化創新驅動,加快轉型升級,推動“成都製造”向“成都智造”“成都創造”提升,努力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去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廣支持創新相關改革舉措的通知》,決定推廣13項具備複製條件的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舉措,成都貢獻5項。其中,“以股權為紐帶的軍民兩用技術聯盟創新合作”“民口企業配套核心軍品的認定和准入標準”兩項屬於軍民融合創新改革舉措。這也說明,成都在軍民融合產業領域的實力。

而為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我市探索“民參軍”機制創新和“軍轉民”開放創新,推動設立軍民融合促進中心,加快建設渦輪院研發總部、北航西部國際創新港等軍民融合核心研發中心以及雙流區、新都區、彭州市等軍民融合產業園區(基地)和一批軍民融合重大項目,積極爭取軍民融合重點專項和重大創新工程,爭創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

同時,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進創新載體建設,支持企業建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創新基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以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為突破口,加大創新投入,加快推進重點技術創新專案,促進企業關鍵技術、關鍵產品突破,加快培育一批國家級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和高新技術領域的標杆企業、領軍企業。

【動態·專案進展】

格芯專案加速建設

晶片廠房已達設備進廠條件

占地76萬平方米、相當於1800個標準籃球場大小的工地上,現代化廠房已經拔地而起,格羅方德格芯12英寸晶圓製造基地專案正在加快建設。而這裡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上標準最高、體量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之一。

“動力站廠房、晶片廠房已基本完成建設。”施工方專案經理朱衛軍說,晶片廠房一期已基本完成,達到設備進廠條件,現在正在進行裝修最後的收邊收口環節。”

格芯專案加速建設,將為成都積體電路產業鏈補上了最後一塊拼圖——12英寸晶圓生產加工,形成了從積體電路設計、晶圓製造到積體電路封裝測試的完整產業鏈。而成都也正加快採取“外引+內培”模式,全力做粗拉長產業鏈。

【聲音·市民說】

產業飛速發展帶來更多就業機會

簡陽市民劉銘:成都東部工業佈局豐富,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像空港新城、簡州新城等,進一步拓展了城市發展空間。這對簡陽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不僅將帶動簡陽大發展,而且能夠帶來大量就業機會,同時還將全面提升市民生活品質。

成都大學學生龍思遠:作為一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最關心的就是就業問題。隨著成都快速發展,越來越多國內外知名企業落戶成都,這些企業的到來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這說明,成都的吸引力越來越大。畢業之後留在成都發展,是必然的選擇。

本報記者 楊彩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