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大道成器——國際當代陶藝作品展,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展覽

大道成器——國際當代陶藝作品展

2018年4月22日上午十時, “大道成器——國際當代陶藝作品展”開幕式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一層大廳舉行。 本展由國家藝術基金支持,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主辦, 邀請當代海內外有影響的陶藝家69人, 展示中外陶藝精品83件。 展覽按照“融合延伸”“見微知著”“象外之韻”“聚集拓展”四個單元進行展示, 將不同形態、不同觀念和不同製作技術的作品並置, 展現東西方藝術家對陶藝的不同理解和體驗, 讓觀眾在觀賞和思考中獲得差異性或共同性的認識, 展現陶瓷這一與人類文明發生發展密切關聯的技藝,

在當代文化格局中放射特有光華。

本展覽自2018年4月22日–2018年9月9日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四層7號、14號展廳精彩呈現。

開幕式現場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 杜鵬飛致辭

陶瓷是水、火、土共同創造的藝術語言, 在數千年的人類文明進程中,

它以一種特殊的形態, 承載著豐富的文化資訊和物質內涵。 眾所周知, 中國是當之無愧的陶瓷大國, 陶瓷歷史源遠流長, 歷代精品層出不窮。 陶瓷藝術也是一種世界語言, 以它為材料不斷探索人與自然關係、理念表達與工藝突破的藝術家遍佈世界各地。 回眸歷史, 聚焦當下, 中國的陶瓷藝術呈現出怎樣的新面貌?世界的陶藝家們有哪些新探索?我們希望這次展覽能夠為大家嘗試回答這些問題。

本次展覽以“大道成器”為主題, 廣邀當代海內外具有影響力的陶藝家69位, 其中包含境外藝術家31位, 按照“融合延伸;見微知著;象外之韻;聚集擴展”四個單元, 將不同形態, 不同觀念和不同製作技術的作品概括分類, 材質相似但風格迥異的作品各自獨立又相互輝映,

共同呈現陶藝創作的豐富與多元、廣大與精微。 展現陶瓷這一與人類文明發展密切關聯的技藝, 在當下文化格局中所放射的特有光華, 通過這些富有創造性的“器”, 接近、窺探“道”的真諦, 這便是對由“器”載“道”的詮釋。 對於觀眾而言, 這個展覽一定會突破大家對陶瓷和陶瓷藝術的固有認識, 會驚歎于藝術家難以企及的創意, 折服於他們對陶瓷材料的稔熟與重塑, 讚歎每一件作品的韻味與意境。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系主任、展覽學術主持

白明致辭

陶瓷藝術使用了一團泥, 這團泥非常古老。 我們每天都在這個土地上, 但是當我們手中捧起泥土的時候, 卻會發現, 我們對這團泥充滿無限的深情。 在長期受傳統陶瓷美學的教育之中, 我們養成了非常美妙而豐富的珍惜泥土、珍惜材料的美德。 陶瓷容器, 自從誕生的那天起, 就在深刻的改變著我們每家每戶的生活, 這種藝術形式是在任何的藝術形式之中, 都是最親密的和人的生活發生關係的一種藝術形式。

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八十三件作品, 它們源自于傳統, 又深深地表達了所有陶藝人對我們所受教育的一種敬仰。 這些作品看起來也很新穎前衛, 但是我們選擇的作品, 都具有精湛的技藝和從容的人對物質的緩慢推進和設想。 這些作品有容器、有裝置、有觀念、有表達, 有完全從泥土中來的, 也有完全從自我的力量之中, 重新幻化出它新的生命。 所以這樣一場了不起的、來自於泥土和火的視覺盛宴, 一定會給所有的觀眾帶來新的思考, 就是我們怎樣對待物?怎樣對待一種古老的藝術?怎樣讓一個最古老的藝術在今天變得非常具有生命力, 而且新穎獨特。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參展藝術家

左正堯致辭

很高興來到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參加“大道成器——國際當代陶藝作品展”。這次展覽我覺得非常好的是“大道成器”這個主題,因為我們都知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在整個道和器的高度統一之下,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真正追求的展覽學術高度。在作品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僅是精神層面,而且還有公益層面,都是當下國際陶藝的最主要的一些學術的探索和前沿的方向。

來自于不同國家的藝術家的創作,在今天這個大環境下,非常有它的學術意義。而且我們今天的時代背景下,特別呼喚有個性的作品,有創造力的作品,特別是陶瓷來自於古老的材料,而今天能夠這樣的如此的當代,這是很多沒有在陶瓷研究領域的藝術家或者批評家,他們經常會反問的一些問題——陶瓷如何當代?這個展覽很好的詮釋了一個當代藝術展覽的方方面面,包括它的創意、它的材料、它的燒成技術,以及這次布展的整個燈光和展廳的效果,都達到了我們想要達到的真正有學術高度的當代展覽的所有要求。

法國巴黎賽努齊陶瓷藝術博物館榮譽館長

現法國文化遺產終身總監 克裡斯汀·西米蘇致辭

今天感到非常榮幸有機會參加此次當代陶瓷藝術展覽。首先向清華大學的各位領導表示衷心的感謝,由於你們的邀請,使我能有機會來到中國參加這次活動。這個展覽彙集了中國當代的陶瓷藝術大師和西方陶瓷藝術大師的傑作,也能夠展示當代陶瓷藝術的未來發展方向。所有當代陶藝大師們都以自己非常精湛的創意和手法,來表現出他們對於當代陶瓷藝術的一些思考和獨特的風格。

祝願此次展覽取得圓滿成功,並以此為契機,能夠有新的國際性的陶藝展覽彙聚亞洲和西方陶藝大師的作品。我也希望這個展覽的作品能夠不斷更新,也能夠成為固定的三年期的永久性的展覽。

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 王岩致辭

在草長鶯飛的四月天,我們非常高興的迎來了“大道成器——國際當代陶藝作品展”開幕儀式。毫無疑問,國際化是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一個重要特色之一。本次國際陶藝作品展,依然延續了高水準的國際化策展理念,廣邀世界範圍內18個國家的69名藝術家的作品,其中有31位元是國外藝術家,共同打造一個中西方陶瓷藝術家交流的良好平臺。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不僅是校園裡的新景觀,也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來賓參觀,更是一個培養綜合性創新性人才的基地。不同專業背景的老師和同學,可以在這裡欣賞不同類型的藝術創作的優秀作品,近距離的感受中國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也領略西方藝術家對世界對自然的認識。從這個角度講,以“大道成器”為主題的國際當代陶瓷藝術作品展為廣大師生和公眾提供了良好機會,也為推動清華大學“更國際、更創新、更人文” 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展覽統籌

楊冬江主持開幕儀式

"大道成器——國際當代陶藝作品展"開幕式現場

與會嘉賓及藝術家合影

展覽現場

見微知著 瓷韻無限

作為中國傳統藝術典範形式之一的陶瓷藝術,歷經千年爐火,早已深得材質外在之美,盡傳精神內在之秀,成為構成當代藝術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器之道一為天工,一為人巧,陶瓷藝術成就於材料、技法、燒造的相得益彰。作為手造之物,如何擺脫匠氣甜俗的格局,免於燥氣與火氣的痕跡,把握色彩暈染的層次,早已不是當代陶瓷藝術家的用心之處了。以小見大,在陶瓷藝術作品中呈現對自然的認識,對世界的感悟,創造一個與自我生命相關的境界,則是更多當代陶瓷藝術家的訴求。或許陶瓷藝術的意境就在其本身,無需高貴的條件,一團泥,一爐火,就是一個自在圓足的精神世界,足以訴說自身與世界的深層關係。

聚焦當代 匯通中西

“大道成器—國際當代陶藝作品展”聚焦當代陶藝,它擺脫了傳統的製作方式和審美趣味,代之以自由表達之形式,注重陶藝家情感體驗的傳達,呈現出變化多樣的時代風格。西方現當代陶藝的發展與現當代藝術相關,深受抽象表現主義、波普藝術、超現實主義等藝術運動的影響。中國現當代陶藝則是在本土傳統和西方現當代藝術的雙重影響下發展而來的,既有明顯的本土中國風,又蘊含了一些流行的國際陶藝語言。近年來,中國陶藝的發展日益多元化和個性化,中國陶藝家對本土傳統與外來風格之間的處理越發成熟,與國際陶藝界的交流和互動明顯增強。本次展覽將中國當代陶藝作品與世界各地當代陶藝作品同台展出,展現了東西方藝術家對陶藝的不同理解和體驗,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外陶藝的切磋與對話。

傳播交流 人文日新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此次主辦的“大道成器—國際當代陶藝作品展”作為傳播交流項目得到了國家藝術基金的大力支持,展覽致力於推動中國文化藝術與世界文化藝術的交流,傳播具有悠久歷史的陶瓷藝術在當代語境下的發展與創新。該展覽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行的特別之處還在於,這些來自海內外的當代陶藝作品還將與館藏瓷器精品同場展出,這是跨越世紀的回望與對話,中國傳統陶瓷與國際現代陶藝的碰撞將在諸多方面帶給我們新的思考和啟發,加深觀者對於陶瓷藝術的認識與理解,並為豐富清華大學“人文日新”的校園文化做出貢獻。

大道成器——國際當代陶藝作品展

展覽時間

2018年4月22日 – 2018年9月9日

展覽地點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四層7號、14號展廳

展覽總策劃 

馮 遠

展覽統籌

楊冬江

專案負責人

鄒 欣

學術主持

白 明

策展人

徐 虹

策展助理

葛秀支

展覽設計

汪建松 劉 雨 楊雨心 李玲芳

展覽執行

王晨雅 劉雅羲 孫藝瑋 楊 暉 蘭 鈺

視覺設計

王 鵬

英文校對

黃文娟 鐘子溦

事務協調

馬豔豔

主辦單位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特別鳴謝

國家藝術基金

開館時間:

9:00—17:00(16:30停止入館)

週一閉館(春節期間,除夕至初十閉館)

地址: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大學校內,主樓東側,近鄰學校東南門。

地鐵路線:

13號線 五道口站,A(西北)出口出站。

15號線 清華東路西口,C(西南)出口出站。

公交路線:

五道口站 508、307、331、375、429、549、562、630、86、運通126。

清華東路西口 333、355、438、466、594、運通110、快速直達專線82。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官網:

http://www.artmuseum.tsinghua.edu.cn/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參展藝術家

左正堯致辭

很高興來到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參加“大道成器——國際當代陶藝作品展”。這次展覽我覺得非常好的是“大道成器”這個主題,因為我們都知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在整個道和器的高度統一之下,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真正追求的展覽學術高度。在作品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僅是精神層面,而且還有公益層面,都是當下國際陶藝的最主要的一些學術的探索和前沿的方向。

來自于不同國家的藝術家的創作,在今天這個大環境下,非常有它的學術意義。而且我們今天的時代背景下,特別呼喚有個性的作品,有創造力的作品,特別是陶瓷來自於古老的材料,而今天能夠這樣的如此的當代,這是很多沒有在陶瓷研究領域的藝術家或者批評家,他們經常會反問的一些問題——陶瓷如何當代?這個展覽很好的詮釋了一個當代藝術展覽的方方面面,包括它的創意、它的材料、它的燒成技術,以及這次布展的整個燈光和展廳的效果,都達到了我們想要達到的真正有學術高度的當代展覽的所有要求。

法國巴黎賽努齊陶瓷藝術博物館榮譽館長

現法國文化遺產終身總監 克裡斯汀·西米蘇致辭

今天感到非常榮幸有機會參加此次當代陶瓷藝術展覽。首先向清華大學的各位領導表示衷心的感謝,由於你們的邀請,使我能有機會來到中國參加這次活動。這個展覽彙集了中國當代的陶瓷藝術大師和西方陶瓷藝術大師的傑作,也能夠展示當代陶瓷藝術的未來發展方向。所有當代陶藝大師們都以自己非常精湛的創意和手法,來表現出他們對於當代陶瓷藝術的一些思考和獨特的風格。

祝願此次展覽取得圓滿成功,並以此為契機,能夠有新的國際性的陶藝展覽彙聚亞洲和西方陶藝大師的作品。我也希望這個展覽的作品能夠不斷更新,也能夠成為固定的三年期的永久性的展覽。

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 王岩致辭

在草長鶯飛的四月天,我們非常高興的迎來了“大道成器——國際當代陶藝作品展”開幕儀式。毫無疑問,國際化是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一個重要特色之一。本次國際陶藝作品展,依然延續了高水準的國際化策展理念,廣邀世界範圍內18個國家的69名藝術家的作品,其中有31位元是國外藝術家,共同打造一個中西方陶瓷藝術家交流的良好平臺。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不僅是校園裡的新景觀,也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來賓參觀,更是一個培養綜合性創新性人才的基地。不同專業背景的老師和同學,可以在這裡欣賞不同類型的藝術創作的優秀作品,近距離的感受中國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也領略西方藝術家對世界對自然的認識。從這個角度講,以“大道成器”為主題的國際當代陶瓷藝術作品展為廣大師生和公眾提供了良好機會,也為推動清華大學“更國際、更創新、更人文” 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展覽統籌

楊冬江主持開幕儀式

"大道成器——國際當代陶藝作品展"開幕式現場

與會嘉賓及藝術家合影

展覽現場

見微知著 瓷韻無限

作為中國傳統藝術典範形式之一的陶瓷藝術,歷經千年爐火,早已深得材質外在之美,盡傳精神內在之秀,成為構成當代藝術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器之道一為天工,一為人巧,陶瓷藝術成就於材料、技法、燒造的相得益彰。作為手造之物,如何擺脫匠氣甜俗的格局,免於燥氣與火氣的痕跡,把握色彩暈染的層次,早已不是當代陶瓷藝術家的用心之處了。以小見大,在陶瓷藝術作品中呈現對自然的認識,對世界的感悟,創造一個與自我生命相關的境界,則是更多當代陶瓷藝術家的訴求。或許陶瓷藝術的意境就在其本身,無需高貴的條件,一團泥,一爐火,就是一個自在圓足的精神世界,足以訴說自身與世界的深層關係。

聚焦當代 匯通中西

“大道成器—國際當代陶藝作品展”聚焦當代陶藝,它擺脫了傳統的製作方式和審美趣味,代之以自由表達之形式,注重陶藝家情感體驗的傳達,呈現出變化多樣的時代風格。西方現當代陶藝的發展與現當代藝術相關,深受抽象表現主義、波普藝術、超現實主義等藝術運動的影響。中國現當代陶藝則是在本土傳統和西方現當代藝術的雙重影響下發展而來的,既有明顯的本土中國風,又蘊含了一些流行的國際陶藝語言。近年來,中國陶藝的發展日益多元化和個性化,中國陶藝家對本土傳統與外來風格之間的處理越發成熟,與國際陶藝界的交流和互動明顯增強。本次展覽將中國當代陶藝作品與世界各地當代陶藝作品同台展出,展現了東西方藝術家對陶藝的不同理解和體驗,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外陶藝的切磋與對話。

傳播交流 人文日新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此次主辦的“大道成器—國際當代陶藝作品展”作為傳播交流項目得到了國家藝術基金的大力支持,展覽致力於推動中國文化藝術與世界文化藝術的交流,傳播具有悠久歷史的陶瓷藝術在當代語境下的發展與創新。該展覽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行的特別之處還在於,這些來自海內外的當代陶藝作品還將與館藏瓷器精品同場展出,這是跨越世紀的回望與對話,中國傳統陶瓷與國際現代陶藝的碰撞將在諸多方面帶給我們新的思考和啟發,加深觀者對於陶瓷藝術的認識與理解,並為豐富清華大學“人文日新”的校園文化做出貢獻。

大道成器——國際當代陶藝作品展

展覽時間

2018年4月22日 – 2018年9月9日

展覽地點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四層7號、14號展廳

展覽總策劃 

馮 遠

展覽統籌

楊冬江

專案負責人

鄒 欣

學術主持

白 明

策展人

徐 虹

策展助理

葛秀支

展覽設計

汪建松 劉 雨 楊雨心 李玲芳

展覽執行

王晨雅 劉雅羲 孫藝瑋 楊 暉 蘭 鈺

視覺設計

王 鵬

英文校對

黃文娟 鐘子溦

事務協調

馬豔豔

主辦單位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特別鳴謝

國家藝術基金

開館時間:

9:00—17:00(16:30停止入館)

週一閉館(春節期間,除夕至初十閉館)

地址: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北京市海澱區清華大學校內,主樓東側,近鄰學校東南門。

地鐵路線:

13號線 五道口站,A(西北)出口出站。

15號線 清華東路西口,C(西南)出口出站。

公交路線:

五道口站 508、307、331、375、429、549、562、630、86、運通126。

清華東路西口 333、355、438、466、594、運通110、快速直達專線82。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官網:

http://www.artmuseum.tsinghua.edu.c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