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詔安古風猶存古清明

詔安古風猶存古清明

2018.4.10海峽消費網 詔安圖書館

詔安人有兩個清明節, 除了法定外, 還有一個農曆三月初三, 當地人叫古清明或補清明,

其實就是古代的上巳節。

當孔子和王羲之在上巳節洗澡和曲水流觴時, 詔安人正挑著擔子拎著酒肉, 上山祭祖, 就地野餐, 踏春賞景, 以平民化的生活方式, 悄然延續著中國傳統的清明古風。

兩個清明, 詔安人自豪

詔安當地人稱為補清明的節日, 又叫古清明, 法定的清明節自然就稱為新清明了。 古清明也許是詔安的一個特有節日。

和單純清明節不同, 詔安人的古清明, 真是古意盎然, 除了祭祖、掃墓, 還附帶著踏青、野餐———這恐怕今天在全國各地都不多見了, 但在古代這是清明的傳統活動。

而且在時間上, 古清明從三月初三上巳節開始, 一直到月底, 都是清明時節, 其過法繁瑣卻有趣。

小林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 還有專程從福州趕回來的伯伯、堂哥一起去掃墓。

住在詔安的嬸婆早把掃墓祭拜用的酒、肉、吃食、香燭紙錢都準備好了,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 還包括一個煤氣爐, 一口小鍋, 幾袋速食麵, 這些是要在墓地現場烹製食物的。

一大家族攜家帶口肩扛手拿, 浩浩蕩蕩上山, 到了太爺爺的墓前, 女人們擺祭品, 男人們鋤草, 林山和堂哥則半跪在墓碑前, 用毛筆給碑上的字描紅。 只一會兒, 碑上的字就像新的一樣了。

全部準備工作完畢, 點起香, 跪在墓前給太爺爺行禮磕頭, 祈求太爺爺保佑平安, 然後燒紙錢。

祭祖畢, 野餐開始。

清明節野餐許多地方都有, 只是大部分都現代化了, 但詔安還保留古老習俗, 家族幾代人都要一起去, 甚至還會叫上一些朋友和家族外的遠親, 這種情況下同去的朋友和遠親就被稱作“墓客”。

帶去祭祖的祭品通常是很豐富的, 有生的也有熟的。 祭祀活動結束以後, 人們就會把帶來的炊具, 包括小煤氣爐, 準備好開始做菜。 現在大多數人不願意這樣做了, 一般會帶上熟食去,

減少麻煩。 做完飯, 就圍坐在樹下陰涼的地方開始野餐。

吃完飯, 有的打牌, 有的爬山, 有的摘野果, 像樹莓、青梅。 約定好時間, 大家遊玩結束, 回到墓壇(墓前的一個大平臺, 現在通常是水泥構造)集合, 大人就挑上擔子, 年紀小的就拿些小東西一起回家。

老傳統遭遇新問題

農曆三月三古清明上墳, 最擔心的是當地的消防和供電兩大部門, 因為擔心這種祭祖方式引發火災。

“洋尾橋山古墳最多, 每逢三月初三, 很多縣城居民去那裡祭祀先祖。 ”詔安當地群眾介紹說, 洋尾橋山古墳祭祖, 很多人在祭掃過程中仍然還要燒香和燒紙錢, 山上樹木旺盛, 而且有架空輸電線路通過, 老傳統遇到新問題, 電力公司不得不專門組織電力線路護線隊員。

“現在到山上祭祖的群眾防山火意識很高, 總是熄滅火苗後才離開。 ”洋尾橋山電力線路護線員老何說, 每年“三月三”祭掃古祖墳期間, 他們護線隊都要到山上去巡線幾次。

今天詔安人清明祭祖日益簡單化了, 傳統古風越來越少了, 這得益於汽車普及, 交通條件完備, 人們工作生活忙碌, 因而風俗也有所改變。

要真正按古風, 詔安掃墓是“春盡乃止”, 據說此地風俗緣起於清朝的一次“破城事件”。

史載同治四年(1865年)二月, 太平軍丁太陽部攻詔安城, 戰役一直打到六月才恢復平靜, 各家各戶於是補做清明, 補清明風俗便傳延下來。

清代修纂的《詔安縣誌》在提及清明節時說:“農曆三月三日俗稱古清明, 前後或值節氣為新清明。 人家祭墓,壺漿絡繹郊原,掛紙上墳。大約新墳必于清明日祭掃,餘不拘定,至春盡乃止。”

詔安古清明古風猶存

不論是獨戶或合族前去祭掃先人的墳墓,總要用紅漆重新描寫墓碑上的銘文,鋤去墳地的雜草藤蔓,並整理墳堆、打掃墓埕,而後擺上供品,先拜土地,後祭死者。若親人去世而又未滿周年的,要辦三牲或五牲外加粿、酒、飯、菜等祭品,著孝服包白頭巾前去上墳哭奠。家中娶新婦或添新丁,也在事後第一個清明日上墳培覆草皮,謂之“培墓”。過去海外鄉親也有不少人回鄉掃墓或寄錢辦祭,以示不忘先人故土。

詔安清明飲食也傳承古代寒食節傳統。清明粿是必吃的,粿如碗面大小,狀如龜背,頗似一個縮小的飛碟。製作清明粿採用野生中草藥艾葉或鼠曲草為粿皮原料,製作好的粿品呈綠色,是地道綠色食品。

餡料多用綠豆、花生、芝麻等,甜鹹按人們的喜好而定,有硬木粿模,刻有龜背、花草圖案,使用時將粿皮料包入餡料,放在粿模上壓出花紋,墊上竹葉,入屜蒸上15分鐘左右即可食用。

這種清明粿堪稱名副其實的綠色保健食品,吃的時候會有一股自然清香,有春天的清新之氣。

清明粿與春節粿不同,避開了象徵喜慶的紅色,它包含的不單是綠色的野菜,而且包含著閩南人對已故親人的緬懷之情。據瞭解,這種習俗在詔安等閩南人家已沿襲千百年了。(偉洋對此文亦有貢獻)

本文轉載自海峽消費網

人家祭墓,壺漿絡繹郊原,掛紙上墳。大約新墳必于清明日祭掃,餘不拘定,至春盡乃止。”

詔安古清明古風猶存

不論是獨戶或合族前去祭掃先人的墳墓,總要用紅漆重新描寫墓碑上的銘文,鋤去墳地的雜草藤蔓,並整理墳堆、打掃墓埕,而後擺上供品,先拜土地,後祭死者。若親人去世而又未滿周年的,要辦三牲或五牲外加粿、酒、飯、菜等祭品,著孝服包白頭巾前去上墳哭奠。家中娶新婦或添新丁,也在事後第一個清明日上墳培覆草皮,謂之“培墓”。過去海外鄉親也有不少人回鄉掃墓或寄錢辦祭,以示不忘先人故土。

詔安清明飲食也傳承古代寒食節傳統。清明粿是必吃的,粿如碗面大小,狀如龜背,頗似一個縮小的飛碟。製作清明粿採用野生中草藥艾葉或鼠曲草為粿皮原料,製作好的粿品呈綠色,是地道綠色食品。

餡料多用綠豆、花生、芝麻等,甜鹹按人們的喜好而定,有硬木粿模,刻有龜背、花草圖案,使用時將粿皮料包入餡料,放在粿模上壓出花紋,墊上竹葉,入屜蒸上15分鐘左右即可食用。

這種清明粿堪稱名副其實的綠色保健食品,吃的時候會有一股自然清香,有春天的清新之氣。

清明粿與春節粿不同,避開了象徵喜慶的紅色,它包含的不單是綠色的野菜,而且包含著閩南人對已故親人的緬懷之情。據瞭解,這種習俗在詔安等閩南人家已沿襲千百年了。(偉洋對此文亦有貢獻)

本文轉載自海峽消費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