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沒有最慘,只有更慘,史上最失敗的御駕親征

文:沙塵暴(微信公號讀史專欄作者)

所謂“御駕親征”, 說的是天子親自率兵去和敵人PK。

天子為什麼“喜歡”御駕親征呢?劉邦的理由是:“朕觀班中臣宰,

多半而鬢髮斑白, 無人掌師。 寡人御駕親征, 迎敵陳豨, 除河東萬姓之災, 免黎民塗炭之苦。 ”

也就是說, 劉邦御駕親征, 是因為大臣們大多老得頭髮都白了, 無人帶兵打仗, 他不得不親自出馬。

實際上, 許多皇帝御駕親征, 並非無人帶兵, 而非要天子親自出馬不可,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征高麗, 就不是這種情況, 他的身邊, 可是戰將如雲, 李世績、李道宗、薛萬澈、程名振等等, 個個都是有勇有謀的優秀分子, 人人都能獨當一面, 李世民對他們也並非不放心, 而他之所以要御駕親征, 是因為他覺得, 親自出馬勝算更大。

其他“喜歡”御駕親征的皇帝, 大概都是這麼想的。 然而事實上, 這種想法很多時候只是一廂情願, 不少天子御駕親征,

不但未能達到預期目的, 還輸得一塌糊塗, 有的甚至把命都丟了, 比如劉備, 御駕親征為關羽報仇去打東吳, 不但間接地丟了命, 還導致國力大損, 從此在下坡路上狂奔, 把國家都害了。

為什麼會這樣?有人總結說, 皇帝御駕親征, 免不了要對下面的將領進行干預, 甚至大包大攬, 讓將領們一切唯上, 不敢作主, 放不開手腳, 打仗自然沒有效率。

沒有效率還是輕的, 更嚴重的後果, 正在等著他們呢。 所以還是老子說得好, “無為而無不為, 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

1、漢高祖劉邦征匈奴

漢高祖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御駕親征的皇帝。

西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 駐守馬邑的韓王信因與匈奴作戰敗多勝少, 並向匈奴求和, 劉邦懷疑他與匈奴勾結, 致書責備, 韓王信擔心劉邦要殺他, 乾脆真的與匈奴約定一起進攻漢朝, 並以馬邑之地請降, 隨後與匈奴狼狽為奸, 會師南下, 把太原郡占了。

韓王信謀反後, 劉邦決定御駕親征。 他此行有兩個目的, 一是平定叛亂, 二是趕走匈奴人。 第二年夏天,

劉邦親率32萬大軍, 懷著必勝的信念, 浩浩蕩蕩開往前線。

漢軍初戰告捷, 在今山西沁縣小勝了一把。 還等啥呢, 乘勝追擊吧。 前哨探軍劉敬說皇上千萬追不得, 那是敵人的誘兵之計, 劉邦哪裡肯聽, 帶領先頭部隊一直追一直追, 追到大同的平城, 果然中了匈奴誘敵深入之計, 劉邦和先頭部隊被冒頓單于40萬大軍包圍在白登山。

七天七夜之後, 糧草用盡, 外無援兵, 皇帝老兒眼看就要被包餃子, 千鈞一髮之際, 擅長陰謀詭計的謀士陳平死馬當活馬醫, 出了個賄賂單于老婆的“餿主意”, 沒想到枕頭風一吹, 單于居然將包圍圈打開一個缺口, 放走了劉邦。

白登之圍後, 匈奴對漢朝長達近百年的欺負史開始了, 逼得漢朝將公主嫁給匈奴單于,

用屈辱的“和親”政策換來一點安寧, 每年還要送給匈奴大批棉絮、絲綢、糧食、酒等。

2、蜀漢皇帝劉備伐吳

西元219年, 東吳孫權襲取荊州, 把關羽殺了, 惹怒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 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大哥劉備。

他忍了兩年。 兩年後劉備稱帝, 決定興兵伐吳,一為奪回荊州,二為關羽報仇。

至少在諸葛亮看來,這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但劉備不聽諸葛亮和其他大臣的勸阻,不但要伐吳,還決定傾全國之力,誓與東吳魚死網破。剛做皇帝三個月,他就迫不及待地親率七十多萬軍隊(一說數萬)進攻東吳,先頭部隊很快奪取了長江三峽峽口,攻入吳境,並順利拿下秭歸。

東吳大都督陸遜果斷實行戰略退卻,完全退出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蜀軍,並積極準備反攻,最後採用火攻,將劉備七百里連營燒了個精光,又集中兵力四處圍攻,蜀軍潰不成軍,大部分死的死逃的逃,車、船等軍用物資損失殆盡,劉備連夜突圍逃到今湖北巴東東北,又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差點成了俘虜,若不是驛站人員焚燒潰兵丟棄的裝備堵塞山道,劉備註定在劫難逃。

逃到位於奉節的白帝城後,劉備一病不起,次年四月病死在白帝城。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夷陵之敗”。

夷陵之敗後,新生的蜀漢政權遭到沉重打擊,多名大將陣亡,損失士兵、物資無數,蜀國元氣大傷。劉備死後,國內又叛亂四起,諸葛亮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花了五年工夫,才平定了那些叛亂,使國力恢復到勉強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

3、隋煬帝三征高句麗

西元611年(隋大業七年)二月,隋煬帝以高句麗“本為箕子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禮”為由,下詔征討高句麗。第二年八月,隋煬帝親率一百一十萬大軍,號稱二百萬,兵分十二路進攻高句麗,僅最後出發的隋煬帝禦營就連綿80裡,史稱“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卻在清川江遭到高句麗軍隊猛攻,隋煬帝派出的30多萬陸軍,僅返回2700人。

第一次失敗後,隋煬帝又于大業九年(西元613年)再次遠征高句麗,不料禮部尚書楊玄感趁機謀反,擔心兩面受敵的楊廣被迫撤軍,回國鎮壓楊玄感叛亂。

楊玄感叛亂雖然鎮壓下去了,但國內已經危機四伏,對此隋煬帝似乎無感,以顧頭不顧腚的大無畏精神,又於614年下令徵召全國軍隊,第三次御駕親征高句麗。

這一次取得的戰果,僅是衝破了高句麗的第一道防線,隨後隋軍的供給線就被高句麗切斷了。好在高句麗第26任君主嬰陽王明白與“天朝”作對最終不會有好結果,主動請降,隋煬帝就坡下驢,接受請降後撤軍。

短短三年連續三次遠征高句麗,導致隋朝損失慘重,喪生者達數十萬,“九軍並陷,將帥奔還亡者二千餘騎”,人民對隋煬帝的不滿達到極致,加上連年征戰導致國力斷崖式衰竭,民不聊生,各地不斷爆發農民起義,拿朝廷俸祿的將領也相繼叛變,朝廷已無力鎮壓,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把火燒成燎原之勢。

五年後,隋朝滅亡。

如果說隋煬帝三征高句麗有什麼“收穫”的話,那就是大大消耗了高句麗的國力,為後來的唐朝滅掉高句麗做了嫁衣。

4、宋太宗趙光義伐遼

西元979年,平定北漢後,做夢都想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宋太宗趙光義,不顧眾臣反對,打算借伐取北漢之勢來個趁熱打鐵,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

他率軍從太原出發進行北伐,曾一度收復易州和涿州,卻在圍攻燕京時遭遇滑鐵盧,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門外)與遼國軍隊發生遭遇戰,宋軍久戰不利。戰事激烈之際,趙光義親臨戰場督戰。遼軍統帥耶律休哥率部猛攻,宋軍被團團包圍,撤退之際又遭耶律休哥追擊,宋軍大敗,一萬多人戰死,倉皇南退,潰不成軍。

一片混亂之際,趙光義猛然發現自己成了“光杆司令”,眾將都不見了蹤影,而那些將領,也找不到自己的部下了。趙光義的近臣一下慌了手腳。讓皇上逃命要緊!近臣們到處尋找,終於找到一輛驢車,不由分說把皇上拉上驢車,駕車南逃。

命是保住了,趙光義卻於混亂之中中了一箭,兩年後箭傷復發去世。

高粱河之戰,宋軍丟掉的兵器、符印、糧草、貨幣“不可勝計”,全部成了遼軍的戰利品。

此次失敗,除了遭受了人力物力財力的巨大損失,更大的後果是嚴重挫傷了宋軍的自信心,相應地助長了遼軍的囂張氣焰,遼軍從此開始輕視宋人,之後二十五年,遼國對宋朝的戰爭從未停過,大大消耗了宋朝的國力;在北方,處於守勢的北宋處處被動挨打,而打他們的,除了遼國還有金國。

5、蒙哥汗圍攻釣魚城

西元1243年,四川制置使余玠命冉璡﹑冉璞兄弟倆主持修築釣魚城,釣魚城成為控扼嘉陵江要衝的軍事重鎮,尤其是王堅擔任合州守將後,更是大規模修建城防,陝南、川北人民紛紛遷來後,釣魚城軍民達數十萬。

1258年七月,蒙古人的老大蒙哥領兵四萬,號稱十萬,兵分三路進攻四川,不到半年時間便攻佔了川西和川北大部分州縣,兵鋒直達合州釣魚城。

在別處勢如破竹的蒙古人沒想到,釣魚城成了擋在他們前進道路上令人頭痛的攔路虎。

第二年二月,蒙哥決定親自出馬,進駐石子山督陣攻城,對一字城和鎮西﹑東新﹑奇勝﹑護國等城門以及外城連續發動三個月猛攻,均被擊退。

到七月下旬,釣魚城已被圍攻半年,依然巍然屹立,而之前戰無不勝的蒙古大軍,再也未能續寫過去的輝煌,又是損兵又是折將,可謂丟盡了臉面。蒙哥汗更是羞憤交加,決定和釣魚城拼了。

在他的命令下,士兵們立即行動,很快,一座土台出現在離釣魚城500米遠的腦頂坪,臺上插了一根高大的桅杆。一名士兵剛奉命爬上桅杆窺視城中動靜,宋軍就打來了石炮,雨點般的石炮正中腦頂坪土台,頓時台毀桅斷,蒙哥當即被飛石擊中,重傷倒地。

當王堅命令士兵將從大天池抓來的30斤鮮魚高懸於城頭給蒙古人看,當他又命人將幾百個白麵餅拋擲城下,向蒙古人宣告釣魚城兵精糧足,再守十年二十年也沒問題,你們就別做夢了,哪裡來回哪裡去吧,蒙哥倍感羞辱,傷痛發作而死,蒙軍灰溜溜北歸。

蒙哥死後,第三次蒙古西征戛然而止,蒙古內部爆發了爭奪汗位的多年內戰,蒙古帝國也四分五裂,分裂為元朝和四個汗國。

蒙哥死于釣魚城後,釣魚城又堅守了三十多年,最終因彈盡糧絕而淪陷。

6、明英宗朱祁鎮征瓦剌

明朝建立後,元朝殘餘勢力敗退漠北。因為拳頭比其他部落硬,蒙古族瓦剌部吃掉其餘各部,成了老大,表面上與明朝和好,暗中卻積蓄力量,尋機舉兵犯明,企圖恢復元朝統治。

1449年,明朝權宦王振克扣給瓦剌的賞賜,給了瓦剌首領也先“興師問罪”的藉口,兵分四路進攻明朝。當大同前線的敗報不斷傳到京城,王振對明英宗朱祁鎮說,看來皇上您得御駕親征,才能刹住也先的囂張氣焰。對朱祁鎮來說,這個備受他寵信的閹貨的話就是聖旨,於是他不顧大臣們的強烈反對,一意孤行決定御駕親征。

七月十六日,朱祁鎮和王振率領大軍從北京出發了。別看軍隊數量龐大,多達五十萬,但都是匆匆忙忙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加上不會打仗的草包王振包攬了一切軍政事務,而會打仗的隨徵文武大臣只能靠邊站,五十萬大軍像無頭的蒼蠅那樣,立時陷於混亂,剛一接戰就潰不成軍,逃到土木堡時被瓦剌軍包圍,饑渴疲勞的將士們倉促應戰,混戰之際,除了一位名叫袁彬的,朱祁鎮的其他衛士只顧自己逃命,來了個鳥獸散,朱祁鎮被俘,五十萬大軍戰死近半,文武官員近百人戰死。

土木堡之變後,瓦剌人對明朝開始了大規模入侵,並以送還朱祁鎮為名,命令明朝邊關守將打開城門,兵不血刃地占了不少城池,連續攻陷白羊口、紫荊關、居庸關,直逼北京。

驚心動魄的北京保衛戰開始了,兵部侍郎于謙竭盡全力,指揮軍民奮勇抗敵,最終擊退也先,保住了北京。

7、後金太祖努爾哈赤攻寧遠

後金太宗努爾哈赤藉口明軍殺了他全家,乘遼東明軍易帥和匆忙撤軍之機,於西元1626年(明天啟六年)正月親率六萬八旗兵(據《東華錄》,努爾哈赤自稱三十萬,袁崇煥說約有十三萬)到達寧遠,勸降不成後於當月二十四日清晨對寧遠城發動猛烈進攻。

寧遠守將是當時默默無聞、之後大名鼎鼎的袁崇煥,他親自指揮守軍投擲火球、火把,焚燒敵人的牌車,給予後金兵重大殺傷,努爾哈赤一看,這樣下去咱們得完蛋,看看時間不早,已到二更時分,下令停止攻城。

又打了兩天,努爾哈赤仍然拿袁崇煥的堅城和大炮毫無辦法。那些八旗兵,雖然在當官的逼迫下不得不進攻,但一到城下扭頭就跑,跑得快的僥倖逃得性命,跑得慢的立即成了炮灰。

這樣的激戰進行了三天,後金軍傷亡慘重,攻城的器械毫無作用。隨著努爾哈赤的中炮受傷,後金軍只得撤退。

甯遠之戰,重創了初生的後金政權,打破了後金兵不可戰勝的神話,也使袁崇煥一戰成名,三個月內晉升為兵部右侍郎、遼東巡撫,蔭千戶;而努爾哈赤43年不敗之紀錄,也由此戛然而止,其威名被袁崇煥的紅夷大炮擊得粉碎。

此戰過後,努爾哈赤郁忿成疾,八個月後掛掉了。

決定興兵伐吳,一為奪回荊州,二為關羽報仇。

至少在諸葛亮看來,這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但劉備不聽諸葛亮和其他大臣的勸阻,不但要伐吳,還決定傾全國之力,誓與東吳魚死網破。剛做皇帝三個月,他就迫不及待地親率七十多萬軍隊(一說數萬)進攻東吳,先頭部隊很快奪取了長江三峽峽口,攻入吳境,並順利拿下秭歸。

東吳大都督陸遜果斷實行戰略退卻,完全退出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蜀軍,並積極準備反攻,最後採用火攻,將劉備七百里連營燒了個精光,又集中兵力四處圍攻,蜀軍潰不成軍,大部分死的死逃的逃,車、船等軍用物資損失殆盡,劉備連夜突圍逃到今湖北巴東東北,又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差點成了俘虜,若不是驛站人員焚燒潰兵丟棄的裝備堵塞山道,劉備註定在劫難逃。

逃到位於奉節的白帝城後,劉備一病不起,次年四月病死在白帝城。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夷陵之敗”。

夷陵之敗後,新生的蜀漢政權遭到沉重打擊,多名大將陣亡,損失士兵、物資無數,蜀國元氣大傷。劉備死後,國內又叛亂四起,諸葛亮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花了五年工夫,才平定了那些叛亂,使國力恢復到勉強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

3、隋煬帝三征高句麗

西元611年(隋大業七年)二月,隋煬帝以高句麗“本為箕子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禮”為由,下詔征討高句麗。第二年八月,隋煬帝親率一百一十萬大軍,號稱二百萬,兵分十二路進攻高句麗,僅最後出發的隋煬帝禦營就連綿80裡,史稱“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卻在清川江遭到高句麗軍隊猛攻,隋煬帝派出的30多萬陸軍,僅返回2700人。

第一次失敗後,隋煬帝又于大業九年(西元613年)再次遠征高句麗,不料禮部尚書楊玄感趁機謀反,擔心兩面受敵的楊廣被迫撤軍,回國鎮壓楊玄感叛亂。

楊玄感叛亂雖然鎮壓下去了,但國內已經危機四伏,對此隋煬帝似乎無感,以顧頭不顧腚的大無畏精神,又於614年下令徵召全國軍隊,第三次御駕親征高句麗。

這一次取得的戰果,僅是衝破了高句麗的第一道防線,隨後隋軍的供給線就被高句麗切斷了。好在高句麗第26任君主嬰陽王明白與“天朝”作對最終不會有好結果,主動請降,隋煬帝就坡下驢,接受請降後撤軍。

短短三年連續三次遠征高句麗,導致隋朝損失慘重,喪生者達數十萬,“九軍並陷,將帥奔還亡者二千餘騎”,人民對隋煬帝的不滿達到極致,加上連年征戰導致國力斷崖式衰竭,民不聊生,各地不斷爆發農民起義,拿朝廷俸祿的將領也相繼叛變,朝廷已無力鎮壓,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把火燒成燎原之勢。

五年後,隋朝滅亡。

如果說隋煬帝三征高句麗有什麼“收穫”的話,那就是大大消耗了高句麗的國力,為後來的唐朝滅掉高句麗做了嫁衣。

4、宋太宗趙光義伐遼

西元979年,平定北漢後,做夢都想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宋太宗趙光義,不顧眾臣反對,打算借伐取北漢之勢來個趁熱打鐵,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

他率軍從太原出發進行北伐,曾一度收復易州和涿州,卻在圍攻燕京時遭遇滑鐵盧,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門外)與遼國軍隊發生遭遇戰,宋軍久戰不利。戰事激烈之際,趙光義親臨戰場督戰。遼軍統帥耶律休哥率部猛攻,宋軍被團團包圍,撤退之際又遭耶律休哥追擊,宋軍大敗,一萬多人戰死,倉皇南退,潰不成軍。

一片混亂之際,趙光義猛然發現自己成了“光杆司令”,眾將都不見了蹤影,而那些將領,也找不到自己的部下了。趙光義的近臣一下慌了手腳。讓皇上逃命要緊!近臣們到處尋找,終於找到一輛驢車,不由分說把皇上拉上驢車,駕車南逃。

命是保住了,趙光義卻於混亂之中中了一箭,兩年後箭傷復發去世。

高粱河之戰,宋軍丟掉的兵器、符印、糧草、貨幣“不可勝計”,全部成了遼軍的戰利品。

此次失敗,除了遭受了人力物力財力的巨大損失,更大的後果是嚴重挫傷了宋軍的自信心,相應地助長了遼軍的囂張氣焰,遼軍從此開始輕視宋人,之後二十五年,遼國對宋朝的戰爭從未停過,大大消耗了宋朝的國力;在北方,處於守勢的北宋處處被動挨打,而打他們的,除了遼國還有金國。

5、蒙哥汗圍攻釣魚城

西元1243年,四川制置使余玠命冉璡﹑冉璞兄弟倆主持修築釣魚城,釣魚城成為控扼嘉陵江要衝的軍事重鎮,尤其是王堅擔任合州守將後,更是大規模修建城防,陝南、川北人民紛紛遷來後,釣魚城軍民達數十萬。

1258年七月,蒙古人的老大蒙哥領兵四萬,號稱十萬,兵分三路進攻四川,不到半年時間便攻佔了川西和川北大部分州縣,兵鋒直達合州釣魚城。

在別處勢如破竹的蒙古人沒想到,釣魚城成了擋在他們前進道路上令人頭痛的攔路虎。

第二年二月,蒙哥決定親自出馬,進駐石子山督陣攻城,對一字城和鎮西﹑東新﹑奇勝﹑護國等城門以及外城連續發動三個月猛攻,均被擊退。

到七月下旬,釣魚城已被圍攻半年,依然巍然屹立,而之前戰無不勝的蒙古大軍,再也未能續寫過去的輝煌,又是損兵又是折將,可謂丟盡了臉面。蒙哥汗更是羞憤交加,決定和釣魚城拼了。

在他的命令下,士兵們立即行動,很快,一座土台出現在離釣魚城500米遠的腦頂坪,臺上插了一根高大的桅杆。一名士兵剛奉命爬上桅杆窺視城中動靜,宋軍就打來了石炮,雨點般的石炮正中腦頂坪土台,頓時台毀桅斷,蒙哥當即被飛石擊中,重傷倒地。

當王堅命令士兵將從大天池抓來的30斤鮮魚高懸於城頭給蒙古人看,當他又命人將幾百個白麵餅拋擲城下,向蒙古人宣告釣魚城兵精糧足,再守十年二十年也沒問題,你們就別做夢了,哪裡來回哪裡去吧,蒙哥倍感羞辱,傷痛發作而死,蒙軍灰溜溜北歸。

蒙哥死後,第三次蒙古西征戛然而止,蒙古內部爆發了爭奪汗位的多年內戰,蒙古帝國也四分五裂,分裂為元朝和四個汗國。

蒙哥死于釣魚城後,釣魚城又堅守了三十多年,最終因彈盡糧絕而淪陷。

6、明英宗朱祁鎮征瓦剌

明朝建立後,元朝殘餘勢力敗退漠北。因為拳頭比其他部落硬,蒙古族瓦剌部吃掉其餘各部,成了老大,表面上與明朝和好,暗中卻積蓄力量,尋機舉兵犯明,企圖恢復元朝統治。

1449年,明朝權宦王振克扣給瓦剌的賞賜,給了瓦剌首領也先“興師問罪”的藉口,兵分四路進攻明朝。當大同前線的敗報不斷傳到京城,王振對明英宗朱祁鎮說,看來皇上您得御駕親征,才能刹住也先的囂張氣焰。對朱祁鎮來說,這個備受他寵信的閹貨的話就是聖旨,於是他不顧大臣們的強烈反對,一意孤行決定御駕親征。

七月十六日,朱祁鎮和王振率領大軍從北京出發了。別看軍隊數量龐大,多達五十萬,但都是匆匆忙忙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加上不會打仗的草包王振包攬了一切軍政事務,而會打仗的隨徵文武大臣只能靠邊站,五十萬大軍像無頭的蒼蠅那樣,立時陷於混亂,剛一接戰就潰不成軍,逃到土木堡時被瓦剌軍包圍,饑渴疲勞的將士們倉促應戰,混戰之際,除了一位名叫袁彬的,朱祁鎮的其他衛士只顧自己逃命,來了個鳥獸散,朱祁鎮被俘,五十萬大軍戰死近半,文武官員近百人戰死。

土木堡之變後,瓦剌人對明朝開始了大規模入侵,並以送還朱祁鎮為名,命令明朝邊關守將打開城門,兵不血刃地占了不少城池,連續攻陷白羊口、紫荊關、居庸關,直逼北京。

驚心動魄的北京保衛戰開始了,兵部侍郎于謙竭盡全力,指揮軍民奮勇抗敵,最終擊退也先,保住了北京。

7、後金太祖努爾哈赤攻寧遠

後金太宗努爾哈赤藉口明軍殺了他全家,乘遼東明軍易帥和匆忙撤軍之機,於西元1626年(明天啟六年)正月親率六萬八旗兵(據《東華錄》,努爾哈赤自稱三十萬,袁崇煥說約有十三萬)到達寧遠,勸降不成後於當月二十四日清晨對寧遠城發動猛烈進攻。

寧遠守將是當時默默無聞、之後大名鼎鼎的袁崇煥,他親自指揮守軍投擲火球、火把,焚燒敵人的牌車,給予後金兵重大殺傷,努爾哈赤一看,這樣下去咱們得完蛋,看看時間不早,已到二更時分,下令停止攻城。

又打了兩天,努爾哈赤仍然拿袁崇煥的堅城和大炮毫無辦法。那些八旗兵,雖然在當官的逼迫下不得不進攻,但一到城下扭頭就跑,跑得快的僥倖逃得性命,跑得慢的立即成了炮灰。

這樣的激戰進行了三天,後金軍傷亡慘重,攻城的器械毫無作用。隨著努爾哈赤的中炮受傷,後金軍只得撤退。

甯遠之戰,重創了初生的後金政權,打破了後金兵不可戰勝的神話,也使袁崇煥一戰成名,三個月內晉升為兵部右侍郎、遼東巡撫,蔭千戶;而努爾哈赤43年不敗之紀錄,也由此戛然而止,其威名被袁崇煥的紅夷大炮擊得粉碎。

此戰過後,努爾哈赤郁忿成疾,八個月後掛掉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