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西安美術館:一位油畫家的華山九年

“華山九年——田學森油畫展”近日在西安美術館開幕, 展出油畫家田學森在華山九年潛心寫生創作的油畫四十餘幅。 這位祖籍山東、求學上海, 曾賣房遊歷, 最終落腳華山、少言寡語的畫家, 把情感投諸畫面。 山中工作, 艱苦孤寂, 田學森卻甘之如飴。

在外寫生的田學森

未被華山征服過的旅人, 是難以瞭解以險著稱的西嶽之真正魅力的;未到華山之前的田學森, 亦沒有形成作為畫家得以“筆”立千仞的真正腕力。 九年光陰, 不僅化為四十余幅對景寫生油畫, 也潤養了畫家的心田。

4月21日, “華山九年——田學森油畫展”在西安美術館開幕, 展出油畫家田學森在華山九年潛心寫生創作的油畫四十餘幅。 展覽由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收藏部副主任王雪峰策展。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華山九年——田學森油畫 2009-2018》在開幕當天正式發行。 開幕式上, 田學森向陝西華山旅遊集團有限公司捐贈了創作於2017年的《坤元》,

取景東峰下的下棋亭。

華山東峰下棋亭 攝影 伊川

才下華山 卻上畫山

4月19日, 距離展覽開幕兩天, 華山上強風漸起。 午後一時, 景區廣播提醒, 氣象預報將有大雨強風, 建議遊客儘早下山, 但遊興頗高的人們依然穿行在西線一片北峰和南峰的觀景走廊。

晚七時半, 狂風肆虐, 西線纜車再也無法運行, 160位乘客被困于包廂, 直至次日淩晨約五時, 纜車重啟才被救援下山。 整整一宿, 驚魂不定、瑟瑟發抖的遊人身後, 就是岩石裸露、形如刀劈的西峰峭壁。 澎湃新聞記者與同行者在東峰頂借宿了一夜, 頭枕八九級大風的呼號。 次日清晨, 在青山紫雲間迎來杲杲日出後下山返城。 20日夜, 當走進仍在布展最後調試階段的展廳, 迎面而來的《神屏》(2013)讓人頓生錯覺, 誤以為猶在山中。

田學森, 《神屏》, 2013

拜訪人家, 繞過屏風便是日常;看《華山九年》, 自《神屏》左望則是參差多態。 一幅長6.6米、高2.2米的大幅油畫《天岸》(2015-2017)昭示出畫家的決心與毅力。 山勢連綿崖壁巋然, 縱使沒有飛鳥相與還, 卻見山氣日夕佳。 講究光線變化的油畫上, 用光清晰而有節制, 舒朗的雲夾雜一分紫氣遊山腰而來, 挺拔的山峰幾乎溢出天際, 這些與游華山時所見所感別無二致, 但更添一分細緻入微。

田學森, 《天岸》, 2015-2017

田學森告訴“澎湃新聞·藝術評論”,

《天岸》作於2015年春至2016年秋, “前後兩年, 畫得極其艱苦。 畫很大, 尺寸、內容其他國內油畫家幾乎都沒有接觸過。 我相對比較簡單, 願意嘗試, 不怕困難或者畫壞, 也不管花多少時間精力。 畫著畫著, 畫面中出現了更多的雲和象外之意。 經過長期在大作品上的考驗, 會積累相當多經驗, 對自己是一個提升。 ”

創作《天岸》的位置是華山主峰區對面的無人山谷。 “當時住在山裡唯一一戶人家, 除了男主人李師傅留在山裡, 其他人已經遷出去了。 這座土房子, 有裂縫, 牆有點歪, 在裡頭畫畫, 哪天牆倒了都是自然的事情。 ”田學森說。 生活上, 飲山泉、煮雪水、啃餅乾、與野豬土狼遊蛇相伴並不是不可克服的, 甚至與蜂農李師傅相處久了, 他也能手持蜜蜂搬家了。 困難的是,對景寫生,需要先將畫框搬到陡峭的山梁上,然後現場做畫布,繪畫結束再面對面包起來,背下山。如遇大風,巨大的張力會損壞畫作,前功盡棄。

“有些困難,真的要親身體會才會明白。作品創作過程中,我常常要後退審視,調節視線進行比對,好幾次都退到了懸崖邊。為了安全起見,後來我給自己想了個辦法,在腰上系根繩子,以防失足。”田學森說。

田學森,《啟健》,2011

並置陳列的《華田》(2010)與《啟健》(2011),先後創作於秋季與次年春天。《啟健》中,爆出春芽的華山,泛著淺紫色的明朗,仿佛畫家也在萬物回春中與封凍的山石一起柔軟起來;《華田》裡,光線平直地覆蓋了如牆面展開的山體,結著果實的小樹隱隱透露出畫家心中收穫的愜意。青山不言,畫家以筆寫心。原來,這位祖籍山東、求學上海,曾賣掉200多萬元的房子遊歷中國,最終落腳華山、少言寡語的畫家,把生活中節省下來的情感表達,全部投諸畫面,一份份質樸細膩的美好,九年後在觀眾停留的目光中得到了相認。

夜晚靜謐的美術館裡,一路欣賞下來,有一種才下華山卻上畫山的親近感。山上山下,畫裡畫外,皆有山的開闊包容。展覽結尾處有幅小畫《如是》(2012),畫得歡心,青翠山林,宛如新生。田學森說,這幅畫不同於其他作品需要花費數月,三個星期便與早春一道輕快收筆了。畫面景致不大,想來是熟稔一草一木的他,在遊轉中偶得的一處小景,投射心間,點圖筆端罷。

田學森,《如是》,2012

田學森至今保留文字記錄的習慣,在一篇記於2016年3月的《壺山相望》中,他寫下這樣的場景:

“春日的傍晚,獨坐空穀,暮靄乍起,沏茶品茗,茶湯透亮,有種糧食的清味,輕輕地拿起,放下。面前的簡易茶台,是初至此地時就地取材,從廢棄的木柴中,找到半邊老門板搭起的木板久經日曬雨淋,已成灰色,看起來很自然,木紋清晰,保留著生銹的鐵鍊環,茶台與環境很協調。

此時四周的鳥兒們仍在鳴叫,聽起來有些寂寥,沒有日間的歡欣,仿佛鳥兒的心也靜下來。望對面石山,一字排開,壁立千仞,山腳升起的薄霧,給堅硬的山體披上淡藍色的薄紗,淺雲遮腰,山愈發顯得高聳入雲,縹緲柔和,山無語,清淨莊嚴。作畫於此,晶茗望山,觀察體悟,面對億萬年存在之天地大物,渺小的我,如白駒過隙與之相處些歲月,畫山,生死契闊。”

《華山九年》展廳 攝影 伊川

“真誠對待畫布就夠了”

田學森1975年出生于山東。1997年,作為山東省五個保送名額之一,他被山東省臨沂市藝術學校保送到中央文化管理幹部學院,面對文化管理和裝潢設計兩個不喜歡的專業,田學森猶豫後選擇了放棄,隻身赴京。錯過中央美術學院徐悲鴻油畫室進修招生,轉而投考上海大學美術學院。2002年,他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舉辦了“田學森作品展”,2005年應邀赴法參加畫展和創作。

從1997至2007年的十年間,田學森完成了繪畫生命的第一個十年。出於真正的熱愛或是追隨內心尋找的聲音,2007年起,他踏上了孤身駕車遊歷全國的旅途。2008年秋,從新疆前往雲南前,他繞行來到華山。

“第一次來到華山的那天,我從東線索道上到北峰,把華山五個峰都走了一遍。看見華山,覺得它是從平原上拔地而起,蒼涼遒勁的花崗岩山體,突兀坦白,太乾淨、太直接,仿佛一個人捧著心,站在那裡,天荒地老一般。”

2010年,籌備了一年多的《行走中國——田學森旅行寫生作品展》在上海舉辦,其中就有6幅華山油畫。作品《履新》(2009)此次展出于西安,略帶原始感的畫面,遒勁的枝幹似是伸出拳腳預備大幹一場的田學森的內心寫照。他告訴澎湃新聞,這幅作品正是華山系列的開篇。

田學森,《履新》,2009

明代醫者王履擅畫華山,在《華山圖序》中曾言“吾師目,目師心,心師華山”。傅抱石也留下過《待細把江山圖畫》。展出作品中,不難看出田學森深蒙中國畫啟發。如何借鑒中國山水畫成熟經驗與西洋油畫透視關係與用光用色,讓其華山油畫獨一無二?展覽策展人王雪峰認為,田學森早期油畫多接受西方現代主義風格的影響,繪畫中的造型趨於意象,色彩豔麗而簡練。但在華山面前,田學森將以往的繪畫經驗捨棄,重新以華山為師,用自然主義的筆調表達華山形象。華山的山體多為裸露,岩石的肌理也一目了然,和傳統山水畫中的皴法別無二致,田學森以造型勾畫輪廓,以寫的方法勾寫樹木,他早年國畫的根基在此啟動。

從事美術出版三十多年的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副主編樂堅說:“上海畫家有一個特點,技術非常好,非常會畫,但是田學森在上海這個環境當中,好像是一個格格不入的畫家。他在上海辦畫展,有時會面對質疑,比如你的作品裡有什麼技法或者你經過學院派訓練嗎?田學森畫畫給我最大的感覺是,他拋卻了很多熟練的東西,保持著一種比較生澀的、自然的東西。這種實驗性就是不確定。”

田學森,《應然》

2016年春雪後作畫。 田學森供圖

展覽前,他在上海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曾說:“生活或者畫畫,我都不去辯論。到現在,我是誰,我在哪裡,幹什麼都不重要,只要去真誠對待畫布就夠了。其他畫裡畫外的東西也不去設想。經過這些年的沉澱,只要真誠去畫,畫面自然會發生變化,不用人為去改變。畫是從大自然裡來的,從現實裡來,客觀世界運行規律如何,畫面上也會有這種現象。”

“華山九年——田學森油畫展”在西安美術館展出至5月5日

困難的是,對景寫生,需要先將畫框搬到陡峭的山梁上,然後現場做畫布,繪畫結束再面對面包起來,背下山。如遇大風,巨大的張力會損壞畫作,前功盡棄。

“有些困難,真的要親身體會才會明白。作品創作過程中,我常常要後退審視,調節視線進行比對,好幾次都退到了懸崖邊。為了安全起見,後來我給自己想了個辦法,在腰上系根繩子,以防失足。”田學森說。

田學森,《啟健》,2011

並置陳列的《華田》(2010)與《啟健》(2011),先後創作於秋季與次年春天。《啟健》中,爆出春芽的華山,泛著淺紫色的明朗,仿佛畫家也在萬物回春中與封凍的山石一起柔軟起來;《華田》裡,光線平直地覆蓋了如牆面展開的山體,結著果實的小樹隱隱透露出畫家心中收穫的愜意。青山不言,畫家以筆寫心。原來,這位祖籍山東、求學上海,曾賣掉200多萬元的房子遊歷中國,最終落腳華山、少言寡語的畫家,把生活中節省下來的情感表達,全部投諸畫面,一份份質樸細膩的美好,九年後在觀眾停留的目光中得到了相認。

夜晚靜謐的美術館裡,一路欣賞下來,有一種才下華山卻上畫山的親近感。山上山下,畫裡畫外,皆有山的開闊包容。展覽結尾處有幅小畫《如是》(2012),畫得歡心,青翠山林,宛如新生。田學森說,這幅畫不同於其他作品需要花費數月,三個星期便與早春一道輕快收筆了。畫面景致不大,想來是熟稔一草一木的他,在遊轉中偶得的一處小景,投射心間,點圖筆端罷。

田學森,《如是》,2012

田學森至今保留文字記錄的習慣,在一篇記於2016年3月的《壺山相望》中,他寫下這樣的場景:

“春日的傍晚,獨坐空穀,暮靄乍起,沏茶品茗,茶湯透亮,有種糧食的清味,輕輕地拿起,放下。面前的簡易茶台,是初至此地時就地取材,從廢棄的木柴中,找到半邊老門板搭起的木板久經日曬雨淋,已成灰色,看起來很自然,木紋清晰,保留著生銹的鐵鍊環,茶台與環境很協調。

此時四周的鳥兒們仍在鳴叫,聽起來有些寂寥,沒有日間的歡欣,仿佛鳥兒的心也靜下來。望對面石山,一字排開,壁立千仞,山腳升起的薄霧,給堅硬的山體披上淡藍色的薄紗,淺雲遮腰,山愈發顯得高聳入雲,縹緲柔和,山無語,清淨莊嚴。作畫於此,晶茗望山,觀察體悟,面對億萬年存在之天地大物,渺小的我,如白駒過隙與之相處些歲月,畫山,生死契闊。”

《華山九年》展廳 攝影 伊川

“真誠對待畫布就夠了”

田學森1975年出生于山東。1997年,作為山東省五個保送名額之一,他被山東省臨沂市藝術學校保送到中央文化管理幹部學院,面對文化管理和裝潢設計兩個不喜歡的專業,田學森猶豫後選擇了放棄,隻身赴京。錯過中央美術學院徐悲鴻油畫室進修招生,轉而投考上海大學美術學院。2002年,他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舉辦了“田學森作品展”,2005年應邀赴法參加畫展和創作。

從1997至2007年的十年間,田學森完成了繪畫生命的第一個十年。出於真正的熱愛或是追隨內心尋找的聲音,2007年起,他踏上了孤身駕車遊歷全國的旅途。2008年秋,從新疆前往雲南前,他繞行來到華山。

“第一次來到華山的那天,我從東線索道上到北峰,把華山五個峰都走了一遍。看見華山,覺得它是從平原上拔地而起,蒼涼遒勁的花崗岩山體,突兀坦白,太乾淨、太直接,仿佛一個人捧著心,站在那裡,天荒地老一般。”

2010年,籌備了一年多的《行走中國——田學森旅行寫生作品展》在上海舉辦,其中就有6幅華山油畫。作品《履新》(2009)此次展出于西安,略帶原始感的畫面,遒勁的枝幹似是伸出拳腳預備大幹一場的田學森的內心寫照。他告訴澎湃新聞,這幅作品正是華山系列的開篇。

田學森,《履新》,2009

明代醫者王履擅畫華山,在《華山圖序》中曾言“吾師目,目師心,心師華山”。傅抱石也留下過《待細把江山圖畫》。展出作品中,不難看出田學森深蒙中國畫啟發。如何借鑒中國山水畫成熟經驗與西洋油畫透視關係與用光用色,讓其華山油畫獨一無二?展覽策展人王雪峰認為,田學森早期油畫多接受西方現代主義風格的影響,繪畫中的造型趨於意象,色彩豔麗而簡練。但在華山面前,田學森將以往的繪畫經驗捨棄,重新以華山為師,用自然主義的筆調表達華山形象。華山的山體多為裸露,岩石的肌理也一目了然,和傳統山水畫中的皴法別無二致,田學森以造型勾畫輪廓,以寫的方法勾寫樹木,他早年國畫的根基在此啟動。

從事美術出版三十多年的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副主編樂堅說:“上海畫家有一個特點,技術非常好,非常會畫,但是田學森在上海這個環境當中,好像是一個格格不入的畫家。他在上海辦畫展,有時會面對質疑,比如你的作品裡有什麼技法或者你經過學院派訓練嗎?田學森畫畫給我最大的感覺是,他拋卻了很多熟練的東西,保持著一種比較生澀的、自然的東西。這種實驗性就是不確定。”

田學森,《應然》

2016年春雪後作畫。 田學森供圖

展覽前,他在上海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曾說:“生活或者畫畫,我都不去辯論。到現在,我是誰,我在哪裡,幹什麼都不重要,只要去真誠對待畫布就夠了。其他畫裡畫外的東西也不去設想。經過這些年的沉澱,只要真誠去畫,畫面自然會發生變化,不用人為去改變。畫是從大自然裡來的,從現實裡來,客觀世界運行規律如何,畫面上也會有這種現象。”

“華山九年——田學森油畫展”在西安美術館展出至5月5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