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Facebook資料門的兩點啟示

巴菲特曾說:“既然人必須從錯誤中學習, 那麼, 最好的就是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 美國社交網站Facebook洩露使用者資料, 導致公司多年建立的誠信體系幾乎崩潰,

股價也大幅下跌, 這一重大錯誤的背後又有怎樣的啟示呢?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許可, 在FT中文網寫文章分享了他的思考。

首先, 對於運營者而言, 要學會從免費到付費的轉變。 《連線》雜誌主編凱文·凱利在《新經濟, 新規則》一書中提到:“任何能被複製的東西, 價格都將趨近於零或者免費。 ”受這一規則的影響, 許多平臺的運營策略都是將免費作為定價的終極目標, 由於不能向使用者收費, 運營者只能採用“羊毛出在狗身上”的方法, 通過吸引廣告投放來賺錢, “免費+廣告”的模式也就成為了Facebook等平臺的主要商業模式。 許可認為, Facebook資料門事件恰恰讓運營者有機會重構這一商業模式。

運營者完全可以借助使用者對個人資訊洩露的擔憂, 在“普遍免費”的模式之外, 引入“個別收費”制度。 在“免費模式”下, 使用者的個人資訊享有統一的法定保障, 運營者可以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對外分享;而在“付費模式”下, 使用者只要支付一定費用就可以享有定制化和高標準的合同, 保障個人資訊一般不被收集, 更不能用於廣告或其他目的。 通過觀察用戶的選擇, 運營者就能把“對個人資訊遲鈍的人”和“對個人資訊敏感的人”區分開, 從而更好地維繫用戶關係。

其次, 對於監管者的啟示, 就是要學會從標準化管理轉向基於風險的管理。 一直以來, 對個人資訊的保護普遍都是通過標準化分類來進行的。 在美國,

使用者資訊被分為“一般資訊”和“敏感資訊”, 種族、政治觀點、健康資料等屬於“敏感資訊”, 收集和使用受到嚴格限制, 而其他的“一般資訊“則沒有這些限制。 但這次的資料門事件中, 劍橋分析公司正是通過收集和處理Facebook用戶的城市、興趣、點贊等“一般資訊”, 從而分析得出使用者的“政治觀點”這一“敏感資訊”的。 許可認為, 有了人工智慧和大資料等新技術, 當前的資料分析已經超越了監管者對個人資訊的分類和想像。 因此, 監管機構需要吸取教訓, 從立足於標準化轉向立足於具體場景和相應風險, 進行差異化監管。

科技有溫度, 點擊下方, 關注「 酷玩兒」帶您發現新奇、好玩的科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