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BAT的跑馬圈地,你注意到了嗎?|車展·危機與新生

時下的車市, 正在被各個造車新勢力眼花繚亂的表演所攪動的天翻地覆, BAT深耕車市的舉措似乎並沒有引起市場廣泛關注。

騰訊順利牽手了長安與一汽, 阿裡與上汽的“蜜月”還在繼續, 百度則早已與奇瑞、北汽達成了合作。

似乎在穀歌、蘋果聲勢減弱之後, 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科技巨頭們, 卻暗暗地在智慧網聯技術革命的推動下正在這片新領域裡加速圈地, 捉對廝殺, 讓本就躁動不安的汽車行業開始暗流洶湧。

只是在大洋彼岸的穀歌、蘋果先後遭遇挫折的警示下, BAT是甘願做一個供應商, 不是絕對主角的地位嗎?而在這個智慧化技術革命所催生的新時代, BAT就真的沒有考慮過顛覆傳統車企?甚至只是中國的穀歌或者蘋果的角色嗎?

沒有回答這些的BAT卻還在不斷跑馬圈地, 即將舉行北京車展就是新的戰場, 而你可以慢慢看, 也要用心看。

BAT跑馬圈地

似乎, 沒有任何一家廠家願意主動拒絕BAT的合作, 或者拒絕它們背後所代表的智慧互聯風潮。

4月12日, 長安汽車與騰訊正式簽署智慧網聯汽車合資合作協定, 即將籌備建立合資公司著重開展與車聯網整體方案打造及運營相關的系列業務, 加速汽車智慧化的推廣普及, 在人工智慧、5G和自動駕駛等方面展開探索, 全面覆蓋車主的出行生活。

自此, 騰訊也算搭上了智能互聯時代的順風車, 深度切入了汽車領域, 但它最大的兩個對手早已在前方等候多時。 早在2014年, 長安汽車就陸續與百度、阿裡智慧領域簽署了戰略合作協定。

BAT——這三家中國市場上當之無愧的互聯網科技巨頭, 此前就借助于智慧互聯時代到來的歷史性機遇積極佈局汽車領域。

阿裡依託旗下的高德地圖等業務介入智慧汽車服務, 騰訊則進行了戰略性投資;百度強化了自動駕駛領域, 在無人駕駛上佈局。

如今, 它們又開始在汽車領域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跑馬圈地, 爭鋒相對, 紛紛與車企強化合作。

最出彩的是阿裡。 2016年8月, 榮威RX5這款戰略性車型迎來上市, 號稱首款“互聯網汽車”的它搭載了YunOS for Car智慧作業系統, 也順利借助智慧互聯的風口打開了市場。

一炮而紅的RX5也讓這套系統開發者的阿裡看到了新視窗。 在去年10月的杭州·雲棲大會上, 阿裡帶著AliOS系統與神龍就未來汽車智慧化達成戰略合作, 宣佈將陸續推出搭載AliOS的智聯網汽車, 而合作首款車型即為C4 AIRCROSS。

同年的12月, 阿裡也與福特正式簽署戰略合作, 開始共同推進智聯網汽車、人工智慧、智慧移動服務和數位行銷等領域的合作。

它的對手們亦在加速。 去年11月, 騰訊車聯推出車聯網解決方案“AI in Car”, 彙集了騰訊體系內安全平臺、內容平臺、大資料、服務生態和AI能力, 提供智慧化、場景化、個性化、社交化的服務體系。

此後, 騰訊分別與廣汽、長安、吉利、比亞迪、東風柳汽五家汽車廠商簽訂了戰略合作協定, 而廣汽的iSPACE也實現了“AI in Car”的首次落地應用。

就在4月16日, 騰訊還與一汽正式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展開全方位戰略合作。

並基於騰訊車聯“AI in Car”智慧解決方案, 將聚焦在場景研究、資訊安全、車聯網生態、雲平臺與大資料等領域。

而佈局汽車領域最深、期待最高的百度也不斷出手。去年4月,百度就與奇瑞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宣佈在車聯網、高度自動駕駛、無人駕駛等方面展開全面合作;2017年10月,百度則與北汽達成在自動駕駛、車聯網、雲服務等領域的戰略合作。

……

背靠著智能網聯時代的浪潮,以車聯網、智慧出行等為切入口,科技巨頭BAT正不斷在汽車領域跑馬圈地,在各個車企站隊中開始將這個古老而又傳統的行業攪動,開始了新一輪的廝殺。

但相比於彼此間的纏鬥,市場更擔心的是BAT是否能夠借助中國汽車智慧化、電動化、網聯化、共用化的變革機會實現對傳統汽車行業的顛覆。

誰會顛覆誰

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尤其是在這個巨大的不確定時代裡。

“21世紀挑戰全球汽車行業的競爭對手,從技術上說並不屬於當今汽車行業的一部分,目前沒有任何汽車行業的玩家能夠獨立擊敗來自外部的入侵者。”在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的對手名單裡,科技巨頭才是真正的威脅所在。

更早的時候,李書福就在一次論壇上宣稱“穀歌、特斯拉、蘋果、富豪這四家是未來互聯網汽車的領導者”。

穀歌、蘋果這兩家科技巨頭名列其中。事實上,在2017年中之前,穀歌與蘋果對汽車行業的顛覆意圖從未停止。

從2009年開啟無人駕駛汽車專案後,穀歌的目標一度是到2020年發佈一款不需要人駕駛的汽車。但是隨著交通事故的發生,以及無人駕駛汽車難以商品化,谷歌於2017年終於讓那輛呆萌 的Waymo 無人駕駛車選擇退役,逐漸退出了造車項目。

同樣舉措的還有被評為創新型公司第一的蘋果,而且動作更快。2014年啟動“泰坦”造車專案的蘋果在2016年10月就大幅縮減汽車專案團隊規模,暫停造車計畫。

它們一度的收縮讓市場一度期待“穀歌、蘋果給汽車行業帶來變革”的聲音弱了下去,也讓科技巨頭攪動汽車市場的期待不再。

如今這股風潮從大洋彼岸傳到了中國市場,傳遞到了BAT身上。事實上,以2014年1月的國際科技風向標CES展會為標誌,世界主要汽車廠商、互聯網企業都在入場,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也緊跟潮流——這一次,他們需要面對的是百年來一直獨自上路的整車製造企業,而它們固有的長週期、大投入、高技術、多鏈條等複雜特徵也給科技巨頭們提出了難題。

“蘋果退出造車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業內人士汪雲青認為。

這也給了BAT一絲警示。必須要意識到的是,這一輪BAT在汽車業內的跑馬圈地中,主要以與車企達成合作為主,關於汽車智慧化應用也處於初級階段,它們並沒有執著地講述顛覆的故事,哪怕是已經實現無人駕駛上路的百度。

“我們將把在汽車、TV、手機以及各種IoT上積累的技術能力開放給所有行業的夥伴,歡迎一同打造AliOS,為行業做出更多創新。”阿裡巴巴集團資深副總裁、AliOS總裁胡曉明表示,“汽車是AliOS驅動萬物智慧的開始,我們將定義一個不同於PC和移動時代的物聯網作業系統。”

阿裡似乎只是將AliOS當成一個系統,或者汽車領域應用的一個補充,或者是阿裡生態中的一個環節,而不是一個新物種般的存在。

但是在智慧網聯時代的推動下,BAT的欲望會止步於簡單的合作嗎?要知道的是,儘管沒有與電動汽車塑造產業新格局那麼清晰,但人工智慧所帶來的產業重塑的力量與方向卻依然堅定,代表著一個國家崛起的方式,讓其中佼佼者BAT總是能夠裹挾著時代前進的氣息切入缺乏新意的汽車市場。

“不要忽視BAT背後是以智慧化為特徵的第四次技術革命時代的到來,它對汽車行業有著重塑格局的力量,儘管現在遭受到了不少打擊。”一位不具名的業內人士提醒到。

事實上,相比于穀歌、蘋果的退守,BAT卻很執著。百度帶著周歲的Apollo還在加速著無人駕駛的研究,百度董事長李彥宏甚至表示,未來3到5年時間,在開放道路上將出現完全替代司機的無人駕駛汽車。“人工智慧將為百年歷史的汽車產業帶來顛覆性改變。”他堅信著這一點。

就在不久前,阿裡已經對外確認其團隊正在研發L4及以上自動駕駛技術,已有車輛進行了常態化路測,並具備了在開放路段測試的能力。

美國傳統汽車產業與科技巨頭沒有燃燒的戰爭,在中國就一定不會點燃嗎?

沉默的BAT只是用行動來展示它的建議。在即將舉行的北京車展上,重疊的將是不斷的BAT身影。廣汽與騰訊合作的合作iSPACE概念車將在即將到來的北京車展上全球首發;與阿裡合作的互聯網SUV雪鐵龍C4 AIRCROSS也將到來……

這屆車展上,BAT沒有像造車新勢力那樣鑼鼓喧天地吵鬧,但你敢忽視它們嗎?

將聚焦在場景研究、資訊安全、車聯網生態、雲平臺與大資料等領域。

而佈局汽車領域最深、期待最高的百度也不斷出手。去年4月,百度就與奇瑞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宣佈在車聯網、高度自動駕駛、無人駕駛等方面展開全面合作;2017年10月,百度則與北汽達成在自動駕駛、車聯網、雲服務等領域的戰略合作。

……

背靠著智能網聯時代的浪潮,以車聯網、智慧出行等為切入口,科技巨頭BAT正不斷在汽車領域跑馬圈地,在各個車企站隊中開始將這個古老而又傳統的行業攪動,開始了新一輪的廝殺。

但相比於彼此間的纏鬥,市場更擔心的是BAT是否能夠借助中國汽車智慧化、電動化、網聯化、共用化的變革機會實現對傳統汽車行業的顛覆。

誰會顛覆誰

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尤其是在這個巨大的不確定時代裡。

“21世紀挑戰全球汽車行業的競爭對手,從技術上說並不屬於當今汽車行業的一部分,目前沒有任何汽車行業的玩家能夠獨立擊敗來自外部的入侵者。”在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的對手名單裡,科技巨頭才是真正的威脅所在。

更早的時候,李書福就在一次論壇上宣稱“穀歌、特斯拉、蘋果、富豪這四家是未來互聯網汽車的領導者”。

穀歌、蘋果這兩家科技巨頭名列其中。事實上,在2017年中之前,穀歌與蘋果對汽車行業的顛覆意圖從未停止。

從2009年開啟無人駕駛汽車專案後,穀歌的目標一度是到2020年發佈一款不需要人駕駛的汽車。但是隨著交通事故的發生,以及無人駕駛汽車難以商品化,谷歌於2017年終於讓那輛呆萌 的Waymo 無人駕駛車選擇退役,逐漸退出了造車項目。

同樣舉措的還有被評為創新型公司第一的蘋果,而且動作更快。2014年啟動“泰坦”造車專案的蘋果在2016年10月就大幅縮減汽車專案團隊規模,暫停造車計畫。

它們一度的收縮讓市場一度期待“穀歌、蘋果給汽車行業帶來變革”的聲音弱了下去,也讓科技巨頭攪動汽車市場的期待不再。

如今這股風潮從大洋彼岸傳到了中國市場,傳遞到了BAT身上。事實上,以2014年1月的國際科技風向標CES展會為標誌,世界主要汽車廠商、互聯網企業都在入場,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也緊跟潮流——這一次,他們需要面對的是百年來一直獨自上路的整車製造企業,而它們固有的長週期、大投入、高技術、多鏈條等複雜特徵也給科技巨頭們提出了難題。

“蘋果退出造車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業內人士汪雲青認為。

這也給了BAT一絲警示。必須要意識到的是,這一輪BAT在汽車業內的跑馬圈地中,主要以與車企達成合作為主,關於汽車智慧化應用也處於初級階段,它們並沒有執著地講述顛覆的故事,哪怕是已經實現無人駕駛上路的百度。

“我們將把在汽車、TV、手機以及各種IoT上積累的技術能力開放給所有行業的夥伴,歡迎一同打造AliOS,為行業做出更多創新。”阿裡巴巴集團資深副總裁、AliOS總裁胡曉明表示,“汽車是AliOS驅動萬物智慧的開始,我們將定義一個不同於PC和移動時代的物聯網作業系統。”

阿裡似乎只是將AliOS當成一個系統,或者汽車領域應用的一個補充,或者是阿裡生態中的一個環節,而不是一個新物種般的存在。

但是在智慧網聯時代的推動下,BAT的欲望會止步於簡單的合作嗎?要知道的是,儘管沒有與電動汽車塑造產業新格局那麼清晰,但人工智慧所帶來的產業重塑的力量與方向卻依然堅定,代表著一個國家崛起的方式,讓其中佼佼者BAT總是能夠裹挾著時代前進的氣息切入缺乏新意的汽車市場。

“不要忽視BAT背後是以智慧化為特徵的第四次技術革命時代的到來,它對汽車行業有著重塑格局的力量,儘管現在遭受到了不少打擊。”一位不具名的業內人士提醒到。

事實上,相比于穀歌、蘋果的退守,BAT卻很執著。百度帶著周歲的Apollo還在加速著無人駕駛的研究,百度董事長李彥宏甚至表示,未來3到5年時間,在開放道路上將出現完全替代司機的無人駕駛汽車。“人工智慧將為百年歷史的汽車產業帶來顛覆性改變。”他堅信著這一點。

就在不久前,阿裡已經對外確認其團隊正在研發L4及以上自動駕駛技術,已有車輛進行了常態化路測,並具備了在開放路段測試的能力。

美國傳統汽車產業與科技巨頭沒有燃燒的戰爭,在中國就一定不會點燃嗎?

沉默的BAT只是用行動來展示它的建議。在即將舉行的北京車展上,重疊的將是不斷的BAT身影。廣汽與騰訊合作的合作iSPACE概念車將在即將到來的北京車展上全球首發;與阿裡合作的互聯網SUV雪鐵龍C4 AIRCROSS也將到來……

這屆車展上,BAT沒有像造車新勢力那樣鑼鼓喧天地吵鬧,但你敢忽視它們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