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一季報出來後銀行股怎麼買?

這幾天上市銀行陸續公佈了一季報, 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我們之前一直堅持銀行業分化的觀點, 一季報展現的淋漓盡致, 四大行與招商銀行, 無論是營收還是撥備前利潤都增長亮眼, 而興業, 民生, 浦發等卻顯得有點黯然失色了。

那麼這些銀行的差距體現在哪裡, 以及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呢?資管新規落地後對銀行業又有什麼影響呢?

一、差距體現之淨息差與不良率

從下表可以看出, 在淨息差方面與17年一季度比, 除了興業銀行與民生銀行外, 所有銀行的淨息差都呈顯著走闊趨勢, 尤其是具有負債優勢的農行,

建行, 工行與股份制中的招商銀行。 我們可以從下表看出, 16年之前, 銀行之間的息差並沒有拉開大的差距, 但是到18年一季度已經非常明顯。 息差方面屬農行改善最大, 民生似乎還未見底。 下表為各銀行自2013年來淨息差變化情況: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沒有負債優勢的銀行非常依賴於同業負債,

當同業市場的拆借利率處於高位時, 因資產端的收益率早已鎖定(拿非標來說, 基本上是一到三年, 所以期限錯配嚴重)息差就會收窄。 而以拆出資金為主的四大行反而從中受益。 下表為各銀行自2013年來同業負債占比變化情況:

結合上表和下圖的上海同業拆借利率看出, 15年與16年, 同業拆借利率處於低位, 同業負債占比多的興業銀行與民生銀行淨息差在銀行業息差收窄的大趨勢下還可以支持, 但是17 年以來, 同業拆借利率, 處於高位, 興業銀行, 民生, 浦發就開始變得難受了。 但是民生這個淨息差也低太誇張了。

下圖為2013年來一年期上海同業拆借利率變化情況:

1.1.再來看不良率

從下表可以看出, 除了民生與浦發外, 其他銀行的不良率均有改善, 其中農行的資產品質改善力度最大。 環比來看, 除了中信, 其他銀行都沒有出現不良繼續惡化的情形, 環比來看, 也是農行改善最為明顯。 所以總體來說, 不良的拐點進一步確認, 改善最大的屬農行, 其次是招行。 下表為2013年來各銀行的不良率變化情況:

二、表現差異背後的深層次原因

各銀行的淨息差以及不良率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差異呢?雖然我們知道各家銀行認定不良的標準不一樣, 所以不良率的參考意義有限, 但是長期的差異還是需要解釋的。 淨息差又為什麼會有這麼大差異呢?

要想清楚這些問題, 必須回歸到銀行的本源。 銀行的資產品質決定於資產結構, 而資產結構決定於負債結構, 負債結構決定於存款結構, 存款結構決定于客戶結構, 所以存款立行, 也是客戶立行。銀行客戶基礎的強弱決定負債成本,負債成本反過來決定資產結構。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建行與招行的住房按揭貸款分別在四大行與股份制裡占比是最高的,而住房按揭貸款之前收益率是比較低的,沒有負債優勢的銀行做不了。另外客戶的結構也決定了資產品質。

以公司貸款為例,公司貸款的總成本是由利率和貸款的費用組成的。企業在不同的銀行之間找貸款,同樣銀行也要與同行之間競爭好的企業,因此信用度高的公司比如像國企背景的公司或者上市公司、行業龍頭等得以享受最優惠的貸款安排。因銀行業現基本已經充分競爭,如果某家銀行給客戶的貸款同時具備高利率和手續繁瑣的特點,那麼我們就可以斷言該銀行的資產品質較低。因為優質的客戶總是可以優先選擇貸款機會,而經過一輪輪的雙向選擇,只有挑剩下的那些企業才願意接受最貴的貸款。

資產品質最低的銀行也就是“挑剩下的”企業最集中的銀行。這類銀行有兩個科目比較異常,那就是定期存款和表外銀行承兌匯票。雖然現在已經沒有“存貸比”的行政管制,但是存貸比還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各銀行對存款的競爭異常激烈。

相對四大行,一般的股份制銀行的結算以及儲蓄存款沒有優勢,那麼這些銀行就得想其他得辦法來拉存款,其中一條便是要求企業接受貸款後馬上轉存為定期存款,來留住存款。企業的對外支付需求則通過將定期存款質押再開出表外承兌匯票的方式滿足。而這就給企業帶來了額外的麻煩和成本,只有那些其他銀行挑剩的企業才會接受這些要求。我們可以通過企業定期存款占總存款比例以及表外承兌匯票與總資產的比例,以及貸款利率的高低來綜合衡量銀行的資產品質,再以逾期貸款加重組貸款占比作為驗證,下表是各銀行2017年公司定期存款等占比以及逾期以及重組貸款占比情況:

根據上表資料,結合貸款利率的高低和貸款安排的便捷程度,可以間接的給出銀行資產品質的排序,而定性的排序用於解決估值就足夠了。利用上表的資訊,我們可以將資產品質分為四檔:第一檔是,建行工行中行農行招行,第二檔是興業浦發,第三檔是民生、中信。我們再用逾期貸款和重組貸款占總貸款的比例來驗證,基本與上述排列符合。另外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招行的公司貸款利率竟然低於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4.35,可以看出招行的公司貸款越來越向優質客戶傾斜,其逾期與重組貸款還有很大的下降空間。

再來看同業存入利率,這裡指的是是銀行報表裡面的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拆放款項,通過這個項目可以看出各銀行的結算地位。因為結算活動帶來的同業存款一般都是活期利率,利率較低。而同業拆入的存款利率較高,因此同業存入利率的高低實際反應了行業內部結算地位的強弱,從上表中可以看到工行和建行擁有強勢的結算地位,中行因為境外資產占比較多,不好直接對比。而擁有強勢的結算地位往往意味強大的負債優勢,這是銀行間淨息差差異的根源。

另外,四大行的公司定期存款遠小於公司貸款,這其實是銀行將居民儲蓄存款投向企業的自然反映。其他銀行的企業定期存款和企業貸款規模則非常接近,試想如果企業已經有足夠的存款規模用於經營,又何必貸款白白接受一個利差損失呢?只有那些挑剩下的企業才會接受這種表內定期存款質押,表外開承兌匯票的安排。而這些企業一旦經濟下行,將率先倒下,留給銀行一堆壞賬。這就是銀行之間不良差異的根源。

三、資管新規的影響

今年看銀行年報的感受就是,大家又開始重視傳統的存貸業務了,又開始強調要回歸銀行的本源了。是的,如果說01年到12年所有銀行都享受了中國加入WTO後經濟快速增長的紅利,那麼12年到17年就是那些激進的銀行通過非標,享受了中國經濟從快速發展過渡到中速發展過程中,為實現平穩發展,啟動地產與基建的紅利。而現在,醞釀已久的資管新規終於落地,潮水似乎在退去,去杠杆已經成為主基調,那些過去幾年激進的銀行將面臨縮表的痛苦。

2018年4月27日,徵求意見半年後的資管新規終於落地,而從幾處修改的細節上看(比如延長過度期到2020等),監管部門採取了一定的靈活性,以避免造成流動性風險。

其實資管新規對銀行業的影響主要有兩個,一是打破剛兌,一是去通道。至於打破剛兌,部分銀行已經參照新規要求率先向淨值化轉型,據招行年報披露,至17年底,其75.81%的理財產品已經淨值化,而保本理財可以用結構化存款以及大額存單承接。因此資管新規的主要影響在於去通道對非標的影響,

而非標就是一個黑匣子,除了繞過監管投向地產以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外,裡面還藏了一些不良,就是所謂的不良出表。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回避那些非標占比高的銀行,之前我們統計過各家銀行的非標資料,參考的是17年中的資料,雖然年末有一些減少,但是還是可以大致參考,下表是各銀行17年中預估非標規模以及股份制銀行傳統貸款占比:

總結

在嚴監管,去杠杆的主基調下,回歸服務實體已是大勢所趨,銀行業將再次回到傳統存貸的主戰場,而四大行和股份制中的招商銀行因負債端的優勢,以及自身非標資產不多,將沒有太大的歷史包袱,並且資產端佔據了優勢客戶,會使得他們進一步領先過去幾年激進的銀行,因為這些銀行除了要消化大量的非標資產外,以中小微企業為主要客戶,使得他們在各行各業寡頭化的趨勢下,必然會承受這種趨勢帶來的傷害。

所以我們的觀點,依然是看好四大行以及股份制中的招商銀行。如果說17年是銀行業分化的元年,那麼2018年將是銀行業分化加速的一年。

也是客戶立行。銀行客戶基礎的強弱決定負債成本,負債成本反過來決定資產結構。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建行與招行的住房按揭貸款分別在四大行與股份制裡占比是最高的,而住房按揭貸款之前收益率是比較低的,沒有負債優勢的銀行做不了。另外客戶的結構也決定了資產品質。

以公司貸款為例,公司貸款的總成本是由利率和貸款的費用組成的。企業在不同的銀行之間找貸款,同樣銀行也要與同行之間競爭好的企業,因此信用度高的公司比如像國企背景的公司或者上市公司、行業龍頭等得以享受最優惠的貸款安排。因銀行業現基本已經充分競爭,如果某家銀行給客戶的貸款同時具備高利率和手續繁瑣的特點,那麼我們就可以斷言該銀行的資產品質較低。因為優質的客戶總是可以優先選擇貸款機會,而經過一輪輪的雙向選擇,只有挑剩下的那些企業才願意接受最貴的貸款。

資產品質最低的銀行也就是“挑剩下的”企業最集中的銀行。這類銀行有兩個科目比較異常,那就是定期存款和表外銀行承兌匯票。雖然現在已經沒有“存貸比”的行政管制,但是存貸比還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各銀行對存款的競爭異常激烈。

相對四大行,一般的股份制銀行的結算以及儲蓄存款沒有優勢,那麼這些銀行就得想其他得辦法來拉存款,其中一條便是要求企業接受貸款後馬上轉存為定期存款,來留住存款。企業的對外支付需求則通過將定期存款質押再開出表外承兌匯票的方式滿足。而這就給企業帶來了額外的麻煩和成本,只有那些其他銀行挑剩的企業才會接受這些要求。我們可以通過企業定期存款占總存款比例以及表外承兌匯票與總資產的比例,以及貸款利率的高低來綜合衡量銀行的資產品質,再以逾期貸款加重組貸款占比作為驗證,下表是各銀行2017年公司定期存款等占比以及逾期以及重組貸款占比情況:

根據上表資料,結合貸款利率的高低和貸款安排的便捷程度,可以間接的給出銀行資產品質的排序,而定性的排序用於解決估值就足夠了。利用上表的資訊,我們可以將資產品質分為四檔:第一檔是,建行工行中行農行招行,第二檔是興業浦發,第三檔是民生、中信。我們再用逾期貸款和重組貸款占總貸款的比例來驗證,基本與上述排列符合。另外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招行的公司貸款利率竟然低於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4.35,可以看出招行的公司貸款越來越向優質客戶傾斜,其逾期與重組貸款還有很大的下降空間。

再來看同業存入利率,這裡指的是是銀行報表裡面的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拆放款項,通過這個項目可以看出各銀行的結算地位。因為結算活動帶來的同業存款一般都是活期利率,利率較低。而同業拆入的存款利率較高,因此同業存入利率的高低實際反應了行業內部結算地位的強弱,從上表中可以看到工行和建行擁有強勢的結算地位,中行因為境外資產占比較多,不好直接對比。而擁有強勢的結算地位往往意味強大的負債優勢,這是銀行間淨息差差異的根源。

另外,四大行的公司定期存款遠小於公司貸款,這其實是銀行將居民儲蓄存款投向企業的自然反映。其他銀行的企業定期存款和企業貸款規模則非常接近,試想如果企業已經有足夠的存款規模用於經營,又何必貸款白白接受一個利差損失呢?只有那些挑剩下的企業才會接受這種表內定期存款質押,表外開承兌匯票的安排。而這些企業一旦經濟下行,將率先倒下,留給銀行一堆壞賬。這就是銀行之間不良差異的根源。

三、資管新規的影響

今年看銀行年報的感受就是,大家又開始重視傳統的存貸業務了,又開始強調要回歸銀行的本源了。是的,如果說01年到12年所有銀行都享受了中國加入WTO後經濟快速增長的紅利,那麼12年到17年就是那些激進的銀行通過非標,享受了中國經濟從快速發展過渡到中速發展過程中,為實現平穩發展,啟動地產與基建的紅利。而現在,醞釀已久的資管新規終於落地,潮水似乎在退去,去杠杆已經成為主基調,那些過去幾年激進的銀行將面臨縮表的痛苦。

2018年4月27日,徵求意見半年後的資管新規終於落地,而從幾處修改的細節上看(比如延長過度期到2020等),監管部門採取了一定的靈活性,以避免造成流動性風險。

其實資管新規對銀行業的影響主要有兩個,一是打破剛兌,一是去通道。至於打破剛兌,部分銀行已經參照新規要求率先向淨值化轉型,據招行年報披露,至17年底,其75.81%的理財產品已經淨值化,而保本理財可以用結構化存款以及大額存單承接。因此資管新規的主要影響在於去通道對非標的影響,

而非標就是一個黑匣子,除了繞過監管投向地產以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外,裡面還藏了一些不良,就是所謂的不良出表。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回避那些非標占比高的銀行,之前我們統計過各家銀行的非標資料,參考的是17年中的資料,雖然年末有一些減少,但是還是可以大致參考,下表是各銀行17年中預估非標規模以及股份制銀行傳統貸款占比:

總結

在嚴監管,去杠杆的主基調下,回歸服務實體已是大勢所趨,銀行業將再次回到傳統存貸的主戰場,而四大行和股份制中的招商銀行因負債端的優勢,以及自身非標資產不多,將沒有太大的歷史包袱,並且資產端佔據了優勢客戶,會使得他們進一步領先過去幾年激進的銀行,因為這些銀行除了要消化大量的非標資產外,以中小微企業為主要客戶,使得他們在各行各業寡頭化的趨勢下,必然會承受這種趨勢帶來的傷害。

所以我們的觀點,依然是看好四大行以及股份制中的招商銀行。如果說17年是銀行業分化的元年,那麼2018年將是銀行業分化加速的一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