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崔光營:洪洞大槐樹

作者:崔光營

“問我祖先來何處, 山西洪洞大槐樹……”數百年來, 這首民謠在我國北方各地, 祖輩相傳, 婦幼皆知, 甚至有只知大槐樹不知其始祖者。 這首民謠描述了數百年前北方地區那幅宏大的遷民圖, 也飽含了遍佈各地的遷民後人對祖先、故土錐心刻骨的思念之情。 時至今日, 洪洞遷民後裔已遍及全國, 有的遠走海外, 而大槐樹也就譽延神州大地了。

初蒙世事, 就從大人閒談之中, 得知村上人大多是從山西大槐樹一帶遷民至中原。 從此大槐樹在我心中就埋下了神秘的種子。 待長大了就更想到大槐樹底下看一看,

而且這種心情揮之不去, 愈久愈濃。 詩曰:維桑與梓, 必恭敬止。 或許飲水思源, 追念先賢, 人皆一理, 老少貧富, 概莫能外。

我們那個村, 乃河南鞏義白沙村。 明朝初年由山西長子縣遷民而來, 先溫縣暫居, 後過黃河落戶鞏義白沙。 先祖崔門四弟兄, 依照儒家仁義禮智信的傳統, 分別得名思仁、思義、思禮、思智。 長兄秉承傳統留下守祖廟, 其他三人分別遷往河北懷來、河南鞏義及臨汝。 從此, 兄弟四人, 執手相望, 依依惜別, 天各一方, 再無相見……

元末明初, 社會動盪, 農民戰爭此起彼伏。 後來朱元璋出兵江淮, 派徐達, 常遇春進取山東, 收復河南, 北定京都。 元帝出逃漠北, 長達十多年的戰亂, 才算平定。 除兵亂之外, 黃淮多次決口。 水、旱、蝗、疫時有發生, 百姓非亡即逃。 中原地區已到了“春燕歸來無棲處, 赤地千里少人煙”的境地。 後來, “燕王掃北”, 叔侄攻伐, 歷時四年, 其情更烈。 當時山西地處偏僻, 遠離戰亂, 風調雨順, 人煙稠密, 晉南尤其如此。 明太祖定鼎之初, 即下詔遷民。 晉南洪洞周圍地區首當其衝。

據記載, 遷民由官府從各縣集中大槐樹下, 發給川資憑證, 然後遣散他鄉。 骨肉離別, 錐心刻骨。 有些家人將鍋鑼等物分為幾份, 兄弟數人各持一片。 以盼來年子孫後人相見, 執此為證。 許多村莊由此得名, 鞏義即有南羅、北羅之謂。 京郊亦有長子營、趙城營、紅銅(洪洞)營、蒲洲營等地, 表明村裡居民當年是從趙城、洪洞等縣遷來。 遷民範圍極廣, 燕、趙、冀、魯、豫、蘇、甘、陝等地, 隨處可見。

大槐樹遷民還留下許多動人的傳說, 影響深遠。 官兵強迫百姓登記後, 為防止逃跑, 把他們反綁起來, 然後用一根長繩連接起來, 押解上路。 人們珠淚汪汪, 依依惜別, 大人看著大槐樹告訴小孩:“這就是咱的老家, 這就是咱的故鄉。 ”至今遷民後裔不論家居何方何地,

都雲大槐樹處是自己的故鄉。 由於移民的手臂長時間被捆著, 後來就成了習慣。 等到遷至新地, 遷民們大多習慣背著手走路, 其後人也沿襲了這種習慣。 冬日走進北方農村, 你會看到不少這樣的老農, 他們或許就是大槐樹遷民的後人。

押解過程中, 長途跋涉, 路上有人要小便, 只好向官兵報告:“老爺, 請解手, 我要小便。 ”次數多了, 這種請示也趨於簡單化, 只要說聲:“ 老爺, 解手。 ”就明白是小便的意思。 此後, 習以為常, “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詞。

明初的遷民使大槐樹聞名遐邇, 清末的戰亂更使大槐樹平添了幾分神奇色彩。 洪洞、趙城乃相臨二縣。 太原辛亥革命時, 趙城人張煌率隊殺死山西巡撫陸鐘琦。 不久, 袁世凱派新巡撫張錫鑾率三鎮兵盧永祥進攻山西革命軍。

盧軍順古道南下, 進軍平陽, 所到之處肆意掠搶, 尤以趙城最為嚴重。 趙城名士張瑞璣憤而上書袁世凱及新巡撫, 歷數盧軍殘暴:“無論貧富貴賤, 一律被搶, 不餘一家, 不遺一物, 冰雹猛雨, 無此遍及。 ”事後, 張瑞璣鑄盧永祥鐵像于南門外, 懷抱銀錠, 背鑄盧賊永祥幾字, 人見而唾之, 以表憤恨之情。 盧率軍進入洪洞, 仍有“半天不點名”之令, 暗示仍可搶掠。 然而, 軍中士卒到了大槐樹下, 一改往日驕橫, 下馬羅拜, 必恭必敬, 不忍離去。 原來軍中士卒來自趙冀魯豫等省, 多為遷民後人。 進入洪洞, 官軍相互傳言:“回到大槐樹老家了。 ”先祖生棲之地恭敬尤恐不及, 豈敢搶掠、造次, 並將從別處搶來的錢物供施於大槐樹下, 洪洞免此浩劫。人們沾了大槐樹的光,托了移民祖先之福,共認大槐樹有“禦災捍患”之功。1914年修建牌坊時,鐫刻了“蔭庇群生”四個大字,以表人們敬慕之情。

前年途經臨汾,當地朋友講洪洞距此只有半小時路程,遂驅車造訪。多年夙願終能如願以嘗。來到大槐樹公園門前,一草一木都倍感親切,一種回家的感覺油然而生。據導遊介紹,現今的大槐樹已是第三代了。前兩代因年歲久遠,或被水沖毀,或被風吹倒,但它們同源一根,一脈相承。眼前的大槐樹,枝繁葉茂,鬱鬱蔥蔥,蒼勁挺拔。駐足仰望,精神不由為之一振。歲月滄桑,盡在眼前……

世上的樹何至千萬,唯我對這棵大槐樹情由獨衷。它成了遷民的見證,懷祖的寄託。大槐樹飽經滄桑,其作為歷史的見證人毫不誇張。社會動盪,創傷極大,經年累月,難以撫平。穩定是個大前提,發展是個硬道理。凝望大槐樹,撫今追昔,睹物思情,人們會對我們的民族有更清晰的瞭解,對這個硬道理有更深刻的認識。

洪洞免此浩劫。人們沾了大槐樹的光,托了移民祖先之福,共認大槐樹有“禦災捍患”之功。1914年修建牌坊時,鐫刻了“蔭庇群生”四個大字,以表人們敬慕之情。

前年途經臨汾,當地朋友講洪洞距此只有半小時路程,遂驅車造訪。多年夙願終能如願以嘗。來到大槐樹公園門前,一草一木都倍感親切,一種回家的感覺油然而生。據導遊介紹,現今的大槐樹已是第三代了。前兩代因年歲久遠,或被水沖毀,或被風吹倒,但它們同源一根,一脈相承。眼前的大槐樹,枝繁葉茂,鬱鬱蔥蔥,蒼勁挺拔。駐足仰望,精神不由為之一振。歲月滄桑,盡在眼前……

世上的樹何至千萬,唯我對這棵大槐樹情由獨衷。它成了遷民的見證,懷祖的寄託。大槐樹飽經滄桑,其作為歷史的見證人毫不誇張。社會動盪,創傷極大,經年累月,難以撫平。穩定是個大前提,發展是個硬道理。凝望大槐樹,撫今追昔,睹物思情,人們會對我們的民族有更清晰的瞭解,對這個硬道理有更深刻的認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