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看先輩們如何“提金煉銀”

2016年11月8日, 桂陽縣仁義鎮桐木嶺礦冶遺址, 考古人員及專家們在實地考察。

白培生 李秉鈞 顏石敦 夏太鵬

4月12日, 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桂陽桐木嶺礦冶遺址從25個候選專案中脫穎而出, 成功入選。 這是郴州市首個考古項目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著名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表示, 桂陽桐木嶺礦冶遺址中槽型冶煉爐是迄今為止, 國內發現的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煉鋅爐。 保存如此完整的冶煉遺址, 在全國尚屬首次發現, 也是目前國內發現的礦冶遺址中功能結構最為完整清晰的遺址之一。 特別是煉鋅的過程, 從硫化鋅到氧化鋅是一個重要的突破, 代表明代煉鋅技術走在當時世界前列。 對於研究古代冶煉場址功能佈局及我國古代煉鋅技術起源、發展和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八寶之地”留下百多處礦冶遺址

桂陽在我省被譽為“八寶之地”。

有史料記載, 桂陽礦冶史有2000多年, 西漢時期朝廷就在此設立當時全國唯一的“金官”。 唐代設置“桂陽監”時, 全國99座鑄錢爐中桂陽就占5座, 以“桂陽”作標識的銅幣通行全國。

西元936年, “桂陽監”升為州級礦冶監, 所產銀錠開始流通海內外。 1998年在印尼海域打撈的印坦沉船上, 發現了5000兩原產於中國五代時期的銀錠, 即全部產自桂陽, 這表明桂陽所產白銀為宋代海外貿易和中國古代白銀貨幣化進程, 做出了重大貢獻, 也是9至10世紀銀錠普遍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清代王闓運在《桂陽直隸州志》中寫道:“宋時雲南為荒外, 冶專在湖南, 此雖天下總數, 桂陽占居十之三。 ”清代乾隆中期, 桂陽產銅、鋅占到湖南省80%以上, 鉛占全省60%以上。

桂陽古時候一直是金、銀、銅、鉛、鋅、錫等錢幣用材開採地和鑄造地, 在中國乃至世界礦冶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至今仍存留著許多採礦冶煉遺址。

“我縣已探明和發掘的礦冶遺址有100多處。 ”桂陽縣文物所所長歐陽湘英介紹, 作為當時重要的銀銅鉛鋅采冶和錢幣鑄造基地, 這是漢唐桂陽立城的主要依託。 宋代以來, 桂陽也因此與衡陽、郴州、永州在湘南並列近1000年。

因此, 礦冶文化是桂陽縣的特色文化、核心文化和主流文化。 該縣2013年成立桂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 組織礦冶文化課題組, 進行專題研究。 在初步完成文獻整理、田野考察的基礎上, 先後幾次引進專家組到桂陽進行實地考察指導。

“2015年7月, 我們邀請中南大學戴塔根、趙國彥和歐陽文風等3位教授來桂陽考察。

”桂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廖小敏告訴記者, 當年9月, 他們又邀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導、教授陳建立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廖昊、莫林恒等, 對桂陽桐木嶺桂陽年納稅銀23976兩, 景佑年間(1034-1038年)28000餘兩, 元豐元年(1078年)課額仍有27032兩。 直至南宋, 桂陽每年仍需納銀29000餘兩。

北宋中葉, 桂陽監銀冶生產大幅萎縮。 進入南宋後, 情況也沒好轉。 元、明兩朝因為害怕礦工聚眾為亂, 對桂陽礦冶實行封禁政策, 桂陽礦業生產陷入長達400餘年的沉寂期。

明代後期, 朝廷因為財政緊張, 詔開各處礦冶, 桂陽礦業解除封禁, 天啟四年(1624年)開綠紫坳銅礦。 清初再次封禁。 康熙十三年(1674年), 吳三桂據湖南, 遣將開採大湊山鉛礦,

曆兩載, 稍獲銅鉛, 二十二年(1683年)開採黃沙坪鉛礦, 卻不嘗工本, 後再封禁。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朝廷放開礦禁, 許民自采, 定二八稅率, 桂陽礦冶再次興盛。

乾隆中期, 桂陽礦冶生產進入鼎盛時期, 銅、鉛、鋅、錫、銀、砷、硫磺等得到大規模開採, 其中銅、鋅占全省產量80%以上, 鉛占全省60%以上, 成為名副其實的“礦都”, 大量桂陽礦產源源不斷輸入長沙鑄錢, 成為湖南鑄幣機構“寶南局”的支柱。

(歐陽常海 整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