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閩都大家|“福建方志百科全書”盧美松:難忘文史初心 敬恭桑梓深情

人物名片

盧美松

盧美松, 1944年9月出生于福州市鼓樓區瓊水河東之水部柳宅村, 著名文史學家。 現為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北京大學福建校友會會長,

閩都文化研究會評審委員會首席顧問。 曾經兼任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副會長, 福建省地方誌學會副會長, 中國地方誌協會理事, 福建省歷史名人研究會副會長、會長, 福建省考古博物館學會副會長, 福建省外大學校友會副理事長, 福建省嚴複學術研究會副會長, 福建省炎黃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

他幼年就讀私塾, 1952年至1957年就讀于瓊水小學邊認古字和古典注釋。 他曾將當年只花幾分錢買來的《中華活頁文選》一篇篇合訂成冊, 以供隨時翻閱或背誦。 他還仔細閱讀並抄錄《六朝文絜》中的人物和詩賦。 由於好寫繁體字、愛讀古詩文, 同學笑稱他“老古董”“活字典”。

他說, 這個愛好讓他獲益不淺,

迅速提升了文科的成績, 尤其萌發了對語言文史類學科的興趣。 或許冥冥之中註定了他今生與文史結緣, 高考填報志願時, 他婉轉拒絕了班主任首選推薦的外語類專業, 毅然選擇文史類, 還在志願的備註欄中申明:“酷愛文史”, 大有志在必得之意。 確實, 他自己也深信, 考上最高學府應是沒有多大懸念的。

誠然, 鉤沉記憶總是化為點滴細節。 他引以為豪的還是在得知錄取後旋即想起的《神童詩》句:“朝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 男兒當自強。 ”慶倖可以晉京深造。 回想求學不易, 期間有食不果腹, 常以“須信讀書可療饑”自勉。

不忘文史初心 愛“鑽故紙堆”

1963年夏, 盧美松順利進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這還多虧母校福高為他補助了三十元路費。 到校後, 他的文史興趣迅速得到激發, 最高學府的教育, 激發他更高的讀書目標。

盧美松當初選擇中國史專業, 源於一件趣事。 彼時北大歷史系有中國史、世界史和考古學三個專業, 他和高中同班同學歐潭生(省文史館館員)同時考入北大歷史系,

選擇專業時, 歐潭生慫恿他一起上考古專業, 說“學考古有機會遊山玩水。 ”盧美松笑笑說:“我不想去挖墓, 也怕見棺材。 我還是喜歡鑽故紙堆, 看我的古書。 ”

憶及北大經歷, 盧美松感歎:“上天對自己頗為眷顧, 當時無論在中文、歷史系, 都聚集著全國最優秀的學者。 ”副校長、歷史系老主任翦伯贊教授, 在新生入學教育時為他們打開蒙昧的心扉, 堅定專業的信念。 “這位名重史學界的長者, 諄諄教導新生, 要熱愛史學專業, 樹立專業理想, 刻苦讀書, 報效祖國。 長者旁徵博引, 舉例說明讀史的用處, 飽含拳拳之心。 ”

他回憶張傳璽講師講授漢史的情形:用濃重的山東口音朗讀《漢書·食貨志》的精彩段落:“漢興, 接秦之弊, 諸侯並起, 民失作業, 而大饑饉……天下既定, 民無蓋藏, 自天子不能具純駟, 而將相或乘牛車。 ”並且屈指申教:史書稱:“長袖善舞, 多錢善賈”, “刺繡文不如倚市門”, 形容漢代商品經濟發達, 經商者眾。 老師的釋說鮮明生動, 至今難以忘懷。 令人難忘的還有唐史副教授汪籛神采飛揚地講述隋唐文化, 邊說邊寫,自稱能背萬首唐詩;周怡天老師手持卡片,笑聲朗朗地講述古埃及法老歷史;福州老鄉邵循正教授沉穩而又耐心地娓娓講述忠王李秀成的事蹟;中文系助教蔣紹愚以標準的浙江口音解讀《詩經》“風雨淒淒,雞鳴喈喈”之句。當時職稱不高的教師,後來都成為大家名師。

研究地方誌當時或許還不是盧美松的旨趣。他因仰慕北大圖書館的豐富典藏,滿懷好奇心去借閱在家鄉早已聽說卻無緣謀面的《閩都別記》,不料,管理員送來的竟是《閩都記》,粗略翻閱後才知是地方誌書。“當時感到索然無味,何曾想到,這正是三十年後我開始從事的正業。”盧美松笑道,“這趟借書也許是冥冥之中對我的一個暗示吧。”

北大畢業後,盧美松留在北京,但並未從事與文史研究有關的工作。他先後在山西洪洞縣、朔縣和北京市大興縣等地勞動鍛煉和工作。由於氣候水土不服,1976年從北京調回福建,在福建省財政廳工作。那時他住的單位宿舍就在冶山歐冶池邊。這觸動了他的心思:“歷史再一次提醒我,應該為福州、為福建的歷史文化做些什麼,才不辜負自己當年的志願和所學專業。”

他回顧這一段基層和機關工作經歷時說,“有過那個時代迷惘與失落,更有工作錯位的命運安排,但依舊靠讀書改變了命運,書籍成為超度沉淪的慈航。”

在後來的追憶中,他稱此生的運命、作為應當歸功於讀書之力,“書籍成為步入人生坦途的舟車輿馬。”他慶倖地說,“讀書獲得成功的快感與弱冠之年的自信同在。”

他曾在自序中寫下對人生宏願的理解:“古人‘三立——立德、立功、立言,都不可以離開讀書。”他認為,每個人都有機會登上人生的高峰,在其攀登之旅中都包含著讀書與踐履。

回歸方志

獲稱“福建方志百科全書”

1994年,他在晉升時選擇了福建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他聲稱:“終於回到‘早年愛好的人生軌道上來’。”由此開始了工程浩大的十年修志工作。他稱這是自己人生旅途的新跋涉。

他開始為編書而讀書、為寫作而讀書的人生新旅程。“十年編纂工程浩大,其成就感與讀書樂相融為一”。他說,這既是當年的愛好,又是當今的職業,自然樂此不疲。

1994至2004年,他在福建省地方誌編委會主持省志編修並負責志書、年鑒編輯出版工作,與同事們共同努力,前後出版省志70多部,其他志鑒及文史類圖書百餘部。

2004年,正當花甲之年,盧美松應福建省政府之聘,出任省文史研究館館長。這正應了他“酷愛文史”的期許,因而又有了新的讀書使命與寫作機會。他再次感悟到讀書創造機遇的道理,深切體會“書籍是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與進身作為的動力。”

2007年以後,他陸續主持國家課題(子課題)《臺灣族群遷徙地名研究》,國家文化建設工程之《中國地域文化通覽》“福建卷”“臺灣卷”,省級社科規劃課題《全閩詩錄》《八閩文化綜覽》以及福州市委託的課題《福州通史簡編》《現代福州八音字典》《越王山志》和《朱紫坊文化研究》等專案。

他主政省文史館期間,組織整理出版大量文史著述,業績累累,載諸口碑。在已出版的《福建文史叢書》系列圖書97種中,絕大多數是已故館員和鄉邦文史老專家的遺著。此外他還應邀參加社科類的學術研討、諮詢評審,參與此類文化活動的主持或宣講。對這些文史活動,他均抱熱心參與的態度,也是出自“敬恭桑梓”的初衷。

2013年6月,見諸報端的一篇名為《畫一幅精細絢麗的八閩歷史文化地圖》文章,引起了全國文史界的注目。該文介紹新出版的《中國地域文化通覽·福建卷》,對福建文化的主要內容和特點,做了全面、鞭辟入裡的分析和描述。“福建卷”正出自時任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長盧美松之手,他主持該書的編撰,詳細梳理了福建文化的發展脈絡,向世人展現一幅精細的八閩歷史文化地圖,也成為業內研究閩文化繞不開的參考書。

該書是在中央文史研究館組織指導下、用6年時間撰寫成的。在大量可信資料的基礎上縱橫交錯地展開論述,總結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和規律,體現當代的歷史觀和文化觀,是一部新編的學術著作,中央文史館的領導、專家,中華書局的總編對該書都給予的肯定評價和高度認可。

盧美松深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治學理念。從1994年從事福建地方誌編修和地方歷史文化研究開始,他就注意在省志各專業分志的評審和指導中學習修志專業,汲取知識營養,而且更注重實地考察,下鄉調查。十年間,他的足跡踏遍福建省所有市縣區以及重點的鄉鎮村;他不僅主持和指導部門和地方修志,而且也親自主編部分省志分志。人們譽稱為“福建方志百科全書”,但他認為這是過譽之詞,愧不敢當。他誠惶誠恐地說,大師在前頭,“典型在夙昔”,自己不過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而已。

筆耕不輟守望故土

心系鄉邦文運史跡

面對如此豐富的創作及研究文章選題成果,若追問其從事地方史志研究的訣竅,盧美松鄭重地說,文史之學,內容博贍,俯拾即得;關鍵在於“用心勤”而“用志專”。

談及為何矢志於此,他說:“因為我的夙願與職責都敦促我守望這方故土文化。”他說,守望源於眷念,所謂“小草戀山,野人懷土”,不僅為繫念鄉愁,更為厚重的文化;寫作是為了報效,不有曰“維桑與梓,必恭敬止”?所以敬畏並熱愛鄉土文化。

實際上,從事多年地方文史工作,盧美松也在思考如何傳承和弘揚這些優秀傳統文化。他認為,“處於今天,建設日新月異,城鄉滄桑巨變,而人們追懷歷史、守望文物的情緒與日俱增。”他熱心地帶助手,開講座,幫助市政文化建設,指導學術研究與社會文化活動。

他當年用筆甚勤,因為職責所在;而今動筆仍頻,蓋由職能所使。或論文,或述事,或序跋,皆情注文史。盧美松表示,就志趣而言,鍾情文史,是因它成為自己終身的精神寄託。他常言“文史緣同骨肉親”,因為從中可以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精彩睿智。正是這種感知,使他終身傾心,義無反顧。大學一年級古漢語老師講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的含意,觸動了他的深心,因此他深信“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就是他兢兢業業、矻矻窮年地熱衷文史的緣由。

作為北大人,他表示十分景仰曾為母校作出特別貢獻的兩位鄉賢:張亨嘉接掌京師大學堂,訓勉諸生“為國求學,努力自愛”,開創優良學風,其夢想在於造就近代新型人才;嚴複首任北京大學校長,挽上黌於將傾,揚聲名於宇內,力主“兼收並蓄,廣納眾流”,其夢想在於建構“一國學業之中心”。

盧美松說,先輩們把夢想留給北大,圓夢卻在後人。“我進入歷史系或許正是鄉賢們在冥冥中為我點燃夢想之炬,圓夢之行雖然艱辛卻很甜美。有生之年我還將繼續筆耕,為弘揚閩文化蠟炬成灰,克盡綿力。”盧美松說。

從事史志編纂與文史研究,盧美松沒有也不曾想擱筆離書,這正是源於不能割捨的文史愛好,也是不能忘情於鄉邦的文運與史跡。

代表作品

長期從事福建地方誌編修、地方歷史文化研究。

個人主要著述有《中華盧氏源流》《中華姓氏譜·盧姓卷》《福建北大人》《福建歷代狀元》《閩台先民文化探源》(合作)《福州名園史影》《朱紫名坊》《坊巷名居》《閩中稽古》《芸窗談故》《松軒話史》《薇圃掬露》《芸編留簡》。另主編有《嚴複翰墨》《福州雙杭志》《沈葆楨研究》《榕台關係研究》等。

1994—2004年,在福建省地方誌編委會工作,按照分工主持《福建省志》編修,主編省志《人物志(上)》《福建歷史地圖集》《武夷山志》等。同時負責新舊志書、年鑒和各種文史書籍的編輯出版,共計印刷198部(其中省志70多部)。2004—2014年,在文史館主持出版《福建文史叢書》及其他著作97種。

2007年以後,分別主持國家課題(子課題)《臺灣族群遷徙地名研究》、國家文化建設工程之《中國地域文化通覽》“福建卷”“臺灣卷”,省級社科規劃課題《全閩詩錄》《八閩文化綜覽》。

趙玉林(當代著名詩人、書法家,文史館百歲資深館員):展讀《芸窗談故》全書,感悟著述主旨。昌明傳統文化必不可拋,何不發其奧秘,揭其精髓,取其智慧,以為世用。匯成新力,壯我中華,豈不偉哉?故本書“史事散論”、“文事芻議”兩編,大力闡揚國學之史績與精神,立足本土閩中文化,誠香象渡河,步步踏實,由近及遠,深入淺出,淵博無涯,斯為晚近學林所少有。先生勤學而虛中,故能冊羅荊璞,篇綴隋珠,見其“無私心自溥,有覺視常明”者矣!“閱讀談悟”之篇。確定閩人好讀書,且刻苦勤奮,此言不誑,先生本人即其典型也。“須信讀書可療饑”、“家有書齋興味長”等篇,自訴經歷,述其體會,言之諄諄,感人實深!其一言一語,莫不飽蓄勵志之至誠,勉學之善意。

往期閱讀

聚焦閩都文化,探訪閩文化的精神力量

邊說邊寫,自稱能背萬首唐詩;周怡天老師手持卡片,笑聲朗朗地講述古埃及法老歷史;福州老鄉邵循正教授沉穩而又耐心地娓娓講述忠王李秀成的事蹟;中文系助教蔣紹愚以標準的浙江口音解讀《詩經》“風雨淒淒,雞鳴喈喈”之句。當時職稱不高的教師,後來都成為大家名師。

研究地方誌當時或許還不是盧美松的旨趣。他因仰慕北大圖書館的豐富典藏,滿懷好奇心去借閱在家鄉早已聽說卻無緣謀面的《閩都別記》,不料,管理員送來的竟是《閩都記》,粗略翻閱後才知是地方誌書。“當時感到索然無味,何曾想到,這正是三十年後我開始從事的正業。”盧美松笑道,“這趟借書也許是冥冥之中對我的一個暗示吧。”

北大畢業後,盧美松留在北京,但並未從事與文史研究有關的工作。他先後在山西洪洞縣、朔縣和北京市大興縣等地勞動鍛煉和工作。由於氣候水土不服,1976年從北京調回福建,在福建省財政廳工作。那時他住的單位宿舍就在冶山歐冶池邊。這觸動了他的心思:“歷史再一次提醒我,應該為福州、為福建的歷史文化做些什麼,才不辜負自己當年的志願和所學專業。”

他回顧這一段基層和機關工作經歷時說,“有過那個時代迷惘與失落,更有工作錯位的命運安排,但依舊靠讀書改變了命運,書籍成為超度沉淪的慈航。”

在後來的追憶中,他稱此生的運命、作為應當歸功於讀書之力,“書籍成為步入人生坦途的舟車輿馬。”他慶倖地說,“讀書獲得成功的快感與弱冠之年的自信同在。”

他曾在自序中寫下對人生宏願的理解:“古人‘三立——立德、立功、立言,都不可以離開讀書。”他認為,每個人都有機會登上人生的高峰,在其攀登之旅中都包含著讀書與踐履。

回歸方志

獲稱“福建方志百科全書”

1994年,他在晉升時選擇了福建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他聲稱:“終於回到‘早年愛好的人生軌道上來’。”由此開始了工程浩大的十年修志工作。他稱這是自己人生旅途的新跋涉。

他開始為編書而讀書、為寫作而讀書的人生新旅程。“十年編纂工程浩大,其成就感與讀書樂相融為一”。他說,這既是當年的愛好,又是當今的職業,自然樂此不疲。

1994至2004年,他在福建省地方誌編委會主持省志編修並負責志書、年鑒編輯出版工作,與同事們共同努力,前後出版省志70多部,其他志鑒及文史類圖書百餘部。

2004年,正當花甲之年,盧美松應福建省政府之聘,出任省文史研究館館長。這正應了他“酷愛文史”的期許,因而又有了新的讀書使命與寫作機會。他再次感悟到讀書創造機遇的道理,深切體會“書籍是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與進身作為的動力。”

2007年以後,他陸續主持國家課題(子課題)《臺灣族群遷徙地名研究》,國家文化建設工程之《中國地域文化通覽》“福建卷”“臺灣卷”,省級社科規劃課題《全閩詩錄》《八閩文化綜覽》以及福州市委託的課題《福州通史簡編》《現代福州八音字典》《越王山志》和《朱紫坊文化研究》等專案。

他主政省文史館期間,組織整理出版大量文史著述,業績累累,載諸口碑。在已出版的《福建文史叢書》系列圖書97種中,絕大多數是已故館員和鄉邦文史老專家的遺著。此外他還應邀參加社科類的學術研討、諮詢評審,參與此類文化活動的主持或宣講。對這些文史活動,他均抱熱心參與的態度,也是出自“敬恭桑梓”的初衷。

2013年6月,見諸報端的一篇名為《畫一幅精細絢麗的八閩歷史文化地圖》文章,引起了全國文史界的注目。該文介紹新出版的《中國地域文化通覽·福建卷》,對福建文化的主要內容和特點,做了全面、鞭辟入裡的分析和描述。“福建卷”正出自時任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長盧美松之手,他主持該書的編撰,詳細梳理了福建文化的發展脈絡,向世人展現一幅精細的八閩歷史文化地圖,也成為業內研究閩文化繞不開的參考書。

該書是在中央文史研究館組織指導下、用6年時間撰寫成的。在大量可信資料的基礎上縱橫交錯地展開論述,總結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和規律,體現當代的歷史觀和文化觀,是一部新編的學術著作,中央文史館的領導、專家,中華書局的總編對該書都給予的肯定評價和高度認可。

盧美松深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治學理念。從1994年從事福建地方誌編修和地方歷史文化研究開始,他就注意在省志各專業分志的評審和指導中學習修志專業,汲取知識營養,而且更注重實地考察,下鄉調查。十年間,他的足跡踏遍福建省所有市縣區以及重點的鄉鎮村;他不僅主持和指導部門和地方修志,而且也親自主編部分省志分志。人們譽稱為“福建方志百科全書”,但他認為這是過譽之詞,愧不敢當。他誠惶誠恐地說,大師在前頭,“典型在夙昔”,自己不過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而已。

筆耕不輟守望故土

心系鄉邦文運史跡

面對如此豐富的創作及研究文章選題成果,若追問其從事地方史志研究的訣竅,盧美松鄭重地說,文史之學,內容博贍,俯拾即得;關鍵在於“用心勤”而“用志專”。

談及為何矢志於此,他說:“因為我的夙願與職責都敦促我守望這方故土文化。”他說,守望源於眷念,所謂“小草戀山,野人懷土”,不僅為繫念鄉愁,更為厚重的文化;寫作是為了報效,不有曰“維桑與梓,必恭敬止”?所以敬畏並熱愛鄉土文化。

實際上,從事多年地方文史工作,盧美松也在思考如何傳承和弘揚這些優秀傳統文化。他認為,“處於今天,建設日新月異,城鄉滄桑巨變,而人們追懷歷史、守望文物的情緒與日俱增。”他熱心地帶助手,開講座,幫助市政文化建設,指導學術研究與社會文化活動。

他當年用筆甚勤,因為職責所在;而今動筆仍頻,蓋由職能所使。或論文,或述事,或序跋,皆情注文史。盧美松表示,就志趣而言,鍾情文史,是因它成為自己終身的精神寄託。他常言“文史緣同骨肉親”,因為從中可以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精彩睿智。正是這種感知,使他終身傾心,義無反顧。大學一年級古漢語老師講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的含意,觸動了他的深心,因此他深信“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就是他兢兢業業、矻矻窮年地熱衷文史的緣由。

作為北大人,他表示十分景仰曾為母校作出特別貢獻的兩位鄉賢:張亨嘉接掌京師大學堂,訓勉諸生“為國求學,努力自愛”,開創優良學風,其夢想在於造就近代新型人才;嚴複首任北京大學校長,挽上黌於將傾,揚聲名於宇內,力主“兼收並蓄,廣納眾流”,其夢想在於建構“一國學業之中心”。

盧美松說,先輩們把夢想留給北大,圓夢卻在後人。“我進入歷史系或許正是鄉賢們在冥冥中為我點燃夢想之炬,圓夢之行雖然艱辛卻很甜美。有生之年我還將繼續筆耕,為弘揚閩文化蠟炬成灰,克盡綿力。”盧美松說。

從事史志編纂與文史研究,盧美松沒有也不曾想擱筆離書,這正是源於不能割捨的文史愛好,也是不能忘情於鄉邦的文運與史跡。

代表作品

長期從事福建地方誌編修、地方歷史文化研究。

個人主要著述有《中華盧氏源流》《中華姓氏譜·盧姓卷》《福建北大人》《福建歷代狀元》《閩台先民文化探源》(合作)《福州名園史影》《朱紫名坊》《坊巷名居》《閩中稽古》《芸窗談故》《松軒話史》《薇圃掬露》《芸編留簡》。另主編有《嚴複翰墨》《福州雙杭志》《沈葆楨研究》《榕台關係研究》等。

1994—2004年,在福建省地方誌編委會工作,按照分工主持《福建省志》編修,主編省志《人物志(上)》《福建歷史地圖集》《武夷山志》等。同時負責新舊志書、年鑒和各種文史書籍的編輯出版,共計印刷198部(其中省志70多部)。2004—2014年,在文史館主持出版《福建文史叢書》及其他著作97種。

2007年以後,分別主持國家課題(子課題)《臺灣族群遷徙地名研究》、國家文化建設工程之《中國地域文化通覽》“福建卷”“臺灣卷”,省級社科規劃課題《全閩詩錄》《八閩文化綜覽》。

趙玉林(當代著名詩人、書法家,文史館百歲資深館員):展讀《芸窗談故》全書,感悟著述主旨。昌明傳統文化必不可拋,何不發其奧秘,揭其精髓,取其智慧,以為世用。匯成新力,壯我中華,豈不偉哉?故本書“史事散論”、“文事芻議”兩編,大力闡揚國學之史績與精神,立足本土閩中文化,誠香象渡河,步步踏實,由近及遠,深入淺出,淵博無涯,斯為晚近學林所少有。先生勤學而虛中,故能冊羅荊璞,篇綴隋珠,見其“無私心自溥,有覺視常明”者矣!“閱讀談悟”之篇。確定閩人好讀書,且刻苦勤奮,此言不誑,先生本人即其典型也。“須信讀書可療饑”、“家有書齋興味長”等篇,自訴經歷,述其體會,言之諄諄,感人實深!其一言一語,莫不飽蓄勵志之至誠,勉學之善意。

往期閱讀

聚焦閩都文化,探訪閩文化的精神力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