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北京工美集團:做“和美文化”的承載者和“中華技藝”的傳承者

在蘊含著深厚文化底蘊的首都北京, 有一家承擔著傳承中華傳統工藝美術文化和技藝的大型文化創意產業集團——北京工美集團。 伴隨著新中國的成長, 如今她已發展成為集工藝美術品設計開發、國禮造辦、商業經營、國際貿易、檢測鑒定、職業教育、文化交流、基金投資、會展博覽等為一體的多元化綜合性企業集團, 是北京乃至全國工藝美術行業的領先企業。 帶著在血脈裡流淌著的中華傳統文化, 帶著“讓中國走向世界, 讓世界瞭解中國”的抱負和夢想, 帶著弘揚中華文明、彰顯人文精神的情懷,

北京工美集團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 繼“十二五”實現“百億集團”奮鬥目標後, “十三五”開局之年, 又取得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新成果, 鑄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高度, 獲得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新突破。 記者日前走訪了北京工美集團並採訪了常務副總經理王健。

“進了工美門, 就是工美人!”

北京工美集團總部大樓(王府井工美大廈)

在工美, 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進了工美門, 就是工美人!”“快樂工作, 幸福生活”的理念已經作為北京工美集團的企業文化深入人心。 經過多年的發展完善, 時至今日, 北京工美的企業文化已經高度凝煉為“和美”文化。 對此, 北京工美集團常務副總經理王健深有感觸地說, 實現中國夢, 要從努力打造一個相對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入手, 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因素, 激發人們為努力實現中國夢而奮鬥的熱情。 北京工美集團正是這種“和美”文化的承載者。 堅持以人為本, 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

也是北京工美集團“和美”文化的根本所在。 集團以“加強管理、放權搞活、綜合考評、政策支持”為方針, 採用長效激勵和拓展職業發展空間等方式激勵骨幹人才, 實現以情感留人、以機制留人、以事業留人, 全面提升北京工美集團的人才競爭力, 確保集團整合資源、快速發展的要求。

年輕職工用舞蹈詮釋“快樂工作、幸福生活”的企業文化

根據北京工藝美術學會統計, 目前北京共有244名工藝美術大師, 其中4人已經離世。 對於主要依靠師傅口口傳授的傳統工藝而言, 一位大師的離世, 很可能就意味著一項技藝的傳承走到了懸崖邊上, 這些“老文化”很可能會就此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如今, 工藝美術行業人才斷層現象嚴重, 多數工藝美術大師步入古稀之年, 青年傳承人才嚴重匱乏, 即使是以“皇家工藝”為代表的“燕京八絕”也正在陷入後繼無人、手藝失傳的危險境地。 為了傳承與復興傳統工藝美術, 北京市工藝美術高級技工學校加強傳統工藝美術專業建設, 逐步恢復了“燕京八絕”中的玉雕、雕漆、景泰藍、花絲鑲嵌、金漆鑲嵌、宮毯專業,

並招收大量的青年學生進行相關工藝的學習、經過幾年的錘煉, 北京市工藝美術高級技工學校“燕京八絕”專業成績喜人。 在2015年北京市舉辦的北京技工院校首屆“燕京八絕”作品展系列活動中, 學校共報送參評學生作品264件, 獲得金銀銅獎和優秀獎共計59項。

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北京市政府、北京市總工會相關領導蒞臨參觀北京技工院校首屆“燕京八絕”作品展

大師言傳身教,傳統技藝後繼有人

為了提升專業水準,學校摸索出“大師工作室”進校的職業教育創新模式。設立了王希偉大師玉雕工作室,袁長君大師花絲鑲嵌工作室,李志剛大師雕漆工作室,鐘連盛大師景泰藍工作室。聘請民間藝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參與教育教學,在車間設立了編織、剪紙、軟陶、彩繪四個民間藝術工作室,大師言傳身教,傳統技藝後繼有人。

北京市工藝美術高級技工學校景泰藍工作室

立足文化制高點,技校學生大多初中文化水準,難以承受中華文化千百年的厚重,近年來,北京工美集團先後在清華美院、中央美院、北京服裝學院等知名高校招收了一批以70後、80後為主力的大學生,他們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和扎實的設計功底,經過工藝美術行業多年的薰陶和實踐,他們已經成長為既懂設計、又懂工藝的工藝美術人才。北京工美集團近年設計製作的國禮,大多出自這些年輕設計師之手。

北京工美集團年輕的設計師們

早在五年前,北京工美集團就開始實施了《北京工美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設計師專業技術職務評審辦法》,旨在促進集團整體研發設計能力提升,增強品牌核心競爭力,暢通研發設計人員的職業發展通道。制度的保障,也讓設計人才有更多的成長和晉升空間,保證了集團在工藝美術傳承與創新上的人才儲備。

北京工美集團首席設計師、北京工美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申文廣日前為參觀工美聚藝園區的北京東城區民盟領導和盟員進行工藝品製作過程講解

除了在內部培養工藝美術傳承人,北京工美集團還面向全國招收有志於工藝美術事業的人才。2013年,經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批准,由北京工美集團承辦的北京工藝美術職業技能鑒定所正式掛牌。面向全國對工藝美術專業技能人才進行初級、中級、高級、技師、高級技師等不同等級的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工作。北京工美集團作為全國工藝美術行業的先鋒,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牽頭把同行業311家企業組成“聯合企業集團”,共同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和技藝作出貢獻。

北京市西城區156中舉行《玉文化走進156中學》校本課程的實踐活動,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玉雕大師蘇然為興趣濃厚的學生講解玉的起源和基本知識

“綻放”時不忘求根溯源

北京工美集團從最初的工藝美術合作社發展成為當今行業內的領軍企業,經歷了跌宕起伏和華麗轉身。在這條成長之路上,是無數工美人畢生的付出。

在文化大發展的今天,北京工美集團和工藝美術行業迎來了美麗“綻放”,而在這“綻放”的背後,卻鮮有人瞭解工美人一步步走來的艱辛與坎坷。2012年,北京工美集團開始籌畫出版一本以口述史的形式真實記錄工美行業領軍人物、行業先鋒、時代楷模動人故事的書。歷時2年多時間,這本書終於予以世人,名為《足跡》。從企業家、行業大師和勞模等300余人中首批精選出極具代表性的17人,分別以領軍人物、行業先鋒和時代典範將其呈現在讀者面前。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工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老一輩的開拓者奉獻了其一生鑄就了今天的工美。書中領軍人物部分,選擇了對工美集團的建立和發展有著突出貢獻的8位人物,通過他們的回憶與講述,鋪開一幅工美行業發展的歷史畫卷。

工藝美術行業的大發展不僅要靠“領路人”的開山鋪路,代表著行業內最高技藝水準的工藝美術大師也必不可少。《足跡》中選取了景泰藍、象牙雕刻、玉雕、雕漆等門類的6名頂尖級大師,並通過他們在成長中的故事,講述了該工藝美術門類的發展進程和一批代表中國最高水準的工藝美術精品。

北京工美集團希望通過這本書記錄歷史、銘記時代,更記錄下企業和行業發展至今的每個“足跡”,以此表達對於一代代工美人與他們所凝聚成的“工美情懷”的敬意

樹企先樹人。《足跡》中的領軍人物和行業先鋒兩部分內容,將北京工美集團悠遠、厚重的文化底蘊完美顯現。在瞭解、感同身受企業文化的同時,今天的工美人也需要有新時代的新榜樣。書中選取了3位北京工美集團的勞動模範,通過他們在北京工美集團平凡崗位中成長的故事言傳身教,讓新一代工美人都能看到自己的職業生涯前景廣闊、都能感受到只要耕耘就能在工美的肥沃土壤上生根發芽。

《足跡》因為真實,所以精彩。一個個真實的故事,讓人感覺如在海邊拾貝般彌足珍貴。一段段講述,更讓今天的工美人知曉今天的“綻放”是從何而來。書中的每個人都是支撐工美文化、擦亮工美品牌的一股力量。

詮釋新時代“工匠精神”

2015年10月,中央電視臺推出特別節目“大國工匠”大型系列人物專題,展示紮根平凡崗位,追求極致職業技能的八位“大國工匠”。這其中就有來自北京工美集團的“大國工匠”孟劍鋒。“孟劍鋒的鏨刻人生”登上了央視,不僅讓國人充分領略了他令人嘆服的高超技藝,同時也向社會生動展現了盡職盡責、精益求精、愛崗敬業、勤勞樸實的職業素養,這種職業素養後來被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全國兩會工作報告中定義為“工匠精神”。

1993年,年僅19歲的孟劍鋒走進工美握拉菲首飾公司,成為一名執模工人,從基本功學起,光是用銼這一簡單操作就學習了幾個月時間。每天重複枯燥的動作,讓他有些灰心,師父覺察到了,告誡他:做事情要堅持,不能半途而廢,遇到困難就往回退,那就什麼都做不好。孟劍鋒把師父的話深深記在心裡。下班了,大家都走了,車間裡總有一盞燈亮著,那是他仍然在練習。這樣執著的堅持,幾年下來,他對生產車間每道工藝流程都瞭若指掌,並能夠獨立操作。

“大國工匠”孟劍鋒被評為2016年“國企楷模北京榜樣”十大人物

1999年,公司接到製作“兩彈一星”科學家獎章的政治任務,領導決定給孟劍鋒壓擔子,讓他成為該項目組中最年輕的一員。製作中,他負責獎章最後一道工序,對獎章中麥穗部分進行手工釘砂。這是獎章的亮點之處,工藝要求極為嚴格。孟劍鋒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幹勁,圓滿完成了獎章的釘砂任務,並且沒有報廢一枚獎章。

2014年APEC峰會在北京舉行,公司接到設計製作國禮的任務。領導再一次把重要任務交給孟劍鋒來完成。孟劍鋒不負眾望,他在一塊厚度僅為0.6毫米的銀片上,經過上百萬次的敲打,鏨出一塊“柔軟”的絲巾,搭在果盤裡,惟妙惟肖,讓看到的人都會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抓。製作果盤不僅要有高超的鏨刻技術,還要有手工編制技藝。果盤的四條腿造型是中國結形狀,手工編織很費勁,因為銀有一定的硬度。有人建議用機械編織中國結,孟劍鋒卻不同意,堅持要手工編織,這樣才有靈氣。但真正做起來,太難了。沒幾天,他的手就磨出了水泡,水泡磨破,露出鮮肉。他咬住牙,沒吭一聲,連續奮戰3個月。最終,孟劍鋒設計製作的《和美》純銀鏨刻絲巾果盤入選為國禮。

王健說,“敬業專注、嚴謹務實、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直是工美人的極致追求。像孟劍鋒這樣的“大國工匠”還有很多。他們愛崗敬業、默默耕耘、辛勤奉獻,他們視技術為藝術,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工匠精神”于他們、於工美,都是永恆的堅持和追求。

“十三五”開局攻堅,北京工美集團在領導班子帶領下又將在新的起點上揚帆起航,將全面鞏固和拓展精神文明創建成果,創新內容載體,積極主動作為,繼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新的貢獻!

北京工美集團領導班子研究國禮設計製作方案

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北京市政府、北京市總工會相關領導蒞臨參觀北京技工院校首屆“燕京八絕”作品展

大師言傳身教,傳統技藝後繼有人

為了提升專業水準,學校摸索出“大師工作室”進校的職業教育創新模式。設立了王希偉大師玉雕工作室,袁長君大師花絲鑲嵌工作室,李志剛大師雕漆工作室,鐘連盛大師景泰藍工作室。聘請民間藝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參與教育教學,在車間設立了編織、剪紙、軟陶、彩繪四個民間藝術工作室,大師言傳身教,傳統技藝後繼有人。

北京市工藝美術高級技工學校景泰藍工作室

立足文化制高點,技校學生大多初中文化水準,難以承受中華文化千百年的厚重,近年來,北京工美集團先後在清華美院、中央美院、北京服裝學院等知名高校招收了一批以70後、80後為主力的大學生,他們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和扎實的設計功底,經過工藝美術行業多年的薰陶和實踐,他們已經成長為既懂設計、又懂工藝的工藝美術人才。北京工美集團近年設計製作的國禮,大多出自這些年輕設計師之手。

北京工美集團年輕的設計師們

早在五年前,北京工美集團就開始實施了《北京工美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設計師專業技術職務評審辦法》,旨在促進集團整體研發設計能力提升,增強品牌核心競爭力,暢通研發設計人員的職業發展通道。制度的保障,也讓設計人才有更多的成長和晉升空間,保證了集團在工藝美術傳承與創新上的人才儲備。

北京工美集團首席設計師、北京工美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申文廣日前為參觀工美聚藝園區的北京東城區民盟領導和盟員進行工藝品製作過程講解

除了在內部培養工藝美術傳承人,北京工美集團還面向全國招收有志於工藝美術事業的人才。2013年,經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批准,由北京工美集團承辦的北京工藝美術職業技能鑒定所正式掛牌。面向全國對工藝美術專業技能人才進行初級、中級、高級、技師、高級技師等不同等級的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工作。北京工美集團作為全國工藝美術行業的先鋒,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牽頭把同行業311家企業組成“聯合企業集團”,共同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和技藝作出貢獻。

北京市西城區156中舉行《玉文化走進156中學》校本課程的實踐活動,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玉雕大師蘇然為興趣濃厚的學生講解玉的起源和基本知識

“綻放”時不忘求根溯源

北京工美集團從最初的工藝美術合作社發展成為當今行業內的領軍企業,經歷了跌宕起伏和華麗轉身。在這條成長之路上,是無數工美人畢生的付出。

在文化大發展的今天,北京工美集團和工藝美術行業迎來了美麗“綻放”,而在這“綻放”的背後,卻鮮有人瞭解工美人一步步走來的艱辛與坎坷。2012年,北京工美集團開始籌畫出版一本以口述史的形式真實記錄工美行業領軍人物、行業先鋒、時代楷模動人故事的書。歷時2年多時間,這本書終於予以世人,名為《足跡》。從企業家、行業大師和勞模等300余人中首批精選出極具代表性的17人,分別以領軍人物、行業先鋒和時代典範將其呈現在讀者面前。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工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老一輩的開拓者奉獻了其一生鑄就了今天的工美。書中領軍人物部分,選擇了對工美集團的建立和發展有著突出貢獻的8位人物,通過他們的回憶與講述,鋪開一幅工美行業發展的歷史畫卷。

工藝美術行業的大發展不僅要靠“領路人”的開山鋪路,代表著行業內最高技藝水準的工藝美術大師也必不可少。《足跡》中選取了景泰藍、象牙雕刻、玉雕、雕漆等門類的6名頂尖級大師,並通過他們在成長中的故事,講述了該工藝美術門類的發展進程和一批代表中國最高水準的工藝美術精品。

北京工美集團希望通過這本書記錄歷史、銘記時代,更記錄下企業和行業發展至今的每個“足跡”,以此表達對於一代代工美人與他們所凝聚成的“工美情懷”的敬意

樹企先樹人。《足跡》中的領軍人物和行業先鋒兩部分內容,將北京工美集團悠遠、厚重的文化底蘊完美顯現。在瞭解、感同身受企業文化的同時,今天的工美人也需要有新時代的新榜樣。書中選取了3位北京工美集團的勞動模範,通過他們在北京工美集團平凡崗位中成長的故事言傳身教,讓新一代工美人都能看到自己的職業生涯前景廣闊、都能感受到只要耕耘就能在工美的肥沃土壤上生根發芽。

《足跡》因為真實,所以精彩。一個個真實的故事,讓人感覺如在海邊拾貝般彌足珍貴。一段段講述,更讓今天的工美人知曉今天的“綻放”是從何而來。書中的每個人都是支撐工美文化、擦亮工美品牌的一股力量。

詮釋新時代“工匠精神”

2015年10月,中央電視臺推出特別節目“大國工匠”大型系列人物專題,展示紮根平凡崗位,追求極致職業技能的八位“大國工匠”。這其中就有來自北京工美集團的“大國工匠”孟劍鋒。“孟劍鋒的鏨刻人生”登上了央視,不僅讓國人充分領略了他令人嘆服的高超技藝,同時也向社會生動展現了盡職盡責、精益求精、愛崗敬業、勤勞樸實的職業素養,這種職業素養後來被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全國兩會工作報告中定義為“工匠精神”。

1993年,年僅19歲的孟劍鋒走進工美握拉菲首飾公司,成為一名執模工人,從基本功學起,光是用銼這一簡單操作就學習了幾個月時間。每天重複枯燥的動作,讓他有些灰心,師父覺察到了,告誡他:做事情要堅持,不能半途而廢,遇到困難就往回退,那就什麼都做不好。孟劍鋒把師父的話深深記在心裡。下班了,大家都走了,車間裡總有一盞燈亮著,那是他仍然在練習。這樣執著的堅持,幾年下來,他對生產車間每道工藝流程都瞭若指掌,並能夠獨立操作。

“大國工匠”孟劍鋒被評為2016年“國企楷模北京榜樣”十大人物

1999年,公司接到製作“兩彈一星”科學家獎章的政治任務,領導決定給孟劍鋒壓擔子,讓他成為該項目組中最年輕的一員。製作中,他負責獎章最後一道工序,對獎章中麥穗部分進行手工釘砂。這是獎章的亮點之處,工藝要求極為嚴格。孟劍鋒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幹勁,圓滿完成了獎章的釘砂任務,並且沒有報廢一枚獎章。

2014年APEC峰會在北京舉行,公司接到設計製作國禮的任務。領導再一次把重要任務交給孟劍鋒來完成。孟劍鋒不負眾望,他在一塊厚度僅為0.6毫米的銀片上,經過上百萬次的敲打,鏨出一塊“柔軟”的絲巾,搭在果盤裡,惟妙惟肖,讓看到的人都會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抓。製作果盤不僅要有高超的鏨刻技術,還要有手工編制技藝。果盤的四條腿造型是中國結形狀,手工編織很費勁,因為銀有一定的硬度。有人建議用機械編織中國結,孟劍鋒卻不同意,堅持要手工編織,這樣才有靈氣。但真正做起來,太難了。沒幾天,他的手就磨出了水泡,水泡磨破,露出鮮肉。他咬住牙,沒吭一聲,連續奮戰3個月。最終,孟劍鋒設計製作的《和美》純銀鏨刻絲巾果盤入選為國禮。

王健說,“敬業專注、嚴謹務實、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直是工美人的極致追求。像孟劍鋒這樣的“大國工匠”還有很多。他們愛崗敬業、默默耕耘、辛勤奉獻,他們視技術為藝術,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工匠精神”于他們、於工美,都是永恆的堅持和追求。

“十三五”開局攻堅,北京工美集團在領導班子帶領下又將在新的起點上揚帆起航,將全面鞏固和拓展精神文明創建成果,創新內容載體,積極主動作為,繼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新的貢獻!

北京工美集團領導班子研究國禮設計製作方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