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好書好活動|慶祝中國出版集團成立15周年

“中版好書榜”於2013年推出, 邀請《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中華讀書報》《中國出版傳媒商報》及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和社會評委參與評選, 雙月榜每期推薦圖書25種左右, 每年累計推薦圖書近200種。 “中版好書”年度榜評選已經成為引領中國出版界好書出版的航標。

在中國出版集團成立15年之際, 特在當當網設立專題頁面, 與讀者朋友們共用中版好書!歡迎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進行選購。

1.《供給側改革:理論、實踐與思考》:聚焦供給側 創造新需求 引領新常態

“新供給經濟學”的基本政策主張是以改革統領全域, 以“雙創、雙化、雙減、雙擴、雙轉、雙進、雙到位、雙配套”引領我國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

而對備受各方關注的“通脹問題”, 則不宜簡單直接套用美國主要從需求端入手加以調控的模式, 而應當確立“物價上漲”不等於“通脹”的基本理念, 並積極構建與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發展水準及市場供給結構相適應的物價調控模型和機制。

相關認識的切入點, 是需要對已有的經濟學成果有“破”有“立”。 而引出的基本認識, 就是中國為完成十三五“全面小康”決勝階段的任務並乘勢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實現現代化偉大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必須緊緊抓住並處理好“理性的供給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命題。

2.《德國天才》:一封“寫給日爾曼知識份子長達850頁的情書”, 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 一本書讀懂100余位德國天才。

從巴羅克時代的結束、音樂家巴赫的逝世到1933年希特勒的崛起, 德國從一個文化貧瘠的西方國家轉變為一個重要的文化強國——甚至比法國、英國、義大利、荷蘭、美國更具創造性、更有影響力。

在這部“寫給日爾曼知識份子長達850頁的情書”中, 展示了自18世紀中葉以來德國湧現出的燦若星辰的天才人物和大師, 貝多芬、康得、尼采, 歌德、瓦格納、孟德爾、普朗克, 黑格爾、馬克思、恩格斯、佛洛德、勳伯格, 約瑟夫·博伊斯、於爾根·哈貝馬斯、約瑟夫·拉辛格等等,

以及在他們的影響和推動下, 德國在思想、科技和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引人注目的成就。 儘管兩次世界大戰一度折斷了這一進程, 致使天才銳減, 但頗有興味的一個現象是“盟軍的獲勝是由於服務於我方的德國科學家比服務于對方的德國科學家更為出色”。

談起著述緣由, 彼得·沃森說, 美國和英國說的是英語, 但他們很清楚是在用德語思考。 這部書力圖糾正被納粹罪行的陰霾所籠罩的關於德國的陳舊觀念。 追溯歷史真相, 探索德國天才的起源, 深刻分析德國的科技文化何以能蓬勃發展?如何塑造了人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 它還將如何持續影響我們今日和未來的世界?

德意志的哲學大師:萊布尼茨、康得、費希特、黑格爾、謝林、赫爾巴特

德國天才的湧現和德國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取決於五個因素:受教育的中間階層、內在性、教化、科學研究、對共同體的救贖精神及文化悲觀主義。

這部著作最為出色的品質就是它將科學發現置於文化史的內核, 用引人入勝的科技與工業發展將二者串聯起來……《德國天才》將成為未來很多年裡的基本讀物。

——《獨立報》

這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考察,每一位著名的德國藝術家或思想家,以及那些本該更為大眾所知的天才,都被收入其中。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她曾是18世紀中葉最不發達的西歐國家之一。這是一部關於這個國家直至民族社會主義的災難發生之前如何走向更富庶、更強大、更富有文化的引人入勝的史詩故事。

——《金融時報》

這是一部曠世之作……這部富於思想性的著作呈現了一幅令人歎為觀止的全景畫卷。我們期望它可以實現目標,促進更為深入和廣泛地認識那個擁有康得、貝多芬、愛因斯坦和哈貝馬斯的國度。

——克里斯多夫·克拉克 《星期日時報》

彼得•沃森撰寫1750年以來德意志長篇思想史的原因頗具說服力,那就是英國人對於納粹主義的念念不忘使他們無視德國文化所取得的成就……非常歡迎這部書對於另一種德國歷史的介紹。

——亞歷山大·斯塔利特 《觀察家報》

3.《辭源》(第三版):中國古代文化的百科全書,通往傳統文化的橋樑。

百年巨獻(1915-2015)

出版100年 知音代代傳

4.《北冥有魚:人類學家的田野故事》

75位人類學家的集中講述

98篇激情四溢、清新鮮活的田野小故事

故事背後蘊含不可多得的方法論意義和理論價值

中國大陸人類學界最值得期待的首次嘗試

本書以微型故事為體裁,作者都是從事人類學研究的學人,他們中間有院士,也有剛出徒的研究生;但他們在異文化中邂逅他者,經歷了文化摩擦、文化理解,其中記錄了活在田野中的人類學者的喜怒哀樂——成功、失敗、喜悅、沮喪、無奈……這些又被調侃為作為人類學者“成人禮”的修行。

這一過程充滿了作為他者進入另一個他者世界的情緒與反思,給從事人類學研究工作的年輕學者提供了借鑒、反觀的素材。它可讀性強,同時又對學習人類學專業的學人有“前車之鑒”的意義。

本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中心發起並主編的人類學家田野故事集。人類學家在從事各自專業方向的田野調查時,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對個體造成的衝擊和影響,帶來了一種非常親切的個體感受。本書囊括了作者歷時三年收集的國內外75位人類學家的98篇田野故事。

每個社會都有內外

理解他者文化的方式

人類學家的妙計是笨鳥先飛

5.《作為武器的圖書》:圖書是一切宣傳手段中最為持久的一種。書籍是思想戰爭中的武器

一本好書的影響可以持續幾十年甚至幾千年

有人說,讀什麼書,便會成為什麼人。有的書可以助人通古識今,經天緯地,有的書可以讓人釋疑解惑,怡情養性。無論如何,選擇合適的書,掌握恰當的讀書方法,都至關重要。

1944年6月6日,以美國為首的盟軍在諾曼地登陸僅僅數周,一批令人驚訝的貨物——無數箱圖書與增援部隊、武器彈藥、食物和藥品一起運抵諾曼第海岸,這些書籍將要被運往法國各地的書店,隨後還會有數以百萬計的美國圖書(翻譯過的但也是英文的)陸續運達,最終發往整個歐洲乃至世界的其他地方。

圖書不可能被烈火消滅。人死了,但圖書永遠不會死去。永遠沒有人也沒有武力能夠將思想關進集中營。沒有人也沒有武力可以從世界奪走圖書,圖書中包含著人類針對暴政永恆的反抗。在這場戰爭中,圖書是武器。

——美國總統佛蘭克林·D.羅斯福

本書是對輸出美國文化的公共努力的一次均衡評估,同時也為創立真正的國際圖書史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羅伯特·A.格羅斯,康乃狄克大學早期美國史教授

《一個廣泛的共和國:1790-1840年的新國家的出版、文化和社會》的聯合編輯

這部極有價值的論著有助於填補關於戰爭的另一幅拼圖。它出色地揭示了二戰中政府、出版人以及各組織對於作為文明和教育的知識寶典和方向標的圖書所懷有的遠大抱負——以及這些抱負如何得以實現。——茱麗葉·加德納,《戰爭時期:1939-1945年的英國》的作者

圖片說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的困頓局面下,布特愛書人圖書館抓住機會招募會員。圖中文字:“燈火管制有好處!更多時間來讀書!在漫長的冬夜呆在家裡,意味著有了用於讀書的大量餘暇。快來加入布特愛書人圖書館。”

6.《漢學書評》:一門學問之進展,常有賴於公平的評介。這些書評包羅了中國文化史的全部

漢學界第一流學人楊聯陞先生,中英文書評首次結集翻譯出版。

他是陳寅恪的學生,余英時的老師,漢學界第一流學人。

寫書評最重要的,是要先知道這一門學問的現狀、行情,這自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

楊先生的博雅,在他的書評中顯露無遺。他總能在書評中提出自己的觀點,尤其是可能與被評者不一致的觀點,並加以討論,還能如數家珍般地概述該領域研究的歷史和現狀。

學者余英時稱其為“中國文化的海外媒介”,贊其書評“篇篇都有深度,能糾正原著中的重大失誤,或澄清專家困惑已久的關鍵問題,其結果是把專門領域內的知識向前推進一步”。

陳平原:“有無稱職而不專權的‘員警’,是學問能否發展的關鍵。”

書評,是一種尋常卻又特別的學問表達。楊聯陞的學識是最傳統的中國百科全書的知識。楊先生自比為漢學看門人,其書評馳譽學界。如何讀書,如何評論,楊先生的書評垂範後世。他最精彩的學問,多半見於他寫的書評。

本書輯錄了楊聯陞60餘篇書評,其中40篇英文書評為首次翻譯。所評皆為名家代表著作,內容遍涉語言、官制、考古、地理、邊疆史、文學史、科技史、經濟思想史、書畫史、佛教史、史學史、敦煌學等領域,包羅中國文化史,顯示了先生學問之博雅。如評劉若愚《中國之俠》:從中國社會史關於俠的傳統到社會離心力、向心力之關聯等。

7.《中國道路與簡政放權》厲以甯主編,“中國道路叢書”最新力作,深度分析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向。

一個人一個崗位,怎麼精簡?

為什麼有的人被要求證明“我媽是我媽”?

為什麼老人倒地沒有人扶?

為什麼“一統就死,一放就亂”?

土地確權、戶籍制度改革、新三板市場融資、高中教育發展與簡政放權究竟有什麼關係?

既要放也要接,“自由落體”不行,該管的事沒人管了不行。

—— 習近平

要繼續加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力度,給市場和企業更多自主權,讓千千萬萬人去想、去幹、去闖。

—— 李克強

根據國際上的經驗,在簡政放權工作中可以向西方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學習如何制定負面清單、權力清單、責任清單,這對於促進我國行政審批管理制度規範化是有意義的。

—— 厲以寧

簡政放權具有政治、經濟、法律等多重的意蘊。它是一個不斷市場化的過程。

簡政放權和宏觀經濟調控相結合,相互促進,應當是新常態的內容之一。“放”關鍵是放得下,接得住。

簡政放權的核心是要理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係,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最大限度減少對企業微觀生產經營活動的干預,將適合市場和地方更能夠有效實施的權利下放給市場和地方。

經濟理論研究者和經濟工作一線從業人員一同為讀者深度解讀我國簡政放權的方方面面,涉及戶籍制度、行政問責、教育改革、土地確權、自貿區發展、資本市場、小微企業等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

8.《“一帶一路”戰略研究》:標誌著“一帶一路”以推介為主的研究,進入以戰略研究為主的新的歷史階段。本書作者之一劉衛東參加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2016年8月17日)並作為唯一專家代表發言。

本書一方面從經濟全球化的角度構建了“一帶一路”的理論基礎,提出“一帶一路”是包容性全球化的倡議,將開啟包容性全球化新時代;另一方面從跨境運輸通道、“中歐班列”組織方案、境外產業聚集合作區、中國對外開放平臺及與沿線國家的貿易格局、人文合作等方面研究了“一帶一路”建設的若干實踐問題。另外,本書還包括了八個國家的國別概況研究。研究成果不僅可為國家有關規劃提供科學支撐,也有助於社會各界深入理解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9.《醉酒的植物學家——創造了世界名酒的植物》:一部融生物學、化學、歷史、詞源和調酒術於一體的迷人著作,50多種調酒配方和園藝愛好者的種植訣竅。

多一種與植物親近的方式:看得見的美好,更要喝出來。

蘋果比人類的DNA還複雜?

茅臺酒差點把白宮點著?

最早的葡萄酒發現於西元前7000年的中國陶器碎片上?

酒裡藏著哪些跟植物有關的秘密?

如何優雅地在各種場合喝酒?

東西方酒文化為什麼那麼不同?

咂口小酒,讀一本植物之書至微醉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

亞馬遜園藝百科類銷售書第一名

國際烹飪專業協會評委推薦獎

北卡羅來納圖書獎

10.《里爾克詩全集》:20世紀最偉大的德語詩人之一,歐洲現代最偉大的三位詩人之一。漢語世界首部《里爾克詩全集》。

首次依據德語國家研究者通行的底本譯出

收錄里爾克畢生創作的全部詩歌

譯文精准,注釋翔實,是一部頗具學術價值的詩歌全集

收錄里爾克生前正式出版的詩歌

一朵玫瑰,就是所有玫瑰

而這一朵:她無可替代。

要變成一百隻蝴蝶

才能讀遍你全部的書頁。

賴納•馬利亞•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年),奧地利作家,20世紀德語世界最偉大的詩人,德語文學史上唯一堪與荷爾德林比肩的詩哲,對中國白話詩創作具有非常大的影響,一生創作了大量詩歌、散文、戲劇等作品。

瀑布已經冰結,

寒鴉僵硬地蹲在池邊。

我美麗的愛人雙耳通紅,盤算著一個惡作劇。

陽光吻著我們。小調式的一個音

迷於夢地浮飄在枝丫間;

我們繼續行走著,所有毛孔

都被清晨力的馨香充滿。

11.《風雨平生——馮其庸口述自傳》:全景式記錄九十四年風雨歷程,一個中國學者上下求索的學術人生。一部意味深長的口述歷史。

馮老給了我一個在正定建榮國府的理由。

——習近平《我的文學情緣》

你簡直就是我小說中的人物。

——金庸

手抄“紅樓夢”:

1968年“文革”高潮時……造反派抄家的時候把我的影印庚辰本《石頭記》抄走了,而且當黃色書展覽了。我就著急了……所以想偷偷抄一部保留下來,萬一《紅樓夢》被銷毀了,我還能保留一部。

發現玄奘取經回國的明鐵蓋山口古道:

回頭無意中看見旁邊插著一個路牌,指的方向是往上,寫著“瓦罕通道”……唐代的文獻記載,玄奘回來是從瓦罕地區回來的。現在有一條小道叫“瓦罕通道”,那意思是通到瓦罕去了,那他從瓦罕回來肯定是從這裡回來的。

與武俠小說大家金庸:

我跟金庸不是開始就認識的。我上中學的時候,認識一位元老師,他是金庸的哥哥查錚弘。改革開放後,金庸來到杭州見哥哥查錚弘,查錚弘“囑咐金庸,你一定要幫我謝謝馮其庸先生,我們家要不是馮其庸先生,就完全是沒有了,多虧他救了我們全家。”

歡迎點擊“閱讀原文”

選購您心儀的圖書

用引人入勝的科技與工業發展將二者串聯起來……《德國天才》將成為未來很多年裡的基本讀物。

——《獨立報》

這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考察,每一位著名的德國藝術家或思想家,以及那些本該更為大眾所知的天才,都被收入其中。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她曾是18世紀中葉最不發達的西歐國家之一。這是一部關於這個國家直至民族社會主義的災難發生之前如何走向更富庶、更強大、更富有文化的引人入勝的史詩故事。

——《金融時報》

這是一部曠世之作……這部富於思想性的著作呈現了一幅令人歎為觀止的全景畫卷。我們期望它可以實現目標,促進更為深入和廣泛地認識那個擁有康得、貝多芬、愛因斯坦和哈貝馬斯的國度。

——克里斯多夫·克拉克 《星期日時報》

彼得•沃森撰寫1750年以來德意志長篇思想史的原因頗具說服力,那就是英國人對於納粹主義的念念不忘使他們無視德國文化所取得的成就……非常歡迎這部書對於另一種德國歷史的介紹。

——亞歷山大·斯塔利特 《觀察家報》

3.《辭源》(第三版):中國古代文化的百科全書,通往傳統文化的橋樑。

百年巨獻(1915-2015)

出版100年 知音代代傳

4.《北冥有魚:人類學家的田野故事》

75位人類學家的集中講述

98篇激情四溢、清新鮮活的田野小故事

故事背後蘊含不可多得的方法論意義和理論價值

中國大陸人類學界最值得期待的首次嘗試

本書以微型故事為體裁,作者都是從事人類學研究的學人,他們中間有院士,也有剛出徒的研究生;但他們在異文化中邂逅他者,經歷了文化摩擦、文化理解,其中記錄了活在田野中的人類學者的喜怒哀樂——成功、失敗、喜悅、沮喪、無奈……這些又被調侃為作為人類學者“成人禮”的修行。

這一過程充滿了作為他者進入另一個他者世界的情緒與反思,給從事人類學研究工作的年輕學者提供了借鑒、反觀的素材。它可讀性強,同時又對學習人類學專業的學人有“前車之鑒”的意義。

本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中心發起並主編的人類學家田野故事集。人類學家在從事各自專業方向的田野調查時,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對個體造成的衝擊和影響,帶來了一種非常親切的個體感受。本書囊括了作者歷時三年收集的國內外75位人類學家的98篇田野故事。

每個社會都有內外

理解他者文化的方式

人類學家的妙計是笨鳥先飛

5.《作為武器的圖書》:圖書是一切宣傳手段中最為持久的一種。書籍是思想戰爭中的武器

一本好書的影響可以持續幾十年甚至幾千年

有人說,讀什麼書,便會成為什麼人。有的書可以助人通古識今,經天緯地,有的書可以讓人釋疑解惑,怡情養性。無論如何,選擇合適的書,掌握恰當的讀書方法,都至關重要。

1944年6月6日,以美國為首的盟軍在諾曼地登陸僅僅數周,一批令人驚訝的貨物——無數箱圖書與增援部隊、武器彈藥、食物和藥品一起運抵諾曼第海岸,這些書籍將要被運往法國各地的書店,隨後還會有數以百萬計的美國圖書(翻譯過的但也是英文的)陸續運達,最終發往整個歐洲乃至世界的其他地方。

圖書不可能被烈火消滅。人死了,但圖書永遠不會死去。永遠沒有人也沒有武力能夠將思想關進集中營。沒有人也沒有武力可以從世界奪走圖書,圖書中包含著人類針對暴政永恆的反抗。在這場戰爭中,圖書是武器。

——美國總統佛蘭克林·D.羅斯福

本書是對輸出美國文化的公共努力的一次均衡評估,同時也為創立真正的國際圖書史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羅伯特·A.格羅斯,康乃狄克大學早期美國史教授

《一個廣泛的共和國:1790-1840年的新國家的出版、文化和社會》的聯合編輯

這部極有價值的論著有助於填補關於戰爭的另一幅拼圖。它出色地揭示了二戰中政府、出版人以及各組織對於作為文明和教育的知識寶典和方向標的圖書所懷有的遠大抱負——以及這些抱負如何得以實現。——茱麗葉·加德納,《戰爭時期:1939-1945年的英國》的作者

圖片說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的困頓局面下,布特愛書人圖書館抓住機會招募會員。圖中文字:“燈火管制有好處!更多時間來讀書!在漫長的冬夜呆在家裡,意味著有了用於讀書的大量餘暇。快來加入布特愛書人圖書館。”

6.《漢學書評》:一門學問之進展,常有賴於公平的評介。這些書評包羅了中國文化史的全部

漢學界第一流學人楊聯陞先生,中英文書評首次結集翻譯出版。

他是陳寅恪的學生,余英時的老師,漢學界第一流學人。

寫書評最重要的,是要先知道這一門學問的現狀、行情,這自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

楊先生的博雅,在他的書評中顯露無遺。他總能在書評中提出自己的觀點,尤其是可能與被評者不一致的觀點,並加以討論,還能如數家珍般地概述該領域研究的歷史和現狀。

學者余英時稱其為“中國文化的海外媒介”,贊其書評“篇篇都有深度,能糾正原著中的重大失誤,或澄清專家困惑已久的關鍵問題,其結果是把專門領域內的知識向前推進一步”。

陳平原:“有無稱職而不專權的‘員警’,是學問能否發展的關鍵。”

書評,是一種尋常卻又特別的學問表達。楊聯陞的學識是最傳統的中國百科全書的知識。楊先生自比為漢學看門人,其書評馳譽學界。如何讀書,如何評論,楊先生的書評垂範後世。他最精彩的學問,多半見於他寫的書評。

本書輯錄了楊聯陞60餘篇書評,其中40篇英文書評為首次翻譯。所評皆為名家代表著作,內容遍涉語言、官制、考古、地理、邊疆史、文學史、科技史、經濟思想史、書畫史、佛教史、史學史、敦煌學等領域,包羅中國文化史,顯示了先生學問之博雅。如評劉若愚《中國之俠》:從中國社會史關於俠的傳統到社會離心力、向心力之關聯等。

7.《中國道路與簡政放權》厲以甯主編,“中國道路叢書”最新力作,深度分析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向。

一個人一個崗位,怎麼精簡?

為什麼有的人被要求證明“我媽是我媽”?

為什麼老人倒地沒有人扶?

為什麼“一統就死,一放就亂”?

土地確權、戶籍制度改革、新三板市場融資、高中教育發展與簡政放權究竟有什麼關係?

既要放也要接,“自由落體”不行,該管的事沒人管了不行。

—— 習近平

要繼續加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力度,給市場和企業更多自主權,讓千千萬萬人去想、去幹、去闖。

—— 李克強

根據國際上的經驗,在簡政放權工作中可以向西方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學習如何制定負面清單、權力清單、責任清單,這對於促進我國行政審批管理制度規範化是有意義的。

—— 厲以寧

簡政放權具有政治、經濟、法律等多重的意蘊。它是一個不斷市場化的過程。

簡政放權和宏觀經濟調控相結合,相互促進,應當是新常態的內容之一。“放”關鍵是放得下,接得住。

簡政放權的核心是要理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係,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最大限度減少對企業微觀生產經營活動的干預,將適合市場和地方更能夠有效實施的權利下放給市場和地方。

經濟理論研究者和經濟工作一線從業人員一同為讀者深度解讀我國簡政放權的方方面面,涉及戶籍制度、行政問責、教育改革、土地確權、自貿區發展、資本市場、小微企業等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

8.《“一帶一路”戰略研究》:標誌著“一帶一路”以推介為主的研究,進入以戰略研究為主的新的歷史階段。本書作者之一劉衛東參加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2016年8月17日)並作為唯一專家代表發言。

本書一方面從經濟全球化的角度構建了“一帶一路”的理論基礎,提出“一帶一路”是包容性全球化的倡議,將開啟包容性全球化新時代;另一方面從跨境運輸通道、“中歐班列”組織方案、境外產業聚集合作區、中國對外開放平臺及與沿線國家的貿易格局、人文合作等方面研究了“一帶一路”建設的若干實踐問題。另外,本書還包括了八個國家的國別概況研究。研究成果不僅可為國家有關規劃提供科學支撐,也有助於社會各界深入理解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9.《醉酒的植物學家——創造了世界名酒的植物》:一部融生物學、化學、歷史、詞源和調酒術於一體的迷人著作,50多種調酒配方和園藝愛好者的種植訣竅。

多一種與植物親近的方式:看得見的美好,更要喝出來。

蘋果比人類的DNA還複雜?

茅臺酒差點把白宮點著?

最早的葡萄酒發現於西元前7000年的中國陶器碎片上?

酒裡藏著哪些跟植物有關的秘密?

如何優雅地在各種場合喝酒?

東西方酒文化為什麼那麼不同?

咂口小酒,讀一本植物之書至微醉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

亞馬遜園藝百科類銷售書第一名

國際烹飪專業協會評委推薦獎

北卡羅來納圖書獎

10.《里爾克詩全集》:20世紀最偉大的德語詩人之一,歐洲現代最偉大的三位詩人之一。漢語世界首部《里爾克詩全集》。

首次依據德語國家研究者通行的底本譯出

收錄里爾克畢生創作的全部詩歌

譯文精准,注釋翔實,是一部頗具學術價值的詩歌全集

收錄里爾克生前正式出版的詩歌

一朵玫瑰,就是所有玫瑰

而這一朵:她無可替代。

要變成一百隻蝴蝶

才能讀遍你全部的書頁。

賴納•馬利亞•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年),奧地利作家,20世紀德語世界最偉大的詩人,德語文學史上唯一堪與荷爾德林比肩的詩哲,對中國白話詩創作具有非常大的影響,一生創作了大量詩歌、散文、戲劇等作品。

瀑布已經冰結,

寒鴉僵硬地蹲在池邊。

我美麗的愛人雙耳通紅,盤算著一個惡作劇。

陽光吻著我們。小調式的一個音

迷於夢地浮飄在枝丫間;

我們繼續行走著,所有毛孔

都被清晨力的馨香充滿。

11.《風雨平生——馮其庸口述自傳》:全景式記錄九十四年風雨歷程,一個中國學者上下求索的學術人生。一部意味深長的口述歷史。

馮老給了我一個在正定建榮國府的理由。

——習近平《我的文學情緣》

你簡直就是我小說中的人物。

——金庸

手抄“紅樓夢”:

1968年“文革”高潮時……造反派抄家的時候把我的影印庚辰本《石頭記》抄走了,而且當黃色書展覽了。我就著急了……所以想偷偷抄一部保留下來,萬一《紅樓夢》被銷毀了,我還能保留一部。

發現玄奘取經回國的明鐵蓋山口古道:

回頭無意中看見旁邊插著一個路牌,指的方向是往上,寫著“瓦罕通道”……唐代的文獻記載,玄奘回來是從瓦罕地區回來的。現在有一條小道叫“瓦罕通道”,那意思是通到瓦罕去了,那他從瓦罕回來肯定是從這裡回來的。

與武俠小說大家金庸:

我跟金庸不是開始就認識的。我上中學的時候,認識一位元老師,他是金庸的哥哥查錚弘。改革開放後,金庸來到杭州見哥哥查錚弘,查錚弘“囑咐金庸,你一定要幫我謝謝馮其庸先生,我們家要不是馮其庸先生,就完全是沒有了,多虧他救了我們全家。”

歡迎點擊“閱讀原文”

選購您心儀的圖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