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教授:中國早期的都城是沒有城牆的

“無邑不城”。 城是中國人的心結, 它似乎代表著一種生存狀態。 在一般人印象裡, 內有城外有郭的佈局方式就是中國古都的模式。 然而咱們遼寧蓋州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教授推翻了這種說法, 並在新作《大都無城》裡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大都無城”說。

通過考古, 許宏發現, 從中國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二裡頭都城咸陽遺址, 迄今尚未發現外城城垣, 都城的佈局結構也不甚清楚。

根據大量的考古資料, 許巨集提出, “宮城+郭區”而非“宮城+郭城”的佈局, 是從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都邑二裡頭至曹魏鄴城之前近2000年時間都城空間構造的主流。 其間只有商前期和春秋戰國兩個時期為城郭佈局的興盛期, 二者都有特殊的歷史背景, 軍事局勢的高度緊張是其共性。

也就是說, 從二裡頭國家到曹魏鄴城時代的絕大部分時間裡, 我國龐大的都邑都不設外郭城。

有內城、沒郭城是都邑空間構造的主要形態。

書中還揭示了一個現象, 那些擁有長長的南北向中軸線、城郭裡坊齊備的經典古城形態, 上溯到北魏洛陽和曹魏鄴城就難尋蹤跡了。

許宏說, 從東漢洛陽城就能看出來, 洛陽城的南宮和北宮佔據了都城的絕大部分, 還沒有形成一條大中軸線, 只是到了魏晉洛陽城之後, 才把南宮去掉, 北宮成為主要宮殿, 向南拉伸出一條從宮城到外郭城正南門的大路, 這樣城市的中軸線才出來。

從“無城”到“有城”, 是秦漢之際都城發展發生了的巨變。 正是一種穩定的秩序的建立, 為了讓皇帝的統治“受命於天”, 帶有貫穿全城的大中軸線的禮儀性城郭, 因同時具有權力層級的象徵意義,

才開啟了漢代以後城、郭兼備的都城發展的新紀元。 由曹魏鄴北城開始, 從魏晉到明清時代, 皇權越是加強, 都城就越中規中矩、方方正正。

許宏在書中總結出“城郭齊備、都城大中軸線和嚴格的裡坊制”這三項, 是“後大都無城時代”的“標配”。 明清北京城、明南京城、元大都、北宋汴梁城、隋唐長安城, 這些都城遺址城內鱗次櫛比的裡坊或胡同和週邊的高大城郭, 無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許巨集還告訴記者一個與城牆相關的有趣現象。 從築城技術來看, 南方築水城, 中原及其周圍地區築土城, 內蒙古中南部依山而建石城是原有的傳統, 但是由於中原王朝文明非常強勢, 起源于中原地區的夯土版築技術逐漸擴張到其他地區,

替代了這些地區原有的築城技術。

越是國力強盛越不需要城牆

一反“無邑不城”的主流認識, “大都無城”的說法, 在學術上具有相當的顛覆性。 許巨集對記者說, 他寫此書並非標新立異, 只是對中國古代都邑遺存顯現出的某種現象的一個提示, 對都邑發展階段性特質的歸納和提煉而已。

許宏說, 有追求的考古學家的終極理想是透物見人, 甚至探究古人的思想, “考古人也應當而且能夠以自己相對獨立的身份參與寫史”“真正有想法的考古人應把自己的研究昇華到大歷史的層面”。

許宏舉例說:“如何解釋考古遺址不見外郭城垣的現狀?或許可以歸因於考古中的偶然因素, 例如遺址發掘尚不夠全面深入;城牆可能由於沖蝕和戰亂而被毀棄。

但換種思路, 也許本來就無城。 ”

雖然缺少文獻資料佐證, 但是許巨集可以列舉大量的考古材料, 證明自己的觀點。 二裡頭出土的大量考古實物表明:一個社會文化高度發達、影響力前所未有的強勢輻射的王朝“呼之欲出”。 許宏認為, “大都無城”是“文化自信”的表現, 並且一直延續到秦漢時期。

因為從考古學上觀察, “大都無城”的時代, 都是廣域王權國家或初期帝國興盛強大的時代, 而非積貧積弱的時代。 從二裡頭到西周, 大型都邑沒有圍牆, 淡化對外防禦, 同時內部功能分區強化, 這是廣域王權國家或者王朝的標誌, 表現了強大的自信。

在許宏之前, 也有學者提出, 在夏、商及西周文明中, 作為君王所在的京師之地,都是以不築城牆的“邑”的形式出現的,旨在宣示教化,無城之邑具有使命流布暢達的象徵意義。這已經從防禦文化上升到政治文化的範疇。因此,可以認為“大都無城”是一種代表當時的先進文化發展方向的理念。

許宏指出,“後大都無城時代”禮制建設的規範化行為,恰恰是肇始於“大都無城”這一時期的,這完全超出了人們對這段歷史的所謂常識性的認識。

《大都無城》表面上講的是中國幾千年都邑的動態大勢,但仔細品味,它實際上也是在回答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怎麼一路走到了今天這個問題。許宏提出了自己的新觀點,他也希望讀者不要迷信權威或經典而要用自己的腦子想問題。

新媒體編輯:劉爽

責任編輯:符成龍

作為君王所在的京師之地,都是以不築城牆的“邑”的形式出現的,旨在宣示教化,無城之邑具有使命流布暢達的象徵意義。這已經從防禦文化上升到政治文化的範疇。因此,可以認為“大都無城”是一種代表當時的先進文化發展方向的理念。

許宏指出,“後大都無城時代”禮制建設的規範化行為,恰恰是肇始於“大都無城”這一時期的,這完全超出了人們對這段歷史的所謂常識性的認識。

《大都無城》表面上講的是中國幾千年都邑的動態大勢,但仔細品味,它實際上也是在回答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怎麼一路走到了今天這個問題。許宏提出了自己的新觀點,他也希望讀者不要迷信權威或經典而要用自己的腦子想問題。

新媒體編輯:劉爽

責任編輯:符成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