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險資運用新時代:收益風險“蹺蹺板”之平衡術

對於保險資金來說, 2016年同比下挫近2個百分點投資收益率或許難盡人意, 展望2017年, 資產荒低利率環境延續, 全球政治經濟不確定性顯著上升, 險資投資環境難言樂觀。 險資在2017年的投資運營成為備受業內關注的難題。

如是背景下,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近期完成了《險資運用新時代:國際模式與中國實踐》的編著, 通過對全球七大主要成熟保險市場的保險資金運用情況研究, 借助其已經走過的道路和獲得的經驗, 從我國實際國情出發, 從而為我國保險資金運用的健康發展獻計獻策。

書中指出, 借鑒國外經驗,

中國保險業一方面需要將自己的思維從“買方”逐步切換為“賣方”, 將自己定位為專業的投資機構, 注重培養自身專業的產品化能力和投資能力;另一方面還可充分借鑒歐美保險機構對於資產配置的調整, 增加低流動性資產的配置比例, 以獲取流動性溢價, 同時投資略微向高風險端移動, 以獲取更高的風險收益。

既有內憂又有外患, 2017險資投資有點“小困難”

從“做做存款, 買買債券”到多元化配置, 近年來, 保險資金運用市場化“小荷才露尖尖角”, 險資投資進入新時代。 然而, 風險總體可控的總體情況下, 卻仍有“難題”。

據保監會披露資料顯示, 2016年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率為5.66%, 比2015年收益率7.56%相比下降1.9個百分點。 對於收益下滑的原因,

保監會方面表示, 一方面由於整體低利率的環境, 導致固定收益率產品收益下降;另一方面資本市場的震盪和低迷狀態, 尤其是股票和證券投資這部分的收益下降超過2000億元, 導致行業整體收益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四大A股上市大型險企無一倖免。 具體來看, 2016年, 中國平安保險資金總投資收益率為5.3%, 較2015年下降2.5個百分點;新華保險全年實現總投資收益率為5.1%, 較上年下降2.4個百分點;中國人壽總投資收益率為4.56%, 較2015年減少1.83個百分點;中國人保總投資收益率5.8%, 同比下降1.5個百分點;中國太保總投資收益率5.2%, 同比下降2.1個百分點。

2017年, 險資投資仍臨挑戰。 從週邊環境來看, 全球政治經濟不確定性顯著上升、“黑天鵝”事件頻頻上演,

經濟貿易和金融風險處於易發期。 從國內環境來看, 轉型期經濟增速放緩和結構調整帶來信用風險、“資產荒”與低利率三大挑戰。 保險業資產端和負債端矛盾仍然突出, 保險資金運用面臨利差損風險和再投資風險。 部分中小保險公司的短期流動性風險需要引起高度關注。 保險資金面臨的債券市場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等嚴峻形勢層出不窮。

對此, 保監會曾公開表示, 未來一個時期, 保險公司要把防範風險放在工作首位, 一是切實增強風險意識, 專注主業, 回歸本源, 充分認識到防範風險的極端重要性;二是切實增強責任意識, 對於風險問題要保持高度警惕和敏感, 及時發現和防控風險;三是切實增強底線意識,

牢牢守住制度紅線和風險底線。

看來, 進入新時期的險資, 有點迷茫, 如何抓住發展機遇, 迎戰挑戰, 平衡風險與收益“蹺蹺板”, 或許他山之石能有所啟發。

他山之石:制衡收益風險海外有招

事實證明, 低利率環境、國際風險等問題絕非我國獨家難題, 保險資金的資金屬性也將投資安全放在重要位置。 放眼全世界, 美國、德國、日本等市場均在兼顧保險資金收益以及投資安全方面有所作為。

一.美國“穩”背後:定位明晰、強化風控、可持續價值投資

從美國方面來看, 資產配置長期高度穩健、穩定是其最主要特徵。 據瞭解, 美國保險公司的戰略中心圍繞著“資產管理”展開, 投資、風控部門在保險公司中佔據較高地位。 以美國大都會人壽為例,

該公司在進行保險產品的設計和定價的時候, 不讓銷售和精算部門占絕對主導, 而是讓投資、風控等部門充分參與決策, 保證了資產端和風控端較強的話語權。 在信用評估方面, 大都會人壽專門建立了內部多達200人的評級團隊, 其內部形成了一套專有的信用風險評級技術。 公司不依賴於外部評級機構, 而是自身對每項投資的債權資產進行評估和定價。 強大的信用評估能力使大都會人壽對二級市場的公司債券和資產抵押債券等產品進行更好的風險把控。

美國保險資金運用給予中國保險公司的啟示有三:1.公司整體戰略方面, 競爭越激烈, 保險公司越應該明確自己在投資上的戰略和能力定位;2.資金運用策略方面, 美國保險業資產配置的驅動因素提示我們,穩健的股票投資應以長期持有為目的,短期靠股價波動套利不可持續;3.關鍵支撐能力方面,在行業競爭加劇,宏觀經濟惡化的環境下,中小保險公司更應注重加強風險管理。

二.德國“保守”背後:不做無準備之戰,分散、差異促收益

德國保險業在面臨低利率環境時則採取了另類投資的方式。據瞭解,德國消費者偏好有保底收益的壽險產品,且監管者要求公司提供的保底收益必須超過一定水準,德國保險業面臨資金端較高的保底收益壓力。近五年來,德國保險業應對低利率挑戰,在資產端採取了一系列資產配置微調措施。一方面增加房地產與基礎設施相關投資。以德國安聯保險為例,資料顯示,該公司在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設施方面的投資超過60億歐元,在法國、義大利等國擁有40多家清潔能源站。二是另類投資先增後減,低利率下,基於另類資產帶來的高收益,保險公司加大對私募基金、對沖基金及商品風險的投資;2012年後,隨著償二代轉型,另類投資高達99%的資本佔用率有造成了另類投資占比的下降。

德國保險資金運用發展帶給中國的啟示是:1.資管能力非一蹴而就,保險公司應提前佈局,做好投入準備以抓住先機;2.資產運用策略方面,中國保險公司應在多種資產類別上獲取資產配置和投資能力,增加配置的資產類別以分散投資風險,同時,在符合保險資金特性的特定資產類別上打造差異化投資能力;3.在關鍵支撐能力方面,保險公司應加強資產負債管理,減少期限錯配與再投資風險。

三.日本之“傷”:激進不可取,外匯風險需警惕

日本方面則在近年來逐步將目光轉移到海外。據瞭解,日本壽險業資產中,海外證券投資占比逐年升高,1995年海外證券占比僅有7.4%,到2015年這一比例達到21.4%。以日本生命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為例,該公司海外固定收益類投資占整體資產管理規模的20%。同為亞洲保險公司,對於更為熟悉的亞洲市場,日本生命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除了依靠內部研究團體以外,還與成熟的海外資產管理公司合作建立亞洲資產管理合資子公司,以獲取投資能力。

日本保險資金運用給予中國保險公司的啟示有三:1.在“泛資管”資金競爭激烈背景下,通過高資金成本產品吸引負債端資金,進而通過配置高風險和高收益組合賺取利差的激進經營策略有較大系統性風險;2.資金運用策略方面,從資產端看,過度依賴股市獲取高收益不值得借鑒;3.管理外匯風險方面,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因匯率風險造成大量海外資產減值的教訓,保險公司應該在償二代匯率風險框架下,加強對匯率風險的管理,做好必要的對沖,避免產生因政治事件或其他因素造成的匯率損失。

未來,險資去哪兒?三原則牢抓健康穩健根基

從負債端考慮,中國保險資金的總量將在未來5年經歷高速增長,這將帶來大量機會,但是,目前市場上對投資資金的激烈爭奪、監管方面的“最低收益保障”要求,以及隱性的“剛性兌付”預期,將使保險資金成本在中短期內仍維持較高水準。

由此,未來,險資去哪兒?如何運作?《險資運用新時代:國際模式與中國實踐》指出,借鑒國外經驗,中國保險業可從三方面著手:

一.戰略把控:方向性長遠佈局

資產端,由於保險機構的資金體量大,因此,在資產配置上要足夠全面、多元,起無短板;其次, 保險系資產管理公司也應當將自己的思維從“買方”逐步切換為“賣方”,將自己定位為專業的投資機構,注重培養自身專業的產品化能力和投資能力,才能吸引更多的資金。

此外,保險機構要建立多層次的資產配置體系,利用保險系資金的長期性和靈活性優勢,在如基礎設施、不動產、非上市公司股權、非上市公司結構性融資等類型上大力提升配置能力。同時,應積極在海外尋找投資機會,儘早佈局、長期投入,以建立全球資產配置能力。值得提醒的是,其中,外匯風險不可忽視,要利用衍生工具做好風險對沖。

負債端,在應對低利率、“資產荒”、“泛資管”、消費者需求多元化等機遇和挑戰下,通過在消費群體細分方面尋找有高增長潛力的客戶群,為其量身打造產品;針對消費者對財富管理需求的不斷增長,進行產品結構或定價創新,獲取新的增長點;充分利用互聯網在平臺、管道、客戶體驗等方面的優勢進行創新。保險公司通過上述措施,對負債端進行調整,為資金運用持續“輸血”。

二.資產配置調整:應對低利率

應對低利率挑戰,中國保險公司可以充分借鑒歐美保險機構對於資產配置的兩方面調整:第一,增加低流動性資產的配置比例,以獲取流動性溢價;第二,投資略微向高風險端移動,以獲取更高的風險收益。

此外,除了對資產配置進行調整,壽險和產險公司也都較為積極地通過降低費用、提高產品定價,以及降低預定利率來減少低利率對盈利的影響。

三.關鍵支撐能力提升:風險管理

有效的資金運用不僅取決於資產配置策略,還與風險管理能力息息相關。在我國引入償二代後,對於投資所佔用的資本規定更為複雜、細緻,因此加強保險機構系統性的風險管理能力愈加重要。值得明確的是,加強風險管理能力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從發達國家經驗來看,確保風控部門的獨立性和整體協調能力,以及對其建立一套完整的以風控為導向的績效考核體系,是落實風控的關鍵。

無論如何,正如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所言,未來,保險資金運用應堅守三點原則:首先,保險應該以風險保障和長期儲蓄類業務為主,短期理財類業務為輔;其次,保險資金運用應以固定收益類或類固定收益類業務為主,股權、股票、基金等非固定收益類業務為輔;最後,股權投資應以財務投資為主,以戰略投資為輔。“這才是保險行業和保險資金運用安身立命和健康穩健發展的根基”。

【好書推薦】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近期完成了《險資運用新時代:國際模式與中國實踐》的編著,該書是由國際頂級諮詢機構波士頓諮詢集團執筆,通過對全球七大主要成熟保險市場的保險資金運用情況研究,借助其已經走過的道路和獲得的經驗,從我國實際國情出發,從而為我國保險資金運用的健康發展獻計獻策。該書為中國保監會指導專案,保險業協會聯合BCG編著,在險資運用領域內具有高度政策導向性。據瞭解,該書是一本基於各國保險資金運用的實踐經驗,提出中國險資落地方向及實操經驗的專業書籍。

美國保險業資產配置的驅動因素提示我們,穩健的股票投資應以長期持有為目的,短期靠股價波動套利不可持續;3.關鍵支撐能力方面,在行業競爭加劇,宏觀經濟惡化的環境下,中小保險公司更應注重加強風險管理。

二.德國“保守”背後:不做無準備之戰,分散、差異促收益

德國保險業在面臨低利率環境時則採取了另類投資的方式。據瞭解,德國消費者偏好有保底收益的壽險產品,且監管者要求公司提供的保底收益必須超過一定水準,德國保險業面臨資金端較高的保底收益壓力。近五年來,德國保險業應對低利率挑戰,在資產端採取了一系列資產配置微調措施。一方面增加房地產與基礎設施相關投資。以德國安聯保險為例,資料顯示,該公司在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設施方面的投資超過60億歐元,在法國、義大利等國擁有40多家清潔能源站。二是另類投資先增後減,低利率下,基於另類資產帶來的高收益,保險公司加大對私募基金、對沖基金及商品風險的投資;2012年後,隨著償二代轉型,另類投資高達99%的資本佔用率有造成了另類投資占比的下降。

德國保險資金運用發展帶給中國的啟示是:1.資管能力非一蹴而就,保險公司應提前佈局,做好投入準備以抓住先機;2.資產運用策略方面,中國保險公司應在多種資產類別上獲取資產配置和投資能力,增加配置的資產類別以分散投資風險,同時,在符合保險資金特性的特定資產類別上打造差異化投資能力;3.在關鍵支撐能力方面,保險公司應加強資產負債管理,減少期限錯配與再投資風險。

三.日本之“傷”:激進不可取,外匯風險需警惕

日本方面則在近年來逐步將目光轉移到海外。據瞭解,日本壽險業資產中,海外證券投資占比逐年升高,1995年海外證券占比僅有7.4%,到2015年這一比例達到21.4%。以日本生命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為例,該公司海外固定收益類投資占整體資產管理規模的20%。同為亞洲保險公司,對於更為熟悉的亞洲市場,日本生命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除了依靠內部研究團體以外,還與成熟的海外資產管理公司合作建立亞洲資產管理合資子公司,以獲取投資能力。

日本保險資金運用給予中國保險公司的啟示有三:1.在“泛資管”資金競爭激烈背景下,通過高資金成本產品吸引負債端資金,進而通過配置高風險和高收益組合賺取利差的激進經營策略有較大系統性風險;2.資金運用策略方面,從資產端看,過度依賴股市獲取高收益不值得借鑒;3.管理外匯風險方面,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因匯率風險造成大量海外資產減值的教訓,保險公司應該在償二代匯率風險框架下,加強對匯率風險的管理,做好必要的對沖,避免產生因政治事件或其他因素造成的匯率損失。

未來,險資去哪兒?三原則牢抓健康穩健根基

從負債端考慮,中國保險資金的總量將在未來5年經歷高速增長,這將帶來大量機會,但是,目前市場上對投資資金的激烈爭奪、監管方面的“最低收益保障”要求,以及隱性的“剛性兌付”預期,將使保險資金成本在中短期內仍維持較高水準。

由此,未來,險資去哪兒?如何運作?《險資運用新時代:國際模式與中國實踐》指出,借鑒國外經驗,中國保險業可從三方面著手:

一.戰略把控:方向性長遠佈局

資產端,由於保險機構的資金體量大,因此,在資產配置上要足夠全面、多元,起無短板;其次, 保險系資產管理公司也應當將自己的思維從“買方”逐步切換為“賣方”,將自己定位為專業的投資機構,注重培養自身專業的產品化能力和投資能力,才能吸引更多的資金。

此外,保險機構要建立多層次的資產配置體系,利用保險系資金的長期性和靈活性優勢,在如基礎設施、不動產、非上市公司股權、非上市公司結構性融資等類型上大力提升配置能力。同時,應積極在海外尋找投資機會,儘早佈局、長期投入,以建立全球資產配置能力。值得提醒的是,其中,外匯風險不可忽視,要利用衍生工具做好風險對沖。

負債端,在應對低利率、“資產荒”、“泛資管”、消費者需求多元化等機遇和挑戰下,通過在消費群體細分方面尋找有高增長潛力的客戶群,為其量身打造產品;針對消費者對財富管理需求的不斷增長,進行產品結構或定價創新,獲取新的增長點;充分利用互聯網在平臺、管道、客戶體驗等方面的優勢進行創新。保險公司通過上述措施,對負債端進行調整,為資金運用持續“輸血”。

二.資產配置調整:應對低利率

應對低利率挑戰,中國保險公司可以充分借鑒歐美保險機構對於資產配置的兩方面調整:第一,增加低流動性資產的配置比例,以獲取流動性溢價;第二,投資略微向高風險端移動,以獲取更高的風險收益。

此外,除了對資產配置進行調整,壽險和產險公司也都較為積極地通過降低費用、提高產品定價,以及降低預定利率來減少低利率對盈利的影響。

三.關鍵支撐能力提升:風險管理

有效的資金運用不僅取決於資產配置策略,還與風險管理能力息息相關。在我國引入償二代後,對於投資所佔用的資本規定更為複雜、細緻,因此加強保險機構系統性的風險管理能力愈加重要。值得明確的是,加強風險管理能力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從發達國家經驗來看,確保風控部門的獨立性和整體協調能力,以及對其建立一套完整的以風控為導向的績效考核體系,是落實風控的關鍵。

無論如何,正如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所言,未來,保險資金運用應堅守三點原則:首先,保險應該以風險保障和長期儲蓄類業務為主,短期理財類業務為輔;其次,保險資金運用應以固定收益類或類固定收益類業務為主,股權、股票、基金等非固定收益類業務為輔;最後,股權投資應以財務投資為主,以戰略投資為輔。“這才是保險行業和保險資金運用安身立命和健康穩健發展的根基”。

【好書推薦】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近期完成了《險資運用新時代:國際模式與中國實踐》的編著,該書是由國際頂級諮詢機構波士頓諮詢集團執筆,通過對全球七大主要成熟保險市場的保險資金運用情況研究,借助其已經走過的道路和獲得的經驗,從我國實際國情出發,從而為我國保險資金運用的健康發展獻計獻策。該書為中國保監會指導專案,保險業協會聯合BCG編著,在險資運用領域內具有高度政策導向性。據瞭解,該書是一本基於各國保險資金運用的實踐經驗,提出中國險資落地方向及實操經驗的專業書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