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東方名家名劇月|李樹建:把豫劇從田間地頭唱到世界舞臺

【編者按】作者李樹建是開拓豫劇新格局的豫劇表演藝術家, 也是豫劇界公認的領軍人物, 囊括了國內幾乎所有戲劇榮譽。 由他主演《程嬰救孤》《清風亭上》等經典名劇在全國引起廣泛反響, 並已走向歐美和東南亞舞臺, 輿論界甚至有“全國戲劇看河南”之說, 李樹建現為河南省委委員、 中國劇協副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 今年東方名家名劇月上, 他將率領河南省豫劇二團演出《蘇武牧羊》和《九品巡檢暴式昭》兩台新編大戲。 此文為李樹建自述, 原文標題為《為老百姓唱大戲》, 本文略有刪節。

我叫李樹建, 是一名豫劇演員,

從藝38年, 算起來, 演過近萬場, 給近億人唱過戲。 我從小學唱戲, 沒什麼高深的文化, 但是人生如戲, 戲如人生, 戲詞唱得多了, 劇本看得多了, 人物演得多了, 也慢慢悟出了做人的道理:唱戲要動真情, 觀眾才愛看;當官要講實話、辦實事, 群眾才擁護。 今天, 我給大家講的是心裡話、大實話。

我出生在汝州的一個窮山溝裡, 正趕上三年自然災害“吃大鍋飯”時期, 村裡和我同齡的小孩餓死了三個, 我也差點餓死, 是東家一口奶, 西家一口飯, 把我養到大。 15歲時, 去考洛陽戲校, 沒有錢坐車, 沿著鐵路線走到了洛陽。 回家的路上, 又累又餓, 走不動了, 趴在路邊兩眼發黑, 眼看著就不行了。 幸虧碰到一個好心的趕馬車的大叔, 把我捎回來,

還給我買了碗熱氣騰騰的麵條, 這碗麵條叫我終生不忘。 多少年了, 不管遇到什麼困難, 啥時候想到這碗麵條心裡就熱騰騰的, 再苦再累也都能回過來勁。

我這條小命是鄉親們給的, 老百姓就是我的親爹娘!滴水之恩, 當以湧泉相報, 活命之恩, 我又何以為報?我李樹建沒有別的本事, 從學戲的第一天起, 我就暗暗發誓, 一定要好好學戲, 學出點名堂, 給生我養我的父老鄉親多唱戲、唱好戲、唱上一輩子戲!

這一唱就是36年, 從唱別人的戲到唱自己的《程嬰救孤》《清風亭上》《蘇武牧羊》“忠孝節”三部曲, 演英雄人物, 樹道德形象, 講愛國故事, 傳民族聲音, 從田間地頭一直唱到美國的百老匯;只要有一個觀眾愛聽, 我就唱, 只要有一口氣在,

我就要把咱老百姓的豫劇唱紅、唱火, 唱出民族特色, 唱成文化產業, 唱到世界舞臺, 咱們中國老百姓的千年傳下來的東西一點也不比洋鬼子的藝術差!

我的經歷可以概括為兩句話:藝術人生三部曲, 事業邁步三十年。

李樹建飾暴式昭

第一個十年:唱在田間地頭

洛陽戲校畢業後, 我先是分配到洛陽地區豫劇二團, 1987年到三門峽市豫劇團擔任團長。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 戲曲已經出現危機, 那時社會上有兩種人出門帶行李, 一是民工, 二是演員, 民工進城, 演員下鄉。 下鄉演出時, 好一點的睡過土炕、課桌, 有的地方連土炕、課桌都沒有, 羊圈、牛圈都住過, 有時乾脆在地上鋪點麥秸打地鋪, 夏天蚊蟲叮咬, 冬天寒風刺骨。

我當時在一部現代戲《試用丈夫》中飾演一個賭徒丈夫, 因賭博輸光了身上的衣服, 只穿了件短褲站在雪地裡唱了20多分鐘, 群眾每看到此處, 都會含著淚給我鼓掌。 我們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 堅持每年演出三百場以上, 百分之八十的演出是在礦井下、敬老院、貧困山區,

再艱苦的地方都迴響著我們的梆子腔, 山羊能上的地方都有我們演員的身影!

在最困難的時候, 如果沒有老百姓們的支援, 我們根本堅持不下來。 每次演出, 每句臺詞, 我都要嚴肅對待, 我要對得起那些跟著我們看戲, 支持我們演出的群眾啊。 無論國外、中南海、人民大會堂都一樣。

第二個十年:唱進千城百市

1998年3月, 通過全省公開選拔, 我由三門峽市豫劇團直接調任河南省豫劇一團團長。 到省團工作後, 雖然條件好了些, 但我時刻提醒自己, 無論什麼時間, 無論職務高低, 自己首先還是一名演員, 工人多做工, 農民多種地, 演員就要多演戲, 常年堅持工作在演出第一線。

2000年初, 我到省豫劇二團工作。 當時的二團, 在8個省直院團中條件最差。 舞臺上掛著破舊的幾條天幕,燈光也沒有幾盞,坐在10排後的觀眾看不清演員的臉,演員陣容也不行,勉強湊夠四個宮女,穿的繡鞋露著腳趾頭,扮戲的文官武將更不像樣子,穿的蟒袍像剛出土的文物。樂隊也就七八個人,手裡的樂器跟柴火棒一樣,現在想起來還一陣心寒呀!

當時我想,時代在發展,觀眾的審美水準在提高,這樣的演出水準怎能對得起觀眾?要為觀眾服務好,必須排出高品質的劇碼來。我四處化緣,找朋友拉贊助,整理複排了5個傳統劇碼。此舉得到全團同志的贊成和支援。

我們的設備不全,為了排戲,從三團借來舞臺,因為那個舞臺年久失修,正裝著燈呢,舞臺開始咯吱咯吱地要塌,我趕緊停下演出,帶著大家去搶修舞臺,這時候接到了家裡姐姐的電話,說老家房子漏雨,母親臥病在床,問我能不能回去照顧一下老母親。那時候正是複排的關鍵時期,我走不掉啊。那一天我這輩子都忘不了,我沒有回家,老媽媽在床上自己托著塑膠布過了一夜,而舞臺最後還是塌了,我送走大家之後,一個人蹲在牆邊,眼淚那是止不住地往下掉啊!

後來,我又帶團到北京演出,給北京觀眾展示了五台豫劇傳統戲的魅力和二團的實力,又進了中南海演出。中國戲劇家協會的專家們情真意切地說:20年沒見過你們演戲了,戲演得不錯,但面貌太陳舊了,老戲老演,已經和時代脫節了,你們應該發揮二團善演新編歷史劇的優勢,推陳出新,搞些優秀的新編歷史劇目,與時俱進,才能多出好戲,滿足當代觀眾的需要。

專家的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從北京回來,我就開始思考排演一台新劇碼,決定從抓劇本開始,約請青年劇作家陳湧泉根據《趙氏孤兒》改編創作《程嬰救孤》。但是排新戲談何容易,服裝道具都要新添置,導演張平粗略地估算一下,最少要30多萬元。而當時二團的帳面上只剩下800元錢了。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因為二團剛從北京演出歸來不久,能借的、能贊助的朋友基本上都用了。我們下定決心:就是砸鍋賣鐵當了褲子也要籌到排戲的錢,二團不能再在戲劇大賽上剔光頭了。我們提出了“團結拼搏(是動力),滾石上山(是精神),走出困境(是決心),敢為人先(是目標)”的激勵口號。

接下來,幾經努力,我們又取得了第七屆中國藝術節的入場券,二團人的勁兒是鼓起來了,我的心氣兒也更高了,暗下決心:就是累死,也要把《程嬰救孤》弄好,力爭實現河南省文華大獎零的突破。

希望越大,壓力也就越大。到處借貸已經欠了一圈人的錢,在沉重的經濟壓力和工作壓力下,我還要堅持演好程嬰這個主要角色, 2004年8月中旬,我病倒住進了醫院。人在醫院,心卻在劇團,躺在病床上,掛上吊針,還不斷地打這個朋友的電話、打那個朋友的電話,還得找錢啊。

去杭州之前,經費還沒有到位,為了幾萬塊錢路費,我帶著幾個演員去給山西煤老闆家“哭墳”,站在墳頭上給人家唱戲,為了劇團,我給新疆老闆的母親抬過棺材,下過葬。我委屈得淚水直流,人家給了五萬元錢,老幹部陳淑仁把住院的救命錢也贊助給劇團做路費,我感動得跪在地上給他磕了個頭,隨後背著半箱子藥和同志們一起去杭州參賽。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程嬰救孤》獲得了“文華大獎”第一名以及“觀眾最喜愛的劇碼”第一名,同時還獲得多項單項獎,實現了河南戲劇歷史性的突破。9月29日中午,接到獲獎通知那一刻,全團領導和同志們抱頭痛哭。團裡留守的一個行政人員給我打電話詢問情況,我告訴她我們得了文華大獎第一名,她聽了以後哇的一聲大哭起來,哭了兩分鐘都沒有說話,我不敢掛斷她的電話啊,幾乎也要哭出聲來,最後她哽咽著說了一句:“李團長,你太不容易了!”

從杭州載譽歸來,省委、省政府也對《程嬰救孤》劇組隆重表彰;但讓我最感動的是,有十幾輛計程車司機自發去迎接我們,免費接送,其中一位師傅對我深深鞠了一躬,說:“你們透支生命爭得了榮譽,地方戲在全國榮獲第一名這好像是歷史上是沒有過的呀,你為河南爭了光!”

《程嬰救孤》獲獎後,多個城市紛紛邀請我們去演出,全國34個省市,我們跑遍了28個省市,豫劇不僅是咱河南老百姓的,也是咱全國人民的。觀眾是最可愛的,群眾是最可靠的,也是最知道好歹的。你只要用心為他們唱戲了,他們就會記住你,關心你,念你的好。

2012年初,中國劇協理事會在鄭州召開,為給與會代表彙報演出新創作的《蘇武牧羊》,走台時,我不慎從兩米高的臺上掉下來,摔斷了鎖骨,肋骨折了三根,戲迷朋友們聞訊紛紛到醫院看望,一位大娘親手熬了骨頭湯,轉了幾趟公車來到醫院,送到病床前說,“喝點骨頭湯好得快,大家還盼著看你演出呢!”我就像當初含淚吃那碗熱騰騰的麵條一樣,又含淚喝下了大娘熬的骨頭湯,心裡說:能給老百姓排好戲,演好戲,就是死了也值!

觀眾關心著我,我也牽掛著觀眾。躺在病床上心裡急得慌,12天后,我就到汝州演出了,由於骨頭還沒長好,又導致二次骨裂,二次手術。一個月後,為落實中央李長春同志的指示,我又忍著疼痛,帶領全團同志啟動《蘇武牧羊》全國巡演,一口氣演了三十多場。

這次受傷進醫院,我就像進了一次學校,使我有許多的思考、許多的啟發,更深一層地認識到藝術只有為群眾服務,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

李樹建飾蘇武

第三個十年:唱進世界舞臺

多年以來,我帶領我們的團隊走遍千山萬水找市場,歷經千錘百煉出精品。在第三個十年的開端,我們把豫劇唱到世界,把《程嬰救孤》唱到了美國百老匯。

八十三年前,梅蘭芳大師曾到此演出,八十三年後,我們的豫劇走進了百老匯,這是建國以後,中國的戲曲首次走進這所西方戲劇中心,在美國的華人各界朋友,以及政要名流,觀看演出後非常激動,他們說第一次欣賞豫劇,沒有因為語言障礙阻擋了心潮澎湃、阻擋了淚水流淌。他們被華夏戲曲藝術魅力折服,時而掌聲雷動,時而淚如泉湧。他們說你們講述了一個中國好故事。

近幾年,我先後到過世界18個國家和港澳臺演出。在臺灣演出時,連戰先生接見我四十多分鐘,他講,你們為傳播中華民族藝術做出了重大貢獻。美國頒發功勳演員。我沒有大學問,但我知道,什麼是民族藝術,那就是咱老百姓的藝術,一個演員的真正舞臺,是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2016年3月12日至4月6日,我院承辦了“中國豫劇優秀劇碼北京展演月”活動,有6個省市自治區13個豫劇院團的23台優秀劇碼在北京連續上演,在全國地方戲中首開先河。先後舉辦了15場高規格的研討會,對豫劇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展演盛況空前,觀眾達四萬多人次。共有380家媒體參與報導,創造了新時期中國地方戲進京演出之最.

600年前昆曲進京,200年前徽班進京,當今中國豫劇大規模進京展演,成為轟動全國的文化事件。文化部雒樹剛部長兩次觀看演出並給予了高度肯定。活動結束後,我院將資料、畫冊無償贈送給有關單位和全國豫劇院團,增進了交流,促進了共同發展。

2016年10月,我率領豫劇院二團《程嬰救孤》劇組第三次赴美,參加“跨太平洋—中國藝術節”交流演出。中國豫劇首次登上好萊塢奧斯卡頒獎的盛堂,在好萊塢杜比劇院演出,有一百多名美國影劇界明星到場觀看,並上臺和演員互動交流、合影留念。洛杉磯、溫哥華、三藩市等地的觀眾都專程趕到現場觀看,紛紛表示:“通過《程嬰救孤》認識中國、瞭解豫劇,更喜歡中國文化了”。

在好萊塢的演出結束時,全場的老外起立為我們演出鼓掌,觀眾散場了,我還在舞臺上站了好一會,思緒很亂,我想起了教我唱戲的老師,我想起來給我買麵條的趕車大叔,我想起了跟著我們走村串戶聽戲的一個個樸實的面容,我還想起了我在《蘇武牧羊》戲裡的對白與唱段:“這節杖上刻著我漢朝的山川地理,那裡的江河是我的血,那裡的山巒是我的骨,那裡的泥土是我的肉,漢家百姓是生我養我的娘,我能舍了她嗎?窮也罷,富也罷,苦也罷,甜也罷,那裡就是我的家,我要回家!”我一定要在中國戲曲舞臺上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黨的戲曲事業盡職盡責、盡心盡力、盡忠盡孝。

舞臺上掛著破舊的幾條天幕,燈光也沒有幾盞,坐在10排後的觀眾看不清演員的臉,演員陣容也不行,勉強湊夠四個宮女,穿的繡鞋露著腳趾頭,扮戲的文官武將更不像樣子,穿的蟒袍像剛出土的文物。樂隊也就七八個人,手裡的樂器跟柴火棒一樣,現在想起來還一陣心寒呀!

當時我想,時代在發展,觀眾的審美水準在提高,這樣的演出水準怎能對得起觀眾?要為觀眾服務好,必須排出高品質的劇碼來。我四處化緣,找朋友拉贊助,整理複排了5個傳統劇碼。此舉得到全團同志的贊成和支援。

我們的設備不全,為了排戲,從三團借來舞臺,因為那個舞臺年久失修,正裝著燈呢,舞臺開始咯吱咯吱地要塌,我趕緊停下演出,帶著大家去搶修舞臺,這時候接到了家裡姐姐的電話,說老家房子漏雨,母親臥病在床,問我能不能回去照顧一下老母親。那時候正是複排的關鍵時期,我走不掉啊。那一天我這輩子都忘不了,我沒有回家,老媽媽在床上自己托著塑膠布過了一夜,而舞臺最後還是塌了,我送走大家之後,一個人蹲在牆邊,眼淚那是止不住地往下掉啊!

後來,我又帶團到北京演出,給北京觀眾展示了五台豫劇傳統戲的魅力和二團的實力,又進了中南海演出。中國戲劇家協會的專家們情真意切地說:20年沒見過你們演戲了,戲演得不錯,但面貌太陳舊了,老戲老演,已經和時代脫節了,你們應該發揮二團善演新編歷史劇的優勢,推陳出新,搞些優秀的新編歷史劇目,與時俱進,才能多出好戲,滿足當代觀眾的需要。

專家的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從北京回來,我就開始思考排演一台新劇碼,決定從抓劇本開始,約請青年劇作家陳湧泉根據《趙氏孤兒》改編創作《程嬰救孤》。但是排新戲談何容易,服裝道具都要新添置,導演張平粗略地估算一下,最少要30多萬元。而當時二團的帳面上只剩下800元錢了。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因為二團剛從北京演出歸來不久,能借的、能贊助的朋友基本上都用了。我們下定決心:就是砸鍋賣鐵當了褲子也要籌到排戲的錢,二團不能再在戲劇大賽上剔光頭了。我們提出了“團結拼搏(是動力),滾石上山(是精神),走出困境(是決心),敢為人先(是目標)”的激勵口號。

接下來,幾經努力,我們又取得了第七屆中國藝術節的入場券,二團人的勁兒是鼓起來了,我的心氣兒也更高了,暗下決心:就是累死,也要把《程嬰救孤》弄好,力爭實現河南省文華大獎零的突破。

希望越大,壓力也就越大。到處借貸已經欠了一圈人的錢,在沉重的經濟壓力和工作壓力下,我還要堅持演好程嬰這個主要角色, 2004年8月中旬,我病倒住進了醫院。人在醫院,心卻在劇團,躺在病床上,掛上吊針,還不斷地打這個朋友的電話、打那個朋友的電話,還得找錢啊。

去杭州之前,經費還沒有到位,為了幾萬塊錢路費,我帶著幾個演員去給山西煤老闆家“哭墳”,站在墳頭上給人家唱戲,為了劇團,我給新疆老闆的母親抬過棺材,下過葬。我委屈得淚水直流,人家給了五萬元錢,老幹部陳淑仁把住院的救命錢也贊助給劇團做路費,我感動得跪在地上給他磕了個頭,隨後背著半箱子藥和同志們一起去杭州參賽。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程嬰救孤》獲得了“文華大獎”第一名以及“觀眾最喜愛的劇碼”第一名,同時還獲得多項單項獎,實現了河南戲劇歷史性的突破。9月29日中午,接到獲獎通知那一刻,全團領導和同志們抱頭痛哭。團裡留守的一個行政人員給我打電話詢問情況,我告訴她我們得了文華大獎第一名,她聽了以後哇的一聲大哭起來,哭了兩分鐘都沒有說話,我不敢掛斷她的電話啊,幾乎也要哭出聲來,最後她哽咽著說了一句:“李團長,你太不容易了!”

從杭州載譽歸來,省委、省政府也對《程嬰救孤》劇組隆重表彰;但讓我最感動的是,有十幾輛計程車司機自發去迎接我們,免費接送,其中一位師傅對我深深鞠了一躬,說:“你們透支生命爭得了榮譽,地方戲在全國榮獲第一名這好像是歷史上是沒有過的呀,你為河南爭了光!”

《程嬰救孤》獲獎後,多個城市紛紛邀請我們去演出,全國34個省市,我們跑遍了28個省市,豫劇不僅是咱河南老百姓的,也是咱全國人民的。觀眾是最可愛的,群眾是最可靠的,也是最知道好歹的。你只要用心為他們唱戲了,他們就會記住你,關心你,念你的好。

2012年初,中國劇協理事會在鄭州召開,為給與會代表彙報演出新創作的《蘇武牧羊》,走台時,我不慎從兩米高的臺上掉下來,摔斷了鎖骨,肋骨折了三根,戲迷朋友們聞訊紛紛到醫院看望,一位大娘親手熬了骨頭湯,轉了幾趟公車來到醫院,送到病床前說,“喝點骨頭湯好得快,大家還盼著看你演出呢!”我就像當初含淚吃那碗熱騰騰的麵條一樣,又含淚喝下了大娘熬的骨頭湯,心裡說:能給老百姓排好戲,演好戲,就是死了也值!

觀眾關心著我,我也牽掛著觀眾。躺在病床上心裡急得慌,12天后,我就到汝州演出了,由於骨頭還沒長好,又導致二次骨裂,二次手術。一個月後,為落實中央李長春同志的指示,我又忍著疼痛,帶領全團同志啟動《蘇武牧羊》全國巡演,一口氣演了三十多場。

這次受傷進醫院,我就像進了一次學校,使我有許多的思考、許多的啟發,更深一層地認識到藝術只有為群眾服務,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

李樹建飾蘇武

第三個十年:唱進世界舞臺

多年以來,我帶領我們的團隊走遍千山萬水找市場,歷經千錘百煉出精品。在第三個十年的開端,我們把豫劇唱到世界,把《程嬰救孤》唱到了美國百老匯。

八十三年前,梅蘭芳大師曾到此演出,八十三年後,我們的豫劇走進了百老匯,這是建國以後,中國的戲曲首次走進這所西方戲劇中心,在美國的華人各界朋友,以及政要名流,觀看演出後非常激動,他們說第一次欣賞豫劇,沒有因為語言障礙阻擋了心潮澎湃、阻擋了淚水流淌。他們被華夏戲曲藝術魅力折服,時而掌聲雷動,時而淚如泉湧。他們說你們講述了一個中國好故事。

近幾年,我先後到過世界18個國家和港澳臺演出。在臺灣演出時,連戰先生接見我四十多分鐘,他講,你們為傳播中華民族藝術做出了重大貢獻。美國頒發功勳演員。我沒有大學問,但我知道,什麼是民族藝術,那就是咱老百姓的藝術,一個演員的真正舞臺,是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2016年3月12日至4月6日,我院承辦了“中國豫劇優秀劇碼北京展演月”活動,有6個省市自治區13個豫劇院團的23台優秀劇碼在北京連續上演,在全國地方戲中首開先河。先後舉辦了15場高規格的研討會,對豫劇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展演盛況空前,觀眾達四萬多人次。共有380家媒體參與報導,創造了新時期中國地方戲進京演出之最.

600年前昆曲進京,200年前徽班進京,當今中國豫劇大規模進京展演,成為轟動全國的文化事件。文化部雒樹剛部長兩次觀看演出並給予了高度肯定。活動結束後,我院將資料、畫冊無償贈送給有關單位和全國豫劇院團,增進了交流,促進了共同發展。

2016年10月,我率領豫劇院二團《程嬰救孤》劇組第三次赴美,參加“跨太平洋—中國藝術節”交流演出。中國豫劇首次登上好萊塢奧斯卡頒獎的盛堂,在好萊塢杜比劇院演出,有一百多名美國影劇界明星到場觀看,並上臺和演員互動交流、合影留念。洛杉磯、溫哥華、三藩市等地的觀眾都專程趕到現場觀看,紛紛表示:“通過《程嬰救孤》認識中國、瞭解豫劇,更喜歡中國文化了”。

在好萊塢的演出結束時,全場的老外起立為我們演出鼓掌,觀眾散場了,我還在舞臺上站了好一會,思緒很亂,我想起了教我唱戲的老師,我想起來給我買麵條的趕車大叔,我想起了跟著我們走村串戶聽戲的一個個樸實的面容,我還想起了我在《蘇武牧羊》戲裡的對白與唱段:“這節杖上刻著我漢朝的山川地理,那裡的江河是我的血,那裡的山巒是我的骨,那裡的泥土是我的肉,漢家百姓是生我養我的娘,我能舍了她嗎?窮也罷,富也罷,苦也罷,甜也罷,那裡就是我的家,我要回家!”我一定要在中國戲曲舞臺上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黨的戲曲事業盡職盡責、盡心盡力、盡忠盡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