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費丹旭《金陵十二釵圖冊》

▲ 北京故宮博物院

故宮裡究竟藏了多少件文物, 我想身為故宮博物院院長的單霽翔也沒有真正數清楚過, 因為它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歷史的見證,

都可以稱為國寶文物。 而每一件留存下來的文物在它被創造出的那一刻就註定了它將要在中國文化藝術史上作為審視歷史的佐證所存在。 它們的生命與賞析過它們的那些人(皇帝)構成了文物所獨有的價值。 今天我們奉上一件清代道光皇帝私藏的珍貴圖冊--費丹旭《十二金釵圖冊》絹本設色, 每開縱20.3cm, 橫27.7cm,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圖冊取材于清曹學芹名著《紅樓夢》。 作者根據小說對林黛玉、薛寶釵、史湘雲、賈迎春、賈惜春、李紈、巧姐等12位女性的描述生動地刻畫出她們栩栩如生的形象, 故取圖名為《十二金釵圖》冊。

款署:“辛醜春日為蘭汀大兄大人屬, 曉樓弟費丹旭。 ”鈐“子苕”、“丹旭”等印。 鑒藏印鈐“蒼尗過眼”、“笙魚秘玩”、“寶琅之華”等。

後幅有清袁松等人跋2段。 辛醜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熙鳳踏雪

王熙鳳人稱璉二奶奶, 鳳辣子, 賈母口中的潑皮破落戶, “未見其人, 先聞其聲”是對她的形象描述。

▲ 《十二金釵圖冊》之熙鳳踏雪

秦可卿太虛幻境

秦可卿甯國府的小蓉奶奶,

賈寶玉就是在她的臥室休息時, 發生了神遊太虛幻境的一幕, 後來秦可卿與公公賈珍有染, “淫喪天香樓”是《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第十三回中的原有情節, 後來被曹雪芹刪除。

▲ 《十二金釵圖冊》之秦可卿太虛幻境

惜春作畫

賈惜春, 元、迎、探、惜中最小的姊妹,

善畫畫, 甯國府中賈珍的胞妹, 由於沒有父母憐愛, 養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 心冷嘴冷。 賈府衰敗後她產生了棄世的念頭, 最後剃髮為尼了。

▲ 《十二金釵圖冊》之惜春作畫

妙玉品茶

大觀園中櫳翠庵的女主人, 與賈寶玉互通書信以“檻外人”自居,

心氣高傲, 更勝林黛玉之不及, 賈母出殯次日, 妙玉被賊人擄走下落不明。

▲ 《十二金釵圖冊》之妙玉品茶

巧姐避居劉姥姥

巧姐是王熙鳳與賈璉的女兒, 自幼體弱多病, 劉姥姥二進大觀園是鳳姐托劉姥姥為她取名為巧姐, 巧姐的結局, 也應了這一個巧字。 後被劉姥姥贖身收養。

▲ 《十二金釵圖冊》之巧姐避居劉姥姥

迎春理妝

賈迎春生性懦弱怕事,人稱二木頭,才華不及各姐妹,她父親賈赦欠了孫家五千兩銀子還不出,就把她嫁給孫家,實際上是拿她抵債。出嫁後不久就被孫紹祖虐待而死。

▲ 《十二金釵圖冊》之迎春理妝

李紈讀書

李紈是賈寶玉夭亡早逝的兄長賈珠之妻,倖存一子賈蘭,李紈是典型的封建禮教下恪守婦道的典型代表。李紈青春守寡,在大觀園中帶領眾姊妹結詩社詩,而且把大觀園治理成青春女兒的淨土和樂園。

▲ 《十二金釵圖冊》之李紈讀書

元春才選鳳藻宮

賈元春是賈政與王夫人所生的嫡長女,十幾歲時便已入宮做女史,約23-24歲時加封為賢德妃。為了迎接元春省親,賈府建造了大觀園。元春省親時指出“萬不可太過奢靡”,後來死于宮鬥。

▲ 《十二金釵圖冊》之元春才選鳳藻宮

寶釵撲蝶

薛寶釵是王夫人的胞姐薛姨媽的女兒,她容貌豐美,舉止嫻雅,博學多才,通達了悟。寶釵進京後與母親薛姨媽、哥哥薛蟠暫住于賈府的梨香院,她所戴金鎖上鐫刻有“不離不棄,芳齡永繼”八字,與賈寶玉的所戴通靈寶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壽恒昌”被譽為金石姻緣。

▲ 《十二金釵圖冊》之寶釵撲蝶

黛玉葬花

林黛玉與薛寶釵並列為金陵十二釵正冊之首,為絳珠仙草轉世,是賈寶玉口中的林妹妹,論才氣模樣更勝眾姊妹一籌,初次與賈寶玉相見,便得賈寶玉取名顰兒,與寶哥哥上演了一出“木石情緣”。

▲《十二金釵圖冊》之黛玉葬花

湘雲醉臥芍藥叢

史湘雲人稱雲妹妹,年幼時口齒不清常常叫寶玉為“愛(二)哥哥”是賈母娘家的侄孫女,她心直口快,開朗豪爽,愛淘氣,偶爾身著男裝,大說大笑,風流倜儻,不拘小節,詩思敏銳,才情超逸。

▲ 《十二金釵圖冊》之湘雲醉臥芍藥叢

探春遠嫁

賈探春是賈政和趙姨娘所生的女兒,賈環的姐姐,她精明能幹,能決斷事物,有“玫瑰花”之稱,抄檢大觀園時她扇了王善保家的一巴掌,在抽花簽行酒令時,被笑稱為“賈府又要出一位王妃”,印證了日後遠嫁他國的命運。

▲ 《十二金釵圖冊》之探春遠嫁

《紅樓夢》作為深具思想性、藝術性的經典小說,一經問世,備受社會各界的矚目並迅速成為各種藝術表現的題材。人物畫家們紛紛為小說繪製插圖、畫冊、畫頁等,著名的有王希廉本、聚珍堂本、翰苑樓本、點石齋石印本、雲聲雨樓石印本以及改琦創作的《紅樓夢圖詠》、《紅樓夢圖》、《紅樓夢臨本》等,一時推動了插圖藝術的發展。費丹旭作為以擅繪仕女著稱的畫家,深受《紅樓夢》配圖之風的感染和啟發,他于25歲時便應人之邀繪有具民間風格的《紅樓夢人物圖》冊一本。

▲ 《紅樓夢》 插畫

40歲時,他又受蘭汀先生之請繪成此12開圖冊,每開繪1人,行游于山石、樹木、房舍間。作者依據小說的描寫和自身對作品的理解描繪出不同人物的年齡、身份、行為特徵及其精神氣質,圖中人物雖未標識姓名,但可以通過畫面得以確認。如樹下持鋤葬花的女子,頗具“風露清愁”的氣質,她便是“孤標傲世”的林黛玉;醉臥芍藥花叢中的是史湘雲;衣著華飾、行于宮苑臺階之上的是賈元春;臨窗而坐、展紙吮毫的是賈惜春;燈下托頤沉思的是秦可卿;執扇撲蝶的是為人謹慎的薛寶釵;端坐書幾旁、體態虛弱的是妙玉;手扶柴門四下張顧的是巧姐等。

▲ 紅樓夢 封面

清秦祖永《桐陰論畫》言費丹旭“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圖中以沒骨法繪製的點景山石、樹木,於簡潔明瞭中構築出特定的人物活動環境,有助於揭示人物內在的精神情感,同時令畫面飽滿並富有情趣。所繪人物為典型的晚清仕女畫形象,符合當時仕女畫的審美時尚,鴨蛋臉,柳葉眉,鼻若懸膽,口似櫻桃,並以朱紅點唇。這種美人畫式樣不僅為改琦、費丹旭等文人畫家積極表現,在天津楊柳青、山東濰縣、蘇州桃花塢的民間年畫裡亦屢見不鮮。圖中部分人物的面容、衣裙有斑駁的黑汙色,這是因為作者所使用的白粉內含有金屬成份,在氧化作用下出現返鉛的結果。

▲ 金陵十二釵 佚名

費丹旭(1802—1850年),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偶翁,烏程(今浙江湖州)人。自幼從父玨(芝原)習畫,擅繪仕女,筆致輕靈淡雅,頗得女性娟秀之美、柔弱之態。工於肖像,以如鏡取影、情神酷肖為人稱道。亦能山水、花卉,取法惲壽平,筆墨潔淨清麗,具閒散意趣。長年流寓上海、江浙一帶,交遊于文士間,藝術修養廣博深邃。

後被劉姥姥贖身收養。

▲ 《十二金釵圖冊》之巧姐避居劉姥姥

迎春理妝

賈迎春生性懦弱怕事,人稱二木頭,才華不及各姐妹,她父親賈赦欠了孫家五千兩銀子還不出,就把她嫁給孫家,實際上是拿她抵債。出嫁後不久就被孫紹祖虐待而死。

▲ 《十二金釵圖冊》之迎春理妝

李紈讀書

李紈是賈寶玉夭亡早逝的兄長賈珠之妻,倖存一子賈蘭,李紈是典型的封建禮教下恪守婦道的典型代表。李紈青春守寡,在大觀園中帶領眾姊妹結詩社詩,而且把大觀園治理成青春女兒的淨土和樂園。

▲ 《十二金釵圖冊》之李紈讀書

元春才選鳳藻宮

賈元春是賈政與王夫人所生的嫡長女,十幾歲時便已入宮做女史,約23-24歲時加封為賢德妃。為了迎接元春省親,賈府建造了大觀園。元春省親時指出“萬不可太過奢靡”,後來死于宮鬥。

▲ 《十二金釵圖冊》之元春才選鳳藻宮

寶釵撲蝶

薛寶釵是王夫人的胞姐薛姨媽的女兒,她容貌豐美,舉止嫻雅,博學多才,通達了悟。寶釵進京後與母親薛姨媽、哥哥薛蟠暫住于賈府的梨香院,她所戴金鎖上鐫刻有“不離不棄,芳齡永繼”八字,與賈寶玉的所戴通靈寶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壽恒昌”被譽為金石姻緣。

▲ 《十二金釵圖冊》之寶釵撲蝶

黛玉葬花

林黛玉與薛寶釵並列為金陵十二釵正冊之首,為絳珠仙草轉世,是賈寶玉口中的林妹妹,論才氣模樣更勝眾姊妹一籌,初次與賈寶玉相見,便得賈寶玉取名顰兒,與寶哥哥上演了一出“木石情緣”。

▲《十二金釵圖冊》之黛玉葬花

湘雲醉臥芍藥叢

史湘雲人稱雲妹妹,年幼時口齒不清常常叫寶玉為“愛(二)哥哥”是賈母娘家的侄孫女,她心直口快,開朗豪爽,愛淘氣,偶爾身著男裝,大說大笑,風流倜儻,不拘小節,詩思敏銳,才情超逸。

▲ 《十二金釵圖冊》之湘雲醉臥芍藥叢

探春遠嫁

賈探春是賈政和趙姨娘所生的女兒,賈環的姐姐,她精明能幹,能決斷事物,有“玫瑰花”之稱,抄檢大觀園時她扇了王善保家的一巴掌,在抽花簽行酒令時,被笑稱為“賈府又要出一位王妃”,印證了日後遠嫁他國的命運。

▲ 《十二金釵圖冊》之探春遠嫁

《紅樓夢》作為深具思想性、藝術性的經典小說,一經問世,備受社會各界的矚目並迅速成為各種藝術表現的題材。人物畫家們紛紛為小說繪製插圖、畫冊、畫頁等,著名的有王希廉本、聚珍堂本、翰苑樓本、點石齋石印本、雲聲雨樓石印本以及改琦創作的《紅樓夢圖詠》、《紅樓夢圖》、《紅樓夢臨本》等,一時推動了插圖藝術的發展。費丹旭作為以擅繪仕女著稱的畫家,深受《紅樓夢》配圖之風的感染和啟發,他于25歲時便應人之邀繪有具民間風格的《紅樓夢人物圖》冊一本。

▲ 《紅樓夢》 插畫

40歲時,他又受蘭汀先生之請繪成此12開圖冊,每開繪1人,行游于山石、樹木、房舍間。作者依據小說的描寫和自身對作品的理解描繪出不同人物的年齡、身份、行為特徵及其精神氣質,圖中人物雖未標識姓名,但可以通過畫面得以確認。如樹下持鋤葬花的女子,頗具“風露清愁”的氣質,她便是“孤標傲世”的林黛玉;醉臥芍藥花叢中的是史湘雲;衣著華飾、行于宮苑臺階之上的是賈元春;臨窗而坐、展紙吮毫的是賈惜春;燈下托頤沉思的是秦可卿;執扇撲蝶的是為人謹慎的薛寶釵;端坐書幾旁、體態虛弱的是妙玉;手扶柴門四下張顧的是巧姐等。

▲ 紅樓夢 封面

清秦祖永《桐陰論畫》言費丹旭“補景仕女,香豔中更饒妍雅之致,一樹一石,雖未能深入古法,而一種瀟灑之致頗極自然。”圖中以沒骨法繪製的點景山石、樹木,於簡潔明瞭中構築出特定的人物活動環境,有助於揭示人物內在的精神情感,同時令畫面飽滿並富有情趣。所繪人物為典型的晚清仕女畫形象,符合當時仕女畫的審美時尚,鴨蛋臉,柳葉眉,鼻若懸膽,口似櫻桃,並以朱紅點唇。這種美人畫式樣不僅為改琦、費丹旭等文人畫家積極表現,在天津楊柳青、山東濰縣、蘇州桃花塢的民間年畫裡亦屢見不鮮。圖中部分人物的面容、衣裙有斑駁的黑汙色,這是因為作者所使用的白粉內含有金屬成份,在氧化作用下出現返鉛的結果。

▲ 金陵十二釵 佚名

費丹旭(1802—1850年),字子苕,號曉樓、環溪生、偶翁,烏程(今浙江湖州)人。自幼從父玨(芝原)習畫,擅繪仕女,筆致輕靈淡雅,頗得女性娟秀之美、柔弱之態。工於肖像,以如鏡取影、情神酷肖為人稱道。亦能山水、花卉,取法惲壽平,筆墨潔淨清麗,具閒散意趣。長年流寓上海、江浙一帶,交遊于文士間,藝術修養廣博深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