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莊子的《逍遙游》與柏拉圖的《理想國》

東方有莊子, 西方有柏拉圖。

莊子的智慧在《逍遙遊》中, 柏拉圖的思想在《理想國》裡。

莊子的《逍遙遊》, 是經過幾千年的文化積澱所留下來的瑰寶, 是莊子思想的核心, 其中包含著道家的忘自我、輕名利、達到真正逍遙的人生觀, 是一種以出世的精神生活于現實世界的人生觀。

▲ 明 張路 《老子騎牛圖》 102x55cm

而柏拉圖的《理想國》, 則以理性的思維, 設計了一套政治藍圖, 既帶有烏托邦的理想色彩, 又有階級國家的痕跡, 對於西方政治思想具有難以估量的影響。 整個西方文明史都是對《理想國》的注腳, 整個中華文明史也是對老莊《逍遙遊》的注腳。 兩種哲學思想背後的差異, 也是中西方文明的差異, 更是哲學血脈之間的差異。

一隻巨大的鯤鵬, 一個完美的理想國

北冥有魚, 其名為鯤。 鯤之大, 不知其幾千里 也。 化而為鳥, 其名為鵬。 鵬之背, 不知其幾千里也。 怒而飛, 其翼若垂天之雲。

是鳥也, 海運則徙於南冥。 南冥者, 天池也。

《莊子》書中第一篇就是《逍遙遊》, 鯤鵬又在《逍遙遊》的第一段, 充滿了浪漫的想像與玄奇的色彩。 當然, 鯤鵬這種大鳥是莊子虛構的喻像, 不過鯤鵬存在的意義, 是通過直觀形象來展示巨大空間尺度上的遨遊。

其用意是先以高廣境界來震撼讀者。 引出囿于小知、小年者難以理解大知大年, 小境界者無法理解大境界的命題。 以此大境界擊破讀者之小境界, 然後引入主題。 “逍遙遊”的真義, 不是某種靜態的物件, 而是境界的不斷突破與提升。

▲清 惲壽平 《九蘭圖》 23.4X67cm

柏拉圖的理想國, 同樣存在於幻想之中。 《理想國》又被譯作《國家篇》、《共和國》, 是西方政治思想傳統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在這本書裡,

柏拉圖探討了哲學、政治、倫理道德、教育、文藝等等各方面的問題, 並以理念論為基礎, 建立了一個系統的理想國家方案, 給後人呈現了一個完美優越的城邦。

鯤鵬之大, 是生命境界之大, 理想國之完美, 是理想社會之完美。 兩位偉大的哲學家, 都從自己的思想出發, 給人類塑造了一個美好的寄託。

▲ 拉斐爾 《雅典學院》 1509-1511年 濕壁畫 義大利羅馬

逍遙遊之個體境界, 理想國之集體制度

鯤鵬寓言裡的側重點, 在於對空間測度的比較。 即是打破時空之囿, 給生命以無限大的空間。 鯤鵬展翅而飛, 代表著生命活動時空的不斷延拓。

如果不理解莊子的意思, 讀《逍遙遊》會覺得文章太散, 東一榔頭西一棒槌, 從鯤鵬扯到列子, 又扯到堯和許由, 又扯到姑射山神人, 最後又扯到大葫蘆和大樹的用途上去, 讓人雲裡霧裡, 莫名其妙。 但真理解莊子的意思, 就會豁然開朗, 其實通篇都緊密圍繞一個主旨反復闡述, 就是境界的突破。 新境界的不斷實現, 就是“苟日新、又日新, 日日新”。

▲ 清 沈銓 《荷塘鴛鴦圖》 絹本設色

莊子《逍遙游》的意義, 就在於不斷打破世人自我封閉的小格局小境界, 到更廣闊更高遠的世界中去。 真正的逍遙遊, 要乘天地之正, 禦六氣之變, 以遊無窮。 從小境界進入大境界, 從大境界進入更大的境界, 更大的境界再進入更更大的境界, 如此無窮進行下去,才是莊子所謂“以遊無窮”的逍遙遊。

▲ 清 朱耷《古木雙鷹圖》167x80cm

莊子追求個體的自由,讓人不斷突破舊格局舊境界,進入新格局、新境界。而柏拉圖不提倡個體的自由,他追求的是一種集體的和諧。這種和集體的諧並非是通過個體境界的提升獲得,而是通過完美的制度來實現。

▲ 明 陳洪綬 《蕉林酌酒圖》 絹本設色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裡,他把國家分為三個階層:最上層是受過嚴格哲學教育的統治階層,中間階層是保衛國家的武士階層,最底層則是平民階層。和莊子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柏拉圖鄙視個人幸福,他無限地強調國家整體、強調他認為的“正義”。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裡,統治者被賦予無上的權力,甚至“為了國家利益可以用撒謊來對付敵人或者公民”。

柏拉圖認為,理想國應該具備四種德行:智慧、勇敢、自製、正義。其中智慧是指治理整個國家的知識,而只有少數人才具有這樣的智慧。而勇敢屬於保衛它的衛士,即中間階層的武士。自製則代表著一種和諧,當統治者與被統治者能夠和諧一致,這個國家就達到了自製。當智慧、勇敢、自製都具備了,正義也就到來了。

▲ 安格爾 《荷馬禮贊》 1827年 布面油畫 盧浮宮 巴黎

莊子遠離政治,柏拉圖主動為王

在《逍遙遊》中,鯤鵬徙于南冥,扶搖而上九萬里,因其要等海動而生風,才能水擊三千里,達其目的,所以鯤鵬不是真正的逍遙。莊子寫鯤鵬,主要是想借此表達對人生的看法,只要有所憑藉就不能達到無所依賴,要放下有待,追求無待,才是真正的逍遙。

人的精神之所以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之境,並非是因為外部環境使然,而是內心沒有放開。莊子認為,不是外物的客觀條件和必然性束縛了人的自由,而是人們自己的主觀認識,自己的思想束縛了自己。

▲ 宋 範寬 《雪景寒林圖》 105X128cm

關於莊子的這個觀點,還有一個著名的故事:莊子在濮水垂釣,楚王使大夫兩人來請莊子,莊子持杆不顧,告訴二人“我只願做快樂的在泥水中擺尾的龜,而不願做被貢于高堂的龜。”莊子把功名利祿看作是對“遊”的限制,如果接受了功名利祿,就會讓他的心靈無法獲得自由,不能獲得“逍遙而遊”。

▲ 元 趙孟頫 《人騎圖》 紙本 30x74.3cm

與莊子不同,柏拉圖並不排斥功名利祿,而是主動提出“哲人為王”的理念。所以,《理想國》才被稱為西方第一部政治學著作。柏拉圖在這本書裡深入討論了國家的起源,性質和結構等根本問題。他對不同的政體進行區別,比較它們的優劣得失,並從中尋找它們的歷史發展規律。

▲宋 許道寧 《漁舟唱晚圖》 絹本 49.5x263cm

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一種烏托邦式的政治理想。在他的理想國裡,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家,否則理想國就難以實現。因為在柏拉圖看來,現存的政治都是壞的,人類的真正出路在於哲學家掌握政權。他的這種信念,最終構成了柏拉圖成熟的政治哲學體系的核心。在他的眼裡,哲學家是最高尚、最有學識的人,因而只有在賢人統治下的賢人政體,才是最好的政體。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學家為國王的國家才是最理想的國家。

▲ 明 陳洪綬 《摘梅高士圖》 151×66cm

這就是柏拉圖哲人為王的理念,在他看來,哲學家的本質是具有知識,具有智慧、正義、善的美德。治國作為一門專業的知識,也只有哲學家才能掌握它,進而有資格執政。也就是說只有哲學家,才知道“理想國”應該怎樣組織、怎樣治理。這樣,所謂哲學家執政,就被柏拉圖理解為高超的智慧、真實的知識、完美的德行和絕對最高權力的結合。他堅信只有哲學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哲學家是理想國必然的統治者。

生命的厚度,柏拉圖式愛情

逍遙游在提倡自由之境的同時,還闡述另一種思想,那就是生命的厚度。鯤鵬之所以能夠展翅高飛,是因為深厚的積累。例如,在很少的水上放一個杯子就會黏住,放一片小草的葉子則能當做小船在上面漂浮是因其水薄。鯤化鵬能在北海上飛翔是因其水厚,這兩者都闡釋了積厚的思想。想要將大如鯤之志存於心中就必須積厚。

只有具大因、居大處,才能證大果翔大路。一個人要不斷地追求學識的豐富,底蘊的增長,才能悟得人生的大境界。

▲ 明 唐寅 《柴門掩雪圖》 82x46.7cm

柏拉圖對正義有著強烈的憧憬與嚮往,所以《理想國》最核心的主題就是正義和智慧!他認為,絕對的正義在神那裡,而哲學家是最接近神的人。因此他在《理想國》的結尾宣稱:“讓我們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正義和智慧不僅是國家的主題,也是人類永恆的追求。

柏拉圖的正義,表現在愛情上就是節制。在很多人看來,柏拉圖式的愛情似乎是精神戀愛的代名詞,用來指稱那種超越時間、空間,不以佔有對方肉體為目的的只存在於靈魂間的愛情。而實際上,柏拉圖式愛情的真諦指的是一種對節制的崇尚,對善和美的追求,也可以稱之為“愛情的理想國”。

▲ 清 沈銓 《蜂猴圖》184x96.6cm

莊子逍遙遊的背後是混沌哲學,是“道”,道法自然。而柏拉圖的《理想國》整個體系是正義,包含柏拉圖式愛情、哲人為王、哲人教育以及線喻中可見世界和可知世界等,理想國背後的是邏輯學,是理性,是二元對立。

莊子和柏拉圖之間的對比,其實是兩種理想國之間的對比,也是東西方文明發展史的對比。兩種不同的哲學思想,折射著東西方不同的文明脈絡。

如此無窮進行下去,才是莊子所謂“以遊無窮”的逍遙遊。

▲ 清 朱耷《古木雙鷹圖》167x80cm

莊子追求個體的自由,讓人不斷突破舊格局舊境界,進入新格局、新境界。而柏拉圖不提倡個體的自由,他追求的是一種集體的和諧。這種和集體的諧並非是通過個體境界的提升獲得,而是通過完美的制度來實現。

▲ 明 陳洪綬 《蕉林酌酒圖》 絹本設色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裡,他把國家分為三個階層:最上層是受過嚴格哲學教育的統治階層,中間階層是保衛國家的武士階層,最底層則是平民階層。和莊子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柏拉圖鄙視個人幸福,他無限地強調國家整體、強調他認為的“正義”。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裡,統治者被賦予無上的權力,甚至“為了國家利益可以用撒謊來對付敵人或者公民”。

柏拉圖認為,理想國應該具備四種德行:智慧、勇敢、自製、正義。其中智慧是指治理整個國家的知識,而只有少數人才具有這樣的智慧。而勇敢屬於保衛它的衛士,即中間階層的武士。自製則代表著一種和諧,當統治者與被統治者能夠和諧一致,這個國家就達到了自製。當智慧、勇敢、自製都具備了,正義也就到來了。

▲ 安格爾 《荷馬禮贊》 1827年 布面油畫 盧浮宮 巴黎

莊子遠離政治,柏拉圖主動為王

在《逍遙遊》中,鯤鵬徙于南冥,扶搖而上九萬里,因其要等海動而生風,才能水擊三千里,達其目的,所以鯤鵬不是真正的逍遙。莊子寫鯤鵬,主要是想借此表達對人生的看法,只要有所憑藉就不能達到無所依賴,要放下有待,追求無待,才是真正的逍遙。

人的精神之所以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之境,並非是因為外部環境使然,而是內心沒有放開。莊子認為,不是外物的客觀條件和必然性束縛了人的自由,而是人們自己的主觀認識,自己的思想束縛了自己。

▲ 宋 範寬 《雪景寒林圖》 105X128cm

關於莊子的這個觀點,還有一個著名的故事:莊子在濮水垂釣,楚王使大夫兩人來請莊子,莊子持杆不顧,告訴二人“我只願做快樂的在泥水中擺尾的龜,而不願做被貢于高堂的龜。”莊子把功名利祿看作是對“遊”的限制,如果接受了功名利祿,就會讓他的心靈無法獲得自由,不能獲得“逍遙而遊”。

▲ 元 趙孟頫 《人騎圖》 紙本 30x74.3cm

與莊子不同,柏拉圖並不排斥功名利祿,而是主動提出“哲人為王”的理念。所以,《理想國》才被稱為西方第一部政治學著作。柏拉圖在這本書裡深入討論了國家的起源,性質和結構等根本問題。他對不同的政體進行區別,比較它們的優劣得失,並從中尋找它們的歷史發展規律。

▲宋 許道寧 《漁舟唱晚圖》 絹本 49.5x263cm

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一種烏托邦式的政治理想。在他的理想國裡,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家,否則理想國就難以實現。因為在柏拉圖看來,現存的政治都是壞的,人類的真正出路在於哲學家掌握政權。他的這種信念,最終構成了柏拉圖成熟的政治哲學體系的核心。在他的眼裡,哲學家是最高尚、最有學識的人,因而只有在賢人統治下的賢人政體,才是最好的政體。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學家為國王的國家才是最理想的國家。

▲ 明 陳洪綬 《摘梅高士圖》 151×66cm

這就是柏拉圖哲人為王的理念,在他看來,哲學家的本質是具有知識,具有智慧、正義、善的美德。治國作為一門專業的知識,也只有哲學家才能掌握它,進而有資格執政。也就是說只有哲學家,才知道“理想國”應該怎樣組織、怎樣治理。這樣,所謂哲學家執政,就被柏拉圖理解為高超的智慧、真實的知識、完美的德行和絕對最高權力的結合。他堅信只有哲學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哲學家是理想國必然的統治者。

生命的厚度,柏拉圖式愛情

逍遙游在提倡自由之境的同時,還闡述另一種思想,那就是生命的厚度。鯤鵬之所以能夠展翅高飛,是因為深厚的積累。例如,在很少的水上放一個杯子就會黏住,放一片小草的葉子則能當做小船在上面漂浮是因其水薄。鯤化鵬能在北海上飛翔是因其水厚,這兩者都闡釋了積厚的思想。想要將大如鯤之志存於心中就必須積厚。

只有具大因、居大處,才能證大果翔大路。一個人要不斷地追求學識的豐富,底蘊的增長,才能悟得人生的大境界。

▲ 明 唐寅 《柴門掩雪圖》 82x46.7cm

柏拉圖對正義有著強烈的憧憬與嚮往,所以《理想國》最核心的主題就是正義和智慧!他認為,絕對的正義在神那裡,而哲學家是最接近神的人。因此他在《理想國》的結尾宣稱:“讓我們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正義和智慧不僅是國家的主題,也是人類永恆的追求。

柏拉圖的正義,表現在愛情上就是節制。在很多人看來,柏拉圖式的愛情似乎是精神戀愛的代名詞,用來指稱那種超越時間、空間,不以佔有對方肉體為目的的只存在於靈魂間的愛情。而實際上,柏拉圖式愛情的真諦指的是一種對節制的崇尚,對善和美的追求,也可以稱之為“愛情的理想國”。

▲ 清 沈銓 《蜂猴圖》184x96.6cm

莊子逍遙遊的背後是混沌哲學,是“道”,道法自然。而柏拉圖的《理想國》整個體系是正義,包含柏拉圖式愛情、哲人為王、哲人教育以及線喻中可見世界和可知世界等,理想國背後的是邏輯學,是理性,是二元對立。

莊子和柏拉圖之間的對比,其實是兩種理想國之間的對比,也是東西方文明發展史的對比。兩種不同的哲學思想,折射著東西方不同的文明脈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