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3.15”打假娛樂圈: 假票房、假收視率, 假臉?

今天是“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 再過幾個小時, 藏著315灰名單的信封就要被打開, 大小企業無不戰戰兢兢, 準備迎接“大考”。 其實“假貨”之所以遭到強烈抵觸, 不僅僅因為它欺騙消費者感情、破壞市場規則, 更嚴重的會危害消費者身體健康, 甚至生命安全。

然而隨著網路時代到來, 近兩年“精神產品”的造假情況似乎風頭更勝。 從“假唱”、“抄襲”到“假收視率”、“假票房”。 發展到今天, 甚至連演員都是假的。 造假手段也是層出不窮, 從“水軍”、“槍手”到“替身”、“摳圖”, 甚至“倒模”出人皮面具都稀鬆平常。

雖然電視劇、電影不會威脅到消費者生命, 但作為文化產品, 對觀眾精神的荼毒, 和對年輕粉絲群三觀的導向都起到了極負面的示範作用。 對此, 今年兩會上明星委員紛紛建言獻策。 演員陳道明也提出, “這不光是經濟問題,還會導致文化上很多不良因素形成惡性循環。 ”

今天娛樂獨角獸就來盤點一下,

過去文藝界都發生了哪些的造假事件。

1

票房造假成“常態”, 小成本電影生存現隱憂?

在2009年之前, 就有諸多大片聲稱票房過億萬, 但作為消費者的觀眾心中卻難免有些質疑。 隨著電影《阿童木》的上映, 光線影業公佈首週末票房竟達到4000萬, 而在《中國電影報》公佈的官方統計中, 該數字卻縮水到了1700萬。 如此驚人的差距, 讓“票房造假”的事實開始浮出水面。

此後, 也有不少類似現象被曝光, 包括2015年創造票房紀錄的《捉妖記》, 因造假導致國外權威票房網站Box OfficeMojo宣佈不再提供中國電影市場票房資料。 而影響最大的“票房造假”事件, 還要屬2016年, 電影《葉問3》被監管部門查出3200萬元的虛假票房以及5600萬元的發行方自購票房。

在這個國產電影不斷破票房紀錄、過億已經成為票房起步價的時代, 當金錢的指揮棒可以左右中國未來拍什麼電影時, 中小型電影的生存空間將受到毀滅性擠壓同時也會生產出更多泡沫。 通過“造假”取得的票房成功, 勢必會為同類影片吸引更多投資,

導致越來越多同質化、流水線式電影的產生。

2

收視率造假時代漸遠, 點擊率虛情況高嚴峻?

此外, 當前正邁入“大劇時代”的電視行業也無法獨善其身。 據報導, 目前購買收視率的價格已攀升至每集30萬至50萬元人民幣, 一個衛視頻道全年需要支付40億元用以收視率造假。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 不少消費者表示, 看完票房過億的電影或者收視率前十的電視劇時, 總懷疑自己看了一部假的電視劇。

2010年7月, 黨媒《人民日報》就曾連發四篇報導, 揭露部分電視臺的收視率造假行為, 央視名嘴崔永元等也多次怒斥中國收視率制度, 呼籲“司法介入”。 東方衛視副總監徐向東更向記者透露, “收買樣本戶是低級和低成本的, 最直接是篡改收據,

而通過誰篡改、怎麼篡改, 圈裡都有約定俗成的規則。 ”一場針對中國病態收視率市場的批判風暴就此拉響。

2012年, 製片人王建鋒手握“鐵證”公開舉報收視資料造假, 資料公司、相關負責人對此不發一言, 收視率提供商央視-索福瑞對外聲稱無辜被黑。 雖然陷入大面積的造假質疑, 但最終卻不了了之。業內一致認為:收視造假是當前電視劇產業存在的最大問題之一,毒瘤不除,則電視劇產業危矣。

隨著網劇興起,不少劇集的成功標準由收視率轉變成點擊率,隨即開啟了以百億計的“大體量”時代。先前的熱播大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更創造了一天點擊量14億,總點擊量328億的“奇觀”。此前有媒體披露,《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一共58集,需要5.65億人從第一集看到最後一集,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相當於中國線民總數的74%。能亮出這樣的資料實在令人咋舌。

3

從“假臉”到“假演員”,中國觀眾對演員太放縱?

女明星愛動刀,男明星也不甘落後。據說,古巨基為了追求完美效果,眼睛就曾動過不止一次刀。整容之後一連接拍了幾部瓊瑤劇,人氣也越來越旺。但也有不少明星整容過後境況大不如前,比如近期登上《吐槽大會》舞臺的李小璐,雖然大方接受調侃,但從“影后”到“網紅”的轉變依然讓人惋惜。

如今,部分年輕演員們不僅以假臉示人,拍戲過程中更大量使用替身,從文替、武替、裸替,發展到如今的光替、背替、手替、腳替等等。不少業內人反映,現在的鮮肉小花只拍特寫鏡頭,遠景、群戲甚至背影都會用替身,鏡頭一轉就換了一個人。儘管惹來諸多不滿,但演員也表示很“委屈”。

熱錢湧入、行業浮躁,一位長年紮根橫店的群演就曾爆料,“如今,即使演員有時間、願意演,劇組也會把替身作為第一選擇,因為演員貴,替身便宜。”其實,不僅劇組在扮演“助推器”,更折射出來背後是市場在操控整個行業。因此,行業日漸崩壞的風氣只是表像,背後是自上而下的整個產業鏈出了問題。

但最終卻不了了之。業內一致認為:收視造假是當前電視劇產業存在的最大問題之一,毒瘤不除,則電視劇產業危矣。

隨著網劇興起,不少劇集的成功標準由收視率轉變成點擊率,隨即開啟了以百億計的“大體量”時代。先前的熱播大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更創造了一天點擊量14億,總點擊量328億的“奇觀”。此前有媒體披露,《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一共58集,需要5.65億人從第一集看到最後一集,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相當於中國線民總數的74%。能亮出這樣的資料實在令人咋舌。

3

從“假臉”到“假演員”,中國觀眾對演員太放縱?

女明星愛動刀,男明星也不甘落後。據說,古巨基為了追求完美效果,眼睛就曾動過不止一次刀。整容之後一連接拍了幾部瓊瑤劇,人氣也越來越旺。但也有不少明星整容過後境況大不如前,比如近期登上《吐槽大會》舞臺的李小璐,雖然大方接受調侃,但從“影后”到“網紅”的轉變依然讓人惋惜。

如今,部分年輕演員們不僅以假臉示人,拍戲過程中更大量使用替身,從文替、武替、裸替,發展到如今的光替、背替、手替、腳替等等。不少業內人反映,現在的鮮肉小花只拍特寫鏡頭,遠景、群戲甚至背影都會用替身,鏡頭一轉就換了一個人。儘管惹來諸多不滿,但演員也表示很“委屈”。

熱錢湧入、行業浮躁,一位長年紮根橫店的群演就曾爆料,“如今,即使演員有時間、願意演,劇組也會把替身作為第一選擇,因為演員貴,替身便宜。”其實,不僅劇組在扮演“助推器”,更折射出來背後是市場在操控整個行業。因此,行業日漸崩壞的風氣只是表像,背後是自上而下的整個產業鏈出了問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