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15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解讀展望中國經濟形勢(三)

穩增長、調結構和增效率還須加大力度

一季度增速保持了上年第四季度略顯回升的勢頭, 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人們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未來中國經濟穩增長、調結構和增效率還須加大力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劉勇

一季度增速保持了上年第四季度略顯回升的勢頭, 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人們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但這種微弱的回升, 一方面是付出了較大努力實現的, 另一方面回升的效果還差強人意, 因此, 未來中國經濟穩增長、調結構和增效率還須加大力度。

一是穩增長尚須進一步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動力。 從需求看, 消費和投資表現良好, 特別是消費增長達10%, 對增長的貢獻達70%以上, 網上零售尤為突出, 增速達32.1%, 總額達1.4045萬億元;投資明顯回升, 同比增長9.2%;出口則由負轉正, 也起到一定的穩增長的作用。 再從供給看, 服務業和製造業表現突出, 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8.3%, 再加上其規模已成為第一大產業(比重56.5%), 對增長的貢獻最大(77.2%);製造業增長7.0%, 奠定了實體經濟穩增長的基本作用。

未來幾個季度, 為進一步穩增長, 一要繼續擴大內需、穩定需求, 改善消費環境, 擴大基礎設施和生態環保投資, 繼續搞好“一帶一路”建設;二要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

在技術創新和要素市場化、在經濟存量調整和增量擴展、在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和生態文明建設之間尋求均衡上, 都還有較大的努力空間。

二是調結構尚須進一步探索新的路徑和方法。 從產業結構看, 一季度第三產業規模繼續提高, 二產和一產比重繼續微降, 結構繼續進步;三產中, 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保持較快增長態勢, 分別達到19.1%和10.2%, 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增速明顯回升;二產中, 高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3.4%和12%。

從地區佈局看, “三大戰略”帶動投資較快增長, 京津冀協同發展地區投資增長8.9%, 北京城市副中心等功能平臺加緊落地實施, 交通一體化建設大力推進;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涉及的11個地區合計投資增長11%;“一帶一路”建設涉及的18個地區中有11個投資保持兩位數增長,

其中, 福建和新疆兩地區投資分別增長15%和13.3%。

未來調結構的主攻方向:一是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上, 一要進一步強化農業基礎地位, 任何發達國家進入工業化城鎮化中後期階段, 都是在農業集約化、現代化完成以後實現的, 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工業化城鎮化最終目標的完成;二要進一步強化裝備製造業, 特別是關鍵性裝備機械和部件的國產化, 這既涉及我國現代化在技術上的自主權的問題, 同時還涉及產業結構調整的主動權問題;三要進一步落實發展實體經濟為主的戰略措施, 要在政策上向技術要素傾斜、向技術人員傾斜、向智慧財產權傾斜。

二是在區域經濟協調上, 一要強化空間市場一體化建設, 進一步落實“要想富、先修路”的樸素思想理念;二要強化區域分工協作新體系的建設, 構建以縣域經濟為基礎的、以大都市中心城區為核心的、以各類城市集群為主要形式的多層次區域分工協作新體系;三要進一步搞好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要按照區域政策“兩頭”抓(即增長極和問題地區)的基本思路, 以及確保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 加大區域政策的協調干預力度(包括跨地區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精准扶貧工作)。

三是增效率尚須進一步加大技術創新和體制改革力度。 從技術創新看, “三去一降”取得成效,

原煤產量同比下降0.3%, 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下降6.4%, 2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2%, 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同比減少0.28元;“一補”效果也可觀, 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公共設施管理業、農業、水利管理業投資分別增長48.1%、27.4%、24.6%和18.3%, 高新技術產業投資的快速增長有利於培育我國工業增長的新動能, 提升工業整體發展水準。 從體制改革看, 財稅體制改革、國企改革以及收入分配體制改革都取得一定進展, 對效率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未來增效率的基本途徑:一是在技術創新上, 一要繼續落實好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的政策體系, 加大技術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 強化科技成果轉換平臺的建設;二要落實好國家一系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戰略和政策, 進一步明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一主(資訊網路技術)、四基(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和新裝備)和N領域(國民經濟關鍵領域,如航空航太、海洋、農業、關鍵製造業等)”的基本體系,為我國產業技術進步“彎道超車”提供指導。

二是在體制改革上,一要明確改革的重點是要素市場化改革,要把人力和人才市場化改革、資本自由化市場化、土地市場化改革和技術市場化改革作出實質性的推動,為市場化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打好基礎;二要進一步捋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在政府“放管服”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政府的社會服務職能建設,特別要強調政府正在社會保障一體化建設和基本社區體系建設上的基本作用。

繼續保持供給側改革的力度

一季度的形勢表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取得顯著成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江宇

今年經濟開局良好,整體運行延續了去年下半年以來穩中向好的態勢。實體經濟穩健復蘇,投資增速加快,出口溫和回暖,進口顯著加快,顯示內外需均有所恢復。同時要看到,投資拉動、房地產拉動、信貸擴張等舊動力仍起了較大作用。

一季度基建投資1.9萬億元,同比增長23.5%。從消費來看,去年消費增長平穩,主要是政策因素,今年小排量汽車購置稅減半優惠政策調整,力度減弱,消費主要靠政策支持,擴大內需還要付出努力。從信貸來看,1—2月居民中長期貸款破萬億,社會融資達4.9萬億元,均超歷史紀錄,居民家庭杠杆率上升,需要防止舊動力反彈。

一季度的形勢表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取得顯著成效,下一步要保持力度,更加精准施策,更多運用產業整合、產業政策、勞動保護、技術品質等標準,擠出落後產能。

在去產能的同時,要著眼於降低企業的綜合成本,穩定企業預期,加快稅制改革,下決心實現稅收主體由流轉稅向收入稅的轉型,提高稅收的累進性,加強對高收入人群的稅收征稽力度,為降低企業成本騰出空間。繼續推進營改增,大幅度減少企業收費專案。

加大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避免向企業轉嫁費用。整頓金融秩序,遏制金融部門超額利潤和投機炒作,加大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支援。提高產業集中度,降低由於產業結構過於分散而導致的融資交易成本過高。加快社會保障籌資改革,適時開徵社會保障稅,實現社會保障由收費向稅收籌資轉變。

遏制住房炒作,擴大保障性住房供給,降低住房成本。應按照做強做優做大國企的要求,讓國企走上供給側改革的主戰場。以產業重組為突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利用經濟下行的機遇大幅度提高產業集中度,瞄準未來幾十年可能成為高科技先導產業的部門和技術,依託現有國有企業或新建企業,集中資源協作進行科技攻關,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擴大基礎性、戰略性領域的投資空間。

預計2017年出口形勢較去年略有好轉

今年一季度出口形勢好於前三年同期,既與全球經濟有所復蘇有關,也與去年同期基數相對較低有關。綜合相關因素,預計今年全年出口形勢有可能比2016年略有好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趙福軍

2017年一季度,我國出口增長8.2%(以美元計價),而2014年一季度出口下降3.4%,2015年一季度出口增長4.7%,2016年一季度出口下降9.6%,由此說明了,今年一季度出口形勢均好於2014年、2015年、2016年同期。今年一季度出口形勢好於前三年,既與全球經濟有所復蘇有關,也與去年同期基數相對較低有關。雖然一季度出口形勢並不能完全代表全年出口形勢,但我們綜合相關因素,預計今年全年出口形勢有可能比2016年略有好轉。

一是世界經濟有所復蘇支撐我國出口略有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上調2017年經濟增長預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發佈2017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為3.5%,比今年1月上調0.1個百分點,比去年上調0.4個百分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我國主要的交易夥伴的經濟增長預測基本好於2016年,比如:預計今年美國經濟增長2.3%,日本經濟增長1.2%,俄羅斯經濟增長1.4%,巴西經濟增長0.2%。

二是問卷調查的受訪企業對今年出口增長比去年略有好轉。根據我們2016年10月份對分佈在30個省區市706家外貿企業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預計2017年全年出口“略有好轉”“顯著好轉”的受訪企業占21.3%,均高於2015年秋季、2016年春季調查結果;認為全年出口基本持平的受訪企業比重為50.2%,低於2015年秋季調查結果;預計全年出口“略有下降”“惡化”的受訪企業占28.5%的比重,均低於2015年秋季、2016年春季調查結果。另外,受訪企業持有出口訂單略有增加,出口訂單“大幅度增加”“有所增加”的受訪企業占17%,均高於2015年秋季、2016年春季調查結果;訂單“有所減少”和“大幅度減少”的受訪企業比重為39.8%,均低於2015年秋季、2016年春季調查結果。而且,持有訂單的企業占比略有好轉,持有“三到六個月”交貨期的出口訂單的受訪企業比重為21.1%,高於2015年秋季、2016年春季調查結果。綜合判斷,預計今年全年出口形勢比2016年略有好轉。

三是企業參與國際競爭能力不斷增強。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出口增長呈現回落態勢,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出口增長率分別為31.3%、20.30%、7.90%、7.90%、6.10%,2015年我國出口開始呈現負增長,2015年、2016年出口分別下降2.80%、7.70%(以上均以美元計價),但是我國出口在全球出口份額中的比重卻在增加,從2010年10.35%的比重上升至2016年的13.2%。這也表明了我國企業出口競爭力不斷增強。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貿易增速下行,我國出口增長面臨較大的壓力,出口企業化壓力為動力,開拓、創新,大力發展多種新興貿易業態,不斷增強國際競爭能力。

一季度最終消費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增強

綜合來看,在經濟走勢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其他突發因素的影響,短期看,二季度消費市場或繼續保持穩中略降態勢。從全年或更長期看,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性推進,消費市場供給結構的優化和品質的提升,消費市場潛力將有望進一步釋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漆雲蘭

2017年一季度,我國消費市場逐月增長,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一步增強。

1-3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5823億元,同比增長10.0%。其中,3月份同比增長10.9%,增速較2月份回升1.4個百分點,環比增長0.84%;一季度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77.2%,比上年同期提高2.2個百分點。一季度居民收入實際增長7.0%,比上年同期加快了0.5個百分點,收入增長是消費增長的前提和保障。

消費品市場穩步增長。其中,商品房交易活躍帶動建築及裝潢材料、傢俱消費較快增長。2016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22.5%,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長19.5%,同期建築及裝潢材料、傢俱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14.8%和12.6%。各地政府相繼公佈新能源汽車財政補助標準帶動各地特別是限行、限購地區汽車消費回升,取消二手車限遷政策出臺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二手車交易,汽車零售額同比從2月份的-1.0%回升至3月份的8.6%。此外,受油價下跌影響,石油及制品類零售額同比增長13%。

服務消費增速加快。受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步伐加快驅動,服務消費加速增長,在居民消費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以旅遊服務消費為例,根據國家旅遊局的相關調查資料顯示,2017年一季度居民整體意願為82.0%,保持在較高水準,同比、環比均有上升。貴州省的統計資料顯示,一季度旅遊總人數1.45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35.4%;旅遊總收入1354.18億元,增長38.9%。

以網購為代表的新型消費方式保持高速增長。一季度全國網上零售額14045億元,同比增長32.1%。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0674億元,增長25.8%,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2.4%;在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中,吃、穿和用類商品分別增長17.7%、15.6%和30.6%。

進入二季度,天氣轉暖,農產品價格普遍會有所回落,客觀上會造成農產品消費額有所下降。隨著新一輪房地產調控政策效果顯現,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或將進一步回落,對建築及裝潢材料、傢俱等相關消費品市場的帶動作用有所降低。而清明、五一等小長假則有利於餐飲、旅遊等消費的增長。

綜合來看,在經濟走勢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其他突發因素的影響,短期看,二季度消費市場或繼續保持穩中略降態勢。

從全年或更長期看,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性推進,消費市場供給結構的優化和品質的提升,消費市場潛力將有望進一步釋放。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蔣帥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

進一步明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一主(資訊網路技術)、四基(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和新裝備)和N領域(國民經濟關鍵領域,如航空航太、海洋、農業、關鍵製造業等)”的基本體系,為我國產業技術進步“彎道超車”提供指導。

二是在體制改革上,一要明確改革的重點是要素市場化改革,要把人力和人才市場化改革、資本自由化市場化、土地市場化改革和技術市場化改革作出實質性的推動,為市場化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打好基礎;二要進一步捋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在政府“放管服”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政府的社會服務職能建設,特別要強調政府正在社會保障一體化建設和基本社區體系建設上的基本作用。

繼續保持供給側改革的力度

一季度的形勢表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取得顯著成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江宇

今年經濟開局良好,整體運行延續了去年下半年以來穩中向好的態勢。實體經濟穩健復蘇,投資增速加快,出口溫和回暖,進口顯著加快,顯示內外需均有所恢復。同時要看到,投資拉動、房地產拉動、信貸擴張等舊動力仍起了較大作用。

一季度基建投資1.9萬億元,同比增長23.5%。從消費來看,去年消費增長平穩,主要是政策因素,今年小排量汽車購置稅減半優惠政策調整,力度減弱,消費主要靠政策支持,擴大內需還要付出努力。從信貸來看,1—2月居民中長期貸款破萬億,社會融資達4.9萬億元,均超歷史紀錄,居民家庭杠杆率上升,需要防止舊動力反彈。

一季度的形勢表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取得顯著成效,下一步要保持力度,更加精准施策,更多運用產業整合、產業政策、勞動保護、技術品質等標準,擠出落後產能。

在去產能的同時,要著眼於降低企業的綜合成本,穩定企業預期,加快稅制改革,下決心實現稅收主體由流轉稅向收入稅的轉型,提高稅收的累進性,加強對高收入人群的稅收征稽力度,為降低企業成本騰出空間。繼續推進營改增,大幅度減少企業收費專案。

加大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避免向企業轉嫁費用。整頓金融秩序,遏制金融部門超額利潤和投機炒作,加大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支援。提高產業集中度,降低由於產業結構過於分散而導致的融資交易成本過高。加快社會保障籌資改革,適時開徵社會保障稅,實現社會保障由收費向稅收籌資轉變。

遏制住房炒作,擴大保障性住房供給,降低住房成本。應按照做強做優做大國企的要求,讓國企走上供給側改革的主戰場。以產業重組為突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利用經濟下行的機遇大幅度提高產業集中度,瞄準未來幾十年可能成為高科技先導產業的部門和技術,依託現有國有企業或新建企業,集中資源協作進行科技攻關,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擴大基礎性、戰略性領域的投資空間。

預計2017年出口形勢較去年略有好轉

今年一季度出口形勢好於前三年同期,既與全球經濟有所復蘇有關,也與去年同期基數相對較低有關。綜合相關因素,預計今年全年出口形勢有可能比2016年略有好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趙福軍

2017年一季度,我國出口增長8.2%(以美元計價),而2014年一季度出口下降3.4%,2015年一季度出口增長4.7%,2016年一季度出口下降9.6%,由此說明了,今年一季度出口形勢均好於2014年、2015年、2016年同期。今年一季度出口形勢好於前三年,既與全球經濟有所復蘇有關,也與去年同期基數相對較低有關。雖然一季度出口形勢並不能完全代表全年出口形勢,但我們綜合相關因素,預計今年全年出口形勢有可能比2016年略有好轉。

一是世界經濟有所復蘇支撐我國出口略有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上調2017年經濟增長預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發佈2017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為3.5%,比今年1月上調0.1個百分點,比去年上調0.4個百分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我國主要的交易夥伴的經濟增長預測基本好於2016年,比如:預計今年美國經濟增長2.3%,日本經濟增長1.2%,俄羅斯經濟增長1.4%,巴西經濟增長0.2%。

二是問卷調查的受訪企業對今年出口增長比去年略有好轉。根據我們2016年10月份對分佈在30個省區市706家外貿企業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預計2017年全年出口“略有好轉”“顯著好轉”的受訪企業占21.3%,均高於2015年秋季、2016年春季調查結果;認為全年出口基本持平的受訪企業比重為50.2%,低於2015年秋季調查結果;預計全年出口“略有下降”“惡化”的受訪企業占28.5%的比重,均低於2015年秋季、2016年春季調查結果。另外,受訪企業持有出口訂單略有增加,出口訂單“大幅度增加”“有所增加”的受訪企業占17%,均高於2015年秋季、2016年春季調查結果;訂單“有所減少”和“大幅度減少”的受訪企業比重為39.8%,均低於2015年秋季、2016年春季調查結果。而且,持有訂單的企業占比略有好轉,持有“三到六個月”交貨期的出口訂單的受訪企業比重為21.1%,高於2015年秋季、2016年春季調查結果。綜合判斷,預計今年全年出口形勢比2016年略有好轉。

三是企業參與國際競爭能力不斷增強。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出口增長呈現回落態勢,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出口增長率分別為31.3%、20.30%、7.90%、7.90%、6.10%,2015年我國出口開始呈現負增長,2015年、2016年出口分別下降2.80%、7.70%(以上均以美元計價),但是我國出口在全球出口份額中的比重卻在增加,從2010年10.35%的比重上升至2016年的13.2%。這也表明了我國企業出口競爭力不斷增強。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貿易增速下行,我國出口增長面臨較大的壓力,出口企業化壓力為動力,開拓、創新,大力發展多種新興貿易業態,不斷增強國際競爭能力。

一季度最終消費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增強

綜合來看,在經濟走勢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其他突發因素的影響,短期看,二季度消費市場或繼續保持穩中略降態勢。從全年或更長期看,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性推進,消費市場供給結構的優化和品質的提升,消費市場潛力將有望進一步釋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漆雲蘭

2017年一季度,我國消費市場逐月增長,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一步增強。

1-3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5823億元,同比增長10.0%。其中,3月份同比增長10.9%,增速較2月份回升1.4個百分點,環比增長0.84%;一季度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77.2%,比上年同期提高2.2個百分點。一季度居民收入實際增長7.0%,比上年同期加快了0.5個百分點,收入增長是消費增長的前提和保障。

消費品市場穩步增長。其中,商品房交易活躍帶動建築及裝潢材料、傢俱消費較快增長。2016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22.5%,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長19.5%,同期建築及裝潢材料、傢俱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14.8%和12.6%。各地政府相繼公佈新能源汽車財政補助標準帶動各地特別是限行、限購地區汽車消費回升,取消二手車限遷政策出臺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二手車交易,汽車零售額同比從2月份的-1.0%回升至3月份的8.6%。此外,受油價下跌影響,石油及制品類零售額同比增長13%。

服務消費增速加快。受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步伐加快驅動,服務消費加速增長,在居民消費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以旅遊服務消費為例,根據國家旅遊局的相關調查資料顯示,2017年一季度居民整體意願為82.0%,保持在較高水準,同比、環比均有上升。貴州省的統計資料顯示,一季度旅遊總人數1.45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35.4%;旅遊總收入1354.18億元,增長38.9%。

以網購為代表的新型消費方式保持高速增長。一季度全國網上零售額14045億元,同比增長32.1%。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0674億元,增長25.8%,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2.4%;在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中,吃、穿和用類商品分別增長17.7%、15.6%和30.6%。

進入二季度,天氣轉暖,農產品價格普遍會有所回落,客觀上會造成農產品消費額有所下降。隨著新一輪房地產調控政策效果顯現,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或將進一步回落,對建築及裝潢材料、傢俱等相關消費品市場的帶動作用有所降低。而清明、五一等小長假則有利於餐飲、旅遊等消費的增長。

綜合來看,在經濟走勢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其他突發因素的影響,短期看,二季度消費市場或繼續保持穩中略降態勢。

從全年或更長期看,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性推進,消費市場供給結構的優化和品質的提升,消費市場潛力將有望進一步釋放。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蔣帥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