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15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解讀展望中國經濟形勢(一)

國家統計局4月17日發佈了2017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資料。 初步核算, 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180683億元, 按可比價格計算, 同比增長6.9%。 分產業看, 第一產業增加值8654億元, 同比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70005億元, 增長6.4%;第三產業增加值102024億元, 增長7.7%。 從環比看, 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3%。 中國經濟時報特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15位專家, 從宏觀經濟形勢、房地產市場、消費市場等角度, 對當前經濟運行情況以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分析解讀, 以供讀者參考。

經濟下行接近拐點應著力鞏固新的增長基礎

對一季度經濟資料, 既要充分肯定其顯現出來的重要轉機,

肯定我國經濟企穩向好態勢初步形成的客觀事實;也要清醒認識到經濟實現中高速平穩增長的基礎仍然不堅實、不牢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

一季度GDP同比增長6.9%, 較上年同期加快0.2個百分點;較上年四季度加快0.1個百分點。 從季度GDP增長率看, 已經連續兩個季度提高。 這一現象是從2011年一季度以來首次出現。 表明連續六年多的經濟增速下行過程已經臨近拐點。 對於這一重要轉機, 必須及時把握, 著力鞏固。

經濟增速止降, 首先得益於市場需求的恢復。 一季度外貿出口按美元計算同比增長8.2%, 增速較上年同期提高21.4個百分點;一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9.2%,

增速較上年全年提高1.1個百分點。 受汽車市場調整影響, 消費增速有所降低, 但仍然保持在10%以上, 3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較1—2月提高1.4個百分點。 支持消費平穩增長的因素增加, 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可比價格同比增長7%, 增速較上年全年加快0.7個百分點。 綜合以上情況, 國內外市場需求呈現全面恢復態勢, 投資和出口增速提高, 是一季度GDP增速回升的主要原因。

經濟增速止降的同時, 還伴隨經濟結構的積極變化。 一季度, 服務業增速較上年同期提高0.1個百分點, 高出第二產業1.3個百分點。 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56.5%, 比第二產業高出17.8個百分點。 工業結構繼續優化, 高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3.4%和12.0%,

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6.6和5.2個百分點, 比上年全年快2.6和2.5個百分點。 節能降耗穩步推進, 一季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3.8%。

這些情況表明, 自2012年以來穩增長、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各項政策措施, 已經收到明顯成效。 在中國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支持下, 這些政策措施穩需求、調結構的綜合效果正在日益明顯。 我國經濟增速換擋活動臨近拐點。

需要注意的是, 美、歐、日等主要經濟體經濟持續復蘇的基礎仍然比較脆弱, 各種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 發生“黑天鵝”事件的概率仍然較大。 民粹主義、保護主義思潮此起彼伏, 逆全球化風潮仍在加劇。 世界經濟復蘇進程仍潛在很多風險隱患, 我國出口的外部環境仍然非常嚴峻。

因此對出口恢復性增長的前景不可過於樂觀。 從國內看, 大城市人滿為患、中小城市人氣不足等城鎮化的矛盾, 仍需加快解決;由此導致的房地產市場局部過熱風險仍需著力防控;汽車市場需求也需在城鎮化推進中逐步恢復。 綜合判斷, 經濟由降轉穩的基礎仍然不夠堅實, 未來的經濟增長水準仍存在發生波動的可能。

更為重要的是, 當前我國經濟仍然處於帶病運行狀態, 不適應經濟新常態的困難企業、僵屍企業還有待解決;高杠杆及其包含的金融風險仍然不容低估。 支持經濟發展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的體制機制仍需加快完善, 產權保護制度急需加強, 國有企業、非公經濟相關體制改革急需加快,

“放管服”改革急需進一步推進, 政府與市場關係要進一步理順。 市場競爭優勝劣汰功能急需加強, 資源優化配置機制急需完善。

所有這些風險和隱患、矛盾和問題的存在, 都表明當前經濟企穩向好的基礎尚不穩固。 因此, 對一季度經濟資料, 既要充分肯定其顯現出來的重要轉機, 肯定我國經濟企穩向好態勢初步形成的客觀事實;也要清醒認識到經濟實現中高速平穩增長的基礎仍然不堅實、不牢固。 要牢牢把握轉機, 引導好經濟企穩向好的積極勢頭。 更加精細地落實好宏觀調控各項任務, 以更大的努力依靠市場化、法制化手段加快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任務, 加快築牢經濟中高速平穩增長的基礎, 加快使我國經濟進入含金量更高的中高速平穩發展軌道。

基礎設施投資持續高增長的風險值得關注

當前正是進一步加快改革和優化政府支出結構的有利時機。對於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應該在目前整體效益較好的情況下,加快處置僵屍企業,推進國企的混合所有制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儘快實現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的分離,並嚴格實行環保、品質、安全等生產標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員許召元

2017年一季度我國經濟實現了超乎預期的良好開局,其中投資增長是經濟穩中向好的重要支撐力量。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2%,比上年最低增速(8.1%)提高了1.1個百分點,保持了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穩定略有回升的良好態勢,扭轉了自2012年以來連續4年投資增速快速下滑的局面。特別是民間投資增長7.7%,比去年的最低增速(2.1%)提高了5.6個百分點,短期內投資觸底企穩的態勢已經形成。

從市場內生性投資的角度看,我國已經實現了穩投資的目標。投資波動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波動源,投資的週期性變化是形成經濟週期的主要因素。在經濟上升週期裡,市場需求呈向好態勢,企業效益不斷改善,企業家信心充足,投資有自我加快增長的內在動力,投資的加快增長又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力量。而在經濟下行週期裡,市場需求增速在放緩,過剩的產能需要消化吸收,投資有自我減速甚至絕對減少的內在要求,還經常會出現投資過度調整的現象,給經濟帶來較大的衝擊。製造業投資和民間投資是反映市場內在投資意願的主要指標,目前來看,2016年7—8月份是本輪投資下行的穀底,目前這部分投資已經呈現觸底企穩的態勢。從國際經驗看,大多數國家在經濟下行期都出現了投資負增長的最低值,中國能夠把投資的底部穩定在接近GDP增速的正增長水準,成績來之不易。

基礎設施投資是近年來穩投資的主要貢獻因素。自2013年以來,製造業投資、房地產投資和剩餘其他(農業採掘業部分服務業等)投資增速都大幅度下降,例如,2016年與2012年相比,製造業增速下降了17.8個百分點,房地產投資降低了9.3個百分點,而基礎設施投資卻增加了1.2個百分點。2016年全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1%,而基礎設施投資增速高達15.8%。

基礎設施投資持續高增長的負面效應和潛在風險不容忽視。一是投資效率降低和債務風險。在基礎設施內部,大量投資被用於公共設施管理業的投資,也就是主要用於市政公共設施的投資上。2016年,公共設施管理業共投資5.68萬億元,占基礎設施投資的82.7%。大量的資金被用於短期回報很低的市政公共設施上,很可能會增加政府部門的隱性債務風險。二是鋼鐵等行業嚴重產能過剩矛盾被掩蓋和延緩改革的風險。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鋼鐵、煤炭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度回升,企業效益普遍好轉。價格回升一方面是由於去產能工作取得了效果,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基建需求的增長。但這種需求刺激帶來的市場空間難以長期持續,從長期看還可能加大後期的產能化解難度,也影響了工業內部的轉型升級。三是擠壓民間投資的風險。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必須要有相應的資金保證,在政府直接財力有限的情況下,最終都要通過銀行貸款、發債或股票等形式從資本市場籌集,這很可能會搶佔了實體經濟的信貸資源,進一步提高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不利於民間投資增長。

當前正是進一步加快改革和優化政府支出結構的有利時機。對於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應該在目前整體效益較好的情況下,加快處置僵屍企業,推進國企的混合所有制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儘快實現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的分離,並嚴格實行環保、品質、安全等生產標準。財政支出結構也可以進一步優化,把部分用於補基礎設施等“硬短板”的資金向“軟短板”傾斜,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為市場提供更好的監管和服務,進一步加強民生和社會保障服務。

金融業:創建好監管和好發展的良性迴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田輝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確定今年的增長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在實際工作中爭取更好結果”。從一季度宏觀資料看,做到了“更好結果”,這不僅僅是指GDP增速6.9%、民間投資增速7.7%等關鍵指標的顯著改善,而且指前幾年已有所體現的發展品質的提升態勢日趨穩固。例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在一季度同比增長10.3%,增速遠超規模以上工業水準。新業態、新模式不再僅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而是擔綱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良好的經濟表現來自於早先進行的艱難調整以及銳意改革。而金融業正在進行這樣的調整和改革。如果說工業等領域供給側改革已經成效顯著,金融業的改革還只能說剛剛起步。

自2016年下半年延續至今,整個金融行業的監管基調開始發生調整,監管由“放”轉“收”,由“弱”變“強”態勢明顯。以保險業為例,保險資金投資權益類資產的比例從40%下調至30%;中短存續期業務規模被嚴加限制;內資保險公司股東資質的資訊披露要求有所加強。監管處罰力度也開始加大。

“強”監管不限於保險業。證監會於2月17日對《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部分條文進行修訂,對再融資規模、週期和募資用途等進行嚴格限定,旨在抑制過度融資等問題;3月底更是對“資本大玩家”開出高達34.7億元的“史上最大罰單”。銀監會近日在兩周之內連發7個監管檔,對同業、理財、委外等業務進行規範,並對17家違規銀行給予總額合計4290萬元的罰款。

強監管使得部分金融業務有所萎縮。例如,隨著保監會持續加強對中短存續期業務的監管,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萬能險保費逐漸收縮,2017年2月主要源於萬能險產品的壽險公司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僅為1599.8億元,比去年同期大幅減少60.7%,最終導致整個壽險市場的規模保費增長率只有0.65%。證監會再融資的收緊也勢必在一定期間內對股市融資產生不利影響。

對於許多金融機構,特別是中小金融機構而言,強監管意味著業務發展的寒冬。這種理解十分短視。實際上,監管走強除了是防範金融風險的重要手段外,更體現了很濃的“補短板”色彩。不論是保險業對股東資質和中短期業務的規範,還是銀監會、證監會的監管措施,很多都是補做了以往該做卻沒有做的事。而對於金融機構而言,強監管已經發生了強烈的信號,即那些高度同質化的、對脫實向虛產生強化作用的金融產能是不受歡迎的,朝著服務實體、服務新動能、新業態的轉型和調整勢在必行。

當然,監管也需要進一步做實做細。所謂做實是指已出臺的監管措施務必要發揮作用,執行到位。審慎監管應真正能夠捕捉和反映機構面臨的風險狀況;行為監管應真正能夠查緝和制止不當行為。所謂做細,則對監管的專業性、差異性、穿透性、底線思維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強監管、弱監管都不是關鍵,重要的是好監管,而好監管的標準就是要與行業的向好發展產生良性互動。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蔣帥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

加快使我國經濟進入含金量更高的中高速平穩發展軌道。

基礎設施投資持續高增長的風險值得關注

當前正是進一步加快改革和優化政府支出結構的有利時機。對於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應該在目前整體效益較好的情況下,加快處置僵屍企業,推進國企的混合所有制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儘快實現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的分離,並嚴格實行環保、品質、安全等生產標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員許召元

2017年一季度我國經濟實現了超乎預期的良好開局,其中投資增長是經濟穩中向好的重要支撐力量。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2%,比上年最低增速(8.1%)提高了1.1個百分點,保持了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穩定略有回升的良好態勢,扭轉了自2012年以來連續4年投資增速快速下滑的局面。特別是民間投資增長7.7%,比去年的最低增速(2.1%)提高了5.6個百分點,短期內投資觸底企穩的態勢已經形成。

從市場內生性投資的角度看,我國已經實現了穩投資的目標。投資波動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波動源,投資的週期性變化是形成經濟週期的主要因素。在經濟上升週期裡,市場需求呈向好態勢,企業效益不斷改善,企業家信心充足,投資有自我加快增長的內在動力,投資的加快增長又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力量。而在經濟下行週期裡,市場需求增速在放緩,過剩的產能需要消化吸收,投資有自我減速甚至絕對減少的內在要求,還經常會出現投資過度調整的現象,給經濟帶來較大的衝擊。製造業投資和民間投資是反映市場內在投資意願的主要指標,目前來看,2016年7—8月份是本輪投資下行的穀底,目前這部分投資已經呈現觸底企穩的態勢。從國際經驗看,大多數國家在經濟下行期都出現了投資負增長的最低值,中國能夠把投資的底部穩定在接近GDP增速的正增長水準,成績來之不易。

基礎設施投資是近年來穩投資的主要貢獻因素。自2013年以來,製造業投資、房地產投資和剩餘其他(農業採掘業部分服務業等)投資增速都大幅度下降,例如,2016年與2012年相比,製造業增速下降了17.8個百分點,房地產投資降低了9.3個百分點,而基礎設施投資卻增加了1.2個百分點。2016年全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1%,而基礎設施投資增速高達15.8%。

基礎設施投資持續高增長的負面效應和潛在風險不容忽視。一是投資效率降低和債務風險。在基礎設施內部,大量投資被用於公共設施管理業的投資,也就是主要用於市政公共設施的投資上。2016年,公共設施管理業共投資5.68萬億元,占基礎設施投資的82.7%。大量的資金被用於短期回報很低的市政公共設施上,很可能會增加政府部門的隱性債務風險。二是鋼鐵等行業嚴重產能過剩矛盾被掩蓋和延緩改革的風險。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鋼鐵、煤炭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度回升,企業效益普遍好轉。價格回升一方面是由於去產能工作取得了效果,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基建需求的增長。但這種需求刺激帶來的市場空間難以長期持續,從長期看還可能加大後期的產能化解難度,也影響了工業內部的轉型升級。三是擠壓民間投資的風險。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必須要有相應的資金保證,在政府直接財力有限的情況下,最終都要通過銀行貸款、發債或股票等形式從資本市場籌集,這很可能會搶佔了實體經濟的信貸資源,進一步提高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不利於民間投資增長。

當前正是進一步加快改革和優化政府支出結構的有利時機。對於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應該在目前整體效益較好的情況下,加快處置僵屍企業,推進國企的混合所有制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儘快實現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的分離,並嚴格實行環保、品質、安全等生產標準。財政支出結構也可以進一步優化,把部分用於補基礎設施等“硬短板”的資金向“軟短板”傾斜,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為市場提供更好的監管和服務,進一步加強民生和社會保障服務。

金融業:創建好監管和好發展的良性迴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田輝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確定今年的增長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在實際工作中爭取更好結果”。從一季度宏觀資料看,做到了“更好結果”,這不僅僅是指GDP增速6.9%、民間投資增速7.7%等關鍵指標的顯著改善,而且指前幾年已有所體現的發展品質的提升態勢日趨穩固。例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在一季度同比增長10.3%,增速遠超規模以上工業水準。新業態、新模式不再僅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而是擔綱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良好的經濟表現來自於早先進行的艱難調整以及銳意改革。而金融業正在進行這樣的調整和改革。如果說工業等領域供給側改革已經成效顯著,金融業的改革還只能說剛剛起步。

自2016年下半年延續至今,整個金融行業的監管基調開始發生調整,監管由“放”轉“收”,由“弱”變“強”態勢明顯。以保險業為例,保險資金投資權益類資產的比例從40%下調至30%;中短存續期業務規模被嚴加限制;內資保險公司股東資質的資訊披露要求有所加強。監管處罰力度也開始加大。

“強”監管不限於保險業。證監會於2月17日對《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部分條文進行修訂,對再融資規模、週期和募資用途等進行嚴格限定,旨在抑制過度融資等問題;3月底更是對“資本大玩家”開出高達34.7億元的“史上最大罰單”。銀監會近日在兩周之內連發7個監管檔,對同業、理財、委外等業務進行規範,並對17家違規銀行給予總額合計4290萬元的罰款。

強監管使得部分金融業務有所萎縮。例如,隨著保監會持續加強對中短存續期業務的監管,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萬能險保費逐漸收縮,2017年2月主要源於萬能險產品的壽險公司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僅為1599.8億元,比去年同期大幅減少60.7%,最終導致整個壽險市場的規模保費增長率只有0.65%。證監會再融資的收緊也勢必在一定期間內對股市融資產生不利影響。

對於許多金融機構,特別是中小金融機構而言,強監管意味著業務發展的寒冬。這種理解十分短視。實際上,監管走強除了是防範金融風險的重要手段外,更體現了很濃的“補短板”色彩。不論是保險業對股東資質和中短期業務的規範,還是銀監會、證監會的監管措施,很多都是補做了以往該做卻沒有做的事。而對於金融機構而言,強監管已經發生了強烈的信號,即那些高度同質化的、對脫實向虛產生強化作用的金融產能是不受歡迎的,朝著服務實體、服務新動能、新業態的轉型和調整勢在必行。

當然,監管也需要進一步做實做細。所謂做實是指已出臺的監管措施務必要發揮作用,執行到位。審慎監管應真正能夠捕捉和反映機構面臨的風險狀況;行為監管應真正能夠查緝和制止不當行為。所謂做細,則對監管的專業性、差異性、穿透性、底線思維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強監管、弱監管都不是關鍵,重要的是好監管,而好監管的標準就是要與行業的向好發展產生良性互動。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蔣帥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