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淺談兒童群體意志力的培養

淺談兒童群體意志力的培養

作為一名初為人母的八零後, 目前家庭尚未添二寶, 孩子還未上幼稚園, 典型的三口之家, 其實“群體意志力”這種專有名詞對於我來說, 還僅僅是停留在書本理論的認識階段。 有所體悟, 源於最近幾次帶孩子出行遊玩時孩子的表現。

排桌椅

週末和婆家大家庭一起出遊, 一行將盡二十人, 其中有兩個十來歲的大姐姐, 大姐姐們都很喜歡我家小寶寶, 剛滿兩歲的兒子也很喜歡有大姐姐的陪伴和寵愛。 此次下榻的酒店大堂裡特地為孩子設立了塗鴉畫畫的小桌椅, 畫筆和紙張,

孩子們一進大堂自然都坐到小椅子上畫畫玩, 大人則忙著辦理入住手續, 等一切手續辦完, 大家準備上樓時, 兩位大姐姐就乖乖聽話立刻跟著大人走了, 唯獨兒子還在那邊磨磨蹭蹭, 我剛想催他, 耐下心來一觀察, 才發現他像模像樣地在把桌椅重新排放整齊, 把筆重新插回筆筒裡。

後來又經過幾次觀察, 我發現“排桌椅”事件並非偶發行為, 寶貝似乎每次都會在和小朋友們玩耍結束後, 自發自覺地留在原地把東西收拾成他認為整齊的樣子。

候鳥南飛

驚蟄那日, 和老公一起帶著孩子在郊外散步, 抬頭見到候鳥南飛, 真如小時候課本上讀到的:“一會兒排成個一字, 一會兒排成個人字。 ”候鳥們無需鞭策, 無需管理,

自覺自發地完成這種有序的集體遷徙, 老公當時不禁讚歎, 不需要專門的管理, 更無須繁瑣的條規秩序來約束, 這麼多鳥兒就能準確把握住飛行方向, 一齊排列出各種隊形, 實在太了不起了。 工作的時候要有這樣的團隊, 那管理者得多省心啊!

彌足珍貴的兒童時期

這種自發自覺的行為, 其實在動物界和特別小的孩子身上實屬常見, 成人身上卻尤其罕見。 這就是先天和後天的區別, 無為和有為的區別。 兒童尚處於先天階段, 或是先天逐步轉向後天的階段, 因此可塑性極強。

這裡所界定的兒童時期, 涵蓋了胎兒至16歲之間, 其中胎嬰時期(胎--3歲)與幼兒時期(4--7歲)是先天無為期, 少年時期(8--15歲)是先天向後天的轉換期。

群體意志力,

是指每個人生命基因中為了群體自覺性的既定目的, 並根據群體目的來支配、調節個人的意識與行為, 克服各種困難, 從而實現群體目的的品格、品質與品行。 而個人後天的私心妄意卻是群體意志力最大的敵人, 因此兒童期正是保護這種先天群體意志力不被淹沒, 並得以激發的最佳時期。

群體意志力的環境創設

“群體意志力”最易在集體環境中培養, 它如同一顆“夜明珠”, 一直深得各位家長追捧和渴望, 早教, 各種冬令營, 夏令營活動, 以及二胎計畫的納入, 其實都有相當大一部分原因源自于家長心底對孩子“群體意志力”培養的渴望。

儘管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庭走出了獨生子女的怪圈,

但如今為人父母的獨生子女一代, 面對集體環境的創設仍舊難免迷茫。 我也不禁思考, 把孩子交給幼兒機構, 讓孩子多一個兄弟姐妹, 這種形式上的改善就可以真正創設出一個利於培養孩子“群體意志力”的集體環境嗎?而“群體意志力”真就成為獨生子女的獨生子女家庭無法彌補的“先天不足”嗎?

經過自己摸索實踐, “去獨”應該是比較可行有效的方法。 我觀察過有的二胎家庭, 老大交給外婆帶, 老二交給奶奶帶, 一家一個, 看似集體環境的大家庭, 實際卻複製了“獨生”環境。 大寶二寶“自封侯王”, “自建帝國”, 最終還是成了私心利己的“獨生小皇帝”, 兩個人見面還少不了爭搶吵鬧。 因此形式不是關鍵, 撫養人, 或教育者本身有沒有注意“去獨”才是重中之重。

在我家, 孩子和父母三人就是一個集體環境, 只存在年齡差異, 身高差距。 父母和孩子各持所長, 各居其短, 彼此都需要對方的説明, 三人互相協作, 才能維持這個三人團隊和諧健康穩定地運作。 孩子沒有因為是獨生子而被特別關照和對待, 我常常對孩子說:“幫助媽媽一下好嗎?”向2歲不到的孩子提出請求, 並不是“無理取鬧”的事, 嘗試一下就會發現, 孩子不同于成人, 他那顆無私無求的心, 始終都如同太陽一般, 樂於照耀每一寸土地, 樂於回應你的每一個“請求”, 簡單的一個“請求”, 其實很大程度上幫助獨生子女家庭完成了“去獨”環境的創設, 完成了集體協作環境的建設, 幫助孩子保護他們與生俱來的“群體意志力”基因。

另外,萬物平等之心的培養,對群體意志力的培養也至關重要。舉個例子,孩子撞到桌角,摔倒在地上,哇哇大哭起來,他望望我,很委屈的樣子,於是我跑上前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親親他撞疼的地方,說:“寶貝摔疼了是嗎?”孩子點點頭“嗯”,“媽媽幫你揉一揉哦!”然後我邊揉邊會告訴他:“你疼,桌子,地板也疼啊!只是桌子和地板不會哭不會說話而已,走路以後要注意,不單為了自己不要摔跤撞疼,更要照顧腳下,照顧地板和桌子,別把他們也撞疼了呢!”這招“萬物皆平等,萬物皆兄弟”,其實便是借了天地萬物做家人,把自己的小家庭建設成了一個融合萬物萬靈的大家庭呀!

敞開的心靈才能真正“去獨”,保護孩子的“群體意志力”,培養孩子的“集體意志力”。

如何和三歲以內的寶寶一起誦讀經典?

看到這個標題,一定有家長要質疑我是否育兒心切,說好的自然育兒,輕鬆成長呢?其實,“學習”只是成人對誦讀經典所下的定義,三歲以內的孩子,哪有“好,壞,難,易”之分?哪有“學習”和“玩耍”之分?哪有“經典”和“糟粕”之分?因此只要家長的內心接受了,孩子通往經典聖賢之路也開啟了。

分享我個人的學習案例給大家,與各位共勉之。

有句話我很喜歡:“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自身主動持續地精進和提高。因此我每天都會早早喚醒自己,以修學開啟一天的日程:

晚上十點前休息,早晨五點自然醒來。所謂“神足不思睡”,有人覺得我堅持每日這麼早起床實在不容易,其實哪有什麼刻意“堅持”,也更談不上難度係數,一切皆是“習慣”而已,如吃飯,上廁所這麼簡單。而且保證7小時的睡眠,其實也很充足了。

站樁和誦讀是每日清晨的必修課,誦讀以《德道經》為主,輔以《周易》,《黃帝四經》部分章節。孩子一般七點醒來,因此我擁有充足的兩小時不受打擾的美好學習時光,每天七點前做完最後一個太極動作,以恭敬感恩心結束清晨的誦讀學習。接下來就可以準備一下家人的早餐了。

七點過後寶貝醒來,帶著愉快的心情和飽滿的精神走近他的床邊,以恭敬的態度向可愛的小寶貝致以早晨的問候:“寶貝早上好!”在他的小臉蛋上親一口,擁抱他一下,輕輕在他耳邊告訴他:“寶貝媽媽愛你!”寶貝很喜歡這套“起床儀式”,總是眉開眼笑地撲到我身上,緊跟著也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說:“媽媽早!”

我會在寶貝呼喚我的時候,就打開播音器,播放熊春錦老師念誦的《德道經》錄音,隨後孩子穿衣,洗漱,早餐便在上善的語音中完成,寶貝快兩歲了,現在已經可以自己用勺子,用筷子吃飯了,他自己認真吃早餐的時間,我用來給先生熱早餐,並整理床鋪。

抓住每天的早晨,才能抓住人生的青春!作為一名八零後生人,我的年齡常被人錯誤低估,我自覺與我抓住了每日早晨並保持一顆簡單愉快的心息息相關。這樣的早晨打開方式,是通用于全職,半職及職業女性的基礎版本,各位大可根據自己實際情況予以定制升級,但早起,真的意味著你比別人獲得更充裕的時間。

和三歲以內的孩子一起誦讀

本文中提到的三歲以內的寶寶,包括尚在母親腹中的胎兒。

和三歲以內的孩子一起誦讀經典,是拿著書抱著孩子念書這麼簡單這麼枯燥嗎?當然不是!我要告訴你的是,和孩子一起誦讀經典,其實更簡單!不用管孩子,不用抱孩子,更不要強迫孩子,只是你自己發自內心地愉快誦讀,光做到這一點已經足夠了!

三歲以內的孩子,對於經典誦讀以聽誦為主,根據他自己的語言能力發展水準以及個人意願可適當加入開口跟誦。

舉個例子,我家寶貝現在可以熟練跟誦《德道經》雙一章,也可背誦某些完整句子。除了聽誦熊老師誦讀的錄音以外,我也會在抱他,和他一起出去玩的時候,見縫插針地背誦幾章節給他聽。我也常在他面前,恭敬地捧起書本開始誦讀,寶貝每次見媽媽恭敬誦讀,便會愉快地跑去書架上拿書,嘴裡說著:“讀書讀書,也要讀書。”坐到我的身邊,翻開書背誦幾句《德道經》雙一章的句子。

經典誦讀不是用來規範行為,死板教條的,而是讓我們的生活時刻沐浴在聖賢智慧中的一種方式。所以不必刻意追求時間,地點,形式,保持一顆恭敬感恩之心,聖賢時刻都在我們身邊。

再舉個例子:有一天下午母親經過我家順道來看外孫,結果母親小坐離開之後,寶貝哭鬧著要找外婆,告訴他外婆回家了,抱抱他,親親他,怎麼也止不住他眼淚嘩嘩地下,靈機一動,抱他到床上,跟他說:“寶貝想外婆是嗎?”“嗯”眼淚汪汪地點點頭。“媽媽帶你去找外婆吧!來,閉上眼睛哦!我們搖啊搖,坐上去外婆橋找外婆的小船哦!”寶貝很聽話,馬上閉上眼睛了,孩子的想像力是十分豐富的,右腦圖形思維的特點能讓他很快身臨其境,見他閉眼止住了哭聲,我知道這個“魔法“現在開始起效了。“寶貝坐好哦!小船開太慢了,想快點找到外婆是不是啊?”寶貝平靜地“嗯”了一聲。“那媽媽念老子爺爺德道經給小船加油吧!讓它開快點,寶貝閉上眼睛哦!看看小船有沒有開快點?”我開始念誦《德道經》雙一章,“有沒有開快點啊?”“有開快點。”寶貝輕輕回答我,情緒已經很平靜。等我念到第三遍,我發現孩子已經枕在我臂窩裡睡著了。

這樣類似的情景還可以創造出很多很多,將聖賢經典的智慧穿插到孩子生活的點滴中去,其實就如同作為母親始終對孩子流淌著愛意那麼持續不斷,就如同母親呼喚孩子的名字一樣那麼習以為常,靠的是我們敞開的心扉和智慧。和孩子一起,哪裡都可以有經典,哪裡都可以來誦讀,處處都能有快樂。

另外,萬物平等之心的培養,對群體意志力的培養也至關重要。舉個例子,孩子撞到桌角,摔倒在地上,哇哇大哭起來,他望望我,很委屈的樣子,於是我跑上前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親親他撞疼的地方,說:“寶貝摔疼了是嗎?”孩子點點頭“嗯”,“媽媽幫你揉一揉哦!”然後我邊揉邊會告訴他:“你疼,桌子,地板也疼啊!只是桌子和地板不會哭不會說話而已,走路以後要注意,不單為了自己不要摔跤撞疼,更要照顧腳下,照顧地板和桌子,別把他們也撞疼了呢!”這招“萬物皆平等,萬物皆兄弟”,其實便是借了天地萬物做家人,把自己的小家庭建設成了一個融合萬物萬靈的大家庭呀!

敞開的心靈才能真正“去獨”,保護孩子的“群體意志力”,培養孩子的“集體意志力”。

如何和三歲以內的寶寶一起誦讀經典?

看到這個標題,一定有家長要質疑我是否育兒心切,說好的自然育兒,輕鬆成長呢?其實,“學習”只是成人對誦讀經典所下的定義,三歲以內的孩子,哪有“好,壞,難,易”之分?哪有“學習”和“玩耍”之分?哪有“經典”和“糟粕”之分?因此只要家長的內心接受了,孩子通往經典聖賢之路也開啟了。

分享我個人的學習案例給大家,與各位共勉之。

有句話我很喜歡:“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自身主動持續地精進和提高。因此我每天都會早早喚醒自己,以修學開啟一天的日程:

晚上十點前休息,早晨五點自然醒來。所謂“神足不思睡”,有人覺得我堅持每日這麼早起床實在不容易,其實哪有什麼刻意“堅持”,也更談不上難度係數,一切皆是“習慣”而已,如吃飯,上廁所這麼簡單。而且保證7小時的睡眠,其實也很充足了。

站樁和誦讀是每日清晨的必修課,誦讀以《德道經》為主,輔以《周易》,《黃帝四經》部分章節。孩子一般七點醒來,因此我擁有充足的兩小時不受打擾的美好學習時光,每天七點前做完最後一個太極動作,以恭敬感恩心結束清晨的誦讀學習。接下來就可以準備一下家人的早餐了。

七點過後寶貝醒來,帶著愉快的心情和飽滿的精神走近他的床邊,以恭敬的態度向可愛的小寶貝致以早晨的問候:“寶貝早上好!”在他的小臉蛋上親一口,擁抱他一下,輕輕在他耳邊告訴他:“寶貝媽媽愛你!”寶貝很喜歡這套“起床儀式”,總是眉開眼笑地撲到我身上,緊跟著也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說:“媽媽早!”

我會在寶貝呼喚我的時候,就打開播音器,播放熊春錦老師念誦的《德道經》錄音,隨後孩子穿衣,洗漱,早餐便在上善的語音中完成,寶貝快兩歲了,現在已經可以自己用勺子,用筷子吃飯了,他自己認真吃早餐的時間,我用來給先生熱早餐,並整理床鋪。

抓住每天的早晨,才能抓住人生的青春!作為一名八零後生人,我的年齡常被人錯誤低估,我自覺與我抓住了每日早晨並保持一顆簡單愉快的心息息相關。這樣的早晨打開方式,是通用于全職,半職及職業女性的基礎版本,各位大可根據自己實際情況予以定制升級,但早起,真的意味著你比別人獲得更充裕的時間。

和三歲以內的孩子一起誦讀

本文中提到的三歲以內的寶寶,包括尚在母親腹中的胎兒。

和三歲以內的孩子一起誦讀經典,是拿著書抱著孩子念書這麼簡單這麼枯燥嗎?當然不是!我要告訴你的是,和孩子一起誦讀經典,其實更簡單!不用管孩子,不用抱孩子,更不要強迫孩子,只是你自己發自內心地愉快誦讀,光做到這一點已經足夠了!

三歲以內的孩子,對於經典誦讀以聽誦為主,根據他自己的語言能力發展水準以及個人意願可適當加入開口跟誦。

舉個例子,我家寶貝現在可以熟練跟誦《德道經》雙一章,也可背誦某些完整句子。除了聽誦熊老師誦讀的錄音以外,我也會在抱他,和他一起出去玩的時候,見縫插針地背誦幾章節給他聽。我也常在他面前,恭敬地捧起書本開始誦讀,寶貝每次見媽媽恭敬誦讀,便會愉快地跑去書架上拿書,嘴裡說著:“讀書讀書,也要讀書。”坐到我的身邊,翻開書背誦幾句《德道經》雙一章的句子。

經典誦讀不是用來規範行為,死板教條的,而是讓我們的生活時刻沐浴在聖賢智慧中的一種方式。所以不必刻意追求時間,地點,形式,保持一顆恭敬感恩之心,聖賢時刻都在我們身邊。

再舉個例子:有一天下午母親經過我家順道來看外孫,結果母親小坐離開之後,寶貝哭鬧著要找外婆,告訴他外婆回家了,抱抱他,親親他,怎麼也止不住他眼淚嘩嘩地下,靈機一動,抱他到床上,跟他說:“寶貝想外婆是嗎?”“嗯”眼淚汪汪地點點頭。“媽媽帶你去找外婆吧!來,閉上眼睛哦!我們搖啊搖,坐上去外婆橋找外婆的小船哦!”寶貝很聽話,馬上閉上眼睛了,孩子的想像力是十分豐富的,右腦圖形思維的特點能讓他很快身臨其境,見他閉眼止住了哭聲,我知道這個“魔法“現在開始起效了。“寶貝坐好哦!小船開太慢了,想快點找到外婆是不是啊?”寶貝平靜地“嗯”了一聲。“那媽媽念老子爺爺德道經給小船加油吧!讓它開快點,寶貝閉上眼睛哦!看看小船有沒有開快點?”我開始念誦《德道經》雙一章,“有沒有開快點啊?”“有開快點。”寶貝輕輕回答我,情緒已經很平靜。等我念到第三遍,我發現孩子已經枕在我臂窩裡睡著了。

這樣類似的情景還可以創造出很多很多,將聖賢經典的智慧穿插到孩子生活的點滴中去,其實就如同作為母親始終對孩子流淌著愛意那麼持續不斷,就如同母親呼喚孩子的名字一樣那麼習以為常,靠的是我們敞開的心扉和智慧。和孩子一起,哪裡都可以有經典,哪裡都可以來誦讀,處處都能有快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