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德道經》問答

《德道經》問答

春節前的《德道經》贈送活動, 收到良好回饋, 亦收到不少疑問, 今天抽空為各位國學愛好者, 以及熱心於幼稚教育的寶爸寶媽們做一次整理, 讓我們一起走近老子, 瞭解這部巨著《德道經》。

1.《德道經》和《道德經》的區別是什麼?

最大的區別:《德道經》是《德篇》在前, 《道篇》在後, 而《道德經》則正好相反。

第二個標誌性的區別:《道德經》刪除了原書中大量的“之乎者也”。

第三個區別:《道德經》對幾個大段落的前後大調整, 個別章節還有分段的不同。

2.為什麼《德道經》是《德篇》在前, 《道篇》在後?

“道”, 如果沒有淳德為基, 則難以感格、體悟和進入其中。

只有通過修養這個“德”, 具備“五德”, 也就是老子第一章中所闡釋的“仁義禮智信”都齊備, 五歸化於一, 才能夠有資格達成這個“德”。 “德”豐滿不缺以後, 才能夠品嘗“道”的滋味, 知道“道”是怎麼運行的。 因為“道”不可言, 言語道斷。 這個境界已經沒辦法用語言來描述了, 那麼就要用“德”來去體會。 讓人們首先培養心靈的道德品格, 獲得道德能量, 然後再來認識自然大道, 認識天地的自然規律。

3.為什麼是《德道經》, 不是《道德經》?

這是最常被問到的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應該反過來問才對, 原因是, 真正的老子五千言即是《德道經》。 這一點在1973年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版《老子》中已經得到證實。 另有敦煌藏經洞中發現的《老子德道經》寫本,

上世紀70年代出土的銀雀山竹簡版本作為佐證。 不僅如此, 先秦韓非子《解老》《喻老》亦言《德篇》在前, 《道篇》在後。 《德道經》的順序是在漢代被顛倒過來的。

4.《德道經》為什麼會顛倒成為《道德經》?

這是很多人的疑惑, 甚至有人疑惑: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總在修正和淘汰錯誤的知見, 難道是“老子爺爺”Out了?所以在漢代時期被“糾正”了?

當然不是!只要耐心通讀過《德道經》, 就不難發現這部五千言巨著簡直可以稱為神作!舉例說來:第二十章 治邦 ‘夫天下多忌諱, 而民彌貧;民多利器, 而邦家茲昏;人多知, 而奇物茲起;法物茲彰, 而盜賊多有。 ’這便是兩千五百年前老子對現代社會的精准預言啊!老子的智慧多麼令人震撼!

那為什麼在漢代會被修改呢?為了方便大家理解,

請允許我簡單戲說一下這個故事:在漢武帝繼位之前, 皇帝採取老子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 休養生息, 內求治世, 創造過歷史上多次和平盛世。 百姓們家家戶戶手持一本《德道經》, 以豐厚道德涵養自身, 天下太平, 皇帝自然無需玩弄什麼權政了。

但漢武帝可不喜歡這麼“玩”, 經典當然要服務于權政, 哪能反著來被牽著鼻子走?百姓都自覺自律了, 要我皇權何用?於是漢武帝繼位的第八年, 即西元前134年, 便開始實行“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當時的儒生根據統治者的封建統治和獨尊儒術的需要, 偏離了孔子““志於道, 據於德, 依于仁, 游於藝”的儒學原意, 出現了為封建帝王服務, 愚忠皇權, 禁錮百姓思想的犬儒文化,

並開始大量改寫古代經典, 其中老子五千言德篇與道篇的次序也顛倒了。

5.為什麼選擇《德道經》作為首先讀本?

中華傳統經典那麼多, 《德道經》卻首當其衝, 確有其科學道理。 要理解其中奧妙, 請先看第6個問題。 :P

6.什麼是“經典”?

“經”和“典”是兩個不同的定義。 "經"的層級比"典"的層次要高一些, “經"是世界各民族在獲得精神營養和後天智識這兩個層面上, 能夠同時起到教育作用的一個範本或者文章。 其重要的特色, 就是能夠包羅我們三維空間的知識, 也能夠給我們提供精神層面的營養, 能夠同步提升我們的智和慧。

"典", 則注重反映歷史前人在大智慧情況下產生的一些文字記錄, 基本上都是一些知識層面的, 而不是文化層面的。

或者說文化層面的內涵比較少一些, 不具備同時提升知識和精神的雙重作用, 只是單方面的作用。

在我國歷史時期, 凡是注重了"經"的誦讀, 把"經"的誦讀作為國家重要精神課題的歷史時期, 國家強盛, 政治清明。 比如漢代的"文景之治", 這個時期是用"黃老"的經典來指導官員們進行誦讀, 並且根據這個經典來選拔治國的人才, 他就帶來了文景之治的輝煌。 在唐朝, 仍然採用《老子》五千言, 進行了全民的教育, 還是帶來了唐代的輝煌, 這個輝煌到目前為止在世界各國的影響還是非常深遠的。

“書”則對道德品格有比較良好的規範作用, 但是對提高人文素質, 真正地改變智慧方面, 卻有明顯的局限。 如“千字文”, 《弟子規》。 因此讀“書”,不可缺少讀“經”。如此搭配,精神營養的大餐才豐富且均衡。

5.為什麼選擇《德道經》作為首先讀本?

明白第6個問題,再回頭看第5個問題,也就恍然大悟了。

只採用儒家的《四書》來進行國民教育以後,我們民族的創造力就明顯地萎縮了,就落到了西方各國的後面。這裡面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注重培養國民和民族精神當中的直覺和靈感,而只是片面的注重通過後天的智識,單純學習前人所積累下來的經驗,而缺乏發明創造的能力。因為發明創造都是要建立在對前人知識掌握的基礎上,然後通過自己的直覺和靈感,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產生發明創造。重啟直覺和靈感,精神文化層面的豐厚大餐必不可少,因此《德道經》自是當仁不讓的首選讀本啦。

此文部分圖片和主要內容摘錄於:德慧智教育

《德道經》問答

春節前的《德道經》贈送活動,收到良好回饋,亦收到不少疑問,今天抽空為各位國學愛好者,以及熱心於幼稚教育的寶爸寶媽們做一次整理,讓我們一起走近老子,瞭解這部巨著《德道經》。

1.《德道經》和《道德經》的區別是什麼?

最大的區別:《德道經》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而《道德經》則正好相反。

第二個標誌性的區別:《道德經》刪除了原書中大量的“之乎者也”。

第三個區別:《道德經》對幾個大段落的前後大調整, 個別章節還有分段的不同。

2.為什麼《德道經》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

“道”,如果沒有淳德為基,則難以感格、體悟和進入其中。只有通過修養這個“德”,具備“五德”,也就是老子第一章中所闡釋的“仁義禮智信”都齊備,五歸化於一,才能夠有資格達成這個“德”。“德”豐滿不缺以後,才能夠品嘗“道”的滋味,知道“道”是怎麼運行的。因為“道”不可言,言語道斷。這個境界已經沒辦法用語言來描述了,那麼就要用“德”來去體會。讓人們首先培養心靈的道德品格,獲得道德能量,然後再來認識自然大道,認識天地的自然規律。

3.為什麼是《德道經》,不是《道德經》?

這是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應該反過來問才對,原因是,真正的老子五千言即是《德道經》。這一點在1973年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版《老子》中已經得到證實。另有敦煌藏經洞中發現的《老子德道經》寫本,上世紀70年代出土的銀雀山竹簡版本作為佐證。不僅如此,先秦韓非子《解老》《喻老》亦言《德篇》在前,《道篇》在後。《德道經》的順序是在漢代被顛倒過來的。

4.《德道經》為什麼會顛倒成為《道德經》?

這是很多人的疑惑,甚至有人疑惑: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總在修正和淘汰錯誤的知見,難道是“老子爺爺”Out了?所以在漢代時期被“糾正”了?

當然不是!只要耐心通讀過《德道經》,就不難發現這部五千言巨著簡直可以稱為神作!舉例說來:第二十章 治邦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人多知,而奇物茲起;法物茲彰,而盜賊多有。’這便是兩千五百年前老子對現代社會的精准預言啊!老子的智慧多麼令人震撼!

那為什麼在漢代會被修改呢?為了方便大家理解,請允許我簡單戲說一下這個故事:在漢武帝繼位之前,皇帝採取老子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休養生息,內求治世,創造過歷史上多次和平盛世。百姓們家家戶戶手持一本《德道經》,以豐厚道德涵養自身,天下太平,皇帝自然無需玩弄什麼權政了。

但漢武帝可不喜歡這麼“玩”,經典當然要服務于權政,哪能反著來被牽著鼻子走?百姓都自覺自律了,要我皇權何用?於是漢武帝繼位的第八年,即西元前134年,便開始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當時的儒生根據統治者的封建統治和獨尊儒術的需要,偏離了孔子““志於道,據於德,依于仁,游於藝”的儒學原意,出現了為封建帝王服務,愚忠皇權,禁錮百姓思想的犬儒文化,並開始大量改寫古代經典,其中老子五千言德篇與道篇的次序也顛倒了。

5.為什麼選擇《德道經》作為首先讀本?

中華傳統經典那麼多,《德道經》卻首當其衝,確有其科學道理。要理解其中奧妙,請先看第6個問題。:P

6.什麼是“經典”?

“經”和“典”是兩個不同的定義。"經"的層級比"典"的層次要高一些,“經"是世界各民族在獲得精神營養和後天智識這兩個層面上,能夠同時起到教育作用的一個範本或者文章。其重要的特色,就是能夠包羅我們三維空間的知識,也能夠給我們提供精神層面的營養,能夠同步提升我們的智和慧。

"典",則注重反映歷史前人在大智慧情況下產生的一些文字記錄,基本上都是一些知識層面的,而不是文化層面的。或者說文化層面的內涵比較少一些,不具備同時提升知識和精神的雙重作用,只是單方面的作用。

在我國歷史時期,凡是注重了"經"的誦讀,把"經"的誦讀作為國家重要精神課題的歷史時期,國家強盛,政治清明。比如漢代的"文景之治",這個時期是用"黃老"的經典來指導官員們進行誦讀,並且根據這個經典來選拔治國的人才,他就帶來了文景之治的輝煌。在唐朝,仍然採用《老子》五千言,進行了全民的教育,還是帶來了唐代的輝煌,這個輝煌到目前為止在世界各國的影響還是非常深遠的。

“書”則對道德品格有比較良好的規範作用,但是對提高人文素質,真正地改變智慧方面,卻有明顯的局限。如“千字文”,《弟子規》。因此讀“書”,不可缺少讀“經”。如此搭配,精神營養的大餐才豐富且均衡。

5.為什麼選擇《德道經》作為首先讀本?

明白第6個問題,再回頭看第5個問題,也就恍然大悟了。

只採用儒家的《四書》來進行國民教育以後,我們民族的創造力就明顯地萎縮了,就落到了西方各國的後面。這裡面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注重培養國民和民族精神當中的直覺和靈感,而只是片面的注重通過後天的智識,單純學習前人所積累下來的經驗,而缺乏發明創造的能力。因為發明創造都是要建立在對前人知識掌握的基礎上,然後通過自己的直覺和靈感,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產生發明創造。重啟直覺和靈感,精神文化層面的豐厚大餐必不可少,因此《德道經》自是當仁不讓的首選讀本啦。

此文部分圖片和主要內容摘錄於:德慧智教育

延伸閱讀

怎麼從胎教開始,教寶寶三歲識字幾千

最強大腦~《神奇的孩子》蘇嘉琪,是否真的神奇?

免責聲明: 本號發佈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源自網路的部分,其版權歸原作者及網站所有,有疑問敬請告訴我們,定將妥善處理。

因此讀“書”,不可缺少讀“經”。如此搭配,精神營養的大餐才豐富且均衡。

5.為什麼選擇《德道經》作為首先讀本?

明白第6個問題,再回頭看第5個問題,也就恍然大悟了。

只採用儒家的《四書》來進行國民教育以後,我們民族的創造力就明顯地萎縮了,就落到了西方各國的後面。這裡面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注重培養國民和民族精神當中的直覺和靈感,而只是片面的注重通過後天的智識,單純學習前人所積累下來的經驗,而缺乏發明創造的能力。因為發明創造都是要建立在對前人知識掌握的基礎上,然後通過自己的直覺和靈感,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產生發明創造。重啟直覺和靈感,精神文化層面的豐厚大餐必不可少,因此《德道經》自是當仁不讓的首選讀本啦。

此文部分圖片和主要內容摘錄於:德慧智教育

《德道經》問答

春節前的《德道經》贈送活動,收到良好回饋,亦收到不少疑問,今天抽空為各位國學愛好者,以及熱心於幼稚教育的寶爸寶媽們做一次整理,讓我們一起走近老子,瞭解這部巨著《德道經》。

1.《德道經》和《道德經》的區別是什麼?

最大的區別:《德道經》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而《道德經》則正好相反。

第二個標誌性的區別:《道德經》刪除了原書中大量的“之乎者也”。

第三個區別:《道德經》對幾個大段落的前後大調整, 個別章節還有分段的不同。

2.為什麼《德道經》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

“道”,如果沒有淳德為基,則難以感格、體悟和進入其中。只有通過修養這個“德”,具備“五德”,也就是老子第一章中所闡釋的“仁義禮智信”都齊備,五歸化於一,才能夠有資格達成這個“德”。“德”豐滿不缺以後,才能夠品嘗“道”的滋味,知道“道”是怎麼運行的。因為“道”不可言,言語道斷。這個境界已經沒辦法用語言來描述了,那麼就要用“德”來去體會。讓人們首先培養心靈的道德品格,獲得道德能量,然後再來認識自然大道,認識天地的自然規律。

3.為什麼是《德道經》,不是《道德經》?

這是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應該反過來問才對,原因是,真正的老子五千言即是《德道經》。這一點在1973年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版《老子》中已經得到證實。另有敦煌藏經洞中發現的《老子德道經》寫本,上世紀70年代出土的銀雀山竹簡版本作為佐證。不僅如此,先秦韓非子《解老》《喻老》亦言《德篇》在前,《道篇》在後。《德道經》的順序是在漢代被顛倒過來的。

4.《德道經》為什麼會顛倒成為《道德經》?

這是很多人的疑惑,甚至有人疑惑: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總在修正和淘汰錯誤的知見,難道是“老子爺爺”Out了?所以在漢代時期被“糾正”了?

當然不是!只要耐心通讀過《德道經》,就不難發現這部五千言巨著簡直可以稱為神作!舉例說來:第二十章 治邦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人多知,而奇物茲起;法物茲彰,而盜賊多有。’這便是兩千五百年前老子對現代社會的精准預言啊!老子的智慧多麼令人震撼!

那為什麼在漢代會被修改呢?為了方便大家理解,請允許我簡單戲說一下這個故事:在漢武帝繼位之前,皇帝採取老子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休養生息,內求治世,創造過歷史上多次和平盛世。百姓們家家戶戶手持一本《德道經》,以豐厚道德涵養自身,天下太平,皇帝自然無需玩弄什麼權政了。

但漢武帝可不喜歡這麼“玩”,經典當然要服務于權政,哪能反著來被牽著鼻子走?百姓都自覺自律了,要我皇權何用?於是漢武帝繼位的第八年,即西元前134年,便開始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當時的儒生根據統治者的封建統治和獨尊儒術的需要,偏離了孔子““志於道,據於德,依于仁,游於藝”的儒學原意,出現了為封建帝王服務,愚忠皇權,禁錮百姓思想的犬儒文化,並開始大量改寫古代經典,其中老子五千言德篇與道篇的次序也顛倒了。

5.為什麼選擇《德道經》作為首先讀本?

中華傳統經典那麼多,《德道經》卻首當其衝,確有其科學道理。要理解其中奧妙,請先看第6個問題。:P

6.什麼是“經典”?

“經”和“典”是兩個不同的定義。"經"的層級比"典"的層次要高一些,“經"是世界各民族在獲得精神營養和後天智識這兩個層面上,能夠同時起到教育作用的一個範本或者文章。其重要的特色,就是能夠包羅我們三維空間的知識,也能夠給我們提供精神層面的營養,能夠同步提升我們的智和慧。

"典",則注重反映歷史前人在大智慧情況下產生的一些文字記錄,基本上都是一些知識層面的,而不是文化層面的。或者說文化層面的內涵比較少一些,不具備同時提升知識和精神的雙重作用,只是單方面的作用。

在我國歷史時期,凡是注重了"經"的誦讀,把"經"的誦讀作為國家重要精神課題的歷史時期,國家強盛,政治清明。比如漢代的"文景之治",這個時期是用"黃老"的經典來指導官員們進行誦讀,並且根據這個經典來選拔治國的人才,他就帶來了文景之治的輝煌。在唐朝,仍然採用《老子》五千言,進行了全民的教育,還是帶來了唐代的輝煌,這個輝煌到目前為止在世界各國的影響還是非常深遠的。

“書”則對道德品格有比較良好的規範作用,但是對提高人文素質,真正地改變智慧方面,卻有明顯的局限。如“千字文”,《弟子規》。因此讀“書”,不可缺少讀“經”。如此搭配,精神營養的大餐才豐富且均衡。

5.為什麼選擇《德道經》作為首先讀本?

明白第6個問題,再回頭看第5個問題,也就恍然大悟了。

只採用儒家的《四書》來進行國民教育以後,我們民族的創造力就明顯地萎縮了,就落到了西方各國的後面。這裡面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注重培養國民和民族精神當中的直覺和靈感,而只是片面的注重通過後天的智識,單純學習前人所積累下來的經驗,而缺乏發明創造的能力。因為發明創造都是要建立在對前人知識掌握的基礎上,然後通過自己的直覺和靈感,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產生發明創造。重啟直覺和靈感,精神文化層面的豐厚大餐必不可少,因此《德道經》自是當仁不讓的首選讀本啦。

此文部分圖片和主要內容摘錄於:德慧智教育

延伸閱讀

怎麼從胎教開始,教寶寶三歲識字幾千

最強大腦~《神奇的孩子》蘇嘉琪,是否真的神奇?

免責聲明: 本號發佈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源自網路的部分,其版權歸原作者及網站所有,有疑問敬請告訴我們,定將妥善處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