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一帶一路”助力國際產能合作持續穩步推進

本報記者 李曉紅

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 “國際產能合作”已經成為世界經濟舞臺上一個閃亮的高頻詞。

那麼, 在過去的三年多, 我國在國際產能合作方面取得了哪些突破?下一步發展的著力點有哪些?如何通過國際產能合作更好地推動我國產業的轉型升級?中國企業在參與國際產能合作的過程中該如何應對和把握?對此,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了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張威。

國際產能合作穩步推進

中國經濟時報:“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三年多來, 你認為我國在國際產能合作方面取得了哪些突破?

張威: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重點領域對外投資快速增長。 2016年, 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1701.1億美元, 同比增長44.1%, 其中通訊、製造業對外投資同比分別增長252.2%、116.7%, 眾多境外加工製造業投資項目順利推進。 海外並購類投資額累計802億美元,

同比增長137.3%, 一批加工製造、技術研發、資源開發等領域的跨國並購項目成功實施。

二是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初具規模。 截至2016年底, 企業共在36個國家建成初具規模的合作區77個, 累計投資241.9億美元, 入區企業1522家, 創造產值702.8億美元, 上繳東道國稅費26.7億美元, 為當地創造21.2萬個就業崗位。 合作區已成為我國企業在境外開展汽車、摩托車、機械、電子、化工、紡織、服裝等優勢產業合作的集聚式發展平臺。

三是境外基礎設施建設合作穩步推進。 2016年, 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2440.1億美元, 同比增長16.2%, 其中石化、電力領域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同比分別增長77.1%和17.3%, 一批重大專案順利實施。 有關企業在軌道交通、電力等領域積極嘗試以建設運營一體化模式實施專案,

成功帶動我國裝備、技術、標準和服務“走出去”, 對外承包工程轉型升級不斷加快。

中國經濟時報:在你看來, 我國下一步在國際產能合作方面的著力點有哪些?

張威:開展國際產能合作, 中國向國際市場輸出優勢產能、先進產能、綠色產能, 這既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規律和趨勢, 也有利於有關國家分享中國發展機遇帶來的新契機。

在產業層面, 立足國內優勢, 結合當地市場需求, 有序推進優勢產能和設備走出去。 重點推動鋼鐵、有色、建材、化工、輕工紡織等我國優勢產能走出去, 形成國際產能合作與國內轉型升級的良性互動;以多種方式參與國際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合作, 帶動我國電力、軌道交通、通信等行業的裝備、技術、標準和服務對外輸出;整合優勢資源,

推動工程機械、航空航太、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等優勢裝備走向國際市場。 同時, 確保國際產能合作專案符合專案所在國的環保、能效等標準。

在國別層面, 將與我國產能互補性強、合作願望強烈、基礎好的發展中國家作為重點國別, 並積極開拓發達國家市場。 一是大力推進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特別是同周邊國家的產能合作, 配合“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 二是堅持推動同非洲國家的產能合作, 夯實中非合作的根基。 三是加強同拉美國家的產能合作, 以點帶面, 強化我國同拉美國家的友好關係。 四是積極開拓同西歐、北美地區發達國家的產能合作,

通過吸收先進技術促進國內轉型升級, 提高我國產業全球價值鏈地位。 中國經濟時報:你認為本屆 “一帶一路”峰會將從哪些方面進一步推動國際產能合作?

張威:“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主題是加強國際合作, 國際產能合作是其重要內容之一。 從本屆高峰論壇的設置來看, 論壇重點打造四方面成果, 多項合作檔、近20項行動計畫、一批重大政策舉措, 都將促進國際產能合作的開展。

一是凝聚更多共識。 領導人圓桌峰會將發表檔, 進一步明確合作目標和原則, 深入對接政策舉措。

二是明確合作方向。 各方將協商確定下一階段雙多邊重點合作領域, 制定面向未來5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合作規劃, 這將確定國際產能合作未來發展方向和發展重點。

三是推動專案落地。各方將進一步梳理對接重點合作,制定各領域專案清單,確保專案落地。此項成果將鎖定國際產能合作的重點專案,落實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各國發展焦點上。

四是完善支撐體系。我國將與各方共同研究出臺一批重大政策舉措,包括完善和增強金融領域合作機制,建設科技、環保等領域綜合性服務平臺,這將為國際產能合作提供支撐和政策保障。

助力我國產業轉型升級

中國經濟時報:當前,全球產業結構加速調整,我國也在進行經濟轉型升級,該如何更好地通過國際產能合作來推動中國產業轉型升級?

張威:應在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大目標下,採取差別化政策,精准支持產業發展,促進國內發展與對外轉移的統籌協調。

首先,支持“必須轉”的企業“牆外開花”。“必須轉”是指基於國內政策導向和市場經濟規律,不適宜在國內發展的類型。對這類企業,應鼓勵其做好環節分工,將部分環節轉出的同時,利用國內綜合優勢,重點提高在研發、銷售等高端環節的國際競爭力。同時,配合“一帶一路”重大項目推進,推動其通過產業轉移帶動我國產品、技術、標準及服務“走出去”。

其次,鼓勵“應該轉”的企業“借力發展”。“應該轉”是指通過轉移能夠高效配置國際資源,提升自身發展水準的類型。對這類企業,應加大政策、資金、金融支援力度,幫助其協調解決在跨國經營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促進其通過對外投資補齊發展短板,提升在價值鏈高端環節的競爭優勢。同時,鼓勵其反哺國內產業發展,實現境外與國內要素資源的有效整合。

再次,促進“可不轉”的企業“把根留住”。“可不轉”是指目前受成本、環境等因素影響面臨困難,但未來可以通過提升實力化解壓力、完善配套增強吸引力,繼續留在國內發展的類型。對這類企業,一方面,要引導其加強技術創新、提升產品和服務品質,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附加值,通過增強發展實力,化解成本、環境壓力;另一方面,要拉長和延伸製造業鏈條,增強產業配套能力,完善綜合配套環境,通過增強其對我國全價值鏈的依賴度,促進其在國內穩定發展。

企業參與國際產能合作機遇和挑戰並存

中國經濟時報:推動國際產能合作,企業是主體。你認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產能合作將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又該如何應對和把握?

張威:企業是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的主體,當前,企業參與國際產能合作,機遇與挑戰並存。

機遇方面,一方面,“一帶一路”建設為企業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創造難得的歷史機遇。“一帶一路”以推動實現區域內“五通”為重點,促進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立,包括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能源資源合作、園區和產業投資合作、貿易及成套設備出口等領域。沿線各國資源稟賦各異,經濟互補性較強,彼此合作潛力和空間很大,為我國企業開展國際產能合作提供了新契機。另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機後,世界各國為復蘇經濟大力發展基礎設施項目,促進製造業轉型升級。同時,全球絕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在推進工業化進程中,迫切需要資金、先進技術和成熟的管理經驗,我國企業在這方面積累了一定的優勢,加之我國政府的全力推動,為企業營造友好、積極的合作環境,我國企業深度參與國際產能合作正當時。

挑戰方面,一是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經貿合作經驗有限,對國際規則、各國法律制度、營商環境瞭解不深、不透,法律意識不到位。二是我國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水準低,部分標準內容和結構不完備,對標準“走出去”、拓展“國際化”研究不足。三是我國企業人才國際化程度低,滿足跨國公司所需技能要求的綜合型管理人才嚴重不足。四是企業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等溝通能力有待加強。五是企業品牌國際化程度低,中國品牌仍處於“第三世界”。部分企業品牌內涵流於空泛,品牌戰略和行銷策略缺失,品牌文化意識不強,自我保護意識薄弱。

對企業而言,要把握住當前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的歷史機遇,提升企業競爭力,重點在以下方面:一是深入研究投資國營商環境,選擇適宜的發展模式,建立健全境外投資安全管理制度,設立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二是處理好多種連帶關係。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做好媒體公關,擴大與NGO的溝通管道,建立與工會的對話機制。三是加強對行業標準推廣應用模式的研究,將產品標準向國外推廣,增加外國企業對中國標準和產品品質的瞭解。四是制定企業人才國際化戰略,推動企業“本土化”進程,整合企業文化,引導和培養企業內外部的文化認同。五是完善品牌國際化發展戰略,加強品牌內涵建設,創新產品和宣傳方式,構築銷售網路,加強品牌行銷攻勢。六是提高法律意識,提升對盡職調查的重視程度,加強企業合規發展。

中國經濟時報:在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產能合作過程中,你對政策支援方面有何建議?

張威:一是深化對外投資合作管理體制改革。簡政放權,繼續深入推進對外投資合作便利化。繼續完善對外承包工程和對外勞務合作各項管理制度,加強對外投資合作的服務、保障和監管,引導對外投資合作平穩健康、規範有序發展。

二是加強統籌協調。充分發揮部門間機制作用,共同做好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的指導服務工作。加強對接有關國家發展戰略和雙邊經貿及產業政策,系統謀劃國別區域佈局和產業發展路徑,引導企業積極穩妥開展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

三是推動重大專案實施。完善政策支援導向,加大支援力度,加大對重大項目的支持力度,推動一批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鼓勵和引導企業積極實施境外 “建設運營一體化”專案,推動對外承包工程轉型升級。引導企業利用合作區“抱團出海”,實現聚集式發展。

四是完善公共服務。加強政策宣介和國別產業投資環境指導,完善“走出去”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為企業提供業務辦理、政策解讀、資訊指導等一站式服務。為企業搭建平臺,舉辦國際產能合作論壇和研討會,引導企業加強合作、對接專案。

五是加強境外安全風險防控。發佈境外安全風險預警和提示,指導企業加強境外風險防範和應對。加快與有關國家商簽各類政府間投資促進、產能合作、基礎設施和合作區建設協定,為企業營造有利的外部法律環境,有效維護我國海外人員和企業合法權益。

三是推動專案落地。各方將進一步梳理對接重點合作,制定各領域專案清單,確保專案落地。此項成果將鎖定國際產能合作的重點專案,落實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各國發展焦點上。

四是完善支撐體系。我國將與各方共同研究出臺一批重大政策舉措,包括完善和增強金融領域合作機制,建設科技、環保等領域綜合性服務平臺,這將為國際產能合作提供支撐和政策保障。

助力我國產業轉型升級

中國經濟時報:當前,全球產業結構加速調整,我國也在進行經濟轉型升級,該如何更好地通過國際產能合作來推動中國產業轉型升級?

張威:應在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大目標下,採取差別化政策,精准支持產業發展,促進國內發展與對外轉移的統籌協調。

首先,支持“必須轉”的企業“牆外開花”。“必須轉”是指基於國內政策導向和市場經濟規律,不適宜在國內發展的類型。對這類企業,應鼓勵其做好環節分工,將部分環節轉出的同時,利用國內綜合優勢,重點提高在研發、銷售等高端環節的國際競爭力。同時,配合“一帶一路”重大項目推進,推動其通過產業轉移帶動我國產品、技術、標準及服務“走出去”。

其次,鼓勵“應該轉”的企業“借力發展”。“應該轉”是指通過轉移能夠高效配置國際資源,提升自身發展水準的類型。對這類企業,應加大政策、資金、金融支援力度,幫助其協調解決在跨國經營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促進其通過對外投資補齊發展短板,提升在價值鏈高端環節的競爭優勢。同時,鼓勵其反哺國內產業發展,實現境外與國內要素資源的有效整合。

再次,促進“可不轉”的企業“把根留住”。“可不轉”是指目前受成本、環境等因素影響面臨困難,但未來可以通過提升實力化解壓力、完善配套增強吸引力,繼續留在國內發展的類型。對這類企業,一方面,要引導其加強技術創新、提升產品和服務品質,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附加值,通過增強發展實力,化解成本、環境壓力;另一方面,要拉長和延伸製造業鏈條,增強產業配套能力,完善綜合配套環境,通過增強其對我國全價值鏈的依賴度,促進其在國內穩定發展。

企業參與國際產能合作機遇和挑戰並存

中國經濟時報:推動國際產能合作,企業是主體。你認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產能合作將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又該如何應對和把握?

張威:企業是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的主體,當前,企業參與國際產能合作,機遇與挑戰並存。

機遇方面,一方面,“一帶一路”建設為企業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創造難得的歷史機遇。“一帶一路”以推動實現區域內“五通”為重點,促進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立,包括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能源資源合作、園區和產業投資合作、貿易及成套設備出口等領域。沿線各國資源稟賦各異,經濟互補性較強,彼此合作潛力和空間很大,為我國企業開展國際產能合作提供了新契機。另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機後,世界各國為復蘇經濟大力發展基礎設施項目,促進製造業轉型升級。同時,全球絕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在推進工業化進程中,迫切需要資金、先進技術和成熟的管理經驗,我國企業在這方面積累了一定的優勢,加之我國政府的全力推動,為企業營造友好、積極的合作環境,我國企業深度參與國際產能合作正當時。

挑戰方面,一是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經貿合作經驗有限,對國際規則、各國法律制度、營商環境瞭解不深、不透,法律意識不到位。二是我國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水準低,部分標準內容和結構不完備,對標準“走出去”、拓展“國際化”研究不足。三是我國企業人才國際化程度低,滿足跨國公司所需技能要求的綜合型管理人才嚴重不足。四是企業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等溝通能力有待加強。五是企業品牌國際化程度低,中國品牌仍處於“第三世界”。部分企業品牌內涵流於空泛,品牌戰略和行銷策略缺失,品牌文化意識不強,自我保護意識薄弱。

對企業而言,要把握住當前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的歷史機遇,提升企業競爭力,重點在以下方面:一是深入研究投資國營商環境,選擇適宜的發展模式,建立健全境外投資安全管理制度,設立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二是處理好多種連帶關係。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做好媒體公關,擴大與NGO的溝通管道,建立與工會的對話機制。三是加強對行業標準推廣應用模式的研究,將產品標準向國外推廣,增加外國企業對中國標準和產品品質的瞭解。四是制定企業人才國際化戰略,推動企業“本土化”進程,整合企業文化,引導和培養企業內外部的文化認同。五是完善品牌國際化發展戰略,加強品牌內涵建設,創新產品和宣傳方式,構築銷售網路,加強品牌行銷攻勢。六是提高法律意識,提升對盡職調查的重視程度,加強企業合規發展。

中國經濟時報:在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產能合作過程中,你對政策支援方面有何建議?

張威:一是深化對外投資合作管理體制改革。簡政放權,繼續深入推進對外投資合作便利化。繼續完善對外承包工程和對外勞務合作各項管理制度,加強對外投資合作的服務、保障和監管,引導對外投資合作平穩健康、規範有序發展。

二是加強統籌協調。充分發揮部門間機制作用,共同做好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的指導服務工作。加強對接有關國家發展戰略和雙邊經貿及產業政策,系統謀劃國別區域佈局和產業發展路徑,引導企業積極穩妥開展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

三是推動重大專案實施。完善政策支援導向,加大支援力度,加大對重大項目的支持力度,推動一批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鼓勵和引導企業積極實施境外 “建設運營一體化”專案,推動對外承包工程轉型升級。引導企業利用合作區“抱團出海”,實現聚集式發展。

四是完善公共服務。加強政策宣介和國別產業投資環境指導,完善“走出去”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為企業提供業務辦理、政策解讀、資訊指導等一站式服務。為企業搭建平臺,舉辦國際產能合作論壇和研討會,引導企業加強合作、對接專案。

五是加強境外安全風險防控。發佈境外安全風險預警和提示,指導企業加強境外風險防範和應對。加快與有關國家商簽各類政府間投資促進、產能合作、基礎設施和合作區建設協定,為企業營造有利的外部法律環境,有效維護我國海外人員和企業合法權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