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在沒有空調的古代,古人如何度過炎炎夏日?

小時候看古裝劇, 無聊的時候總是會想, 古代沒有空調風扇、沒有冰箱、沒有汽車……還要穿那麼多層衣服, 夏天時可怎麼過?豈不要動一動便大汗淋漓?

後來, 才明白確實是想多了!古人自有古人消暑的智慧, 比起如今的千篇一律, 不僅花樣百出, 還極富格調, 將夏日過得有滋有味!

1

冰鑒

上圖是最早的“冰箱”——冰鑒, 戰國曾侯乙墓出土。

冰鑒內有個方口的缶, 缶中可以放新鮮食物或酒水之類, 缶周圍則是冰。 取物時, 有專門的勺子, 也不需要將鑒蓋全部打開, 只要打開缶口上面那個小方形的缶蓋即可。

冰鑒的作用除了保鮮盛冷飲, 還可以降低室內溫度。

是不是很高級的樣子?

到了明清, 箱子多以黃花梨木或紅木製成, 箱內掛錫, 箱底有小孔, 箱蓋上有通氣孔。

錫可以防止冰水侵蝕箱體, 箱底小孔則方便將冰水滲出, 箱蓋氣孔則可以釋放出冷氣。

炎炎夏日, 找一個涼意十足的房間, 一杯冰鎮美酒下肚, 或是來些清涼味甘的瓜果, 確是莫大的享受。

2

冰窖

雖說古代的科技沒有現代這麼發達,

但是也不要小瞧古代人的智慧哦!他們會絞盡腦汁的想出可行的辦法來度過這個炎熱的夏天。 那麼, 古人除了揮揮扇子, 還有怎麼樣的方法來減少點熱氣呢?你肯定沒想過原來古人也會吃冷飲, 也會用“冰箱”。 。 。

在現代, 一到夏天, 冰箱就派到了極大的用處,

冰鎮水果、冰鎮飲料, 甚至說媽媽們自己會做冰淇淋, 度過這個炎夏真的非常簡單。 那麼, 夏天到了古人也有冰塊兒嗎?沒有冰箱哪來的冰塊兒?

冰窖內景

原來早在秦朝之前, 每到寒冬, 古人就開始製作冰塊, 存著到第二年夏天再拿出來用。 那麼, 沒有冰箱的年代是怎麼儲存冰塊兒的呢?

雖然他們沒有冰箱,但是他們有冰窖呀!

冰窖就是古時人們常常用來儲冰避暑的窖穴,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已經見不到冰窖了,都已經被冰箱所取代。以前所謂的天然冰在夏天也已經見不到了。

冰窖最早出現在商周,建在地下較為陰涼的地方。每到盛夏他們就把大量的冰放在屋內避暑,這個方法上文也有提及,但是僕人便是汗流俠背的。到了漢代便有了涼屋。

對於古人自製的涼屋還有一個描述:“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

既然有了冰塊兒,這麼智慧的古人難道還會製作不出冷飲嗎?在唐朝時開始出現“冰商”,他們冬天藏冰,夏天賣冰。

到了宋代,冷飲有了新的突破,南宋詩人楊萬里是這樣評價冷飲“冰酪”:“似賦還鹹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冰酪是皇家冷飲,它是由果汁、牛奶、冰塊等調製而成,後來,馬可·波羅把冰酪的製作技術帶回了義大利,義大利對這技術保密了三百年,後來法國人出高價買走了這一技術,然後又傳到英國,製作出了“冰淇淋”。

3

涼席

古人常用的涼席,一般是藤、葦、竹等編織而成的,最昂貴的是象牙席。據說漢武帝時,曾經以象牙簟賜給寵妃李夫人。

還有一種絲絹編織的涼席,在南朝梁人劉孝儀的形容中,使用時會覺得夏室已寒,想穿上冬天的裘襖,即便室外炎熱如沸,也用不著扇子。

4

竹夫人

除了冰塊兒,古人還發明了竹夫人、瓷枕。

《竹夫人》

宋 郭印

林下風流在,收歸枕簟傍。

冰肌元本淨,玉骨自然涼。

最是虛心好,由來正節剛。

炎天長作伴,晝夜不能忘。

這詩便是描述竹夫人的,竹夫人中國民間夏日取涼用具。是一種圓柱形的竹製品。用竹篾編成,中間鏤空。“竹夫人”材質涼快,在古代夏天廣受歡迎。

5

瓷枕

中國自古就被稱為“瓷器王國”,瓷枕的枕面是一層釉,冰冰涼涼的,夏天枕於其上,睡起覺來當然涼快。

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很著名的詞作《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裡提到的玉枕就是青白釉瓷枕。”

6

扇子

扇子起源於中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古時候,扇子又名“搖風”“涼友”,所謂“淨君掃浮塵,涼友招清風”,是古代消暑最常用器具。

在西漢,京城長安有位能工巧匠丁緩,把7個一丈長(3.33米)的大輪連在一起,做成一把巨大的“七輪扇”。《西京雜記》記載,這把扇子“一人運之,滿堂寒顫。”一個人操縱,可以讓滿廳堂的人都感到涼爽。

扇子的盛行是在明清。其種類繁多,有摺扇、竹扇、絹扇、羽扇、葵扇等不一而足。後來,摺扇還流傳到歐洲,成為西方貴婦們喜愛的把玩之物。

搖扇是一種需要手指、腕和肩部關節、肌肉協調配合的上肢運動。盛夏時節,老年人經常搖扇納涼,正是鍛煉上肢、關節、肌肉的好機會。老年人夏日搖扇多用左手,從而有效地預防和減少血管疾病的發生。

7

心靜

白居易曾寫詩:“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他的意思是,心房就是禪房,暑熱雖在,但只要心靜身體就涼快。所以他的消暑辦法就是:靜坐,坐到“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古代先賢們深知“煩夏莫如賞夏”,這種境界確實值得現代人借鑒。清心靜氣,心平氣和,不只是一種避暑的方式,也是一種人生態度。

古代詩人有很多描述夏天的詩句,可見他們對夏天的喜愛。

《小池》

宋·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

古代平民也會選擇深山避暑,夏天的皇帝也不願住在紫禁城內,所以他們還會修建避暑行宮用來避暑。

現代雖說科技發達,不會有炎熱的煩惱。可古人深山避暑真是非常愜意。深山陰陰,涼意清新,豈不比城市裡的傢伙快活多了?

沒有冰箱的年代是怎麼儲存冰塊兒的呢?

雖然他們沒有冰箱,但是他們有冰窖呀!

冰窖就是古時人們常常用來儲冰避暑的窖穴,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已經見不到冰窖了,都已經被冰箱所取代。以前所謂的天然冰在夏天也已經見不到了。

冰窖最早出現在商周,建在地下較為陰涼的地方。每到盛夏他們就把大量的冰放在屋內避暑,這個方法上文也有提及,但是僕人便是汗流俠背的。到了漢代便有了涼屋。

對於古人自製的涼屋還有一個描述:“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

既然有了冰塊兒,這麼智慧的古人難道還會製作不出冷飲嗎?在唐朝時開始出現“冰商”,他們冬天藏冰,夏天賣冰。

到了宋代,冷飲有了新的突破,南宋詩人楊萬里是這樣評價冷飲“冰酪”:“似賦還鹹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冰酪是皇家冷飲,它是由果汁、牛奶、冰塊等調製而成,後來,馬可·波羅把冰酪的製作技術帶回了義大利,義大利對這技術保密了三百年,後來法國人出高價買走了這一技術,然後又傳到英國,製作出了“冰淇淋”。

3

涼席

古人常用的涼席,一般是藤、葦、竹等編織而成的,最昂貴的是象牙席。據說漢武帝時,曾經以象牙簟賜給寵妃李夫人。

還有一種絲絹編織的涼席,在南朝梁人劉孝儀的形容中,使用時會覺得夏室已寒,想穿上冬天的裘襖,即便室外炎熱如沸,也用不著扇子。

4

竹夫人

除了冰塊兒,古人還發明了竹夫人、瓷枕。

《竹夫人》

宋 郭印

林下風流在,收歸枕簟傍。

冰肌元本淨,玉骨自然涼。

最是虛心好,由來正節剛。

炎天長作伴,晝夜不能忘。

這詩便是描述竹夫人的,竹夫人中國民間夏日取涼用具。是一種圓柱形的竹製品。用竹篾編成,中間鏤空。“竹夫人”材質涼快,在古代夏天廣受歡迎。

5

瓷枕

中國自古就被稱為“瓷器王國”,瓷枕的枕面是一層釉,冰冰涼涼的,夏天枕於其上,睡起覺來當然涼快。

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很著名的詞作《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裡提到的玉枕就是青白釉瓷枕。”

6

扇子

扇子起源於中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古時候,扇子又名“搖風”“涼友”,所謂“淨君掃浮塵,涼友招清風”,是古代消暑最常用器具。

在西漢,京城長安有位能工巧匠丁緩,把7個一丈長(3.33米)的大輪連在一起,做成一把巨大的“七輪扇”。《西京雜記》記載,這把扇子“一人運之,滿堂寒顫。”一個人操縱,可以讓滿廳堂的人都感到涼爽。

扇子的盛行是在明清。其種類繁多,有摺扇、竹扇、絹扇、羽扇、葵扇等不一而足。後來,摺扇還流傳到歐洲,成為西方貴婦們喜愛的把玩之物。

搖扇是一種需要手指、腕和肩部關節、肌肉協調配合的上肢運動。盛夏時節,老年人經常搖扇納涼,正是鍛煉上肢、關節、肌肉的好機會。老年人夏日搖扇多用左手,從而有效地預防和減少血管疾病的發生。

7

心靜

白居易曾寫詩:“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他的意思是,心房就是禪房,暑熱雖在,但只要心靜身體就涼快。所以他的消暑辦法就是:靜坐,坐到“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古代先賢們深知“煩夏莫如賞夏”,這種境界確實值得現代人借鑒。清心靜氣,心平氣和,不只是一種避暑的方式,也是一種人生態度。

古代詩人有很多描述夏天的詩句,可見他們對夏天的喜愛。

《小池》

宋·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

古代平民也會選擇深山避暑,夏天的皇帝也不願住在紫禁城內,所以他們還會修建避暑行宮用來避暑。

現代雖說科技發達,不會有炎熱的煩惱。可古人深山避暑真是非常愜意。深山陰陰,涼意清新,豈不比城市裡的傢伙快活多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