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人民日報喊話“一行三會”:“強監管”要拿捏好“度”

4月14日以來, A股市場出現大幅調整行情, 上證指數累計跌幅4.47%, 206只個股盤中創出2015後6月15日(“股災”)以來新低。

近期多項加強監管措施推出、市場波動增強, 人民日報也“看不下去”了——

人民日報4月24日發表題為《金融領域推進去杠杆強監管》的文章, 稱操作過程中把握好節奏、拿捏好“度”、引導好預期也很重要。

平心而論, 證監會嚴打操作股價、重塑市場估值體系、引導價值投資理念的初衷是好的。 必須承認, 這樣的施政方向, 是從根本上奠定未來中國股市持續走強的基礎。

但是, 功在千秋, 利卻不在當下!

問題出在和市場的溝通方式上——

連漲特停、質詢等監管舉措, 出發點是好的。 但是在股民看來, 這樣有針對性的對市場熱點進行“視窗指導”, 監管層的意圖就從“撥亂反正”變成了“抑制熱點”。 各路資金, 噤若寒蟬。

對於“特停”也是近一周來, 市場對證監會抱怨最多的一點。

而“特停”雖然在法規上有依據,

但現有法規對於在何種情況下“特停”, 並沒有很明晰的條件界定。 這種情況下, 監管層的好意, 會因被“特停”股票複牌後出現股價短期快速下跌, 而被當成“驢肝肺”。

除此之外, 也有人從整體市場狀態的角度認為當前的A股是“死市”。 由於相關文章篇幅太長, 以下截取部分內容:

當我們看到疑似委外贖回導致藍籌股“閃崩”的時候, 我們在想:銀監會清查委外的時候, 有沒有明確告訴銀行新老劃斷, 逐步退出?

沉屙用猛藥, “亂市”用重典, 也許是證監會、銀監會急於化解金融系統的潛在風險, 去杠杆、強監管、防風險的配套措施不斷出臺。 而暫時沒有考慮到股市、債市等資本市場的反應。

一放就亂, 一抓就死, 中國的事情, 大致如此。 其背後還是市場與政府的力量在尋找平衡。

現在, 輪到股市尋找這個平衡了, 監管不可能讓步的情況下, 市場只能以下跌來表達“幽怨”的心情。

在近期本號多篇文章的留言中, 很多股民朋友都在說, “準備離開這個市場, 不玩了”。

也許這就是中國股市廣大散戶的真實心理寫照吧, 既有對所謂“春季躁動”的失望, 也有對未來前景的悲觀, 最終選擇了用“空倉”來投票。 經歷了股災、熔斷、長期橫盤震盪的走勢之後, 投資者對政策的清晰度與走向的穩定性欠缺信心, 整體市場的風險偏好在中長期內很難有所改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