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揭秘:勾踐劍被埋葬二千多年出土,劍身竟然沒有鏽斑

曾在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一號楚國貴族墓中, 出土了一把鋒利無比的寶劍, 經過研究人員的考證, 確定了此劍是舉世聞名的越王勾踐劍。 據說出土的時候, 這把劍還是寒光閃閃, 雖然經歷了二千多年的風風雨雨, 但是並沒有出現鏽斑。 這是為何呢?

在春秋時期連綿不斷的戰爭, 各個諸侯國也不斷的改進和製造大量的兵器, 各國都有著一批鍛造青銅劍的工匠, 湧現出的歐治子, 幹將、莫邪都是歷史上最傑出的鑄劍宗師。 他們鑄造的劍, 堅韌鋒利無比, 威震各個諸侯國, 名載史冊, 堪稱歷史上的輝煌和巔峰。

勾踐劍是1965年, 出土的一把鋒利無比的劍, 考古人員在墓主人身體的左手邊, 發現一柄裝在黑色漆木箱鞘內的名貴青銅劍。 青銅劍與劍鞘吻合得十分緊密。 拔劍出鞘, 寒光耀目, 而且毫無銹蝕, 刃薄鋒利。

這把劍的全場55.6釐米, 其中劍身長45.6釐米,

劍格寬5釐米。 劍身滿師黑色菱形幾何暗花紋, 劍格正面和反面還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 劍柄以絲繩纏縛, 劍首向外形翻卷作圓箍, 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 經過研究人員的考證, 此劍就是舉世聞名的勾踐劍。

西元前689年,

始建都於郢(現湖北江陵地區)。 楚國以強大的軍事力量, 對諸侯國發動戰爭, 在當時扮演者一個重要的霸主角色。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 這個昔日強大的楚國終將沒有逃過被歷史掩埋的結果。

1965年冬天, 湖北省荊州地區漳河水庫開展清理河道工作, 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湖北省博物館等有關部門配合工程進行文物勘探, 在第二幹渠所經江陵縣境內的紀山西麓和八嶺山東麓一帶工程範圍內發現大大小小古墓50多座。

在三個月的順利挖掘下, 攻擊出土的文物2000餘件, 而這次挖掘最為震驚的算是寒光閃閃的青銅劍了。 震動了海內外史學界與考古界。

那麼越王劍又是怎麼在楚國地出土呢?學術界就出現了激烈的討論, 有人認為是越女嫁到楚國的陪嫁品。 唐蘭、郭沫若等著名學者討論劍銘書信因為史載楚越兩國關係密切, 勾踐之女是楚昭王的寵姬, 即楚惠王之母, 很有可能是越人的陪嫁品。

也有人認為是楚國的戰利品, 因為越國後來是被楚國滅掉的。

據出土該劍的望山一號墓內的竹簡考證, 墓主人應該為邵固。 是楚威王和楚懷王前期的大貴族, 于楚王氏關係密切。

深埋二千多年的勾踐劍還能寒光逼人, 為此展開了千古不鏽之謎。 採用質子X螢光非真空分析法對越王勾踐劍進行了無損科學檢測, 得出了劍身青銅合金分配的精確資料。含銅量約為80%-83%、含錫量約為16%-17%,主要成分是銅、錫以及少量的鋁、鐵、鎳、硫組成的青銅合金。劍身的黑色菱形花紋是經過硫化處理,劍刃的精磨技藝水準可與現代在精密磨床上生產出的產品相媲美。

因劍的各個部位作用不同,因此銅和錫的比例不一。劍脊含銅較多,可以讓劍韌性好,不易折斷。而越王勾踐劍青銅合金配比刃部含錫高,硬度大,使劍非常鋒利,花紋處含硫高,硫化銅可以防止銹蝕。

而且劍處於劍鞘內保護,又處於含氧量甚少的中性土層中,這也是使得沒有生銹的重要原因。劍身上渡一層極薄的鉻,它十分明顯的作用就是保護古劍至今如新,鋒芒逼人。

得出了劍身青銅合金分配的精確資料。含銅量約為80%-83%、含錫量約為16%-17%,主要成分是銅、錫以及少量的鋁、鐵、鎳、硫組成的青銅合金。劍身的黑色菱形花紋是經過硫化處理,劍刃的精磨技藝水準可與現代在精密磨床上生產出的產品相媲美。

因劍的各個部位作用不同,因此銅和錫的比例不一。劍脊含銅較多,可以讓劍韌性好,不易折斷。而越王勾踐劍青銅合金配比刃部含錫高,硬度大,使劍非常鋒利,花紋處含硫高,硫化銅可以防止銹蝕。

而且劍處於劍鞘內保護,又處於含氧量甚少的中性土層中,這也是使得沒有生銹的重要原因。劍身上渡一層極薄的鉻,它十分明顯的作用就是保護古劍至今如新,鋒芒逼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