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求是網評|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

3月5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 要堅持全方位對外開放, 繼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再一次亮明我國向世界全方位開放的鮮明態度。

近年來, 總是有一些雜音質疑中國的對外開放, 認為中國的投資環境在惡化, 外資在中國不再受到歡迎, 甚至有人反復炒作中國出現“外資撤離潮”, 質疑中國對外開放政策, 抹黑中國對外開放形象, 進而唱衰中國經濟。

事實絕非如此。

利用外資是我國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和開放型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1993年以來, 我國吸引外資規模一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自2008年以來, 保持在全球前三位。 截至2016年底, 我國累計吸引外資超過1.77萬億美元。 2016年, 在全球跨國投資總量有所下滑的背景下, 我國吸引外資8132.2億元人民幣, 同比增長4.2%, 特別是美國、歐盟28國對華實際投資大幅增長, 同比分別增長52.6%和41.3%。

我們深知, 外資在我國經濟發展和深化改革進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促進了對外貿易、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市場競爭。 我國作為配套齊全的製造業基地和快速增長的消費市場, 也為廣大外資企業提供了廣闊空間和發展機遇。 可以說, 利用外資是我國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的成功實踐。

的確, 從歷史上看, 近年來我國對外資的政策從之前的偏倚轉向中性,

即對外資給予超國民待遇轉向世界貿易組織規定的最惠國和國民待遇。 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 上個世紀末, 中國經濟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 亟需資金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和實現騰飛, 給予外資的優惠待遇超過了WTO的規定, 這是歷史的特殊階段。 隨著我國入世之後, 經濟總量上了一個大臺階, 逐漸從資本、外匯匱乏的國家轉入豐裕的經濟體。 中國外資政策從偏倚轉向中性, 是合乎常理的政策改變, 需要強調的是這些外資的母國從來沒有給過中國投資超國民待遇。

外資的進進出出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無論從國際經驗還是中國的實際情況看, 任何一個國家的外資, 都會隨著經濟發展水準和產業結構的變化有進有出。

有些低端產業的企業轉走了, 同時又有許多高端產業聚集過來, 這就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結果而已。 因此, “中國出現外資撤離潮”是無稽之談。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 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需要充分發揮外資作用。 中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世界經濟, 我們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補”的經濟結構調整, 都離不開更好發揮外資作用。

中國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製造業轉型升級和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都需要充分發揮外資的積極作用。 中國將推動實施新一輪高水準對外開放,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中國致力於優化營商環境, 促進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

中國將加強和優化服務, 鼓勵外資企業深耕發展。 同時加大改革力度, 按照內外資一致原則, 簡化對外資的審批監管制度, 提高投資便利化程度。

我們有理由相信, 隨著中國經濟不斷發展, 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 中國未來仍然是全球最具競爭力和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 中國企業正在大踏步“走出去”, 在全球範圍構建以我為主的產業鏈和國際分工體系。

僅僅5年前, 中國資本走出去的規模也就是百億美元的級別, 在世界上毫不起眼。 2016年中國對外投資已經躍居世界第二, 全年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已經達到1700多億美元, 同比增長了44.1%。 2011年到2015年中國對外投資企業向所在國繳納的各種稅金總額達到1315億美元。

2015年末, 在境外的中資企業工作的外方員工達到123萬人。 2016年, 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145億美元, 占我國對外投資總額的8.5%。 一批重大標誌性專案建成投產或開工建設。 中歐班列已經成為亞歐大通道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當前, 我國已經從商品輸出為主進入商品和資本輸出並重的階段, 中國的開放也從單向的開放轉向雙向對外開放, 從貿易的自由化便利化, 轉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中國的對外開放正在進入到一個高水準的歷史新階段。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中國經濟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得益于對外開放, 未來的發展需要依靠對外開放。 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 這是毫無疑問的!

這是毫無疑問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