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國際級大導演迷上玩豆瓣,我從中看到對中國電影的一腔赤子之心

文 | 宋嘉偉

今天和大家講一件特別好玩的事。

很多影迷都有這樣的習慣, 看完一部電影, 上豆瓣打打分, 寫一寫短評。 豆瓣作為我們精神生活的角落, 陪伴了我們十多年。

作為一個豆瓣的老用戶, 我從來沒想過, 國內第一流的大導演, 如果也到豆瓣上來為電影打分寫評論, 會是怎樣的場景?

這事竟然成了真的。 也就是最近兩個月, 可能經常上豆瓣的影迷都發現了, 著名導演謝飛出現在了豆瓣上。

這可真是豆瓣歷史上最大牌的評分人。

導演謝飛

真的不誇張。 謝飛與吳天明、黃健中、張暖忻等人齊名, 是中國大陸第四代導演中的代表人物。

他的《本命年》與《香魂女》等作品, 在我看來都是可以永久留在中國影史上的佳作, 後者獲得過1993年德國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與李安的《喜宴》並列。

《本命年》(1990)

謝飛在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任教數十年, 是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等第五代導演的恩師。

雖然近些年淡出了一線創作, 但謝飛並沒有停止教學和對青年影人的扶持, 他的脈搏伴隨著中國電影一起跳動。

那麼, 謝飛在豆瓣上到底評論了哪些電影呢?他為什麼要評論這些電影, 評論的特點是什麼?

從2016年9月起到今年3月,

半年時間, 謝飛在豆瓣上評價的電影數量有三十多部。

這些電影來自不同國家, 風格迥異, 既包括奧斯卡熱門大片(如《愛樂之城》), 也有來自第三世界國家的電影(如尼泊爾的《尋找黑母雞》)。

有他本人的電影(如《湘女蕭蕭》), 也有一些國內新人導演的電影(如獲得去年的金馬獎, 過幾天就要上映的《八月》)。

《湘女蕭蕭》(1986)

此外, 他也對去年世界範圍內的重要新電影興趣濃厚(如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伊朗電影《推銷員》)。

如此看來, 老導演對電影的愛好廣泛, 無論什麼類型的片子都樂於接觸, 體現了一位Cinéphile應有的迷影精神。

縱觀謝飛在豆瓣寫下的這些評論, 談不上是非常嚴肅和高深的分析, 應該說是他即興寫下的觀後感。

他不太講電影的視聽語言, 主要關注的還是電影的情節與人物的刻畫。 這便帶有第四代導演典型的電影關懷:看電影能否講一個好的故事, 塑造一個好的人物, 並且以其小見大地反映時代精神與社會風貌。

例如他評價去年入圍坎城電影節的兩部亞洲電影,

一部是菲律賓導演曼多薩的《羅莎媽媽》:「仍舊是他擅長的窮人區的質感十足的描繪, 只是情節、人物略顯單薄。 」

指出本片在劇作上的欠缺, 也表明謝飛關注曼多薩的作品很長時間了。

另一部是枝裕和的《比海更深》, 他簡直讚不絕口:「電影編導只要開掘, 每一件瑣碎的事都將變成一個金礦。 ……日本是枝裕和今年的新片子《比海更深》就是這樣一個標本:一個月一次的離婚父親的見子日, 被開掘出了多麼光彩、豐富的金子啊!」

這是從新現實主義的視角出發,讚美是枝裕和將生活的片段提煉出來,將其再創作為優秀影像的精湛技巧。

謝飛看各種電影,誇讚或者批評某些電影的缺陷,將其書寫出來,這就像是一位典型的迷影青年在豆瓣上的日常動作。

電影史上的迷影導演並不少見,典型者如昆汀·塔倫蒂諾,而且我們知道像法國新浪潮導演與韓國的朴贊鬱等人,都是從影迷身份出發,在雜誌上寫電影評論,隨後逐漸獲得拍攝電影的機會。

昆丁·塔倫蒂諾

謝飛和他們相反,是在「功成身退」之後,開始在互聯網上開啟了影評之路。

另外一點不同:上述西方導演,其影評重點是電影本體語言的探討,而謝飛的電影短評,則更多落在電影的價值與意義這樣的社會學層面之上。

這就解釋了為何他的電影觀後感,更多側重于文本敘事的判斷指標,這個標準,若按德勒茲的話語,是一種古典電影的角度,不是現代電影的評判視角。然而只要我們的主流電影市場上,仍然存在著大量雷人劇情和魔怪人物,這個人文的評判標準便依然有其重要價值。

作為一位和你我一樣愛電影愛生活的人,謝飛不僅願意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觀影感受,還會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

一位真實、可愛的老電影工作者的形象呼之欲出。

說到謝飛,他不僅珍視電影文化的多樣性,在骨子裡還具有很強的社會關懷意識。

他很重視參加世界各地的電影節。近年來,他主要活動在第三世界國家,足跡踏遍印度、尼泊爾、孟加拉等國,擔任上述國家電影節的評委。

他在豆瓣上評價的冷門電影,多屬此類影展的參賽片。

例如他評不丹導演宗薩欽哲仁波切的《赫馬·赫馬》:「我所喜愛的藏文化被他演繹的如此奇特,佛教的人生哲思如此豐富地化入了聲畫之中,佩服!」

此片大概使他想到了自己在2000年拍攝過的那部藏地電影《益西卓瑪》。

謝飛珍視小國電影節,大概是因為即使是小國家,它也有獨特的文化表達。

需要注意到的是,謝飛對奧斯卡獎明顯持保留意見。例如他對今年奧斯卡最佳電影《月光男孩》及包攬六個獎的《愛樂之城》,還有前面提到的《推銷員》,評價均不算太高(雖然都給了四星)。

對前者:「簡潔是優點,也帶來了單薄的不足。沒想到它會得那麼多獎項。」

對後者:「從哪一方面講,這部電影都沒有什麼創新的光彩。可是它卻獲得了許多獎……可悲啊,這個技術第一,娛樂第一的時代!」

如果我們不盲從主流媒體將奧斯卡獎奉為圭臬的目光,那麼我們應該能理解他字裡行間的意思。

他還曾撰文讚美過中國的若干獨立電影節,然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這些影展有的半路夭折,有的處境艱難。

由於涉及宗教因素,謝飛的那部《益西卓瑪》在被審查了半年多之後被斃,他一怒之下不再拍攝電影。作為過來人謝飛明白,在中國大陸,電影藝術的多元性是如何受到損害的。

《益西卓瑪》(2000)

謝飛對好萊塢電影及其工業製作理念主導的中國電影業也感到憂心忡忡,他曾引用戴錦華教授的話,指出由資本和IP操控的電影市場,是一種非理性的市場行為,它損害電影的多元表達,進而也就損害了電影自身對霸權的批判的另一面就是對弱勢者的關懷。

他本人的電影的選題體現了自己的這種價值取向。他關注少數民族文化:《黑駿馬》(1995)和《益西卓瑪》(2000)是對蒙古族和藏族文化的禮贊;

《黑駿馬》(1995)

關注女性命運:前面兩部少數民族電影是如此,反映童養媳命運的《湘女蕭蕭》(1986)及為他帶來金熊獎的作品《香魂女》(1993)更是如此;

《香魂女》(1993)

關注邊緣群體:在被很多人看成是姜文迄今為止最佳表演的《本命年》(1990)中,他成功塑造了一位自生成長與時代變革發生錯位的青年形象。他在豆瓣的影評上記錄了自己的這些電影在國外放映的情況。這些電影事實上扮演了一種國家間文化交流者的角色。

《本命年》(1990)

作為文革後開始拍攝電影的首批電影人中的一員,謝飛有著第四代導演共有的使命感,電影帶有深厚的人道主義關懷,擅長刻畫遭受創傷的人物的命運(從精神分析上看,事實上也是在通過電影治療他們在文革中所遭受的創傷),在創作上則享受了市場化之前極大的拍攝自由度。

時過境遷,在當代中國,一方面,藝術電影被政經結盟的壟斷力量所邊緣化,另一方面,隨社會分層開始固化,藝術電影似乎也在日益成為文藝青年裝扮自身的一種文化資本。

從文化大一統時代走來的謝飛深知,藝術電影實質上關乎不同主體的表達自由,,而營造出這樣一個鼓勵個體自由表達的環境,則是至關重要的一件事。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讚美去年的德國電影《托尼·厄德曼》:「這才是有生活、有思想、有技巧的真正的藝術作品!……好的藝術作品是要用生命、用心智來創造的,希望在中國也有這樣創作的人和環境。」

這裡,對影片優劣與否的探討退居次席,直抒胸臆的觀後感地下,更多是在暗陳中國電影病態的大環境,這真是體現了一位老電影工作者的良苦用心。

無怪乎許多人認為,中國的第四代導演是人格上最健全的一代。

這是從新現實主義的視角出發,讚美是枝裕和將生活的片段提煉出來,將其再創作為優秀影像的精湛技巧。

謝飛看各種電影,誇讚或者批評某些電影的缺陷,將其書寫出來,這就像是一位典型的迷影青年在豆瓣上的日常動作。

電影史上的迷影導演並不少見,典型者如昆汀·塔倫蒂諾,而且我們知道像法國新浪潮導演與韓國的朴贊鬱等人,都是從影迷身份出發,在雜誌上寫電影評論,隨後逐漸獲得拍攝電影的機會。

昆丁·塔倫蒂諾

謝飛和他們相反,是在「功成身退」之後,開始在互聯網上開啟了影評之路。

另外一點不同:上述西方導演,其影評重點是電影本體語言的探討,而謝飛的電影短評,則更多落在電影的價值與意義這樣的社會學層面之上。

這就解釋了為何他的電影觀後感,更多側重于文本敘事的判斷指標,這個標準,若按德勒茲的話語,是一種古典電影的角度,不是現代電影的評判視角。然而只要我們的主流電影市場上,仍然存在著大量雷人劇情和魔怪人物,這個人文的評判標準便依然有其重要價值。

作為一位和你我一樣愛電影愛生活的人,謝飛不僅願意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觀影感受,還會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

一位真實、可愛的老電影工作者的形象呼之欲出。

說到謝飛,他不僅珍視電影文化的多樣性,在骨子裡還具有很強的社會關懷意識。

他很重視參加世界各地的電影節。近年來,他主要活動在第三世界國家,足跡踏遍印度、尼泊爾、孟加拉等國,擔任上述國家電影節的評委。

他在豆瓣上評價的冷門電影,多屬此類影展的參賽片。

例如他評不丹導演宗薩欽哲仁波切的《赫馬·赫馬》:「我所喜愛的藏文化被他演繹的如此奇特,佛教的人生哲思如此豐富地化入了聲畫之中,佩服!」

此片大概使他想到了自己在2000年拍攝過的那部藏地電影《益西卓瑪》。

謝飛珍視小國電影節,大概是因為即使是小國家,它也有獨特的文化表達。

需要注意到的是,謝飛對奧斯卡獎明顯持保留意見。例如他對今年奧斯卡最佳電影《月光男孩》及包攬六個獎的《愛樂之城》,還有前面提到的《推銷員》,評價均不算太高(雖然都給了四星)。

對前者:「簡潔是優點,也帶來了單薄的不足。沒想到它會得那麼多獎項。」

對後者:「從哪一方面講,這部電影都沒有什麼創新的光彩。可是它卻獲得了許多獎……可悲啊,這個技術第一,娛樂第一的時代!」

如果我們不盲從主流媒體將奧斯卡獎奉為圭臬的目光,那麼我們應該能理解他字裡行間的意思。

他還曾撰文讚美過中國的若干獨立電影節,然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這些影展有的半路夭折,有的處境艱難。

由於涉及宗教因素,謝飛的那部《益西卓瑪》在被審查了半年多之後被斃,他一怒之下不再拍攝電影。作為過來人謝飛明白,在中國大陸,電影藝術的多元性是如何受到損害的。

《益西卓瑪》(2000)

謝飛對好萊塢電影及其工業製作理念主導的中國電影業也感到憂心忡忡,他曾引用戴錦華教授的話,指出由資本和IP操控的電影市場,是一種非理性的市場行為,它損害電影的多元表達,進而也就損害了電影自身對霸權的批判的另一面就是對弱勢者的關懷。

他本人的電影的選題體現了自己的這種價值取向。他關注少數民族文化:《黑駿馬》(1995)和《益西卓瑪》(2000)是對蒙古族和藏族文化的禮贊;

《黑駿馬》(1995)

關注女性命運:前面兩部少數民族電影是如此,反映童養媳命運的《湘女蕭蕭》(1986)及為他帶來金熊獎的作品《香魂女》(1993)更是如此;

《香魂女》(1993)

關注邊緣群體:在被很多人看成是姜文迄今為止最佳表演的《本命年》(1990)中,他成功塑造了一位自生成長與時代變革發生錯位的青年形象。他在豆瓣的影評上記錄了自己的這些電影在國外放映的情況。這些電影事實上扮演了一種國家間文化交流者的角色。

《本命年》(1990)

作為文革後開始拍攝電影的首批電影人中的一員,謝飛有著第四代導演共有的使命感,電影帶有深厚的人道主義關懷,擅長刻畫遭受創傷的人物的命運(從精神分析上看,事實上也是在通過電影治療他們在文革中所遭受的創傷),在創作上則享受了市場化之前極大的拍攝自由度。

時過境遷,在當代中國,一方面,藝術電影被政經結盟的壟斷力量所邊緣化,另一方面,隨社會分層開始固化,藝術電影似乎也在日益成為文藝青年裝扮自身的一種文化資本。

從文化大一統時代走來的謝飛深知,藝術電影實質上關乎不同主體的表達自由,,而營造出這樣一個鼓勵個體自由表達的環境,則是至關重要的一件事。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讚美去年的德國電影《托尼·厄德曼》:「這才是有生活、有思想、有技巧的真正的藝術作品!……好的藝術作品是要用生命、用心智來創造的,希望在中國也有這樣創作的人和環境。」

這裡,對影片優劣與否的探討退居次席,直抒胸臆的觀後感地下,更多是在暗陳中國電影病態的大環境,這真是體現了一位老電影工作者的良苦用心。

無怪乎許多人認為,中國的第四代導演是人格上最健全的一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