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再識潘天壽 120歲的“教書匠”

【導語】2017年5月2日, 適逢潘天壽先生誕辰120周年之際, “民族翰骨——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將在北京的中國美術館隆重舉行。 該活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浙江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 中國美術館、中國美術家協會、浙江省文化廳和中國美術學院共同聯合承辦, 展覽時間為5月1日至5月14日。

本次活動分為三個部分:“民族翰骨: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紀念大展”、“民族翰骨:潘天壽與文化自信——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紀念座談會”, 以及“潘天壽與文化自信:潘天壽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

潘天壽 魚鷹圖軸 144.5×165.3cm 1961年

潘天壽 欲雪圖軸 指墨 69×77.5cm 1954年

潘天壽是20世紀中國畫大師, 但他自己卻說:“我這一輩子是個教書匠, 畫畫只是副業。 ”近代以來,

中國畫在穩定發展了千百年後, 突然遭遇到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詰難和變革要求, 在教育方式、創作模式、觀念思想上面臨全方位的從傳統向現代的激越轉型。 在這一進程中, 潘天壽以其多方面的學術修養, 宏觀的把握、敏銳的洞察, 對中國畫的發展和中國畫的教學問題做出系統而深入的思考, 並付諸實踐, 為建立現代的、完整的、獨立的中國畫教學體系做出了不可抹滅的貢獻。 借此展覽前夕, 雅昌藝術網邀請潘天壽之子潘公凱, 來談他眼中的父親潘天壽。

潘公凱談父親潘天壽

潘公凱談父親潘天壽:畫畫只是他的副業

雅昌藝術網:潘公凱老師您好, 關於您的父親潘天壽, 您最想告訴外界的是什麼?

潘公凱:大家都知道潘天壽是20世紀重要的中國畫家, 其實對潘天壽自己來說, 畫家是他的副業, 他是一個真正的教育家, 一輩子都在做教育。 因為他自己說的很清楚:“我這一生是一個教書匠, 畫畫只是我的副業。 ”

所以他對中國的美術教育事業付出了畢生精力, 我認為他在20世紀藝術教育方面起到的作品比繪畫的價值還大。

他一直在忙著教書, 課很多, 沒有太多時間畫畫, 所以他的畫很少, 從目前市場上流通的潘天壽的作品中就能感受到, 他應該是20世紀中國畫家畫的數量最少的。

20世紀, 由於西方強勢文化對中國帶來巨大影響。 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 中國畫這樣一種非常傳統的畫種該如何適應這個時代的變革?如何進行現代轉型?這是一個非常困難也是非常深刻的文化問題, 而實際上潘天壽一生都在思考和解決這個問題。

1917年 潘天壽「浙江一師」時期作文《時勢造英雄論》手稿

雅昌藝術網:那麼在您看來,您的父親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藝術教育家?

潘公凱:他是一個非常有宏觀思考能力的人,也是一個非常嚴肅的文化人。他小時候讀私塾,打下了國學底子,少年時代就考上了杭州第一師範學校,是當時江南文科的最高學府。那裡集中了魯迅、夏丏尊、李叔同、經亨頤、劉大柏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是一個傳播西方現代文明的重要據點,我們現在把他們稱之為民族主義教育家,他們大多留學日本和歐洲,把西方最新的啟蒙思想和科學觀念都傳輸進來,主要課程包括哲學、電學、數學、化學等,所以潘天壽是受過正規新式學校教育的知識份子。

所以潘天壽的知識結果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傳統私塾帶給他的傳統文化根底,二是杭州第一師範學校帶給他的現代知識結構。所以,潘天壽是一個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都很發達的人,他畢業之後進入學校首先教的是數學。他受到經亨頤這一代人很重要的思想影響叫作“教育救國”,知識份子把教育救國當成是最為根本的救國方式。所以潘天壽畢業之後就到小學和中學讀書,後來到上海藝專,然後又跟人一起創辦新華藝專,再後來就到杭州的國立藝專,他從來沒有間斷過教書。

早教學過程中,潘天壽思考最多的就是中國美術教育怎麼走向現代。在上海期間,他已經在思考如何籌建中國畫專業的各種課程,他為此寫了《中國繪畫史》,至今已經快一百年了,依然是美術史教育的特別有意義的書。當然他不僅教畫畫,詩詞篆刻書法他都教,他還寫了《中國書法史》,只是在文革期間被毀,沒有留下來。

1926年 潘天壽所編《中國繪畫史》

雅昌藝術網:能否談一下潘天壽在20世紀對中國美術教育的主要貢獻?

潘公凱:20世紀20年代之後,無論是北平藝專還是南方的國立藝專、上海藝專,在學校的教學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都是從歐洲引進的,就像國立藝專是直接參照了巴黎高等美院的教學機制,這個是20世紀一個非常重要的美術教育方面的一個大進步和成果。只是有一個偏頗,那就是對於中國畫的忽視。就像杭州國立藝專最開始創辦之時是有國畫系的,但是好像一年之後就取消了,中國畫只是成為了一門課程,也就是學生們在學習素描、水分、油畫、雕塑的同時也會學一門國畫。這樣的背景之下,就使得中國畫這個專業成為教學輔助的內容,中國畫專業得不到延續和深入。潘天壽對此一直很焦慮中國畫的傳統會中斷。

抗戰時期,北平已轉和杭州藝專合併,內遷重慶。潘天壽開始當校長,在這個時期他把中國畫系正式建立起來,從那只有,中國畫系的課程就趨向完整,這對於20世紀的中國畫教學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只不過當時因為條件有限,主要講課的老師就是以潘天壽和李苦禪等兩三個老師為主。

20世紀40年代潘天壽(前排右三)國立藝專師生在重慶磐溪合影

20世紀50年代潘天壽與國畫系學生 攝于杭州景雲村寓所

在新中國建立以後,新的文藝政策之下,有一種論調是認為中國畫就是畫點兒花花草草、山山水水,好像不能直接表現工農兵的生活,覺得中國畫不能畫大畫,只是幾個朋友坐在一起自娛自樂的事情,他們認為中國畫遲早是要被淘汰的,西畫會代替中國畫。其實提出這種觀點的人也是為新中國的未來著想,只不過他們不太懂得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所以認為傳統沒用。

在這樣的背景下,潘天壽也是據理力爭。他覺得這不是他的個人問題,而是一個畫種的問題,是中國民族文化傳承的問題。正是要證明中國畫是有用的,是能夠為時代服務的,也要證明中國畫是能夠畫大畫的,所以他在五六十年代畫了很多大畫,其實都是為了捍衛中國畫的傳承問題和中國畫的獨立價值。從這個角度來說,他想的都不是個人,不想自己如何出名,也不想怎麼樣把畫畫的跟別人不一樣,他完全是從一個美術教育家、知識份子的角度在宏觀的思考問題,思考中國民族文化的前景和出路。

潘天壽(左二)于國立藝專書畫研究所二十五年度全體會員攝影

雅昌藝術網:20世紀中國美術必須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西方強勢文化的影響,像您所說的潘天壽在思考的也是中國畫的出路問題,能否具體談一下他的思考和思考之後的解決方法呢?

潘公凱:好在他和當時的美術界關於中國畫方面的爭論最後由省裡彙報到中央,毛主席做了一個決斷,毛主席的一句名言是國民黨都不取消中國畫,共產黨為什麼要取消中國畫?有了這句話之後,才給潘天壽解了套,從那之後,潘天壽又一次被任命為浙江美院的院長,文化部也開始重視中國民族文化傳統,也開始重視京劇,開始著手創建北京畫院和上海畫院,當時創辦這兩所畫院都是周總理親自關心的。

60年代初,潘天壽又意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學校裡雖然設立了國畫系,但是都以畫人物為主,在教學中,山水花鳥的出現只是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和襯托出現。那時候畫畫主要是畫工人或者老農民,老農民後面得有點兒山,腳邊上得有棵草,潘天壽認為這是一個挺大的問題:如果把山水和花鳥都變成背景,實際上它們是不能得到獨立發展的,也就無法形成獨立的學科。所以潘天壽當時就提出來要再中國畫系裡將人物、山水、花鳥三個專業要分開,他將這樣的提議寫好跟文化部談,幸虧有老先生的贊成,得以分科成功。

潘天壽1961年給花鳥班上課

在具體教學層面,潘天壽認為中國畫不能以西方素描為基礎,必須要以白描作為基礎,當然他不是說素描不能畫,而是在畫素描的過程中要把明暗儘量去掉。以蘇聯傳來的素描其實叫全因素素描,潘天壽認為這在中國畫的學習中是非常不合適的,因為全因素素描的明暗五調子都要畫的非常細,用精准的素描再現客觀物件。所以在人山花分科的過程中,他還改造了素描的畫法,所以直到目前中國現在各個院校中國畫系的素描都不是全因素素描,現在已經改成為叫結構素描或者叫線性素描,這跟白描比較好結合,也有利於發揮中國畫筆墨的長處。

所以潘天壽在20世紀中國畫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影響就是在機制上的建立,最大意義就是使山水和花鳥這兩個畫種有了接班人,正因為60年代的分科才讓80年代開始有了師資,我們如今的張立辰這一代老師們都是那個時候培養的,如果六十年代不培養這批老師,可能山水和花鳥畫就中斷了。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 潘天壽手書顧愷之研究鋼筆原稿 9.5×27cm

1963年 潘天壽率領中國書法家代表團赴日本訪問 後面背景遠處為日本富士山

在書法教育上也是一樣,潘天壽60年代代表中國書法界訪問日本,發現日本有大量的人在學書法,當他聽說日本學書法的人有60萬人他嚇了一跳,因為中國的五六十年代已經很少有人寫書法了,除了一些老人。他覺得書法史中國傳統特別重要的傳統,是傳統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所以他從日本回來以後跟文化部提出要再美術學院設立書法篆刻專業,獲得了同意但只能在北京和杭州兩所學校試點,所以杭州的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招收了第一批書法研究生,培養了第一撥少量的書法老師,這批人也都是當下書法界的元老。

這麼一路走來,潘天壽一輩子想的都是美術教育的問題。所以我想在這裡強調的就是潘天壽不是一個單一的畫家,他首先是一個美術教育家。

雅昌藝術網:無論是藝術教育、繪畫、書法、古詩詞,潘天壽其實更像一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如今再以紀念的方式重新觀看潘天壽,您覺得之於當下有哪些意義?

潘公凱:我覺得潘天壽這樣一種類型恰恰是21世紀所需要的一種藝術家的類型,中國傳統文化裡哪些最好的中國畫家其實都不僅僅是一個會畫兩筆劃的人,僅僅靠性情或者有點兒才氣還不足以成為一個大畫家,近代以來的畫家反倒不如古代的畫家來的全面,潘天壽則是20世紀的一個很好案例,將中國優秀的傳統繼承下來。

21世紀更是如此,一個畫家不能只靠畫幾筆,當知識的獲取越來越方便、越來越全面,你作為畫家應該首先把自己看成是一個文化人,我覺得潘天壽對我們是有啟示的。他是20世紀在中國向現代轉型的過程中,面臨著中西古今的矛盾衝突和變革的十字路口上,思考如何把傳統中國畫重新接序上並使它能夠走向未來,能夠具有宏觀思維能力思考這些問題的文化人。我想這也是如今文化部要紀念潘天壽的用意所在。

徐悲鴻先生也有這樣的特點,他們都能夠對整個格局進行宏觀思考,尤其是當我們不斷提倡對民族文化要有自信心的時候,潘天壽恰恰是在這方面觀點鮮明,他毫不隱晦自己的觀點,堅持自己,他認為中國繪畫史有世界性成就的,是有未來學價值的,他非常堅信,所以他一輩子這麼走過來從來沒有動搖過,要為捍衛中國畫的獨立性和獨特性而工作一生,這些我覺得是可以對我們年輕一代提供了一種啟示意義。

潘天壽 小龍湫下一角圖 中國畫 107.8×107.5cm 1963

潘天壽 青綠山水圖 中國畫 69×54cm 1962

潘天壽120周年紀念活動 重讀一位20世紀美術大家

本次紀念活動的重頭戲——“民族翰骨: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紀念大展”,將展出120余幅潘天壽代表作,及其手稿文獻等。大展從“高風峻骨”、“飲水生涯”、“一味霸悍”、“奇崛明豁”、“雁蕩山花”、“守常達變”六大板塊來梳理呈現潘天壽先生的代表巨作、手稿文獻和卓越的筆墨成就,將潘先生的畫作、畫論、詩詞編織為一體來詳述潘天壽先生在文化、藝術和教育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其中,“高風峻骨”展示潘天壽先生成熟期的代表性巨作,力求突出潘天壽先生藝術的最大特點——“風骨”;“飲水生涯”通過檔案、手稿等文獻,全面呈現潘天壽生平、教育貢獻和畫學思想;“一味霸悍”重點展現潘天壽作品的筆墨成就;“奇崛明豁”聚焦潘天壽在中國畫章法上的創造匠心;“雁蕩山花”從潘天壽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的雁蕩山寫生為切入口,展示潘天壽“傳統出新”創作之路的思想軌跡和實踐求索;“守常達變”展示潘天壽在藝術創造上的傳承和創新。

雁蕩花石圖卷

暮色勁松圖軸

展覽期間也將同期舉行“民族翰骨:潘天壽與文化自信——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紀念座談會”與“潘天壽與文化自信:潘天壽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座談會將於5月2日上午10時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屆時全國藝術界代表與潘天壽先生的家人將蒞臨會議現場。同日下午3時半與5月3日全天將在中國美術館七樓多功能廳舉辦“潘天壽與文化自信:潘天壽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

研討會從“文化自信”、“文化視野”、“藝術問題”、“現代美術教育”與“詩詞傳統”四個方面來對身處新舊激蕩與衝突時代潮流中潘天壽先生的一生進行多角度的闡述,對潘天壽先生的花鳥藝術繪畫在筆墨、章法、意境和格調諸多方面進行專業的評議。雅昌藝術網將會在現場為您帶來【視頻直播】。

潘天壽與文化自信:潘天壽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具體流程

第一場:國家圖式與民族氣象——潘天壽的文化自信

時間:5月2日 下午16:00——18:00

主持:范迪安,評議:高士明

主旨發言(每人20分鐘):一、范景中;二、陳振濂;三、嚴善錞

大會發言人(每人10分鐘):安遠遠、孫善春、楊振宇、李靜姬(德)、安雅蘭(美)

第二場:由“南北”而“東西”——潘天壽的文化視野

時間:5月3日 上午9:30——10:30

主持:邵大箴,評議:李軍

主旨發言(每人20分鐘):一、楊思梁;二、潘耀昌;三、尹吉男

大會發言人(每人10分鐘):孔令偉、尚輝、吳洪亮、洪再新(萬木春代)

第三場:筆墨、章法、意境、格調——潘天壽的藝術問題

時間:5月3日 上午10:45——12:30

主持:薛永年,評議:曹意強

主旨發言(每人20分鐘):一、童中燾;二、雷德侯(德);三、陳平;

大會發言人(每人10分鐘):吳山明、盧輔聖、洪惠鎮、尉曉榕、鄭工、杭春曉

第四場:兩峰挺立,傳統出新——潘天壽與中國現代美術教育

時間:5月3日 下午13:30——15:15

主持:王贊,評議:朱青生

主旨發言(每人20分鐘):一、殷雙喜;二、陳永怡;三、沈揆一

大會發言人(每人10分鐘):張立辰、徐建融、唐勇力、于洋、韓璐、裔萼、王平

第五場:氣可撼天地——潘天壽與中國詩詞傳統

時間:5月3日 下午15:30——17:30

主持:寒碧,評議:龔鵬程

主旨發言(每人20分鐘):一、袁行霈;二、鐘振振;三、江弱水

大會發言人(每人10分鐘):歐陽光、詹福瑞、楊慶存、趙維江、王翼奇、尚佐文、盧炘

潘公凱教授致答謝辭5月3日晚18:00——18:30

潘天壽 雁蕩山花圖 中國畫 122×121cm 1963

潘天壽 晴巒積翠圖軸 156.5×61.5cm 1961年

潘天壽 碧桃楊柳圖 1962年 設色 177.5×48CM

松梅群鴿圖卷

雨霽圖卷

潘天壽舊照:

1965年潘天壽在杭州景雲村寓所止止室作畫

1964年潘天壽在杭州華僑飯店作大畫

1929年林風眠與潘天壽等人隨團赴日考察美術教育,考察中走訪了東京美術專門學校、帝國繪畫館、博物館等機構,瞭解日本藝術教育情況

20世紀30年代 潘天壽與國立藝專師生在超山合影

20世紀30年代初潘天壽(後排左一)與林風眠、李超士、李苦禪等國立藝專師生

1938年 潘天壽(前排右二)與學生攝于沅陵國立藝專大門

20世紀40年代潘天壽詩稿墨蹟原件 17.6×26.7cm

20世紀50年代 潘天壽手稿《閻立本的家世及生平概略》

1958年5月 潘天壽在杭州接受蘇聯藝術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1959年 潘天壽院長在大會上講話

1960年 潘天壽書稿

1962年潘天壽于黃山

1962年 潘天壽與吳茀之在黃山合影

潘天壽為學生示範指墨畫

編輯:張麗敏

1917年 潘天壽「浙江一師」時期作文《時勢造英雄論》手稿

雅昌藝術網:那麼在您看來,您的父親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藝術教育家?

潘公凱:他是一個非常有宏觀思考能力的人,也是一個非常嚴肅的文化人。他小時候讀私塾,打下了國學底子,少年時代就考上了杭州第一師範學校,是當時江南文科的最高學府。那裡集中了魯迅、夏丏尊、李叔同、經亨頤、劉大柏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是一個傳播西方現代文明的重要據點,我們現在把他們稱之為民族主義教育家,他們大多留學日本和歐洲,把西方最新的啟蒙思想和科學觀念都傳輸進來,主要課程包括哲學、電學、數學、化學等,所以潘天壽是受過正規新式學校教育的知識份子。

所以潘天壽的知識結果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傳統私塾帶給他的傳統文化根底,二是杭州第一師範學校帶給他的現代知識結構。所以,潘天壽是一個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都很發達的人,他畢業之後進入學校首先教的是數學。他受到經亨頤這一代人很重要的思想影響叫作“教育救國”,知識份子把教育救國當成是最為根本的救國方式。所以潘天壽畢業之後就到小學和中學讀書,後來到上海藝專,然後又跟人一起創辦新華藝專,再後來就到杭州的國立藝專,他從來沒有間斷過教書。

早教學過程中,潘天壽思考最多的就是中國美術教育怎麼走向現代。在上海期間,他已經在思考如何籌建中國畫專業的各種課程,他為此寫了《中國繪畫史》,至今已經快一百年了,依然是美術史教育的特別有意義的書。當然他不僅教畫畫,詩詞篆刻書法他都教,他還寫了《中國書法史》,只是在文革期間被毀,沒有留下來。

1926年 潘天壽所編《中國繪畫史》

雅昌藝術網:能否談一下潘天壽在20世紀對中國美術教育的主要貢獻?

潘公凱:20世紀20年代之後,無論是北平藝專還是南方的國立藝專、上海藝專,在學校的教學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都是從歐洲引進的,就像國立藝專是直接參照了巴黎高等美院的教學機制,這個是20世紀一個非常重要的美術教育方面的一個大進步和成果。只是有一個偏頗,那就是對於中國畫的忽視。就像杭州國立藝專最開始創辦之時是有國畫系的,但是好像一年之後就取消了,中國畫只是成為了一門課程,也就是學生們在學習素描、水分、油畫、雕塑的同時也會學一門國畫。這樣的背景之下,就使得中國畫這個專業成為教學輔助的內容,中國畫專業得不到延續和深入。潘天壽對此一直很焦慮中國畫的傳統會中斷。

抗戰時期,北平已轉和杭州藝專合併,內遷重慶。潘天壽開始當校長,在這個時期他把中國畫系正式建立起來,從那只有,中國畫系的課程就趨向完整,這對於20世紀的中國畫教學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只不過當時因為條件有限,主要講課的老師就是以潘天壽和李苦禪等兩三個老師為主。

20世紀40年代潘天壽(前排右三)國立藝專師生在重慶磐溪合影

20世紀50年代潘天壽與國畫系學生 攝于杭州景雲村寓所

在新中國建立以後,新的文藝政策之下,有一種論調是認為中國畫就是畫點兒花花草草、山山水水,好像不能直接表現工農兵的生活,覺得中國畫不能畫大畫,只是幾個朋友坐在一起自娛自樂的事情,他們認為中國畫遲早是要被淘汰的,西畫會代替中國畫。其實提出這種觀點的人也是為新中國的未來著想,只不過他們不太懂得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所以認為傳統沒用。

在這樣的背景下,潘天壽也是據理力爭。他覺得這不是他的個人問題,而是一個畫種的問題,是中國民族文化傳承的問題。正是要證明中國畫是有用的,是能夠為時代服務的,也要證明中國畫是能夠畫大畫的,所以他在五六十年代畫了很多大畫,其實都是為了捍衛中國畫的傳承問題和中國畫的獨立價值。從這個角度來說,他想的都不是個人,不想自己如何出名,也不想怎麼樣把畫畫的跟別人不一樣,他完全是從一個美術教育家、知識份子的角度在宏觀的思考問題,思考中國民族文化的前景和出路。

潘天壽(左二)于國立藝專書畫研究所二十五年度全體會員攝影

雅昌藝術網:20世紀中國美術必須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西方強勢文化的影響,像您所說的潘天壽在思考的也是中國畫的出路問題,能否具體談一下他的思考和思考之後的解決方法呢?

潘公凱:好在他和當時的美術界關於中國畫方面的爭論最後由省裡彙報到中央,毛主席做了一個決斷,毛主席的一句名言是國民黨都不取消中國畫,共產黨為什麼要取消中國畫?有了這句話之後,才給潘天壽解了套,從那之後,潘天壽又一次被任命為浙江美院的院長,文化部也開始重視中國民族文化傳統,也開始重視京劇,開始著手創建北京畫院和上海畫院,當時創辦這兩所畫院都是周總理親自關心的。

60年代初,潘天壽又意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學校裡雖然設立了國畫系,但是都以畫人物為主,在教學中,山水花鳥的出現只是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和襯托出現。那時候畫畫主要是畫工人或者老農民,老農民後面得有點兒山,腳邊上得有棵草,潘天壽認為這是一個挺大的問題:如果把山水和花鳥都變成背景,實際上它們是不能得到獨立發展的,也就無法形成獨立的學科。所以潘天壽當時就提出來要再中國畫系裡將人物、山水、花鳥三個專業要分開,他將這樣的提議寫好跟文化部談,幸虧有老先生的贊成,得以分科成功。

潘天壽1961年給花鳥班上課

在具體教學層面,潘天壽認為中國畫不能以西方素描為基礎,必須要以白描作為基礎,當然他不是說素描不能畫,而是在畫素描的過程中要把明暗儘量去掉。以蘇聯傳來的素描其實叫全因素素描,潘天壽認為這在中國畫的學習中是非常不合適的,因為全因素素描的明暗五調子都要畫的非常細,用精准的素描再現客觀物件。所以在人山花分科的過程中,他還改造了素描的畫法,所以直到目前中國現在各個院校中國畫系的素描都不是全因素素描,現在已經改成為叫結構素描或者叫線性素描,這跟白描比較好結合,也有利於發揮中國畫筆墨的長處。

所以潘天壽在20世紀中國畫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影響就是在機制上的建立,最大意義就是使山水和花鳥這兩個畫種有了接班人,正因為60年代的分科才讓80年代開始有了師資,我們如今的張立辰這一代老師們都是那個時候培養的,如果六十年代不培養這批老師,可能山水和花鳥畫就中斷了。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 潘天壽手書顧愷之研究鋼筆原稿 9.5×27cm

1963年 潘天壽率領中國書法家代表團赴日本訪問 後面背景遠處為日本富士山

在書法教育上也是一樣,潘天壽60年代代表中國書法界訪問日本,發現日本有大量的人在學書法,當他聽說日本學書法的人有60萬人他嚇了一跳,因為中國的五六十年代已經很少有人寫書法了,除了一些老人。他覺得書法史中國傳統特別重要的傳統,是傳統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所以他從日本回來以後跟文化部提出要再美術學院設立書法篆刻專業,獲得了同意但只能在北京和杭州兩所學校試點,所以杭州的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招收了第一批書法研究生,培養了第一撥少量的書法老師,這批人也都是當下書法界的元老。

這麼一路走來,潘天壽一輩子想的都是美術教育的問題。所以我想在這裡強調的就是潘天壽不是一個單一的畫家,他首先是一個美術教育家。

雅昌藝術網:無論是藝術教育、繪畫、書法、古詩詞,潘天壽其實更像一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如今再以紀念的方式重新觀看潘天壽,您覺得之於當下有哪些意義?

潘公凱:我覺得潘天壽這樣一種類型恰恰是21世紀所需要的一種藝術家的類型,中國傳統文化裡哪些最好的中國畫家其實都不僅僅是一個會畫兩筆劃的人,僅僅靠性情或者有點兒才氣還不足以成為一個大畫家,近代以來的畫家反倒不如古代的畫家來的全面,潘天壽則是20世紀的一個很好案例,將中國優秀的傳統繼承下來。

21世紀更是如此,一個畫家不能只靠畫幾筆,當知識的獲取越來越方便、越來越全面,你作為畫家應該首先把自己看成是一個文化人,我覺得潘天壽對我們是有啟示的。他是20世紀在中國向現代轉型的過程中,面臨著中西古今的矛盾衝突和變革的十字路口上,思考如何把傳統中國畫重新接序上並使它能夠走向未來,能夠具有宏觀思維能力思考這些問題的文化人。我想這也是如今文化部要紀念潘天壽的用意所在。

徐悲鴻先生也有這樣的特點,他們都能夠對整個格局進行宏觀思考,尤其是當我們不斷提倡對民族文化要有自信心的時候,潘天壽恰恰是在這方面觀點鮮明,他毫不隱晦自己的觀點,堅持自己,他認為中國繪畫史有世界性成就的,是有未來學價值的,他非常堅信,所以他一輩子這麼走過來從來沒有動搖過,要為捍衛中國畫的獨立性和獨特性而工作一生,這些我覺得是可以對我們年輕一代提供了一種啟示意義。

潘天壽 小龍湫下一角圖 中國畫 107.8×107.5cm 1963

潘天壽 青綠山水圖 中國畫 69×54cm 1962

潘天壽120周年紀念活動 重讀一位20世紀美術大家

本次紀念活動的重頭戲——“民族翰骨: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紀念大展”,將展出120余幅潘天壽代表作,及其手稿文獻等。大展從“高風峻骨”、“飲水生涯”、“一味霸悍”、“奇崛明豁”、“雁蕩山花”、“守常達變”六大板塊來梳理呈現潘天壽先生的代表巨作、手稿文獻和卓越的筆墨成就,將潘先生的畫作、畫論、詩詞編織為一體來詳述潘天壽先生在文化、藝術和教育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其中,“高風峻骨”展示潘天壽先生成熟期的代表性巨作,力求突出潘天壽先生藝術的最大特點——“風骨”;“飲水生涯”通過檔案、手稿等文獻,全面呈現潘天壽生平、教育貢獻和畫學思想;“一味霸悍”重點展現潘天壽作品的筆墨成就;“奇崛明豁”聚焦潘天壽在中國畫章法上的創造匠心;“雁蕩山花”從潘天壽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的雁蕩山寫生為切入口,展示潘天壽“傳統出新”創作之路的思想軌跡和實踐求索;“守常達變”展示潘天壽在藝術創造上的傳承和創新。

雁蕩花石圖卷

暮色勁松圖軸

展覽期間也將同期舉行“民族翰骨:潘天壽與文化自信——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紀念座談會”與“潘天壽與文化自信:潘天壽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座談會將於5月2日上午10時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屆時全國藝術界代表與潘天壽先生的家人將蒞臨會議現場。同日下午3時半與5月3日全天將在中國美術館七樓多功能廳舉辦“潘天壽與文化自信:潘天壽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

研討會從“文化自信”、“文化視野”、“藝術問題”、“現代美術教育”與“詩詞傳統”四個方面來對身處新舊激蕩與衝突時代潮流中潘天壽先生的一生進行多角度的闡述,對潘天壽先生的花鳥藝術繪畫在筆墨、章法、意境和格調諸多方面進行專業的評議。雅昌藝術網將會在現場為您帶來【視頻直播】。

潘天壽與文化自信:潘天壽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具體流程

第一場:國家圖式與民族氣象——潘天壽的文化自信

時間:5月2日 下午16:00——18:00

主持:范迪安,評議:高士明

主旨發言(每人20分鐘):一、范景中;二、陳振濂;三、嚴善錞

大會發言人(每人10分鐘):安遠遠、孫善春、楊振宇、李靜姬(德)、安雅蘭(美)

第二場:由“南北”而“東西”——潘天壽的文化視野

時間:5月3日 上午9:30——10:30

主持:邵大箴,評議:李軍

主旨發言(每人20分鐘):一、楊思梁;二、潘耀昌;三、尹吉男

大會發言人(每人10分鐘):孔令偉、尚輝、吳洪亮、洪再新(萬木春代)

第三場:筆墨、章法、意境、格調——潘天壽的藝術問題

時間:5月3日 上午10:45——12:30

主持:薛永年,評議:曹意強

主旨發言(每人20分鐘):一、童中燾;二、雷德侯(德);三、陳平;

大會發言人(每人10分鐘):吳山明、盧輔聖、洪惠鎮、尉曉榕、鄭工、杭春曉

第四場:兩峰挺立,傳統出新——潘天壽與中國現代美術教育

時間:5月3日 下午13:30——15:15

主持:王贊,評議:朱青生

主旨發言(每人20分鐘):一、殷雙喜;二、陳永怡;三、沈揆一

大會發言人(每人10分鐘):張立辰、徐建融、唐勇力、于洋、韓璐、裔萼、王平

第五場:氣可撼天地——潘天壽與中國詩詞傳統

時間:5月3日 下午15:30——17:30

主持:寒碧,評議:龔鵬程

主旨發言(每人20分鐘):一、袁行霈;二、鐘振振;三、江弱水

大會發言人(每人10分鐘):歐陽光、詹福瑞、楊慶存、趙維江、王翼奇、尚佐文、盧炘

潘公凱教授致答謝辭5月3日晚18:00——18:30

潘天壽 雁蕩山花圖 中國畫 122×121cm 1963

潘天壽 晴巒積翠圖軸 156.5×61.5cm 1961年

潘天壽 碧桃楊柳圖 1962年 設色 177.5×48CM

松梅群鴿圖卷

雨霽圖卷

潘天壽舊照:

1965年潘天壽在杭州景雲村寓所止止室作畫

1964年潘天壽在杭州華僑飯店作大畫

1929年林風眠與潘天壽等人隨團赴日考察美術教育,考察中走訪了東京美術專門學校、帝國繪畫館、博物館等機構,瞭解日本藝術教育情況

20世紀30年代 潘天壽與國立藝專師生在超山合影

20世紀30年代初潘天壽(後排左一)與林風眠、李超士、李苦禪等國立藝專師生

1938年 潘天壽(前排右二)與學生攝于沅陵國立藝專大門

20世紀40年代潘天壽詩稿墨蹟原件 17.6×26.7cm

20世紀50年代 潘天壽手稿《閻立本的家世及生平概略》

1958年5月 潘天壽在杭州接受蘇聯藝術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1959年 潘天壽院長在大會上講話

1960年 潘天壽書稿

1962年潘天壽于黃山

1962年 潘天壽與吳茀之在黃山合影

潘天壽為學生示範指墨畫

編輯:張麗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