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應推動《中國製造2025》規劃邁向深入

熱點聚焦

本報記者 張一鳴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 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 首次明確把發展“智慧製造”作為主攻方向。 全國兩會期間, 人大代表們紛紛將目光聚焦在如何實施製造強國戰略上, 他們認為, 要繼續推動《中國製造2015》規劃邁向深入, 並採取切實有效措施, 破解當下製造業發展面臨的難題。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太科技集團第五研究院載人空間站工程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獨家採訪時指出, 國際製造業正面臨升級換代, 國家之間製造業的競爭非常激烈,

中國出臺《中國製造2025》, 通過技術的進步促使製造產品的升級, 對於中國的意義很大。

2016年5月 《中國製造2025》發佈後, 各地都確定製造強省、強區、強市的發展方向, 製造業企業加快推進轉型升級。 全國人大代表何建忠提出, 從國內發展看, 製造業運行保持總體平穩, 下行壓力仍然較大。 製造業成本持續攀升、資源環境約束強化、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兩化融合深度不夠、產業結構不合理等深層次問題尚未根本改觀。 特別是, 製造業結構性供需失衡問題突出,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十分繁重。

張柏楠強調, 《中國製造2025》給予了製造業足夠的重視, 還要重視中國設計, 通過中國設計來強化製造業的品牌, 要注意到智慧製造除“制”還有一個“智”。

在出臺保護智慧財產權的政策、鼓勵科技人員創新之外, 還要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和使用一些工具手段。 他說, 目前中國的製造業已經到了中端, 但是核心要用到的一些器件、材料還是需要進口。 中國製造業水準從技術上看與國際先進水準存在差距, 比如一些關鍵的頂尖材料, 包括晶片、大規模集成等。

機器人被譽為 “製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 其研發、製造和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科技創新與高端製造水準的重要標誌。 “十三五”規劃和《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 均將工業機器人產業作為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加快製造強國建設的重要發展領域。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理工大學教授吳曉蓓提交的一份加快發展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產業推進製造強國建設的建議中稱,

應遵循客觀發展規律, 既要看到工業機器人產業的廣闊空間, 又要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 合理規劃產業發展方向和重點突破領域, 逐步形成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龍頭企業和配套產業, 打造拳頭產品, 提升科技創新和高端製造發展水準。 首先, 要明確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思路、目標、重點和具體措施。 優化產業佈局, 分層次引導各地工業機器人產業沿產業鏈差異化、互補化發展。 其次, 要突破工業機器人核心技術、集聚優勢力量開展核心技術、關鍵器件和高端工業機器人的研發。 依託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 利用市場手段整合創新資源, 加強關鍵技術研發。
加快融入資訊網路技術, 更加關注資訊技術在機器人領域的深度融合。 引導國產工業機器人企業圍繞優勢製造領域的技術積澱等方面下功夫。

張柏楠認為, 大企業集團的智慧製造能夠得到國家的支援, 主要是針對大規模生產投入的、比較大的項目。 其實鼓勵製造業的發展, 一方面關注大企業, 另一方面也要關注中小企業, 比如圓珠筆芯、機器人等。

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 近年來在政策支持和市場推動下, 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迅速, 市場規模繼續保持世界第一。 而世界各主要國家圍繞製造業發展制高點的爭奪日益激烈, “中國製造”面臨的外部挑戰更趨複雜嚴峻。 國際金融危機後, 發達國家圍繞重振製造業出臺了大批規劃政策,

謀求通過標準和生態體系的掌控, 全面主導未來的發展格局, 已取得不小進展。 新興國家工業化進程加快, 積極參與全球製造業再分工, 東南亞、南亞、南美乃至部分非洲國家, 正憑藉著更加低廉的勞動和要素成本, 積極承接中低端產業轉移。

張柏楠指出, 各國在制定製造業的相關政策和戰略時應該結合自己的國情, 比如德國的智慧製造是為了打通製造流通的流程, 更好地協同, 利用互聯網技術。 中國需要解決的問題更多一些, 要著力於提升製造業能力不足的問題。

何建忠建議, 中國要採取多種措施大力推進實施製造業興國戰略, 包括高規格召開製造強國大會。 對落實 《中國製造2025》再動員、再部署, 推動社會轉變觀念,凝聚廣泛共識,彙聚更多力量建設製造強國;高品質服務企業發展。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進一步完善配套政策體系,制定實施更加精准的產業政策,積極有效調節市場失靈,更好地支援企業、服務創業,讓市場主體不斷迸發新的活力;高標準提升製造業發展環境。落實企業投資主體地位,在要素彙聚、平臺支撐、降低成本等方面,再制定一批針對性強的政策措施,提升製造業競爭力,以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促進製造強國戰略的深入實施;充分發揮財政專項“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統籌整合相關專項資金,加大對企業創新、提質增效等方面的支援力度。

推動社會轉變觀念,凝聚廣泛共識,彙聚更多力量建設製造強國;高品質服務企業發展。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進一步完善配套政策體系,制定實施更加精准的產業政策,積極有效調節市場失靈,更好地支援企業、服務創業,讓市場主體不斷迸發新的活力;高標準提升製造業發展環境。落實企業投資主體地位,在要素彙聚、平臺支撐、降低成本等方面,再制定一批針對性強的政策措施,提升製造業競爭力,以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促進製造強國戰略的深入實施;充分發揮財政專項“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統籌整合相關專項資金,加大對企業創新、提質增效等方面的支援力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