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張紹城:我想用作品來糾正問題

■采寫:收藏週刊記者 李世雲 梁志欽

自從去年張紹城一篇《嶺南花鳥畫,誰能扛大旗》的文章引起圈內轟動之後,有關嶺南畫壇的各種繪畫題材探索話題,便此起彼伏。 近日,張紹城再次接受收藏週刊記者採訪,談及嶺南畫壇目前的繪畫問題時,他直言:“要用作品糾正別人的問題。 光看出問題沒有說服力,必須得自己拿出作品來證明。 ”

收藏週刊:最近在探索哪些藝術問題?

張紹城:我最近在研究如何才能把字寫好。 寫字的本質是線條,線條要毛糙,不能光滑。 一筆下去四邊毛糙,那叫老辣。

收藏週刊:繪畫方面,您還在探索什麼嗎?

張紹城:轉型,但我需要時間,一張畫不需要畫太長時間,但要有中國畫的味道。 目前的中國畫壇有什麼問題?很多人都能看出癥結所在。 但如何糾正?就需要用作品說話。 要用作品糾正別人的問題。 光看出問題沒有說服力,必須得自己拿出作品來證明。

收藏週刊:目前中國畫創作有什麼問題?

張紹城:梁照堂前幾年就發現了,中國畫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沒有古意,我認同。 趙孟頫就曾說:“作畫貴有古意。 若無古意,雖工無益。 ”

收藏週刊:當下畫家有沒有入您法眼的?

張紹城:非常少,主要是到不到位的問題。 繪畫由兩方面標準組成,一方面是繪畫標準,另一方面是中國畫標準。 要創作出有說服力的作品,必須包含這兩方面。

但是何為古意?這是個很要命的問題。 並非在山水畫裡添幾個古人就叫古意,這是非常表面的。 我認為還是底蘊問題,包括畫家本人的文學修養、中國文化的修養以及畫家本人的氣質,這是個複雜的問題,所以,讀書比畫畫重要。 陸儼少就意識到這個問題,他說自己讀書占時間的四成,寫字占三成,畫畫占三成。

收藏週刊:您目前的時間怎麼分配?

張紹城:我現在也是如此,畫畫一個小時,其他時間基本不畫畫,而是用來看書或者思考。

收藏週刊:您現在看什麼書?

張紹城:最近看古代畫論。 趙孟頫一些畫論,我可以整段背下來。 我現在再回頭看古代的中國,可以說是一種“否定之否定”的方法。 從徐悲鴻那一輩人提倡中西結合,對古代採取了批判態度,客觀上造成一些畫家直到現在,對古代研究得遠遠不夠,甚至是帶有成見的一種研究,這樣不行。

我們現在的困境是,普遍畫家受客觀物件的局限非常嚴重。 我們畫鳥就像鳥,畫樹就像樹,有明暗,有立體感。 這不叫近古,而叫遠古。 一筆下去,不是為了表現物件,是為了那一劃的筆墨,書法也一樣,並非寫出來要交代文字,是交代這條線美不美。 因為表現物件沒有多大價值,畫一朵牡丹,畫得再像,都沒有價值,最高級的牡丹,應該是由最高級的、有水準的線組成的牡丹。

比如蘇東坡有一幅畫,他畫中畫一塊枯木,其實,他畫的並非枯木本身,而是他的人格。 他不是真正要表現木頭,那怪樹一棵,沒什麼美感,那恰好就是說明,蘇東坡想借這樣的一棵樹來表明自己“並不需要討好任何人”的立場,所謂“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

這是一種境界。

收藏週刊:在繪畫上,您有野心嗎?

張紹城:我就是想通過自己的實踐,來糾正別人的問題。 但我需要時間,起碼要兩年的時間,我要拿出100張自己認為可以的作品來跟大家交流。

比如陸儼少跟關山月比,從傳統筆墨來看,陸儼少可能要到位一些。 但陸儼少的主要作品,尤其是代表作的畫面形象、構圖卻不如關山月。 但陸儼少他們都強調外柔內剛。 那種力度是含蓄的,反對表面有力的線條,這個觀點上,我們一些前輩注意得不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