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期貨那些事兒》第三十七章:全球化的兩個階段

作者:李黨柱

我們經濟觀察欄目轉載了一篇鄭古今的《全球化的兩個階段》:

全球化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前半段是美國化, 目前還處在這個階段,

後半段是中國化, 未來將進入這個階段。

911加上次貸危機, 使得美國化的魅力頓然失色, 並且全球都走上美國化, 資源也難以為繼, 美國化使得資源價格在過去十年大漲3倍, 各國的國債總額不斷膨脹, 主權債務危機已逐步蔓延看來。

在全球化的前半段, 美國主要表現在民主化、科技化、金融化, 這三化把世界距離拉近了, 民智開啟了, 金融動盪也多了, 有利有弊, 但總體而言, 全世界的全球化是處在加速階段, 直到主權債務危機爆發, 各國對於過去的全球化才正式進入反思階段。 換句話說, 全球的美國化已造成全球經濟發展的不可持續性, 為了全球失衡的矯正, 貿易戰正開始逐步加溫, 這一切的一切, 顯示全球美國化是一條走不通的路。

當美國化的模式不可為繼時, 另一個巨大的機會正在逐步明朗化:全球中國化。

對於全球中國化許多人目前並不認同, 但隨著時間的向後發展, 認同的人會愈來愈多。 “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的最高信仰, 文化與自然合一則是中國文化的終極理想。 人類對儒家“天人合一”這一最高命題專一玩味後必將最終徹悟而感到快慰, 終將對中國文化抱有最終信念。 問題是如果中國不做好準備, 縱使這是一個歷史的偉大機遇, 也會把握得不好, 歷史的機遇往往是一縱即逝, 再回頭已是百年身。

在歷史上, 我們一再看到這樣的景象, 中國因擁有最廣袤的內需市場和喜樂世俗消費的民眾, 經濟的復蘇從來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

早在20世紀30年代, 歷史學家傅斯年就給出過一個經濟興衰週期說, 根據他的觀察, 中國只要有70年穩定期, 必定重獲大繁榮, 從秦末大亂到“文景之治”, 從隋文帝統一到唐太宗的“貞觀之治”, 從宋太祖結束五代十國到范仲淹一代的中興, 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 期間均不過兩三代人。 在他看來, 中國若無戰亂, 十年可恢復, 三十年可振興, 五十年到七十年必成盛世。 在這樣的史觀下, 1978年之後中國經濟復蘇、加入全球化的陣營以後, 綜合國力進展很快, 目前已是世界第二, 到了2030年, 如沒有重大變化, 綜合國力可能排名第一, 中國經濟總量超過美國而再度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似是週期重演, 乃必然發生的大概率事件,
世界就開始進入全球化的後半段。 也許很多人認為不會這麼快, 但也不會拖太久, 中國第三次的漢唐盛世必將來臨。

經過未來十幾年的反思, 大家將會發覺中國化是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目前中國正走在正確的方向上——科學發展觀, 只有中國實施科學發展觀, 全球問題仍然解決不了, 只有全球都進入科學發展觀, 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才能持續下去。

在中國化的過程中, 資源創新與文化包容力的創新將是中國對未來全球的主要貢獻, 這兩大創新將是人類共同和諧發展的關鍵。 當然在這方面中國僅是出於剛起步的階段, 很多人還抱著懷疑的態度, 但假以時日, 中國經濟轉型成功, 全世界都會刮目相看。 模仿者就會越來越多, 中國化自然就不脛而走。

在很多人看來, 中國經濟最不可思議的三個部分, 就是龐大的國有經濟體系、土地國有化以及政府對民間金融業的全面壓制。 此三項為未來經濟改革的主要戰場, 已是政經界的共識, 不過, 在策略選擇上存在嚴重分歧。

未來國有企業改革的主題不可能是“如何消滅”,而是如何管理及分享其利益所得,改革的任務可以被分解為三個方面:第一,“政、黨、企三分開”,改變現有的國資委與黨的組織部雙重直接管理的模式,政府以出資人的身份行使權職,將企業決策、經營權還給董事會和管理層;第二,“全民企業全民分享”,將大部分國有企業的資本注入社保基金池,以轉移支付的方式使之成為全社會的福利;第三,改變一百多家中央企業的權益分配模式,地方政府通過稅收留成和利潤分享的方式參與利益分配,同時將這部分所得定向投入於社會保障和公共設施的建設及維持。

土地改革的主題不可能是“立即私有化”,而是分成幾個層面的任務:第一,在充分宣導和對企業大幅度減稅的前提下,施行房產稅政策,讓地方政府既能從土地中持續受益,而又不再依賴一次性的拍賣出讓;第二,成立中央、省兩級“土地銀行”,將日後的所有土地出讓收入注入其中,進行資產化經營,所得用於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第三,以農用山林地為突破口,小步、循序地進行土地所有制改革的試驗。

在金融改革方面,中國政府對金融業進行國營化管制是國民黨人的發明,自1935年法幣改革之後,國營資本就全面“接管”了銀行業,國民黨在臺灣仍然維持這一政策,到1987年開放黨禁、報禁前後,公營資本在臺灣銀行業中的比例仍高達79.9%,後來由管制而開放,歷經兩次“金改”,終於將金融業還給了民間。因此,金融業開放是市場自由化的最關鍵性戰役。自1993年之後,中國的民間金融活動一直遭到打壓,而國有銀行無論在經濟成長期還是在蕭條期都能夠利用政策手段獲得驚人的暴利,民間對之的不滿,在2011年的東陽吳英案中可見一斑。千開放,萬開放,不如讓民間辦銀行,已成非常響亮的呼聲。以後,中央政府將選擇一些地區開展金融創新試點,試圖在離岸中心建設、人民幣國際化、利率市場化等領域有所突破,這些改革仍然體現出中央放權、地方主導、民間參與的中國式改革特徵。隨著金融管制的壁壘被次第打破,民營銀行在中國經濟舞臺上的再度歸來應是可以期待的。

資源創新主要表現在新能源與新材料上面,當然也包括生物科技的創新。文化創新主要表現在社會和諧上面,讓人民福利與主權債務維持一個良好的均衡,而不像歐、美、日的主權債務處在不可持續的危險邊緣。如果中國在生態環保與節能加大力度,與環境的和諧將大為提高。

尤其在文化的包容力方面,東方比西方強了許多,但因為未能主導世局,所以看不出它的功效。西方文化缺乏包容力是世局動盪的主因,如果全球換個領導,那麼世界真正的長期和平就為期不遠了。

中國化的自然進程是歷史未來的潮流,但最好做好完善的規劃與準備。

舉個例子來說,把握歷史的偉大機遇是相當困難的。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入主關內以後,把遊牧文化蛻變成農業文化,奠立二百多年的基礎。但這個階段正是西方工業革命的起步階段,如果康熙皇帝正確認知世界潮流,加上他對西方數學的高深造詣,是可以同時完成三級跳的歷史大突破,超越同時代的彼得大帝與路易十四。結果這個歷史大突破一直等到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才開始,一回頭已差二百多年。歷史的巨大機會往往一縱即逝,把握很困難,其中文化的革新最為困難。因此,把握歷史的偉大機遇,要把文化、政治、經濟、軍事、科技、金融做一個完整的配套,在配套中找到一個突破性缺口,作為入手點,才不至於眼高手低。

如果全球化的下半段是中國化,那麼中國就要進入全面創新的階段,包括文化創新的和諧社會,政治經濟創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科技創新的外太空制空權,金融創新的新貨幣思想。和諧社會取代西方的掠奪性思想,社會主義取代西方自利的個人主義,外太空制空權徹底遏制大規模戰爭的爆發,新貨幣思想重新建立新的金融秩序,以上這些工作中國都已在逐步推進中,但不能個別發展,要做整體的規劃,彼此互相呼應,產生相乘而非相加效果,如此一來,對於未來的人類危機才能應付裕如,成竹在胸。

未來的人類危機包括資源的短缺、美元的崩潰、科技升級的瓶頸、金融危機的不斷出現、主權債務的政府破產、氣候問題與環保問題,以上這些問題都不是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牽一發動全身的全球問題。西方以自利為出發點的哲學思想要解決以上問題只能以鄰為壑,讓問題更加嚴重,只有中國的和諧思想,才能同時做到自利利他的兼顧性共同發展,做到包容性的發展,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思想正要面臨考驗,正要發出萬丈光芒,引導全球化走入中國化,這是未來必然的大趨勢。

未來十年是全球美國化轉入全球中國化的關鍵時刻,中美的戰略博弈將逐步進入高潮,預期之外的挑戰會特別多,如果每個挑戰都獨立應對將十分吃力,如果做一個全球大戰略的全盤規劃,把文化、政治、經濟、軍事、科技、金融的各種挑戰做一個全方位的深入探討,把彼此的關聯度建立起來,應付中美戰略博弈將事半功倍,將輕鬆許多並且效益也更大。美國一向要算計老二,蘇聯、日本、歐盟都是前車之鑒,中國只有像美國一樣有一個完整的全球大戰略,才能迎接美國的挑戰,否則笑到最後的仍然是美國。如何在鬥而不破的前提下,完成世界權力的大轉移,這是中國巨大的挑戰,歷史的機遇告訴我們,目前正是千古良機,和諧拯救地球是這一代中國人的偉大使命!

我們要早日覺察到也許大亂將至,有擔當的國人當以全球為己任,多讀史書,流覽輿地圖冊,鑽研兵法,以備來日大用。常言說時勢造英雄,正因為禍亂併發,乃英雄崛起之時。我們要暗暗下定決心,今生一定要把握住大好的歷史機遇、功成名就,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讓史官將自己的業績記在青史上,激勵後世中國人。我國人中有志者曾一起讀聖賢之書,講經世之學,所為何事?豈不正是為今日拯地球黎民於水火之中,挽狂瀾於既倒之時!

雖然,我們亦知,世界風雲變幻,今日辦事,千難萬難。但正是要我們中國人辦大事的時候,為何如此瞻前顧後、疑慮重重呢?世無艱難,何來人傑?國人啊國人,平素漫自矜許,當時機來到之時,卻畏葸不前,害怕困難,這不是懦弱無能嗎?切記我們的古人說得好:世無艱難,何來人傑?

在策略選擇上存在嚴重分歧。

未來國有企業改革的主題不可能是“如何消滅”,而是如何管理及分享其利益所得,改革的任務可以被分解為三個方面:第一,“政、黨、企三分開”,改變現有的國資委與黨的組織部雙重直接管理的模式,政府以出資人的身份行使權職,將企業決策、經營權還給董事會和管理層;第二,“全民企業全民分享”,將大部分國有企業的資本注入社保基金池,以轉移支付的方式使之成為全社會的福利;第三,改變一百多家中央企業的權益分配模式,地方政府通過稅收留成和利潤分享的方式參與利益分配,同時將這部分所得定向投入於社會保障和公共設施的建設及維持。

土地改革的主題不可能是“立即私有化”,而是分成幾個層面的任務:第一,在充分宣導和對企業大幅度減稅的前提下,施行房產稅政策,讓地方政府既能從土地中持續受益,而又不再依賴一次性的拍賣出讓;第二,成立中央、省兩級“土地銀行”,將日後的所有土地出讓收入注入其中,進行資產化經營,所得用於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第三,以農用山林地為突破口,小步、循序地進行土地所有制改革的試驗。

在金融改革方面,中國政府對金融業進行國營化管制是國民黨人的發明,自1935年法幣改革之後,國營資本就全面“接管”了銀行業,國民黨在臺灣仍然維持這一政策,到1987年開放黨禁、報禁前後,公營資本在臺灣銀行業中的比例仍高達79.9%,後來由管制而開放,歷經兩次“金改”,終於將金融業還給了民間。因此,金融業開放是市場自由化的最關鍵性戰役。自1993年之後,中國的民間金融活動一直遭到打壓,而國有銀行無論在經濟成長期還是在蕭條期都能夠利用政策手段獲得驚人的暴利,民間對之的不滿,在2011年的東陽吳英案中可見一斑。千開放,萬開放,不如讓民間辦銀行,已成非常響亮的呼聲。以後,中央政府將選擇一些地區開展金融創新試點,試圖在離岸中心建設、人民幣國際化、利率市場化等領域有所突破,這些改革仍然體現出中央放權、地方主導、民間參與的中國式改革特徵。隨著金融管制的壁壘被次第打破,民營銀行在中國經濟舞臺上的再度歸來應是可以期待的。

資源創新主要表現在新能源與新材料上面,當然也包括生物科技的創新。文化創新主要表現在社會和諧上面,讓人民福利與主權債務維持一個良好的均衡,而不像歐、美、日的主權債務處在不可持續的危險邊緣。如果中國在生態環保與節能加大力度,與環境的和諧將大為提高。

尤其在文化的包容力方面,東方比西方強了許多,但因為未能主導世局,所以看不出它的功效。西方文化缺乏包容力是世局動盪的主因,如果全球換個領導,那麼世界真正的長期和平就為期不遠了。

中國化的自然進程是歷史未來的潮流,但最好做好完善的規劃與準備。

舉個例子來說,把握歷史的偉大機遇是相當困難的。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入主關內以後,把遊牧文化蛻變成農業文化,奠立二百多年的基礎。但這個階段正是西方工業革命的起步階段,如果康熙皇帝正確認知世界潮流,加上他對西方數學的高深造詣,是可以同時完成三級跳的歷史大突破,超越同時代的彼得大帝與路易十四。結果這個歷史大突破一直等到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才開始,一回頭已差二百多年。歷史的巨大機會往往一縱即逝,把握很困難,其中文化的革新最為困難。因此,把握歷史的偉大機遇,要把文化、政治、經濟、軍事、科技、金融做一個完整的配套,在配套中找到一個突破性缺口,作為入手點,才不至於眼高手低。

如果全球化的下半段是中國化,那麼中國就要進入全面創新的階段,包括文化創新的和諧社會,政治經濟創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科技創新的外太空制空權,金融創新的新貨幣思想。和諧社會取代西方的掠奪性思想,社會主義取代西方自利的個人主義,外太空制空權徹底遏制大規模戰爭的爆發,新貨幣思想重新建立新的金融秩序,以上這些工作中國都已在逐步推進中,但不能個別發展,要做整體的規劃,彼此互相呼應,產生相乘而非相加效果,如此一來,對於未來的人類危機才能應付裕如,成竹在胸。

未來的人類危機包括資源的短缺、美元的崩潰、科技升級的瓶頸、金融危機的不斷出現、主權債務的政府破產、氣候問題與環保問題,以上這些問題都不是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牽一發動全身的全球問題。西方以自利為出發點的哲學思想要解決以上問題只能以鄰為壑,讓問題更加嚴重,只有中國的和諧思想,才能同時做到自利利他的兼顧性共同發展,做到包容性的發展,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思想正要面臨考驗,正要發出萬丈光芒,引導全球化走入中國化,這是未來必然的大趨勢。

未來十年是全球美國化轉入全球中國化的關鍵時刻,中美的戰略博弈將逐步進入高潮,預期之外的挑戰會特別多,如果每個挑戰都獨立應對將十分吃力,如果做一個全球大戰略的全盤規劃,把文化、政治、經濟、軍事、科技、金融的各種挑戰做一個全方位的深入探討,把彼此的關聯度建立起來,應付中美戰略博弈將事半功倍,將輕鬆許多並且效益也更大。美國一向要算計老二,蘇聯、日本、歐盟都是前車之鑒,中國只有像美國一樣有一個完整的全球大戰略,才能迎接美國的挑戰,否則笑到最後的仍然是美國。如何在鬥而不破的前提下,完成世界權力的大轉移,這是中國巨大的挑戰,歷史的機遇告訴我們,目前正是千古良機,和諧拯救地球是這一代中國人的偉大使命!

我們要早日覺察到也許大亂將至,有擔當的國人當以全球為己任,多讀史書,流覽輿地圖冊,鑽研兵法,以備來日大用。常言說時勢造英雄,正因為禍亂併發,乃英雄崛起之時。我們要暗暗下定決心,今生一定要把握住大好的歷史機遇、功成名就,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讓史官將自己的業績記在青史上,激勵後世中國人。我國人中有志者曾一起讀聖賢之書,講經世之學,所為何事?豈不正是為今日拯地球黎民於水火之中,挽狂瀾於既倒之時!

雖然,我們亦知,世界風雲變幻,今日辦事,千難萬難。但正是要我們中國人辦大事的時候,為何如此瞻前顧後、疑慮重重呢?世無艱難,何來人傑?國人啊國人,平素漫自矜許,當時機來到之時,卻畏葸不前,害怕困難,這不是懦弱無能嗎?切記我們的古人說得好:世無艱難,何來人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