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全國政協常委傅成玉:央企走出去從來沒容易過

受訪者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原董事長

《英才》:全球反全球化思潮抬頭, 央企走出去會更加困難嗎?應該採取怎麼樣的措施?

傅成玉:央企走出去從來沒容易過, 不是因為有反全球化聲音就更困難。 我們一直在困難當中堅持走出去, 反全球化的聲音也不是今天才有的。 現在反全球化可能更嚴重, 這一點我們相信。 以前反全球化就沒停過, 貿易保護主義這些年在加重, 民粹主義在加重。 脫歐成功了, 特朗普上臺, 這一勢力越來越大。 對中國採取的貿易限制, 中國企業這些年也打了不少官司。 我們已經熟悉了, 已經有所準備了。

越是在困難的時候, 越能發揮中國企業的優勢, 發揮中國國家制度的優勢。 達沃斯論壇習主席的講話, 讓全世界吃驚, 中國能站在世界的角度考慮世界的利益。 中國是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不搞貿易壁壘等措施,

這就為世界帶了很大一個市場。

很多人過去對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還有所懷疑, 現在都認為“一帶一路”不得了。 全球化過程中要解決包容性發展問題, 包容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矛盾。 全球化就是, 你有好處大家分享。 過去也分享了, 但分享太不平均。 “一帶一路”就是分享中國的發展機會。

不僅僅帶動“一帶一路”上的國家, 還帶動發達國家跟著你一起, 這樣就無形中把反全球化的力量削弱。

《英才》:從你的感受來看, 外界對央企的認知這些年是否更加全面了?

傅成玉:中國走出去的企業越來越多, 走出去的地方越來越多, 國際投資額越來越大。 這兩年中國對外投資的增速在全球是最快的, 總量是最大的。 去年國際收購差不多50%的資金是中國企業的。

國際上認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勢不可當, 這已經是公認的了。

美的收購德國的庫卡, 一開始有阻撓的聲音, 但是他們缺中國的資金, 缺中國的市場。 中國企業全球化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

《英才》:一家企業的國際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家的國際化視野, 你認為這幾年央企企業家的國際化視野是不是也有提高?

傅成玉:這次參加達沃斯的央企, 給我的感觸非常深。 有些人平時很少接觸, 但參加達沃斯的這13家公司的負責人, 國際化的視野讓我感觸很深。

《英才》:你擔任過兩大石油公司的掌門人, 你認為國企改革最不容易在什麼地方?

傅成玉:國企不容易, 國企領導人不容易, 因為國企領導的性質、職責定位和民企外企都非常不一樣。

他既要是市場化的企業家, 又是要承擔政治責任、經濟責任、社會責任的政治家。 企業管理上既要按照市場的思路走, 又要根據國情做出妥協和調整。

比如說西方企業經營不善, 可以辭職走人, 但我們肯定不能這樣。 同時央企還要背負重大社會責任, 在中石化的時候, 那時是106萬人, 退休人員、勞工家屬等94萬人, 加起來200萬, 94萬要養。 要辦很多社會職能, 城市、社區、供水、供電、供油、供氣、供暖、綠化, 說企業效率低, 如果把這塊去掉了它絕對不低。 但外界看來, 我們效率就很差。

這些都需要改革, 特別是經營體制機制要到位, 同時希望社會要關注央企, 要全面認知央企。 現在國家推改革, 要大力的推動。

《英才》:現在央企並購的國際大環境比以前更好了還是不如以前?

傅成玉:比以前好了。 國際社會對中國企業, 特別是對國有企業的認識要更全面。 我那個時候阻力很大, 因為它的歷史節點不同。 我們那時候是中國第一個企業以那麼大金額收購一個大公司, 在當時也算大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