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三觀很正和無聊,你選哪個?

先說一件往事。

在2010年底的時候, 彭浩翔在北大的一個階梯教室裡開了一個講座, 名字我還記得, 叫“愛的地下教育”。 我還提前去了一個小時, 場子裡幾乎已經沒有空位了, 後來的人只能擠在走廊上。 組織者可能沒有料到這個沒怎麼聽過名字的香港導演有如此大的號召力, 所以只找了一個中型的階梯教室。

這就是當天的彭導

我想那些組織者可能忘記了, 就在幾個月前, 彭浩翔有一部叫《志明與春嬌》的電影在大陸上映, 這部片子讓他從一個小眾文藝片導演迅速變成都市男女的寵兒。 我敢打賭當天那些進來和沒進來的人裡面, 至少有一半是因為這部電影來的, 這一點從豆瓣上的評分人數就能看出來, 超過30萬人打分, 那時候他最好的作品比如《買凶拍人》也就有2、3萬人看過。

2010年對於彭浩翔來說是個大轉折, 在講座中他也提到, 他已經從香港搬到北京來居住, 事業的中心也會慢慢的轉移到大陸這邊。 香港導演北上已經不算新聞了, 畢竟香港市場已經萎縮成那個鬼樣子, 但凡還想在這一行混, 北上幾乎成了唯一的選擇。

在講座結束之後, 還有個觀眾提問環節, 我來之前就想好了問題, 所以把手舉的老高,

他示意工作人員把麥克遞給我, 我的問題是這樣的:

彭導好, 您是近幾年很少的一直堅持拍香港本土電影的香港導演(這句話怎麼這麼奇怪), 但現在您決定搬到北京, 在失去了香港這個創作背景後, 您是否依然有自信能拍出鮮活優秀的作品呢?

我問這個問題的緣起是因為看到太多北上香港導演的水土不服。 你可以把工業力量、技術人才帶過來, 但是香港這個以往創作的“大血庫”沒有了, 往往就陷入疲軟。

我已經忘記彭浩翔具體怎麼回答的了, 但他對我的問題似乎有些不高興, 大體意思是:無論在香港還是在北京, 我彭浩翔永遠是我彭浩翔, 只要我想拍好的作品, 在哪裡並不重要。

我當時對這個回答是不服氣的,

心裡還在叫板:好吧, 我們幾年後再看。

現在七年過去了, 讓我們看看彭導在北上之後交出的成績單(只算他導演的作品):

2012年《春嬌與志明》。 男上位變成了女上位, 就像導演一樣, 春嬌與志明也都從香港來到了北京發展。 與其說這是一部愛情片, 我更願意把它當搞笑片, 因為除了那些好笑的段子, 就是翻來覆去的耍賤嘛, 比第一部裡充滿煙火氣的後巷邂逅, 要差了不少。 裡面志明與春嬌一起當小三, 另外對於大陸角色的詮釋完全淪為紙片, 簡直是真善美到了神經病的地步。

這一年還有一部《低俗喜劇》。 可能是要迎合大陸觀眾很辛苦, 這部電影更像是彭浩翔的“洩憤”之作, 好吧, 你們說我離開香港就寫不出港片了, 我給你們寫一部純的看看。 裡面充斥著大量的粵語粗口、胡鬧與顛覆一切, 讓憋屈的香港本土觀眾徹底發洩了一把, 這樣“放肆”自然是完全放棄內地市場了。 全片就是一個段子集, 再加上一個莫名其妙的鬆散故事。

2014年的《人間•小團圓》。哎,可以說是彭導最差的作品之一了。

2014年《撒嬌女人最好命》。這部娛樂性上挺好,好幾個地方看的我哈哈大笑,把屌絲文化與都市男女之間那些事兒攪和在一起,咸濕和滿滿地賤格還是彭導最拿手的東西。但說有多麼好又談不上,沒什麼可琢磨的東西,要不是彭浩翔特有的笑點支撐,這實在是個很乾癟的故事。

然後幾年他基本只是當編劇和製片,直到昨天上映的《春嬌救志明》。這七八年的北上成績單不知道各位怎麼想,我覺得說他走下坡路,都算是很客氣的說法。

今天的前戲好像有些長,囉嗦了小一千字才進入正題....

先說一下這部的觀影感受吧:比較差勁,前40分鐘還行,然後就開始打瞌睡,數次看表,啊,怎麼還有30分鐘啊。沒錯,這個沒趣味又俗套的故事竟然拍了2個小時,坐在那兒真是撓心撓肺的難受。

在第一部裡,志明與春嬌在大廈的後巷相遇,一個吐出的煙圈和幾個眼神就足以把這對都市的男女圈在一個二人世界裡,他們從相識到打嘴炮到擦出火花都充滿了市井中的意趣,當兩人去開房的時候,志明說:

雖然是因為蛋疼

兩個角色的心境隨著故事的進展而起伏,我當時看完後真是佩服彭浩翔,用如此優雅清新的方式搞出一部准三級片,很久沒有看到這麼好看的香港電影了。

在第二部裡二人都來到了北京,雖然不如第一部,但是好歹有徐崢、楊冪這些新角色來引發新的衝突,兩個人攜手當小三。你可以說它沒創意、老套、三觀不正,但故事趣味性還是有的,就算狗血也不至於平淡如水。

到了這第三部,春嬌與志明已經認識了七年,按規矩應該開始“癢”了,比起前兩部,這部的三觀奇正,卻已經基本上淪為了大俗套。這倆小時到底講了個什麼事兒呢?大約就是下面這句話:

你愛不愛我?你會不會出軌?你能不能成熟一點?你為什麼說不結婚現在又想結了?

在影片的前半段,有幾個笑點還是有彭氏那種種耍賤玩下三路的風格,開頭的十分鐘戲我以為走錯了影廳,竟然看到一段怪獸驚悚劇,還隆重的介紹了一個叫Gaga 鋼的怪物,看完片子我也不太知道這一段有什麼意義。

除了張志明與餘春嬌倆人輪著番的互相折騰,這部電影裡好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新加的”乾媽“那個人物毫無真實感可言,整個一腦殘妹,純粹是為了硬湊衝突。最後地震那裡應該是一個大高潮點,但我和媳婦都一致覺得:這TMD也太矯情了!

電影中“志明成長”的這條線也是講的稀裡糊塗。前一分鐘春嬌還在埋怨志明長不大,志明糾結基友唱了一首歌就把她感動的熱淚盈眶,唱首爛歌就說明他成長了麼?這是什麼鬼劇情.....我覺得志明的內心戲可能是這樣:好啦你不要再鬧了,我長,我長大還不行麼?!

而且,我也沒覺得志明哪裡沒長大。他有穩定正常的工作,能賺錢養家,就是偶爾孩子氣,喜歡買點亂七八糟的東西,這樣的男人算可愛好嗎?

志明與春嬌到底是一種什麼類型的男女呢?或者說他們的人設是什麼呢?就是不相信有天長地久的愛情,卻知道孤獨比無愛更可怕的人。我不是說他們之間沒有真感情,但卻是那種沒有什麼安全感,也沒有明天的感情(所以他們一直不結婚),這是兩個人都心知肚明的。就算這朵紅玫瑰最終會變成牆上的一抹蚊子血,他們也不會想去找那朵白玫瑰。

這也就是這兩個人物最精彩的地方。雖然你可以說他們“三觀不正”是渣男賤女,但拍電影不是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三觀不正的人物才有衝突,才有趣啊!

但這對王牌“賤人”在這一部裡卻像一對年頭打到年尾的中老年夫妻,其實我更期望的是一對雖然眼含熱淚卻死不悔改的愛情悲觀主義者。這部裡兩個人比之前都要正常許多,都沒有那麼“賤”和“渣”了,張志明又遛狗又伺候未來岳父,簡直可以說是個一流暖男,餘春嬌也成了想嫁的良家婦女。

本片名字叫《春嬌救志明》,我一直在琢磨到底是啥意思,春嬌哪裡救志明瞭?我倒是覺得春嬌把志明壓制成了一個正常但無聊的男人。

電影中只剩下彭導標誌性的黃段子和俗套的情節,也許是因為老了幾歲的原因,我對黃段子實在是沒啥興趣了。

這部裡的場景又回到了香港,但我感覺這個香港已經改變了樣子,好像和北京也沒有什麼不同,那種煙火氣已經不在,連夜裡霓虹燈的亮度都差不多。電影的聲音也是國語,我覺得不如就用粵語原聲,看慣了字幕的觀眾應該也能接受,現在一水兒的國語,但唱歌的時候卻是粵語,怎麼感覺都很怪。

話說回來,如果你喜歡彭導的作品,是喜歡什麼呢?絕不僅僅是他花樣百出的葷段子,而是一種對故事的全新視角。比如《大丈夫》,就是把一個捉姦的故事混搭在一個警匪片的故事框架裡,《公主復仇記》是女兒心和復仇的神奇合體,出了這種類型雜交,《伊莎貝拉》這種偏軟的作品,也能講的很動人。

無論是單看這一部作品還是把它放到這個系列中看,《春嬌救志明》都不能算是成功,如果沒有之前那兩部的人設基礎,我甚至都要覺得它是一部爛片了,雖然他的導演是我很喜歡的彭浩翔。

我一直都覺得,彭浩翔不是一個喜歡拍商業片的導演。雖然他肯定有這個能力,但他骨子裡似乎總有種“老子很屌”的惡氣質,否則他也不可能拍出《買凶拍人》《大丈夫》《出埃及記》這種邪典氣息十足的電影。在北上大陸之後,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更大的市場意味著更多的妥協,像《維多利亞一號》那種放肆的暴力當然不可能,所以近幾年他主要就是拍愛情片,因為無論從哪一方的角度看都比較安全。他肚子裡也許還有很多惡趣味十足的點子,但在大陸現有的體制下,估計很難會拍得出來。

這也就是所謂的水土不服。彭浩翔不是像邁克爾貝那種導演,《變形金剛》和《勇闖奪命島》在美國還是中國拍沒有任何區別,而彭浩翔是深深的綁在香港這個文化肌體上的導演,有著強烈的地域與個人印記,無論是復仇、劈腿還是愛情,他最好的幾部作品都是講香港這片土地上的故事,那些街頭巷尾的笑料與心酸只有深刻的理解這個地方,才能挖掘出來。北京?和你不熟。

這就陷入一個悖論:寫大陸本土故事吧,不熟,只能編放諸四海而皆准的段子。拍港片吧,免不了有犯忌諱的東西(血腥、粗口、政治不正確),在大陸往往困難重重(比如《低俗喜劇》就沒完全放棄大陸市場),這種雙向夾擊之下,我想他一定也是有苦難言。

其他的北上導演比如陳可辛、林超賢等,都慢慢找到了述說“大陸故事”的路徑(比如去拍主旋律),同時也很少再能看到他們電影中的港味兒。但我覺得彭浩翔還遠遠沒有找到這條路徑,他依然是那個屌屌的香港鬼才,卻已經失掉了舞刀弄槍的舞臺。

有不少網友在給彭匯出點子,比如下一部就拍《志明啪春嬌》《志明反殺春嬌》,我還是希望彭導不要再拍了,《志明與春嬌》本來就是個小規格的都市愛情喜劇,一開始肯定也沒想要拍這麼多部,但反響如此熱烈,反而不容易輕易離場,非得拉長成一部“愛情史詩”,現在折騰了三部,這倆人物也基本已經被吃幹榨淨。

彭導,請放過這對渣男賤女,不要再拍了。

近期新片雜談精選:

如果你用iPhone,如果你實在壓制不住給我讚賞的衝動,那我就不勸阻你了....

2014年的《人間•小團圓》。哎,可以說是彭導最差的作品之一了。

2014年《撒嬌女人最好命》。這部娛樂性上挺好,好幾個地方看的我哈哈大笑,把屌絲文化與都市男女之間那些事兒攪和在一起,咸濕和滿滿地賤格還是彭導最拿手的東西。但說有多麼好又談不上,沒什麼可琢磨的東西,要不是彭浩翔特有的笑點支撐,這實在是個很乾癟的故事。

然後幾年他基本只是當編劇和製片,直到昨天上映的《春嬌救志明》。這七八年的北上成績單不知道各位怎麼想,我覺得說他走下坡路,都算是很客氣的說法。

今天的前戲好像有些長,囉嗦了小一千字才進入正題....

先說一下這部的觀影感受吧:比較差勁,前40分鐘還行,然後就開始打瞌睡,數次看表,啊,怎麼還有30分鐘啊。沒錯,這個沒趣味又俗套的故事竟然拍了2個小時,坐在那兒真是撓心撓肺的難受。

在第一部裡,志明與春嬌在大廈的後巷相遇,一個吐出的煙圈和幾個眼神就足以把這對都市的男女圈在一個二人世界裡,他們從相識到打嘴炮到擦出火花都充滿了市井中的意趣,當兩人去開房的時候,志明說:

雖然是因為蛋疼

兩個角色的心境隨著故事的進展而起伏,我當時看完後真是佩服彭浩翔,用如此優雅清新的方式搞出一部准三級片,很久沒有看到這麼好看的香港電影了。

在第二部裡二人都來到了北京,雖然不如第一部,但是好歹有徐崢、楊冪這些新角色來引發新的衝突,兩個人攜手當小三。你可以說它沒創意、老套、三觀不正,但故事趣味性還是有的,就算狗血也不至於平淡如水。

到了這第三部,春嬌與志明已經認識了七年,按規矩應該開始“癢”了,比起前兩部,這部的三觀奇正,卻已經基本上淪為了大俗套。這倆小時到底講了個什麼事兒呢?大約就是下面這句話:

你愛不愛我?你會不會出軌?你能不能成熟一點?你為什麼說不結婚現在又想結了?

在影片的前半段,有幾個笑點還是有彭氏那種種耍賤玩下三路的風格,開頭的十分鐘戲我以為走錯了影廳,竟然看到一段怪獸驚悚劇,還隆重的介紹了一個叫Gaga 鋼的怪物,看完片子我也不太知道這一段有什麼意義。

除了張志明與餘春嬌倆人輪著番的互相折騰,這部電影裡好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新加的”乾媽“那個人物毫無真實感可言,整個一腦殘妹,純粹是為了硬湊衝突。最後地震那裡應該是一個大高潮點,但我和媳婦都一致覺得:這TMD也太矯情了!

電影中“志明成長”的這條線也是講的稀裡糊塗。前一分鐘春嬌還在埋怨志明長不大,志明糾結基友唱了一首歌就把她感動的熱淚盈眶,唱首爛歌就說明他成長了麼?這是什麼鬼劇情.....我覺得志明的內心戲可能是這樣:好啦你不要再鬧了,我長,我長大還不行麼?!

而且,我也沒覺得志明哪裡沒長大。他有穩定正常的工作,能賺錢養家,就是偶爾孩子氣,喜歡買點亂七八糟的東西,這樣的男人算可愛好嗎?

志明與春嬌到底是一種什麼類型的男女呢?或者說他們的人設是什麼呢?就是不相信有天長地久的愛情,卻知道孤獨比無愛更可怕的人。我不是說他們之間沒有真感情,但卻是那種沒有什麼安全感,也沒有明天的感情(所以他們一直不結婚),這是兩個人都心知肚明的。就算這朵紅玫瑰最終會變成牆上的一抹蚊子血,他們也不會想去找那朵白玫瑰。

這也就是這兩個人物最精彩的地方。雖然你可以說他們“三觀不正”是渣男賤女,但拍電影不是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三觀不正的人物才有衝突,才有趣啊!

但這對王牌“賤人”在這一部裡卻像一對年頭打到年尾的中老年夫妻,其實我更期望的是一對雖然眼含熱淚卻死不悔改的愛情悲觀主義者。這部裡兩個人比之前都要正常許多,都沒有那麼“賤”和“渣”了,張志明又遛狗又伺候未來岳父,簡直可以說是個一流暖男,餘春嬌也成了想嫁的良家婦女。

本片名字叫《春嬌救志明》,我一直在琢磨到底是啥意思,春嬌哪裡救志明瞭?我倒是覺得春嬌把志明壓制成了一個正常但無聊的男人。

電影中只剩下彭導標誌性的黃段子和俗套的情節,也許是因為老了幾歲的原因,我對黃段子實在是沒啥興趣了。

這部裡的場景又回到了香港,但我感覺這個香港已經改變了樣子,好像和北京也沒有什麼不同,那種煙火氣已經不在,連夜裡霓虹燈的亮度都差不多。電影的聲音也是國語,我覺得不如就用粵語原聲,看慣了字幕的觀眾應該也能接受,現在一水兒的國語,但唱歌的時候卻是粵語,怎麼感覺都很怪。

話說回來,如果你喜歡彭導的作品,是喜歡什麼呢?絕不僅僅是他花樣百出的葷段子,而是一種對故事的全新視角。比如《大丈夫》,就是把一個捉姦的故事混搭在一個警匪片的故事框架裡,《公主復仇記》是女兒心和復仇的神奇合體,出了這種類型雜交,《伊莎貝拉》這種偏軟的作品,也能講的很動人。

無論是單看這一部作品還是把它放到這個系列中看,《春嬌救志明》都不能算是成功,如果沒有之前那兩部的人設基礎,我甚至都要覺得它是一部爛片了,雖然他的導演是我很喜歡的彭浩翔。

我一直都覺得,彭浩翔不是一個喜歡拍商業片的導演。雖然他肯定有這個能力,但他骨子裡似乎總有種“老子很屌”的惡氣質,否則他也不可能拍出《買凶拍人》《大丈夫》《出埃及記》這種邪典氣息十足的電影。在北上大陸之後,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更大的市場意味著更多的妥協,像《維多利亞一號》那種放肆的暴力當然不可能,所以近幾年他主要就是拍愛情片,因為無論從哪一方的角度看都比較安全。他肚子裡也許還有很多惡趣味十足的點子,但在大陸現有的體制下,估計很難會拍得出來。

這也就是所謂的水土不服。彭浩翔不是像邁克爾貝那種導演,《變形金剛》和《勇闖奪命島》在美國還是中國拍沒有任何區別,而彭浩翔是深深的綁在香港這個文化肌體上的導演,有著強烈的地域與個人印記,無論是復仇、劈腿還是愛情,他最好的幾部作品都是講香港這片土地上的故事,那些街頭巷尾的笑料與心酸只有深刻的理解這個地方,才能挖掘出來。北京?和你不熟。

這就陷入一個悖論:寫大陸本土故事吧,不熟,只能編放諸四海而皆准的段子。拍港片吧,免不了有犯忌諱的東西(血腥、粗口、政治不正確),在大陸往往困難重重(比如《低俗喜劇》就沒完全放棄大陸市場),這種雙向夾擊之下,我想他一定也是有苦難言。

其他的北上導演比如陳可辛、林超賢等,都慢慢找到了述說“大陸故事”的路徑(比如去拍主旋律),同時也很少再能看到他們電影中的港味兒。但我覺得彭浩翔還遠遠沒有找到這條路徑,他依然是那個屌屌的香港鬼才,卻已經失掉了舞刀弄槍的舞臺。

有不少網友在給彭匯出點子,比如下一部就拍《志明啪春嬌》《志明反殺春嬌》,我還是希望彭導不要再拍了,《志明與春嬌》本來就是個小規格的都市愛情喜劇,一開始肯定也沒想要拍這麼多部,但反響如此熱烈,反而不容易輕易離場,非得拉長成一部“愛情史詩”,現在折騰了三部,這倆人物也基本已經被吃幹榨淨。

彭導,請放過這對渣男賤女,不要再拍了。

近期新片雜談精選:

如果你用iPhone,如果你實在壓制不住給我讚賞的衝動,那我就不勸阻你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