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原創是文化生命力延續的根本

□周思明

在近日一個全國性編劇論壇上, 來自全國各地的200多名影視編劇彙聚一堂, 為影視產業發展建言獻策。 會上, 鄒靜之、王興東、蘭曉龍、黃會林、王麗萍、張永琛等知名編劇感慨良多:中國影視不缺國際導演, 不缺大牌明星, 主要缺的是好劇本。 改編翻拍多, 自主原創少, 拆別人毛衣重織, 暴露了我們文化原創的極度匱乏。

的確, 當前文化藝術領域商業氛圍日益濃重, 在此情勢下, 很多製作、播出機構要求編劇一兩個月就交出本子, 甚至兩三天就要編出一部電視劇。 如此驚人的產出速度下, 自然導致劇本重量不重質、重仿不重創的現象頻現。

誠如某些評論家所說:“我們之所以對很多現象漠然視之, 就因為我們失去了敬畏, 沒有了底線。 一旦突破了應有的道德底線, 我們就會做很多不該做的事。 只有具備敬畏之心, 人才能保持自己的底線和最高的藝術追求。 ”

如何才能讓創作者不做“金錢的奴隸”, 創作出更多引領社會、服務人民且富有恆久藝術魅力的精品?歸根結底一句話:創作觀念是否正確很重要。 創作者要做到“為藝術的時間”而不是“為物理的時間”創作。 因為, 只有真正的藝術作品才能穿透物理的時間, 比如中國古典四大名著, 比如《牡丹亭》《梁祝》《茶館》……而我們現在的文藝作品到底有多少具備穿透物理時間的底氣?又有多少文藝創作能夠緊貼藝術的時間,

而不是短暫地曇花一現?在真正的文藝家看來, 文藝創作的最高境界, 不是故事情節多麼荒誕離奇, 也不是人物形象多麼光怪陸離, 而在於戲裡戲外有沒有人文情懷、人生況味。

其實並不僅僅是文學藝術, 綜觀社會萬象, 許多行為模式、價值追求、產品形態等, 都缺乏源自大地、富有個性色彩和生命氣息的東西。 有鑑於此, 原創的意義就顯得尤為重要。 誰都知道創新之難, 好像所有的路都被人走過了, 所有的故事都被人講完了。 清代詩人袁枚在《隨園詩話》中引述一個士子的苦悶, 有“我口所欲言, 已言古人口。 我手所欲書, 已書古人手。 不生古人前, 偏生古人後”之長歎, 道盡古今創作者共有的難於創新超越之煩惱。

但無論如何, 優秀的文藝作品是不能容忍一次又一次的複製和克隆的。 失去了創新性、原創性, 也就失去了其留存於世的價值。 原創的意義在於, 它是屬於創作者自己的作品, 即便別人來做, 也做不出“這一個”的感覺。 有骨氣和良心的文藝家必須堅持原創, 真誠寫作, 淡泊金錢和名利, 為大地而歌, 為人民抒懷。

有一句話我們一直在說,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但在很長時間裡, 許多人心中仍然缺乏中華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感, 他們的筆端漸漸流失了歷史、哲學、美學、文學、藝術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可貴元素, 如此這般的文化創造, 自然缺失了民族性和原創性, 其藝術性和影響力也會大打折扣。

所以, 與其常常抱怨外國對我們的文化瞭解太少, 不如堅守民族立場, 弘揚原創精神,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讓“中國聲音”傳唱得更遠、更響亮。

文化的生命力在於創造。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孕育出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 原因就在於她始終保持著旺盛的文化原創力。 因此, 我們不僅要繼承和弘揚前人的文化遺產, 更要勇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新的文化創造, 努力用高品質高水準的原創作品, 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化人育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