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汕尾海陸豐虎獅

中國獅舞的來源——年獸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 頭長觸角, 兇猛異常。 "年"長年深居海底, 每到除夕才爬上岸, 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一年除夕, 半夜時分, "年"獸又闖進村子。 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戶戶門貼大紅紙, 屋內燭火通明。 "年"獸渾身一抖, 怪叫了一聲。 同時, 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 "年"大驚失色, 狼狽逃躥了。 原來, "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 後來就成了過年舞獅子的傳統形式。

其實我們中國是沒有獅子的, 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我們獅子的形象是由瑞獸麒麟演化來的。 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 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 西涼伎, 假面胡人假獅子。 刻木為頭絲作尾, 金鍍眼睛銀帖齒。 奮迅毛衣擺雙耳, 如從流沙來萬里。 ”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北獅與南獅,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 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 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 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 小獅一人舞, 大獅由雙人舞, 一人站立舞獅頭, 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 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 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 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

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 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 手握旋轉繡球, 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 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 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 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動作。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 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 有綠結者為雌性。 北獅是一種重“技”的舞法。 但其表演的情景以“獅子郎”馴服“年獸”為目的, 也可以說獅子在此事作為反面角色出現的。

南獅以廣東為中心, 並風行於港澳, 東南亞僑鄉。 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 表演時講究表情, 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 惟妙惟肖, 逗人喜愛, 也有難度較大的走高樁和吐球等技巧。 南獅雖也是雙人舞, 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 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

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 身穿長袍, 腰束彩帶, 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 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 動作滑稽風趣。 南獅又稱醒獅, 造型較為威猛, 舞動時注重馬步。 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 色彩豔麗, 製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 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 當中「采青」最為常見。 在此獅子是看作正面角色的。

海豐獅子(我們稱為虎獅), 既有北獅的成分又有南獅的成分, 同時又有自己獨特之處。 其實我們不叫獅子, 是叫“麒麟”和“瑞姨”, 其演繹方式及禮節不盡一致, 獅頭製作以竹篾、紙為主要材料, 先用竹篾紮成獅頭形狀, 糊上紙張, 晾乾後, 塗上各種顏色, 正面額頭上貼上八卦,

頭頂“火雁”, 新獅還要掛上紅球, 用紅布在中段紮成紅纓球, 球內藏有五色絲線一束、縫針數枝、小圓鏡一面, 起到“辟邪”的作用。 海豐獅子也是分雌雄的, 這與北獅暗合, 公的“麒麟”長有獨角, 眉毛呈火焰形;母的無角, 眉毛長而彎曲。 身體部分則比較簡單, 多以整片花布縫成, 俗稱“獅被”, 不過比北獅和南獅都要長出許多。 就獅頭外形看來, 海豐獅子是最像麒麟的。

海豐獅子的表演配以大鑼、大鼓、鑔、嗩呐、螺號等, 北派風格尤其凸顯, 卻又不失沿海特色。 “舞獅郎”則頭戴哪吒帽, 背掛七星寶劍的仙童, 手提弄獅球, 不時同麒麟玩耍。 表現如何馴服“年獸”(虎獅)的鬥法鬥智過程, 其間還包括兇猛的“虎獅”吞噬“舞獅郎”, 再不得不吐出來, 最後乖乖就範。 同時還得到兩位世外高人的相助,他們分別叫“大頭和尚”與“米翠娘”。頭戴寬大而滑稽的面具,動作誇張卻生動。這些又與南獅相類似。有些村子的獅舞中還加入頭戴面目猙獰的儺戲面具的“魁星”。在此不得不佩服海豐傳統文化的多元性與包容性。

獅舞完後並未結束,而是進入另一個高潮的時刻——盤拳。即拳術套路、棍術套路,多是一些基本的如“三步圡”、“洉水上田”等,看似平常卻實用性極強。徒弟們演畢,師傅就出來“煞拳尾”。之後便是最精彩的“盤五彩”有拳對拳、空手對刀、空手對尖串、尖串對鐵尺、護手刀藤牌對尖串等等。印象最為深刻的當時羅山拳的表演,其剛猛異常、大開大合,既實用又動作舒展,觀賞性極高,令人歎為觀止;空手對尖是最驚心動魄的,一人手持尖串側頭猛紮,另一位坦露上身、閃轉騰挪、招招離身不足一寸,觀者大氣不敢長出……海豐人剛正不阿的“雷公”性格表露無遺。 我的驕傲,我的最愛—海豐虎獅。它不屬於北獅不同于南獅,正如海豐傳統文化的亦北亦南。它是海豐人性格的寫照,既獨立又包容,既遵循傳統又不失開拓進取!

一顆躁動的心、一段未知的旅途,一座城市的故事,身體不能出發,就讓心靈先去探索吧!

生活本來就一直再墨守成規,難道旅行也要將就嗎??

同時還得到兩位世外高人的相助,他們分別叫“大頭和尚”與“米翠娘”。頭戴寬大而滑稽的面具,動作誇張卻生動。這些又與南獅相類似。有些村子的獅舞中還加入頭戴面目猙獰的儺戲面具的“魁星”。在此不得不佩服海豐傳統文化的多元性與包容性。

獅舞完後並未結束,而是進入另一個高潮的時刻——盤拳。即拳術套路、棍術套路,多是一些基本的如“三步圡”、“洉水上田”等,看似平常卻實用性極強。徒弟們演畢,師傅就出來“煞拳尾”。之後便是最精彩的“盤五彩”有拳對拳、空手對刀、空手對尖串、尖串對鐵尺、護手刀藤牌對尖串等等。印象最為深刻的當時羅山拳的表演,其剛猛異常、大開大合,既實用又動作舒展,觀賞性極高,令人歎為觀止;空手對尖是最驚心動魄的,一人手持尖串側頭猛紮,另一位坦露上身、閃轉騰挪、招招離身不足一寸,觀者大氣不敢長出……海豐人剛正不阿的“雷公”性格表露無遺。 我的驕傲,我的最愛—海豐虎獅。它不屬於北獅不同于南獅,正如海豐傳統文化的亦北亦南。它是海豐人性格的寫照,既獨立又包容,既遵循傳統又不失開拓進取!

一顆躁動的心、一段未知的旅途,一座城市的故事,身體不能出發,就讓心靈先去探索吧!

生活本來就一直再墨守成規,難道旅行也要將就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