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篆刻實際操作:粗談識篆與篆法正誤

我學篆刻, 看的入門書是80年代人美出版的那本鄧散木的《篆刻學》, 當時也沒注意這是鄧散木先生的“課徒稿”, 很多內容往往是一門一派的作法, 但當時資料並不多, 於是, 趕緊沒日沒夜地看下去了。

(鄧散木先生《篆刻學》封面)

鄧先生開篇就講道:

“印章文字, 斷自古璽, 由周秦以訖魏晉, 其中有古籀之遺, 有晚周文字, 有先秦六國文字, 有漢篆隸古文字, 不通古籀, 即無以識三代之彝器, 不辨二篆, 即無以鑒古鉨之時代, 故摹印家必須以識篆為先務, 而欲求識篆, 又必須先明文字之由來, 及其構造演變之跡, 否則便如盲夫無埴, 莫知所從矣。 ”

(《篆刻學》內頁書影)

道理講得很清楚, 學篆刻第一件事情, 就是識篆。 之前寫過一篇關於識篆、用篆的文章, 但總覺得說得不夠, 這是一個需要不斷強調的話題。

臨摹也罷, 學書法也罷, 看篆刻史也罷, 看各種篆刻理論也罷, 最終還是為了創作, 但是一旦進入創作, 技法上突出的的實際問題就來了。 而這些問題之中, 最突出的, 大致就是字法與篆法了。 而上段所說的識篆, 正是學習篆刻基礎中的基礎。

“學書不精篆籀, 猶學醫不精針灸也。 然六書之變不可勝窮, 而一成之法如眉目部位之不可奸,

稍以意上下其手, 剛古體全非, 神理俱失。 故精篆籀者, 非根據李、蔡、博極漢晉諸名家, 不能出神入化, 而篆籀之學遂單行。 篆籀既精, 然後可溢而為印章。 ”陳赤在《序.忍草堂印選》中的這一段話, 基本上下了這樣一個論斷, 要學篆刻, 不“精篆籀”就像學醫生而"不精針灸”, 只有“篆籀既精”, 才可能談得上“溢而為印章”。

陳介琪先生更是很直接的說:”凡作印, 篆居其六七, 刻居其三四, 篆佳而刻無力則篆之神不出, 刻有力而篆不佳則野矣”, 刻不好, 只是不出神采, 而篆的問題不解決, 完全有可能淪為“野路子”“野狐禪”, 我們學篆刻, 當然不想讓自己走到這樣的路子上去, 所以, 就需要從學“篆”入手, 學篆的第一件事就是識篆。

一、識篆其實也是技法方面的事

很多朋友認為只有拿起刀來在石頭上開刻了, 才算是在學篆刻技法, 這是不對的, 我以前介紹過篆刻技法的全部內容, 今天再列一遍, 即篆刻技法至少應包括以下七項:字法、篆法、章法、刀法、邊款、做印、鈐拓。 這七大部分構成了完整的篆刻技法, 今天要說的識篆, 其實是頭兩部分的內容, 即“篆”,

學篆, 就是從字法上保證文字的正確性, (是學術性的)從篆法上保證文字的藝術性(是藝術性的)。

大致古往今來, 篆刻作品中使用的古文字分為兩大部分和一個過渡文字

1、商周文字系統內的甲骨文、商周金文、古璽文、古錢幣文、古匋器文、簡帛文;

2、秦漢文字系統內的秦篆、秦權、秦詔版、漢篆、繆篆、漢金文、鳥蟲篆、漢磚瓦文;

3、過渡文字:石鼓文

當然還有後來的隸、草、楷、行, 其他語言的文字等。

對照這些文字又各有相應的印式(前面有文章介紹過相應的七種印式), 大凡設計印稿時, 往往就需要對這些文字進行相應的處理, 既要保證它們的正確性, 又要保證他們的藝術性, 那麼, 你不認識它, 怎麼可能寫對, 寫好看呢?因此說識篆是學篆刻必修的第一功課。 其內容就是把這些文字類型統一做一下瞭解和認知, 這是需要下長期的慢功夫的。

二、篆法是爭論最多的篆刻話題

1、沒有絕對不可侵犯的篆法標準

元代吾丘衍在他的中國第一本篆刻教材《三十五舉》第四舉裡說:“凡習篆, 《說文》為根本, 能通《說文》, 則寫不差……”這基本確立了《說文解字》在篆書正確性方面的權威性, 所以,我們說,要學篆刻,《說文解字》是一本決不可錯過的書。

但是,《說文解字》也無法做為篆刻的標準,古往今來的篆刻作品裡,有太多的不合《說文》的印,關於這一點,需要我們以發展的眼光看,比《說文解字》早三百年的《泰山刻石》中是標準的當時字體吧,到了《說文解字》就有了變化,現在距離《說文解字》發表,已經是2000年過去了,兩千年下來,難道不允許有一點變化?因此,僅從這一點來說,篆書的正確性是暫時沒有統一標準的,儘管大家每當用到與《說文》不合的字時,會在邊款裡說明,但還是會不停地“創新”篆法。

2、創新篆法的種種做法

前幾天寫齊白石的相關文章,提到過一方印,是這方:

(齊白石刻“白石”)

其中的“白”字楷書沒有那一豎,篆書沒有那一撇,但是在齊白石大師的這方印中,如果把這一筆去掉,整一方印立即變得無趣而呆板。如圖:

(處理後的“白石”)

這時的“白”字似乎附合篆法了,但明顯印面效果變差。再比如徐三庚的這方:

(徐三庚刻“胡純輔印”)

胡字的古部,上面一橫,跟《說文解字》上的寫法就多了左右向上的彎曲。是不是就不對呢?但如果純宗《說文》,顯然章法上就會難看一些。

陳巨來在《安持精舍印話》裡說:“要之圓朱文篆法,純宗《說文》,筆劃不尚增減,宜細宜工”,是不是他的印稿就完全遵從《說文》呢?

(陳巨來的墨稿“郭志雄”)

(陳巨來的墨稿“鄭廷裕印”)

顯然,不管是“郭”還是“鄭”,耳部上方的口都與《說文》的小圓圈不合,但如果換成《說文》原來的樣子,那該多呆板啊。

再比如,鐘以敬的“建侯長壽”:

(鐘以敬刻“建侯長壽”)

其中的建字,明顯“建字底”簡化了,可如果依照原樣的“建字底”,印面就很難合諧。有人說了,繆篆又不遵《說文》,那好,看這方王福庵的“紹傑之印”:

(王福庵刻“紹傑之印”)

傑字簡體《說文》並沒有,要用繁體的“傑”章法就似乎不好處理。左右結構的“傑”與獨體結構的之字對角處理起來,難多了。

當然,提到這個,還有一些相關的雜項文字需要說一下,比如我們說的“萬”字,顯然,《說文》也沒有簡體的“萬”,而只有繁體的"萬"比如,我們看:

(朱簡刻“米萬鐘印”)

這是朱簡的“米萬鐘印”,“萬”字雖有變化,但基本不出規則,且在這一方印裡,“萬”字與“鐘”字的繁同對角的"米"與"印"的簡在章法上疏密對比明顯的,章法上是有安排的。我們再看談月色的“一生作萬石”中的萬:

(談月色刻“一生作萬石”)

顯然,這方印裡的萬,既不是繁體的"萬",也不是簡體的“萬”,而是來自佛教的萬字元“卍”,但正因此,整個印面才是和諧的,章法上也是統一的,如果換成繁體與簡體的成都不好安排。黃牧甫的印,有一個好習慣,他會把他所有用到的字體來源標注在邊款裡,以說明來源出處,比如:

(黃牧甫刻“萬金”)

顯然,這個萬字既不是繆篆也不是小篆,是大篆類其他文字體系,於是黃大師在邊款裡注明了出處“萬篆見魯大司徒匜”。再比如:

(黃牧甫刻“萬物過眼即為我有”)

“萬物過眼即為我有"中的萬字,他標明來源於古錢幣,且這樣的篆法在整方印面之中,給人的感覺是最合適的,這是一方如萬花筒一樣的印,正合文字內容,形式與內容高度統一,因此是好篆法,也是合理的篆法。

中國的文字發展歷史長,複雜,多變,因此,大部分篆刻家都像黃牧甫這樣,只有這種篆法有出處,有根據,都可獲得認可。

當然,還有一些篆法在印文中的使用是迫於情境的,比如韓登安曾經刻過一方”風景這邊獨好“如圖:

(韓登安刻”風景這邊獨好“)

這方印的內容是毛主席詩詞中的句子,其中的”這“字,《說文》裡是沒有的,大部分時候用”者“字假借,但在當時的時代環境下,韓大師十分慎重地用了楷體繁體字”中的“這”字造了一個字,這顯然是創造,但是這種創造卻是因為時代環境的原因。

在創新篆法的做法中,寫意派的大師齊白石的篆法創新是最多的,比如我們看這個印例:

(齊白石刻“淩百之印”)

如果我們把其中的錯別字百字中多寫的那一橫拿掉,這方面的章法上反而會顯得不舒服。白石老生先的創造一定是有他的想法在其中的。這跟齊白生一生踐行的“膽敢獨造”是相關的,我們再來看他的另一方印:

(齊白石刻“邵元沖")

注意其中的沖字,如果按照《說文解字》,那麼,沖字在水部,原字是“沖”,是水旁,不是冰旁,但是白石老人以楷書左邊兩點的形象換了說文“冰”字旁的偏旁,關於這一方印,李剛田老師說沖字兩點似乎換成水旁更好,而邵字的刀部做這樣的反向變化,也似乎沒有必要,顯得不倫不類,我倒認為,沖字作冰旁意在造就橫勢,而刀部的變化即避免筆勢雷同,又造就整方印上部的密實,與印章下部的疏朗形成疏密對比,增加視覺衝突感。

由此可見,審美是多麼具備主觀傾向的東西啊,它無既定標準,每個個體認知又各不相同,正如文學上說“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總說,印面美是篆刻的唯一標準,但誰又能給“印面美”定一個標準呢,正因如此,篆刻作品才顯示出它更加深厚的藝術與審美內涵,讓越來越多的篆刻人沉醉不已。從多的篆刻愛好者應當一方面在字法上增加自己的修養,一方面努力創新,並且這種創要要在學養深厚的情況之下“藝高人膽大”,而不要總是“無知無畏”。

(【老李刻堂】之132,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個別印例參見李剛田《篆刻篆法百講》)

所以,我們說,要學篆刻,《說文解字》是一本決不可錯過的書。

但是,《說文解字》也無法做為篆刻的標準,古往今來的篆刻作品裡,有太多的不合《說文》的印,關於這一點,需要我們以發展的眼光看,比《說文解字》早三百年的《泰山刻石》中是標準的當時字體吧,到了《說文解字》就有了變化,現在距離《說文解字》發表,已經是2000年過去了,兩千年下來,難道不允許有一點變化?因此,僅從這一點來說,篆書的正確性是暫時沒有統一標準的,儘管大家每當用到與《說文》不合的字時,會在邊款裡說明,但還是會不停地“創新”篆法。

2、創新篆法的種種做法

前幾天寫齊白石的相關文章,提到過一方印,是這方:

(齊白石刻“白石”)

其中的“白”字楷書沒有那一豎,篆書沒有那一撇,但是在齊白石大師的這方印中,如果把這一筆去掉,整一方印立即變得無趣而呆板。如圖:

(處理後的“白石”)

這時的“白”字似乎附合篆法了,但明顯印面效果變差。再比如徐三庚的這方:

(徐三庚刻“胡純輔印”)

胡字的古部,上面一橫,跟《說文解字》上的寫法就多了左右向上的彎曲。是不是就不對呢?但如果純宗《說文》,顯然章法上就會難看一些。

陳巨來在《安持精舍印話》裡說:“要之圓朱文篆法,純宗《說文》,筆劃不尚增減,宜細宜工”,是不是他的印稿就完全遵從《說文》呢?

(陳巨來的墨稿“郭志雄”)

(陳巨來的墨稿“鄭廷裕印”)

顯然,不管是“郭”還是“鄭”,耳部上方的口都與《說文》的小圓圈不合,但如果換成《說文》原來的樣子,那該多呆板啊。

再比如,鐘以敬的“建侯長壽”:

(鐘以敬刻“建侯長壽”)

其中的建字,明顯“建字底”簡化了,可如果依照原樣的“建字底”,印面就很難合諧。有人說了,繆篆又不遵《說文》,那好,看這方王福庵的“紹傑之印”:

(王福庵刻“紹傑之印”)

傑字簡體《說文》並沒有,要用繁體的“傑”章法就似乎不好處理。左右結構的“傑”與獨體結構的之字對角處理起來,難多了。

當然,提到這個,還有一些相關的雜項文字需要說一下,比如我們說的“萬”字,顯然,《說文》也沒有簡體的“萬”,而只有繁體的"萬"比如,我們看:

(朱簡刻“米萬鐘印”)

這是朱簡的“米萬鐘印”,“萬”字雖有變化,但基本不出規則,且在這一方印裡,“萬”字與“鐘”字的繁同對角的"米"與"印"的簡在章法上疏密對比明顯的,章法上是有安排的。我們再看談月色的“一生作萬石”中的萬:

(談月色刻“一生作萬石”)

顯然,這方印裡的萬,既不是繁體的"萬",也不是簡體的“萬”,而是來自佛教的萬字元“卍”,但正因此,整個印面才是和諧的,章法上也是統一的,如果換成繁體與簡體的成都不好安排。黃牧甫的印,有一個好習慣,他會把他所有用到的字體來源標注在邊款裡,以說明來源出處,比如:

(黃牧甫刻“萬金”)

顯然,這個萬字既不是繆篆也不是小篆,是大篆類其他文字體系,於是黃大師在邊款裡注明了出處“萬篆見魯大司徒匜”。再比如:

(黃牧甫刻“萬物過眼即為我有”)

“萬物過眼即為我有"中的萬字,他標明來源於古錢幣,且這樣的篆法在整方印面之中,給人的感覺是最合適的,這是一方如萬花筒一樣的印,正合文字內容,形式與內容高度統一,因此是好篆法,也是合理的篆法。

中國的文字發展歷史長,複雜,多變,因此,大部分篆刻家都像黃牧甫這樣,只有這種篆法有出處,有根據,都可獲得認可。

當然,還有一些篆法在印文中的使用是迫於情境的,比如韓登安曾經刻過一方”風景這邊獨好“如圖:

(韓登安刻”風景這邊獨好“)

這方印的內容是毛主席詩詞中的句子,其中的”這“字,《說文》裡是沒有的,大部分時候用”者“字假借,但在當時的時代環境下,韓大師十分慎重地用了楷體繁體字”中的“這”字造了一個字,這顯然是創造,但是這種創造卻是因為時代環境的原因。

在創新篆法的做法中,寫意派的大師齊白石的篆法創新是最多的,比如我們看這個印例:

(齊白石刻“淩百之印”)

如果我們把其中的錯別字百字中多寫的那一橫拿掉,這方面的章法上反而會顯得不舒服。白石老生先的創造一定是有他的想法在其中的。這跟齊白生一生踐行的“膽敢獨造”是相關的,我們再來看他的另一方印:

(齊白石刻“邵元沖")

注意其中的沖字,如果按照《說文解字》,那麼,沖字在水部,原字是“沖”,是水旁,不是冰旁,但是白石老人以楷書左邊兩點的形象換了說文“冰”字旁的偏旁,關於這一方印,李剛田老師說沖字兩點似乎換成水旁更好,而邵字的刀部做這樣的反向變化,也似乎沒有必要,顯得不倫不類,我倒認為,沖字作冰旁意在造就橫勢,而刀部的變化即避免筆勢雷同,又造就整方印上部的密實,與印章下部的疏朗形成疏密對比,增加視覺衝突感。

由此可見,審美是多麼具備主觀傾向的東西啊,它無既定標準,每個個體認知又各不相同,正如文學上說“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總說,印面美是篆刻的唯一標準,但誰又能給“印面美”定一個標準呢,正因如此,篆刻作品才顯示出它更加深厚的藝術與審美內涵,讓越來越多的篆刻人沉醉不已。從多的篆刻愛好者應當一方面在字法上增加自己的修養,一方面努力創新,並且這種創要要在學養深厚的情況之下“藝高人膽大”,而不要總是“無知無畏”。

(【老李刻堂】之132,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個別印例參見李剛田《篆刻篆法百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