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論語》之“問孝”:看古代當權者如何歪曲孝文化的

推薦:元代脫脫撰《宋史》時感歎哪位皇帝諸事皆能, 獨不能為君?

文/丐丏

【作者簡介】丐丏, 本名張新春, 遼寧新民人, 1963年11月生人, 市作協會員,

編輯職稱, 喜愛文史, 些有文章見媒獲獎出版, 現為國企管理人員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原題《《論語》之問之“問孝”及我之“論孝”》

《論語》全篇121“問”、299左右“?”(隨版本不同而異)。

前面講“問仁”。 孔子弟子有子說:“孝弟也者, 其為仁之本與。 ”(《學而》)朱熹注:“善事父母為孝, 善事兄長為弟。 ”

再前面講“問政”。 孔子說:“《書》雲:‘孝乎惟孝, 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 ’是亦為政, 奚其為為政?”(《為政》)有人問孔子為什麼不參政, 孔子說我行孝就相當於參政了。

可見, 孝關仁、政。 《論語》中5問孝。

(百里負米)

1.孟懿子問孝

魯國大夫孟懿子向孔子問孝, 孔子說倆字兒:“無違。 ”(《為政》)隨後, 孔子跟給他駕車的弟子樊遲解釋了這倆字兒:“生, 事之以禮;死, 葬之以禮, 祭之以禮。 ”不違背“禮”, 不論父母在、逝, 都要禮待。 無違, 或可理解為不違背父母的各種意願, 父母有命即從, 即恭順。 《裡仁》篇中孔子曾有言:“事父母幾諫, 見志不從, 又敬不違, 勞而不怨。 ”幾諫是必須的, 與孝順不矛盾, 不屬於“違”。

(扼虎救父)

2.孟武伯問孝

孟懿子之子孟武伯又來問孝, 孔子頗有針對性地對他說:“父母唯其疾之憂。 ”(《為政》)這回孔子沒有故弄玄虛, 直言讓他常把父母特別是染疾父母的健康掛在心上。

(行傭供母)

3.子遊問孝

孔子答子遊問孝曰:“今之孝者, 是謂能養;至於犬馬, 皆能有養;不敬, 何以別乎?”(《為政》)以犬馬對父母?!孔子這句話似乎是帶著氣說的。 養, 贍養, “今之孝者”做到也很難啊!遑論其他。 今天的普遍情況是“敬”有餘而“養”不足, 更有多少人正“敬”而遠之呢!

(懷橘遺親)

4.子夏問孝

孔子對子夏問孝的回答主要也是倆字兒:“色難。 ”(《為政》)孔子以自己為例加以說明:“有事, 弟子服其勞;有酒食, 先生饌(吃喝)。 曾(難道如此)是以為孝乎?”色難, 啥意思?朱熹解釋很細:“蓋孝子之有深愛者, 必有和氣;有和氣者, 必有愉色;有愉色者, 必有婉容;故事親之際, 惟色為難耳。 服勞奉養未足為孝也。 ”原來這是一種反面警誡。 色難即孝難, 色不難方為孝。 “色”是很難啊!至於久病床前, “色”就更難了!“事父母能竭其力”(《學而》)亦很難啊!

(哭竹生筍)

且論孝

曲解歪批一下華夏文化之重孝。

我們歷來講忠孝、孝道、孝悌、孝廉,不孝則不堪用,其實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官方立場,是一種“愚民政策”,是洗腦策略,其根本在於培養人的“認×作父”意識、絕對服從意識——在於“忠”甚至“愚忠”。

《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棄官尋母)

《孝經·廣揚名》:“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

《孝經緯·附錄》:“事親孝,故忠可遺於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

要的就是這個“移”字——移於官、移於老、移於長;要的就是不要“犯上”。試想,如果人皆以孝敬父母親長為重而“顧家”,這會是古代當權者願意看到的狀況嗎?

“不孝”有兩種情況:一是根本的人品層面的不孝。一個人如果不孝敬自己的父母長輩,橫踢亂蹶(juǎn),打爹罵娘,那麼他也不會恭敬別人,忠更談不上。這是正常理解。

(扇枕溫衾)

二是沒機會盡孝。一個人如果由於種種原因而無法、不能孝敬自己的父母長輩,比如“子欲養而親不待”、比如“不能兩全”之類,那麼他也不會或不能甘心拿別人當爹(媽)侍候。《大戴禮記·曾子疾病》:“親戚(父母)既歿,雖欲孝,誰為孝?”孔子3歲父亡、17歲左右母亡,而仍不倦於重禮倡孝,其目的在於誨人,不在於身體力行,聖人之所以聖或正在於此。

(拾葚異器)

上述兩種情況都不是“官方”希望看到的。都不孝,“父母官”還怎麼當?還有什麼尊嚴可言?不孝,即意味著好“犯上”、不聽話。孝即“無違”,不孝即愛違逆。不孝則不忠,尤其不能愚忠,那要你幹嘛?

當然,不孝而忠甚至不惜“吮癰舔痔”(《論語集注》)的情況也是有的,不忠而孝、致仕歸養的情況也是有的——另類“不能兩全”。

《孝經緯·孝經鉤命訣》:“孝道者,萬世之桎鎋(轄)。”甚是!

(臥冰求鯉)

推薦:

讀《金瓶梅》生效法心者,乃禽獸耳
上官婉兒:最有政治手腕的女詩人

顧問:朱鷹、鄒開歧

策劃總監:于小蘭

編輯:洪與、姚小紅、鄒舟、楊玲

“色”就更難了!“事父母能竭其力”(《學而》)亦很難啊!

(哭竹生筍)

且論孝

曲解歪批一下華夏文化之重孝。

我們歷來講忠孝、孝道、孝悌、孝廉,不孝則不堪用,其實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官方立場,是一種“愚民政策”,是洗腦策略,其根本在於培養人的“認×作父”意識、絕對服從意識——在於“忠”甚至“愚忠”。

《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棄官尋母)

《孝經·廣揚名》:“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

《孝經緯·附錄》:“事親孝,故忠可遺於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

要的就是這個“移”字——移於官、移於老、移於長;要的就是不要“犯上”。試想,如果人皆以孝敬父母親長為重而“顧家”,這會是古代當權者願意看到的狀況嗎?

“不孝”有兩種情況:一是根本的人品層面的不孝。一個人如果不孝敬自己的父母長輩,橫踢亂蹶(juǎn),打爹罵娘,那麼他也不會恭敬別人,忠更談不上。這是正常理解。

(扇枕溫衾)

二是沒機會盡孝。一個人如果由於種種原因而無法、不能孝敬自己的父母長輩,比如“子欲養而親不待”、比如“不能兩全”之類,那麼他也不會或不能甘心拿別人當爹(媽)侍候。《大戴禮記·曾子疾病》:“親戚(父母)既歿,雖欲孝,誰為孝?”孔子3歲父亡、17歲左右母亡,而仍不倦於重禮倡孝,其目的在於誨人,不在於身體力行,聖人之所以聖或正在於此。

(拾葚異器)

上述兩種情況都不是“官方”希望看到的。都不孝,“父母官”還怎麼當?還有什麼尊嚴可言?不孝,即意味著好“犯上”、不聽話。孝即“無違”,不孝即愛違逆。不孝則不忠,尤其不能愚忠,那要你幹嘛?

當然,不孝而忠甚至不惜“吮癰舔痔”(《論語集注》)的情況也是有的,不忠而孝、致仕歸養的情況也是有的——另類“不能兩全”。

《孝經緯·孝經鉤命訣》:“孝道者,萬世之桎鎋(轄)。”甚是!

(臥冰求鯉)

推薦:

讀《金瓶梅》生效法心者,乃禽獸耳
上官婉兒:最有政治手腕的女詩人

顧問:朱鷹、鄒開歧

策劃總監:于小蘭

編輯:洪與、姚小紅、鄒舟、楊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