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穿越百年歷史,鏡頭下20年代國際化大都市哈爾濱

早在上世紀20年代, 由於張作霖推行的經濟發展“新政”, 極大地刺激了東北工商業的迅速發展, 使得東北工業化水準很快超過長江流域, 基本上形成了以鋼鐵、煤炭為中心的重工業體系、以糧食加工、紡織、食品工業為中心的輕工業體系和以哈爾濱、長春、瀋陽、大連等大中城市為中心的現代城市商貿體系, 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極為罕見的。

那時候, 地處東北腹地的哈爾濱, 早已成為亞洲第二國際大都市了。 依託黑龍江省內產糧區的優勢, 發展成為亞洲最大的麵粉、麵包、酒精和啤酒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

由此使濱江海關位居全國六大海關之首。 同時, 全球有34家外資銀行在哈爾濱開設分支機搆, 全市各類金融營業網店1280餘家, 與巴黎、紐約等國際金融中心直接業務往來, 哈爾濱的金融動態可以左右全中國和遠東的金融形勢。 與此同時, 在哈爾濱的外國商業機構多達1809個。

有資料記載, 1927年時, 北平、上海、廣州拍發到歐美各國的電報竟然須轉經哈爾濱才可發離中國本土。

那時候的哈爾濱, 絕對是國際化大都市, 生活著歐洲四十多個國家的僑民, 他們有俄國人, 猶太人, 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 美國人, 瑞典, 義大利人, 荷蘭人, 奧地利人, 葡萄牙人, 丹麥人, 波蘭人, 白俄, 印度人, 捷克斯洛伐克, 希臘人, 匈牙利人, 瑞典人, 瑞士人, 奧地利人,

羅馬尼亞人, 塞爾維亞人, 亞美尼亞人等等, 他們大部分是因各種原因而來到在這裡開銀行、辦工。 這裡有了中國第一家電影院, 第一支交響樂團, 第一家啤酒廠, 第一家捲煙廠……等等。

近年來, 國際教科文組織將哈爾濱命名“音樂之都”, 和維也納齊名, 真實還原了哈爾濱百年音樂史的真面目。

當時, 連哈爾濱火車站通西伯利亞大鐵路和國內各線鐵路, 是當時亞洲最繁忙的客貨火車站, 包括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各國的旅客乘火車前往歐陸各個城市都需要轉道哈爾濱。 哈爾濱火車站已可以出售直達歐洲各城市的火車票。

這裡活躍著世界上各國的傳奇人物, 比較有代表性的比如猶太人斯吉德爾斯基, 索金斯, 葛瓦裡斯基,

尼古拉二世, 維特, 霍爾瓦特, 老巴奪兄弟, 約瑟·開斯普, 伊藤博文, 安 重根, 伍連徳等等。

下面看看近百年歷史的老照片。

20年代初哈爾濱交響樂團,國際范兒

20年代初哈爾濱交響樂團,國際范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