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各時代瓷器鑒定的基本知識,真的整理了好久!

款識鑒別
一 根據款識來確定瓷器的新舊和真偽, 是鑒別工作中重要的一個環節。 今日的傳世品和仿品以明, 清兩代瓷器居多, 款識而明、清官窯絕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徵。 如明代款識就有所謂“永樂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一類的說法。 明代字體多用楷書款, 但永樂、宣德、弘治年間有少數例外, 清代順治, 康熙二朝亦楷書盛行期, 雍正則楷書款多於篆書款, 乾隆時期篆書款漸多於楷書款, 嘉慶以後篆書款遂成為主流, 直到清末才又恢復以楷書款為主的趨勢。 總之, 觀察款識既要注意其筆法、字體,

結構和款色等各方面, 還應當知道同一時期的款識筆法早, 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 只是在風格及色調上不失其時代特徵。 因此, 還必須結合共它方法來辨別真偽。


二 根據造型來鑒定瓷器, 也是鑒定工作中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

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 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 無論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顯得突出。 尤其是日常應用的壇、罐、瓶、壺及盤碗等一般器物, 器形相當大。 明代永樂時一般盤、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內凹, 圈足較元代放大, 顯得特別平穩。 胎土陶煉精細, 造型輕重適宜, 如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清代無論在器形或和種類方面都有顯著增加, 並且製作精巧。 其中以康熙時期創新之作獨樹一幟。 雍正時期在器形的創作方面也是豐富多彩的, 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以及明代永、宣、成窯瓷器不僅胎釉, 紋飾惟妙惟肖, 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亂真, 乾隆時期比較突出的造型有轉頸瓶、轉心瓶、花籃、扇子及書式印盒等。
除了瞭解元、明、清瓷器造型的基本特點之外, 還須瞭解或掌握一些觀察造型的方法。 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分。 許多同類型的器皿粗看外表極為相似, 而仔細觀察這三大部分, 便可得出不同的結論。


三 根據紋飾和色彩鑒定瓷器。

從紋飾和色彩方面看, 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並隨著繪瓷原料和技術的不斷豐富改進, 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時代的水準和特點。 因而也就成了劃分時代、鑒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瓷器紋飾的發展過程也是由簡到繁, 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 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 在這方面, 元代是個很明顯的轉捩點。 元代青花、釉裡紅等釉下彩的出現, 開創了瓷器裝飾的新紀元, 打破了以往一色釉的單調局面。 明、清以後各種色彩的發明進一步豐富了瓷器的裝飾。 而每一
種裝飾方法的出現都有其產生、成長、發展的過程, 我們可以據此推斷器物年代。 另外由於原料成分的限制,
在書法上也有不同的時代特徵。 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進口青料的瓷器, 雖以顏色濃豔渲赫一時, 但色調很不穩定, 不適於畫人物。 因而有所謂“元代人少, 永樂無人, 宣德女多男少”的說法。 成化鬥彩也是一樣受原料和技術的限制, 雖然色澤鮮明、晶瑩可愛, 但有所謂“花無陰面, 葉無反側”的缺陷。 而且畫人物不論男女老少四季均穿一件單衣, 並無渲染的衣紋與異色的表裡之分。 類似這些就表現為紋飾上的時代特徵, 往往為後世仿品所忽略。 我們在鑒別真偽時如能加以注意, 是很有益的。 在官窯和民窯瓷器之間, 有所謂
“官窯龍五爪, 民窯龍三爪或四爪”的說法。 一般來說, 這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判別真偽的線索, 但不能把它看成是絕對的。 民窯瓷器中也有五爪龍的紋飾,官窯瓷器同樣也有三爪、四爪龍的作品。如“宣德官窯青花海水龍紋天球瓶”就畫的是三瓜龍,“康熙官窯綠地素三彩雲龍紋文具盒”則是四爪龍的裝飾。官窯瓷器上的紋飾往往還與當時皇帝的愛好和意願分不開。

四 根據胎釉鑒別。從胎釉方面看,由於時代和地區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燒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著比較明顯的差別,故在鑒別瓷器時應對此細緻的觀察。觀察古瓷,要注意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以及氣泡的大小、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如舊瓷多有所謂“瑩光”或“酥光”的說法。這兩種與一般新瓷釉上出現的所謂“浮光”相反,而蘊含著一種如玉如脂的光澤,前者的光由內發,後者光由外鑠。這種深厚溫潤的釉光是由於年深日久而自然形
成的。新瓷則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也就是所謂的浮光。但有些仿品經過茶煮、漿沱、藥浸、土埋處理後,也可以消除此種“火光”。相反,一向被妥善保藏的舊瓷,也會不失其嶄新的釉光。如某些從未啟封而保存至今的康、雍、乾三朝瓷器,一旦開箱其光澤依然爛燦如新。所以只憑“失亮”一點就作為歷史年久的證據是不可靠的。在觀察釉質時對於釉層的厚薄程度及縮釉、淌流狀態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窯瓷釉多有堆脂,定窯瓷釉多有淚痕,明、清脫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瑩似玉石,這些固然都是可貴的特徵。不過,後世仿品也能大體近似。所以我們還必須參照其它方面的特色,並注意器裡和口邊、底足等處。如康熙郎
窯紅釉有所謂“脫口垂足郎不流”的說法。這種瓷釉以深紅寶石釉為主,器物口邊的釉色較淺談,故稱為“脫口”,器底釉色濃豔,釉多厚聚,稱為“垂足”,釉雖垂流而不漫底,稱為“郎不流”。這種技術特徵正是郎窯紅最不易仿效之處。鑒別胎質主要是觀察底足。一般來說,元代瓷器底足多露胎而且胎質粗糙;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掛釉,清朝中葉以後則露胎者漸少。但無論任何時代器皿,在圈足的邊緣或口邊露胎之處,大都可以看出火化的特徵。如元代瓷胎多粗澀而泛火石紅色,明、清瓷器則比較潔白細膩,很少含有雜質,看不見火石紅色。這主要是原料本身品質改變的結果,以及製作方法和火候的不同所造成。從而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偽之間的一條分水嶺。總之,辨別胎釉既要用眼來辨其色澤、厚薄、片紋、氣泡,也要用手摩以別粗細,用指扣敲以察音響。必須耳、目,手三者並用。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
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這是因為當時採用瀝釉方法進行施釉的緣故。五代時的釉色為天青色。據傳說,五代後周柴世宗指雨過天晴的天空,對向他請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員說:“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欽定為天青色。這種釉釉色瑩潤,施釉較薄,青中閃著淡淡的藍色。宋代龍泉窯的梅子青釉。這是宋代龍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與高級翡翠媲美。釉層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開紋片,質瑩如玉,其色近似梅樹中生長著的“梅子”。明代永樂、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樂時期白釉最負盛名,釉質肥厚,潤如堆脂,純白似玉,釉面光淨晶瑩
;胎色純白,胎質細膩,並且有厚薄不均現象。如在強光下透視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種粉紅、肉紅或蝦紅色的傾向。這一特徵,是其它瓷器中所沒有的。明代宣德年間,與明永樂年間時間雖近,但瓷胎釉色卻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樂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時大件琢器底部多無釉,露胎處常有紅色點,俗稱“火石紅斑”,還有鐵銹斑點。清康熙、雍正時的仿宣德瓷器則無此特徵。清代康熙時瓷器的胎釉,胎色細白,胎質純淨,細膩堅硬,與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體最重。此外,這一時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兩種白釉,器內、口緣、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較稀薄,往往見有小縮釉現象;底部還現有坯胎中旋紋痕跡。器身施亮
青釉,其釉瑩潤光亮,胎釉結合極堅密。一件器皿施兩種釉,是清代康熙年間生產的瓷器的最大特點。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點,是我們鑒別古陶瓷的年代和窯口的可靠的依據。

民窯瓷器中也有五爪龍的紋飾,官窯瓷器同樣也有三爪、四爪龍的作品。如“宣德官窯青花海水龍紋天球瓶”就畫的是三瓜龍,“康熙官窯綠地素三彩雲龍紋文具盒”則是四爪龍的裝飾。官窯瓷器上的紋飾往往還與當時皇帝的愛好和意願分不開。

四 根據胎釉鑒別。從胎釉方面看,由於時代和地區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燒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著比較明顯的差別,故在鑒別瓷器時應對此細緻的觀察。觀察古瓷,要注意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以及氣泡的大小、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如舊瓷多有所謂“瑩光”或“酥光”的說法。這兩種與一般新瓷釉上出現的所謂“浮光”相反,而蘊含著一種如玉如脂的光澤,前者的光由內發,後者光由外鑠。這種深厚溫潤的釉光是由於年深日久而自然形
成的。新瓷則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也就是所謂的浮光。但有些仿品經過茶煮、漿沱、藥浸、土埋處理後,也可以消除此種“火光”。相反,一向被妥善保藏的舊瓷,也會不失其嶄新的釉光。如某些從未啟封而保存至今的康、雍、乾三朝瓷器,一旦開箱其光澤依然爛燦如新。所以只憑“失亮”一點就作為歷史年久的證據是不可靠的。在觀察釉質時對於釉層的厚薄程度及縮釉、淌流狀態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窯瓷釉多有堆脂,定窯瓷釉多有淚痕,明、清脫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瑩似玉石,這些固然都是可貴的特徵。不過,後世仿品也能大體近似。所以我們還必須參照其它方面的特色,並注意器裡和口邊、底足等處。如康熙郎
窯紅釉有所謂“脫口垂足郎不流”的說法。這種瓷釉以深紅寶石釉為主,器物口邊的釉色較淺談,故稱為“脫口”,器底釉色濃豔,釉多厚聚,稱為“垂足”,釉雖垂流而不漫底,稱為“郎不流”。這種技術特徵正是郎窯紅最不易仿效之處。鑒別胎質主要是觀察底足。一般來說,元代瓷器底足多露胎而且胎質粗糙;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掛釉,清朝中葉以後則露胎者漸少。但無論任何時代器皿,在圈足的邊緣或口邊露胎之處,大都可以看出火化的特徵。如元代瓷胎多粗澀而泛火石紅色,明、清瓷器則比較潔白細膩,很少含有雜質,看不見火石紅色。這主要是原料本身品質改變的結果,以及製作方法和火候的不同所造成。從而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偽之間的一條分水嶺。總之,辨別胎釉既要用眼來辨其色澤、厚薄、片紋、氣泡,也要用手摩以別粗細,用指扣敲以察音響。必須耳、目,手三者並用。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
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這是因為當時採用瀝釉方法進行施釉的緣故。五代時的釉色為天青色。據傳說,五代後周柴世宗指雨過天晴的天空,對向他請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員說:“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欽定為天青色。這種釉釉色瑩潤,施釉較薄,青中閃著淡淡的藍色。宋代龍泉窯的梅子青釉。這是宋代龍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與高級翡翠媲美。釉層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開紋片,質瑩如玉,其色近似梅樹中生長著的“梅子”。明代永樂、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樂時期白釉最負盛名,釉質肥厚,潤如堆脂,純白似玉,釉面光淨晶瑩
;胎色純白,胎質細膩,並且有厚薄不均現象。如在強光下透視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種粉紅、肉紅或蝦紅色的傾向。這一特徵,是其它瓷器中所沒有的。明代宣德年間,與明永樂年間時間雖近,但瓷胎釉色卻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樂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時大件琢器底部多無釉,露胎處常有紅色點,俗稱“火石紅斑”,還有鐵銹斑點。清康熙、雍正時的仿宣德瓷器則無此特徵。清代康熙時瓷器的胎釉,胎色細白,胎質純淨,細膩堅硬,與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體最重。此外,這一時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兩種白釉,器內、口緣、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較稀薄,往往見有小縮釉現象;底部還現有坯胎中旋紋痕跡。器身施亮
青釉,其釉瑩潤光亮,胎釉結合極堅密。一件器皿施兩種釉,是清代康熙年間生產的瓷器的最大特點。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點,是我們鑒別古陶瓷的年代和窯口的可靠的依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