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張愛玲:媽媽吻過那麼多男人的胸膛,卻不曾吻過我的臉頰

文丨 國館

媽媽是為愛走天涯的人。 她的愛那麼多, 全分給了她的男人們, 絲毫都不曾給到過我。

——國館君按

張愛玲

來自國館

00:0023:53

張愛玲曾說:“女人這一輩子, 講的是男人, 念的是男人, 怨的是男人。 ”

張迷容易被迷惑, 以為傷張愛玲最深的都是男人。

其實, 傷她至深的, 一個是初戀胡蘭成, 另一個是她的媽媽黃逸梵。

張愛玲恨她媽媽到怎樣的程度呢?她媽媽臨終前, 希望能見上她最後一面。

她冷漠拒絕。

張愛玲的媽媽出生不凡。 祖父黃翼升是李鴻章的副手。 但她是姨太太生的遺腹子, 同時出生的還有龍鳳胎弟弟。 雖然生在豪門, 但童年不幸福, 致使她對親情很淡漠。

22歲時, 黃逸梵和張志沂結婚, 郎才女貌。 婚後生下張愛玲、張子靜一女一兒,

看起來很美滿。

但黃逸梵是新潮女性, 張志沂是舊式遺少。 婚後兩個人簡直是兩個世界的, 總是不斷爭吵。

婚姻生活不如意, 一氣之下, 不顧一雙兒女, 就攛掇小姑子一起出門遠行, 漂洋過海去求學。

李鴻章女兒菊耦與子女(張愛玲的父親與姑姑)

黃逸梵出國那一年,

張愛玲4歲, 一去四年。

育兒研究表明, 0-6歲是小孩的情感依戀期、人格初步形成期。 這個時候最需要父母的關注和陪伴。 張愛玲最需要的陪伴的時候, 黃逸梵並不在。

如果黃逸梵一直不在, 估計張愛玲對母親的態度, 也如對父親一般漠然。

可是, 她回來了, 就在張愛玲8歲時。

8歲是孩子剛剛對周圍事物有深刻記憶的時候, 黃逸梵回國的時間把握得剛剛好。 而且, 她還給女兒帶來一段短暫的快樂時光。

黃逸梵一回來, 就像一道陽光照進了張家。

原來打了過度嗎啡, 就快死了的張父決心痛改前非, 去醫院治療。

隨後, 一家搬到一所新的花園洋房裡。 家裡有狗, 有花, 有童話書。

家裡一切都是新的, 黃逸梵給小朋友小權利, 可以選擇牆壁該刷什麼顏色。

張愛玲想把牆壁粉刷成橙紅色, 媽媽告訴她:“背景不要塗紅色, 紅色太近在眼前, 沒有距離感。 ”

可是小女孩張愛玲還是樂呵呵地把房間塗成橙紅色, 不僅塗了自己的, 還塗了弟弟的。

張愛玲《私語》裡寫到自己喜歡橙紅色那種溫暖而親近的感覺。 就連藍椅配上舊的玫瑰紅地毯, 不搭調, 也覺得分外好看。

張愛玲從小審美天分極高, 很多文集均由自己配圖。

她當然知道這些大紅大紫的搭配不符合審美, 但只有這些溫暖、熱鬧的顏色可以表達這種久違的快樂。

張愛玲發表的小說中常常可見她自己繪製的插圖

海子有句詩這樣寫:“寫信給每一個愛我的人,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當年剛收穫這種久違幸福的小女孩張愛玲就是這樣。《私語》裡這樣記錄:

“我寫信給天津的一個玩伴,描寫我們的新屋,寫了三張信紙,還畫了圖樣。沒得到回信——那樣的粗俗的誇耀,任是誰也要討厭罷?”

她實在太享受這種有媽媽在、一家其樂融融的、溫暖而親近的感覺了。

兒時的張愛玲

黃逸梵是留過洋的新女性,特別愛看書,尤其喜歡上廁所時看書。

家裡訂《小說月報》,雜誌每月寄到了,便成了廁所讀物。

某天黃逸梵讀到老舍的《二馬》時,忍不住坐在抽水馬桶上,一面笑,一面讀出來。廁所門外的女兒,也禁不住咳咳咳地笑了起來。

就是那一瞬間,從小聚少離多的生疏母女有了心靈的共鳴。

張愛玲是一個蠻偏執又蠻專一的人。多年以後,看過老舍的其他作品,也承認老舍的《離婚》、《火車》都寫得比《二馬》好,但她偏偏就最喜歡老舍的《二馬》。

很明顯,她喜歡的不是老舍的《二馬》,而是因為媽媽讀過《二馬》。

張愛玲的媽媽不是傳統的賢妻良母,但是一個教育理念非常超前的媽媽。

今天我們流行親子共讀一本書,早在八九十年前,她就先實行了。

某天,張媽媽帶愛玲兩姐弟讀書,剛巧翻到書裡夾著一朵花,她便順勢給孩子們談起她的歷史。沒想到,愛玲聽著聽著竟然掉下淚來。

張媽媽敏感地察覺了愛玲的變化,對著弟弟說:“你看姐姐不是為了吃不到糖而哭的。”表揚她強烈的感知力和同理心。

結果,張愛玲被誇得高興了,眼淚就幹,還因此很不好意思。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是張愛玲寫給胡蘭成的告白,張愛玲一生最珍惜懂得。要愛她,必須先懂她。對於愛情如此,親情也一樣。

年少時眼淚一干會不好意思,也許是敏感的心思被媽媽懂得,太珍惜這種心有靈犀的感覺。怕自己破涕為笑,會辜負了媽媽的過譽。

太在意,就會小心翼翼。張愛玲很在意她媽媽的看法。

好景不長,張愛玲父母離婚。媽媽又漂洋過海去留學,留張愛玲姐弟跟父親生活。

等到張媽媽再回國,又十年八年過去了。

終有一晚,愛玲受不住父親和繼母的虐待,帶著瘧疾逃跑出來。

她那時帶著母親當年給她的溫暖和光亮,以為到了媽媽懷裡,日子就又會明朗起來。

只可惜,她母親冷冷地給她兩個選擇:一是拿著一小筆錢去讀書,二是嫁人。學霸張愛玲選了第一條路。

左為穿著繼母舊衣服的張愛玲

選擇讀書,沒有經濟來源,就得伸手向母親要錢。

張愛玲曾經坦言:“問母親要錢,起初是親切有味的事,因為我一直是用一種羅曼蒂克的愛來愛著我母親的。

可是後來,在她的窘境中三天兩天伸手問她拿錢,為她的脾氣磨難著,為自己的忘恩負義磨難著,那些瑣屑的難堪,一點點的毀了我的愛。”

當時戰爭爆發,上海物價飛漲,黃逸梵沒有收入,靠祖上遺產生活,又愛打牌。張愛玲問她拿錢,常常要忍受她陰陽怪氣的謾駡。

張愛玲在《私語》裡提到:“看得出母親是為我犧牲了許多,而且一直在懷疑著我是否值得這些犧牲。”“母親的家,不復是柔和的了。”“母親的錢無論如何我是要還的。”

有人說,愛的標準有很多個,花錢肯定是其中一條。如果一個人有一千萬,給你買9999玫瑰,另一個有十塊錢,給你9塊,那後一個人更愛你。

道理相似,張愛玲介意的怕不是媽媽給多少錢,而是她甘願付出的尺度。女兒要的不是錢,是媽媽給錢的爽快,是足夠的安全感。

1937年張愛玲畢業照

比起錢,更讓張愛玲心寒是媽媽不信任她。

張愛玲媽媽臨終時,希望她能去見上最後一面。她斷然拒絕,毫不留情。讓人匪夷所思。真是因為媽媽從前克扣她那點錢,怕不至於。

直到自傳體小說《小團圓》、《雷峰塔》、《易經》相繼面世,疑團總算解開。

三部小說各抖包袱,一起對讀才發現,故事原來是這樣的:

張愛玲在香港讀書時,她媽媽不管她暑假期間的食宿問題。愛玲體恤媽媽生活不易,把手頭的800元獎金上交。結果,媽媽轉頭就把女兒的獎金輸在牌桌上。

母親一面催促她親自前往老師住處道謝,另一面真當女兒洗澡時闖入浴室,檢查她是不是處女。

《易經》中,楊露(張母)說:“我知道你爸爸傷了你的心,可是你知道我不一樣。從你小時候,我就跟你講道理。”而琵琶(張愛玲)只是大喊:不!

琵琶的獨白卻是:爸爸沒傷過我的心,我從來沒有愛過他。還有沒有說出口的,可你不一樣。但你比他還過分。

比起不給錢,不被信任,才是張愛玲的致命點。

比起父親的漠然,母親曾經的愛和懂得如今變得信任全無,才是張愛玲無情的根源。

最無情的愛玲,其實最有情。只是被最在乎的人傷害過,就再也沒勇氣敞開心扉。

1966年的張愛玲

讓張愛玲心寒的還有媽媽撩漢大過天。

自傳性小說《小團圓》裡有這樣一幕場景:

蕊秋(張母)去看九莉(張愛玲),看了一會九莉就急著走了,因為要急著去見小男朋友。男朋友已經佔據了媽媽生活的重心,即便她去看女兒,也是心不在焉。

而蕊秋讓女兒陪她去海灘,如果突然從海水中冒出一個年輕人——小男朋友,媽媽會立刻讓女兒離開。

女兒免不了嫉恨這個年輕人搶走了媽媽,對他的描繪自然也就很主觀地成為:“半截身子像馬——不是人,屬於動物類;一撮黑頭發黏貼在眉心,有穢褻感。”

因為和媽媽纏在一起,這個情人在女兒眼裡怎麼都不對。

媽媽對親人理性,輪到戀愛這件事,又感性得近乎魯莽。她是為愛走天涯的人,可惜張愛玲分不到她的愛。

其實,張愛玲也嫉妒媽媽的美貌和魅力。

說實話,張愛玲媽媽確實是個美人。純種中國大家閨秀,卻像中德混血美女,大而深邃的眼睛、高挺的鼻樑、完美的身段。

黃逸梵

《小團圓》中還有不少情節無意間展露張媽媽的女性魅力。

小說中項八小姐能“釣”到了畢大使,多少是因為蕊秋(張母)約會太多,漏下了畢大使這個老情人,才讓項八有機可乘,弄假成真。

後來有人懷疑蕊秋是間諜,被迫從香港出走。畢大使到底不肯幫忙作證,因為太受刺激,他是為了她才追到香港,沒想到卻被另一個女人捉了去,她還是不愛他。九莉捕捉到了蕊秋的微表情,故作不在乎,歎息。

張愛玲曾經說:“一個有點姿色的女人,總愛在手裡抓幾個男人,不是為了愛,而是為了證明自己的魅力。“又說:“一個女人,再好的,得不到男人的愛,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

那時愛玲年方二十二,青春少女,還沒談過戀愛。看著老媽比自己還有魅力,天天撩帥哥。

她到底是嫉妒那些奪走媽媽關注力的帥哥,還是妒忌媽媽的魅力呢?也許都有吧。

穿大褂的張愛玲

張愛玲跟媽媽的關係非常特別,很在意,但又很隔閡。沒有安全感的母女關係讓張愛玲拒絕成為母親。

張愛玲兩度結婚,第一任丈夫是大家熟知的胡蘭成。兩人愛得死去活來,把張愛玲的子宮頸都折斷了,但沒留下愛情的結晶。

胡蘭成深知張愛玲恐嬰:“愛玲好像小孩,所以她不喜小孩,小狗小貓都不近,連對小天使她亦沒有好感。”到底知愛玲至深者,莫過於胡蘭成。

第二任是美籍左翼作家賴雅。張愛玲跟賴雅其實是奉子成婚,那一年張愛玲36歲,賴雅65歲。那一年,也是黃逸梵逝世前一年。

照說奉子成婚的套路,是為了孩子趕緊結婚。可是張愛玲是什麼人?她才不走尋常路。人家兩人商量好,一致認為,婚是要結的,孩子是要打掉的。

《小團圓》中映射過這一幕:

“生個小盛也好。”起初汝狄(賴雅)說,也有點遲疑。

九莉(張愛玲)笑道:“我不要。在最好的情形下也不想要——又有錢,又有可靠的人帶。”

打胎用的是藥流,下午下藥,晚上才完成。

“她可以感覺到腿上拖著根線頭,像炸彈的導線一樣。幾個鐘頭後還沒發作……

夜間她在浴室燈下看見抽水馬桶裡的男胎,在她驚恐的眼睛裡足有十時長,畢直的欹立在白磁壁上與水中,肌肉上抹上一層淡淡的血水,成為新刨的木頭的淡橙色。

凹處凝聚的鮮血勾劃出它的輪廓來,線條分明,一雙環眼大得不合比例,雙睛突出,抿著翅膀,是從前站在門頭上的木雕的鳥。

恐怖到幾點的一刹那間,她扳動機鈕。以為沖不下去,竟在波濤洶湧中消失了。”

看到這一幕,會覺得張愛玲是一個毫無母愛的人。

張愛玲《傾城之戀》中有個金句:“如果你認識過去的我,你就會原諒現在的我。”

是的,因為沒有得到飽滿的母愛,所以抗拒成為母親。

張愛玲,一到美國之後,就再也沒有回國。

後來寫自傳體小說《雷峰塔》、《易經》。上部女主角從父親的家逃到母親的家,下部披露了母親的種種劣跡,結尾卻讓小說裡的女主角重返上海。

原因很簡單,在香港那段時間裡,張愛玲與母親關係逐漸惡劣,反倒是八歲那年母親從國外回上海那一段,是她生命中最快樂的時光。

回首一生,那一段,還是生命的亮色。媽媽,還是她最在乎的人。

相傳得知母親去世消息後,張愛玲獨自面壁而哭,大病一場。

直到兩個月後,才有勇氣整理母親的遺物。母親為她留下一筆遺產。這讓她到美國後得以立足。有一次,一件小古董她就賣了860美元。

晚年時,鄰居發現張愛玲常常面壁而坐,不知道在說些什麼。起初以為她在念佛,可是細聽,又不是。

他禁不住問:“您需要幫助嗎?”張愛玲回過頭來,有些自嘲地說:“對不起!慢待您了,真有點不好意思!請您理解,我在與我的媽媽說話呢。來日,我一定會去找她賠罪的,請她為我留一條門縫!”

人之將至,其言也善。人之將至,都想回家。

張愛玲在《半生緣》裡借曼禎之口說:“世鈞,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世間的回不去,最遺憾的不是男女的錯過,錯過心愛的ta,還可能遇上更愛的ta,而是親情的錯過,只此一家,再無分店,並且過期不候。

直到我懂得了你,原諒了你,媽媽,你還願意為我留一條門縫嗎?

我們以為的大才女張愛玲,在媽媽那裡,也只是個索愛、要懂得的小女孩。

中間為張愛玲

張愛玲發表的小說中常常可見她自己繪製的插圖

海子有句詩這樣寫:“寫信給每一個愛我的人,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當年剛收穫這種久違幸福的小女孩張愛玲就是這樣。《私語》裡這樣記錄:

“我寫信給天津的一個玩伴,描寫我們的新屋,寫了三張信紙,還畫了圖樣。沒得到回信——那樣的粗俗的誇耀,任是誰也要討厭罷?”

她實在太享受這種有媽媽在、一家其樂融融的、溫暖而親近的感覺了。

兒時的張愛玲

黃逸梵是留過洋的新女性,特別愛看書,尤其喜歡上廁所時看書。

家裡訂《小說月報》,雜誌每月寄到了,便成了廁所讀物。

某天黃逸梵讀到老舍的《二馬》時,忍不住坐在抽水馬桶上,一面笑,一面讀出來。廁所門外的女兒,也禁不住咳咳咳地笑了起來。

就是那一瞬間,從小聚少離多的生疏母女有了心靈的共鳴。

張愛玲是一個蠻偏執又蠻專一的人。多年以後,看過老舍的其他作品,也承認老舍的《離婚》、《火車》都寫得比《二馬》好,但她偏偏就最喜歡老舍的《二馬》。

很明顯,她喜歡的不是老舍的《二馬》,而是因為媽媽讀過《二馬》。

張愛玲的媽媽不是傳統的賢妻良母,但是一個教育理念非常超前的媽媽。

今天我們流行親子共讀一本書,早在八九十年前,她就先實行了。

某天,張媽媽帶愛玲兩姐弟讀書,剛巧翻到書裡夾著一朵花,她便順勢給孩子們談起她的歷史。沒想到,愛玲聽著聽著竟然掉下淚來。

張媽媽敏感地察覺了愛玲的變化,對著弟弟說:“你看姐姐不是為了吃不到糖而哭的。”表揚她強烈的感知力和同理心。

結果,張愛玲被誇得高興了,眼淚就幹,還因此很不好意思。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是張愛玲寫給胡蘭成的告白,張愛玲一生最珍惜懂得。要愛她,必須先懂她。對於愛情如此,親情也一樣。

年少時眼淚一干會不好意思,也許是敏感的心思被媽媽懂得,太珍惜這種心有靈犀的感覺。怕自己破涕為笑,會辜負了媽媽的過譽。

太在意,就會小心翼翼。張愛玲很在意她媽媽的看法。

好景不長,張愛玲父母離婚。媽媽又漂洋過海去留學,留張愛玲姐弟跟父親生活。

等到張媽媽再回國,又十年八年過去了。

終有一晚,愛玲受不住父親和繼母的虐待,帶著瘧疾逃跑出來。

她那時帶著母親當年給她的溫暖和光亮,以為到了媽媽懷裡,日子就又會明朗起來。

只可惜,她母親冷冷地給她兩個選擇:一是拿著一小筆錢去讀書,二是嫁人。學霸張愛玲選了第一條路。

左為穿著繼母舊衣服的張愛玲

選擇讀書,沒有經濟來源,就得伸手向母親要錢。

張愛玲曾經坦言:“問母親要錢,起初是親切有味的事,因為我一直是用一種羅曼蒂克的愛來愛著我母親的。

可是後來,在她的窘境中三天兩天伸手問她拿錢,為她的脾氣磨難著,為自己的忘恩負義磨難著,那些瑣屑的難堪,一點點的毀了我的愛。”

當時戰爭爆發,上海物價飛漲,黃逸梵沒有收入,靠祖上遺產生活,又愛打牌。張愛玲問她拿錢,常常要忍受她陰陽怪氣的謾駡。

張愛玲在《私語》裡提到:“看得出母親是為我犧牲了許多,而且一直在懷疑著我是否值得這些犧牲。”“母親的家,不復是柔和的了。”“母親的錢無論如何我是要還的。”

有人說,愛的標準有很多個,花錢肯定是其中一條。如果一個人有一千萬,給你買9999玫瑰,另一個有十塊錢,給你9塊,那後一個人更愛你。

道理相似,張愛玲介意的怕不是媽媽給多少錢,而是她甘願付出的尺度。女兒要的不是錢,是媽媽給錢的爽快,是足夠的安全感。

1937年張愛玲畢業照

比起錢,更讓張愛玲心寒是媽媽不信任她。

張愛玲媽媽臨終時,希望她能去見上最後一面。她斷然拒絕,毫不留情。讓人匪夷所思。真是因為媽媽從前克扣她那點錢,怕不至於。

直到自傳體小說《小團圓》、《雷峰塔》、《易經》相繼面世,疑團總算解開。

三部小說各抖包袱,一起對讀才發現,故事原來是這樣的:

張愛玲在香港讀書時,她媽媽不管她暑假期間的食宿問題。愛玲體恤媽媽生活不易,把手頭的800元獎金上交。結果,媽媽轉頭就把女兒的獎金輸在牌桌上。

母親一面催促她親自前往老師住處道謝,另一面真當女兒洗澡時闖入浴室,檢查她是不是處女。

《易經》中,楊露(張母)說:“我知道你爸爸傷了你的心,可是你知道我不一樣。從你小時候,我就跟你講道理。”而琵琶(張愛玲)只是大喊:不!

琵琶的獨白卻是:爸爸沒傷過我的心,我從來沒有愛過他。還有沒有說出口的,可你不一樣。但你比他還過分。

比起不給錢,不被信任,才是張愛玲的致命點。

比起父親的漠然,母親曾經的愛和懂得如今變得信任全無,才是張愛玲無情的根源。

最無情的愛玲,其實最有情。只是被最在乎的人傷害過,就再也沒勇氣敞開心扉。

1966年的張愛玲

讓張愛玲心寒的還有媽媽撩漢大過天。

自傳性小說《小團圓》裡有這樣一幕場景:

蕊秋(張母)去看九莉(張愛玲),看了一會九莉就急著走了,因為要急著去見小男朋友。男朋友已經佔據了媽媽生活的重心,即便她去看女兒,也是心不在焉。

而蕊秋讓女兒陪她去海灘,如果突然從海水中冒出一個年輕人——小男朋友,媽媽會立刻讓女兒離開。

女兒免不了嫉恨這個年輕人搶走了媽媽,對他的描繪自然也就很主觀地成為:“半截身子像馬——不是人,屬於動物類;一撮黑頭發黏貼在眉心,有穢褻感。”

因為和媽媽纏在一起,這個情人在女兒眼裡怎麼都不對。

媽媽對親人理性,輪到戀愛這件事,又感性得近乎魯莽。她是為愛走天涯的人,可惜張愛玲分不到她的愛。

其實,張愛玲也嫉妒媽媽的美貌和魅力。

說實話,張愛玲媽媽確實是個美人。純種中國大家閨秀,卻像中德混血美女,大而深邃的眼睛、高挺的鼻樑、完美的身段。

黃逸梵

《小團圓》中還有不少情節無意間展露張媽媽的女性魅力。

小說中項八小姐能“釣”到了畢大使,多少是因為蕊秋(張母)約會太多,漏下了畢大使這個老情人,才讓項八有機可乘,弄假成真。

後來有人懷疑蕊秋是間諜,被迫從香港出走。畢大使到底不肯幫忙作證,因為太受刺激,他是為了她才追到香港,沒想到卻被另一個女人捉了去,她還是不愛他。九莉捕捉到了蕊秋的微表情,故作不在乎,歎息。

張愛玲曾經說:“一個有點姿色的女人,總愛在手裡抓幾個男人,不是為了愛,而是為了證明自己的魅力。“又說:“一個女人,再好的,得不到男人的愛,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

那時愛玲年方二十二,青春少女,還沒談過戀愛。看著老媽比自己還有魅力,天天撩帥哥。

她到底是嫉妒那些奪走媽媽關注力的帥哥,還是妒忌媽媽的魅力呢?也許都有吧。

穿大褂的張愛玲

張愛玲跟媽媽的關係非常特別,很在意,但又很隔閡。沒有安全感的母女關係讓張愛玲拒絕成為母親。

張愛玲兩度結婚,第一任丈夫是大家熟知的胡蘭成。兩人愛得死去活來,把張愛玲的子宮頸都折斷了,但沒留下愛情的結晶。

胡蘭成深知張愛玲恐嬰:“愛玲好像小孩,所以她不喜小孩,小狗小貓都不近,連對小天使她亦沒有好感。”到底知愛玲至深者,莫過於胡蘭成。

第二任是美籍左翼作家賴雅。張愛玲跟賴雅其實是奉子成婚,那一年張愛玲36歲,賴雅65歲。那一年,也是黃逸梵逝世前一年。

照說奉子成婚的套路,是為了孩子趕緊結婚。可是張愛玲是什麼人?她才不走尋常路。人家兩人商量好,一致認為,婚是要結的,孩子是要打掉的。

《小團圓》中映射過這一幕:

“生個小盛也好。”起初汝狄(賴雅)說,也有點遲疑。

九莉(張愛玲)笑道:“我不要。在最好的情形下也不想要——又有錢,又有可靠的人帶。”

打胎用的是藥流,下午下藥,晚上才完成。

“她可以感覺到腿上拖著根線頭,像炸彈的導線一樣。幾個鐘頭後還沒發作……

夜間她在浴室燈下看見抽水馬桶裡的男胎,在她驚恐的眼睛裡足有十時長,畢直的欹立在白磁壁上與水中,肌肉上抹上一層淡淡的血水,成為新刨的木頭的淡橙色。

凹處凝聚的鮮血勾劃出它的輪廓來,線條分明,一雙環眼大得不合比例,雙睛突出,抿著翅膀,是從前站在門頭上的木雕的鳥。

恐怖到幾點的一刹那間,她扳動機鈕。以為沖不下去,竟在波濤洶湧中消失了。”

看到這一幕,會覺得張愛玲是一個毫無母愛的人。

張愛玲《傾城之戀》中有個金句:“如果你認識過去的我,你就會原諒現在的我。”

是的,因為沒有得到飽滿的母愛,所以抗拒成為母親。

張愛玲,一到美國之後,就再也沒有回國。

後來寫自傳體小說《雷峰塔》、《易經》。上部女主角從父親的家逃到母親的家,下部披露了母親的種種劣跡,結尾卻讓小說裡的女主角重返上海。

原因很簡單,在香港那段時間裡,張愛玲與母親關係逐漸惡劣,反倒是八歲那年母親從國外回上海那一段,是她生命中最快樂的時光。

回首一生,那一段,還是生命的亮色。媽媽,還是她最在乎的人。

相傳得知母親去世消息後,張愛玲獨自面壁而哭,大病一場。

直到兩個月後,才有勇氣整理母親的遺物。母親為她留下一筆遺產。這讓她到美國後得以立足。有一次,一件小古董她就賣了860美元。

晚年時,鄰居發現張愛玲常常面壁而坐,不知道在說些什麼。起初以為她在念佛,可是細聽,又不是。

他禁不住問:“您需要幫助嗎?”張愛玲回過頭來,有些自嘲地說:“對不起!慢待您了,真有點不好意思!請您理解,我在與我的媽媽說話呢。來日,我一定會去找她賠罪的,請她為我留一條門縫!”

人之將至,其言也善。人之將至,都想回家。

張愛玲在《半生緣》裡借曼禎之口說:“世鈞,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世間的回不去,最遺憾的不是男女的錯過,錯過心愛的ta,還可能遇上更愛的ta,而是親情的錯過,只此一家,再無分店,並且過期不候。

直到我懂得了你,原諒了你,媽媽,你還願意為我留一條門縫嗎?

我們以為的大才女張愛玲,在媽媽那裡,也只是個索愛、要懂得的小女孩。

中間為張愛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