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月光下的基督教堂丨林春榮

月光下的基督教堂

文丨林春榮

1

在我很多文章裡, 對莆田人性格有過比較詳細、系統的解剖, 對莆田人的源流、原籍地、文化傳統、地域特點、方言、儒家思想的啟蒙與教育都有過文學的敘述,

因此在我的心中已深刻地烙印著莆田人特有的性格, 既有詩禮傳家、刻苦勤讀、科舉進仕、忠君報國的天下士子情懷, 也有敢為天下先、勇闖天下、寧折不彎、視死如歸的英雄情結。 同時, 也有海納百川、漂泊四方、包容萬象、天下為家的博大胸襟, 正是莆田人能在歷史的長河中, 不斷吮吸時代前進的動能, 不斷吸收新鮮的思想氧氣, 莆田人才會在每一個朝代的大海中, 以族群特質屹立在時代的潮頭, 為國家的前程鼓舞歡呼。

莆田在中華文明的進程中,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 遠遠也落後於北方, 也落後於相鄰的浙贛地區, 我們從來沒看見過春秋戰國璀璨的思想火花,

儒家、道家、法家, 五彩繽紛, 我們也沒有遇見秦統一中國華麗的詩篇, 《漢書》、《史記》不著一墨;兩漢三國, 無一入流;兩晉南北朝, 只有逃亡的足音始進入還叫作閩越的八閩大地;隋唐的文化火種才姍姍來遲, 點燃我先祖苦苦求索的前方。 從此, 莆田人開始築書堂, 誦儒學, 點燭磨墨, 以謙卑的姿態, 俯仰天地;以勤勉的心態, 日追夜趕;以敬仰的思想, 一遍遍地穿越時空, 無畏地連接了中原與莆陽的文明棧道。

當文化的濤聲剛剛響徹莆田大地, 莆田人就以飄蕩的思想啟開了一卷驚濤駭浪的海洋文化, 一個叫林默的莆田女人, 以立德行善、大愛無疆的悲憫情懷, 款款深情地走上大宋的文化舞臺, 從湄洲灣的一片浪花, 一圈又一圈逐漸地散開在東海。

在無邊無際的海洋, 有海的地方就有中國人, 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媽祖廟, 媽祖文化已溶入了無邊的海洋, 海洋文化已滲透媽祖文化, 莆田這個中華文化的後起之地, 已成為媽祖文化的發祥地, 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起點。 五千座向著海洋的媽祖廟, 晨鐘暮鼓中升騰著天地之間大愛的祈禱聲, 二億顆面向女神的信仰心靈, 暴風驟雨裡, 傳遞著人與人之間真善美的言行……

即使只是一介草民, 李富、鄭樵心系社稷, 各盡所能, 為一寸江山鞠躬盡瘁, 即使只是遠離廟堂, 居江湖之遠, 陳文龍、陳瓚慷慨赴死, 不惜一身正氣, 五馬分屍, 何懼血染山河!即使只是一方水土, 三萬莆陽兒女, 赤手空拳, 以吾血的鮮紅書寫天底下最慘烈的大年民俗,

血流有聲, 草木不存, 莆陽的天空穿越著骨斷血噴的餘音。 林兆恩, 以釋、儒、道“三一合教”的思想, 包容天下紛紜的聲音, 走在明朝的陽光裡, 以一個人的身影支撐起天下人的天空。

當我在夢鄉裡, 聽見木帆船上高聳的風帆, 從湄洲島出發駛向大海的空闊、渺茫、蒼涼, 遠方地平線上的陽光, 輕聲地壓住了重重的波濤。 當我在目光裡, 看見了從東山祖祠遠行的身影, 以虔誠的願望, 佈施著天下蒼生的安寧、平安、幸福, 天下一家, 一家天下, 燭光上每一聲禱告都是心靈之花怒放的聲音……

在明朝中葉的一縷月光裡, 我在一本厚厚的書籍上, 聽見了幾聲陌生的聲音, 這聲音是如此陌生, 它不是經佛的誦聲,

也不是儒學的朗誦, 也不是道家的呢喃。 這聲音又是如此熟悉, 如讚美的詩經, 輕靈、美妙、透明, 讓疲憊的心靈放下了疲憊, 讓沉重的心靈放下了沉重, 讓奔跑的心靈停止了奔跑, 靜止于一縷月光, 靜止於一本通徹心靈的《聖經》。

窗外, 月光寧靜、安謐、深邃。

2

《莆田縣誌》上有這麼一行文字描述天主教在莆田的開始。 明崇禎五年(西元1632年), 天主教已傳入莆田, 至是年有教徒107人。 這麼一行文字鐫刻在歷史上, 我深信不疑, 既然莆田人所具有的漂泊的性格, 包容天下, 創新思想, 在宋代極力推出媽祖文化, 在明後期已經是世界性的宗教文化, 是海洋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同時, 明朝中後期, 林龍江先生創立三一教也已風靡東南沿海, 並隨著福建人過唐山, 下南洋,傳播到臺灣、東南亞地區,也成為世界性的宗教之一。這個時候天主教開始出現在莆田,莆田人服從、篤信天主教,決不是什麼天大的事情。

明代,莆田的教育遙遙領先於沿海其他地區,不僅科舉文化獨領風騷,589名進士,數以萬計的舉人、貢生、太學生,組成莆陽特有的底蘊深厚的文化積澱。同時,由於明朝廷的海禁,束縛了沿海經濟的發展,特別嘉靖年間的倭寇之亂,徹底摧毀了莆田的民間經濟,但以海洋文化為核心的莆田性格,培育了莆田人勇闖天下、吸納異域思想的精神自信。因而,莆田就成為西方傳教士率先嚮往的傳播熱土。

在莆田這種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一個西方傳教士若隱若現的身影飄浮在八閩大地上,以獨有的執著、謙遜、淵博,一步步地打開了八閩的每一座城門,他就是艾儒略,這個精通中西文化的傳教士,以其不懈的努力傳播天主教,在西學東進過程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明天啟五年(西元1625年)的春天,艾儒略孤獨的背景沿著崎嶇的驛道從浙南緩緩地走進福建,走進閩江畔一個簡陋的教堂,那個細小的十字架並不醒目,簡單地懸掛在耶穌的頭頂上,幾縷暗淡的燭光照亮艾儒略有些激動的面孔上,他從那一張張虔誠、乾淨、純粹的臉龐上,從一雙雙純淨似泉水的眼睛上,他仿佛回到故鄉,回到教風濃厚的義大利。他心中知道,福建將是他靈魂的另一個故鄉,也是他信仰的原鄉,或許從這一刻起,他已把生命許給這塊山青水秀的八閩大地,許給一萬八千里之外的異鄉。的確,從西元1625年始,艾儒略先生的足跡遍佈八閩的每一寸土地,他那口並不標準的普通話,甚至還帶有一點點莆仙方言。

1626年的初夏,艾儒略慕名走進有著“文獻名邦”之美稱的莆田,那時候的莆田,仍是陽光嫵媚,清風徐徐,書院、書堂、祠堂,甚至宮廟、寺院,讀書的聲音此起彼伏。艾儒略這個精通中華文化的傳教士,隨鄉入俗,很快沉浸在莆田濃濃的文化氛圍中,他認真地帶著深刻的思考走進莆田一些文化發達的鄉鎮、村莊,他走進書聲朗朗的書院,用心傾聽深厚的中華文化所表達的包羅萬象、氣象萬千的內容。在那卷厚重的朱子理學中,他讀到是莆陽廣泛的、遍及城鄉的文化土壤,是每一個活潑可愛的書童身上所散發的濃厚的文化氣息。從那一天起,艾儒略心靈之河泛動著永遠的壺山蘭水,美麗的莆田、文化的莆田已然是艾儒略心中不能割裂的靈魂原鄉。

跌宕起伏的閩山閩水,氣勢磅礴的文化海洋,山海相連的萬千地理,艾儒略把他一生最寶貴的生命、才華,全都奉獻給他心中的第二個故鄉,他將心靈之中蘊藏的地理學、數學、天文學、醫學、繪畫及哲學、典章制度,毫無保留地傳播在八閩的每一座城市每一間書院。從1624年底,踏上了福州倉山碼頭的那一刻起,福建,這個對於他來說十分陌生的地名,就此成為他靈魂的故鄉,福州、泉州、莆田、南平、紹武……八閩的每一寸土地上都留下他勤勞而又純淨的足跡,或許在每一個霧靄縈繞的早晨,他站在一棵枝繁葉茂的榕樹下,聲情並茂地傳經佈道;或許在每一個燭火搖曳的夜晚,他會在一間簡樸的民居裡,為一個陌生的病人,去除痛苦……

在我尋找的一些歷史資料上,我發現艾儒略又一次走進莆陽城,在一個叫西湖寓所的地方,開始他努力的工作。一盞明亮的松油燈上,幾十張有些驚喜的面孔上,恭敬地聆聽艾儒略心中大海般廣闊的《聖經》。也許他的一個手勢,都在傳遞一種心靈的暗示,都在解讀一種命運的走向。也許他的一樣表情,都在顯示災難背後的欣喜,都在消除通向天空的阡陌上一處處的障礙與磨難。

在我尋找的一些莆陽名人的故居文物上,我隱約間看到艾儒略又一次走進他的朋友、晚明重臣朱繼祚的老家。壺公山下,溝渠如織,綠樹掩映,一個叫橫塘的村莊,一間寬敞的書院,艾儒略一會兒品茗聆聽,從朱繼祚淵博的儒學中去尋找一條中國化的文化之陌,一會兒又是起身長談,他心中的西歐、近代化的科學文學、宗教、西醫,他的一舉一動都在表達他對中西文化的深刻理解。

西元1649年,在福建傳經佈道二十五年之後,這個名聞天下的傳教士,這個拯救無數普通生命的醫學家,在逃亡、躲藏、饑餓、疾病交織的重壓下,最終未能挽救自己的生命,在南平山區一間簡樸的民房內,不安地閉上他藍色的有些憂鬱的雙眼……

3

農曆六月的莆陽仍有著絲絲的涼意,清澈的月光傾瀉而上,如水銀般深謐地佈滿高低錯落的屋脊,安然、靜謐、蒼闊,時光在我遙遠的眺望中,是天底下的芸芸眾生,是歲月河流中的悲歡離合,是夜幕裡的酸甜苦辣,是我漂泊的靈魂永遠無法抵達的彼岸,那一縷潔白的月光在我亮麗的詩行中蜿蜒前行的文字,是我滄桑的夢想永遠無法實現的前方,那一條洶湧澎湃的河岸邊,一道永恆佇立的背影。

我如約在月光的邊緣上,打開那本紙質有些泛黃的《聖經》,從扉頁上那行文字開始,讓我的心靈跟隨我的目光安靜地進入浩瀚而又深邃的內容,我仿佛看見有一條月光鋪就的思想阡陌,導引著我的靈魂在天堂與地獄之間尋找,在古老的歷史河床上跋山涉水,去叩問每一座文化之山的神祗,每一個神祗真、善、美的指示。在這浩如雲煙的神文化海洋裡,我的泅渡是淺薄的,為一個彼岸而奮鬥前行,而在我無邊無際的閱讀中,寬恕、救贖、禱告等心靈之語一遍遍地提醒我,一遍遍地導向著我心靈眺望的方向,前方苦海無邊,前方世事蒼茫……

正如《聖經》上那條灑滿月光的道路,從西方鋪向東方,從彼岸鋪向此岸。大約三百八十年前,我忽然看見那條寬闊的心靈道路上,那些服從讚美詩的身影,分明有著深刻的莆田印象,儘管太遙遠的時間模糊了我的尋找,那些人那些事卻是那樣真實地保存在莆田厚厚的歷史上。

清康熙年間(西元1662—1722年),湖南人陳先生在平海衛城西門外一裡,一個叫東美村的地方定居,他和他的兒孫們都是天主教徒,並在該村建湖南天主教堂,這是興化府第一座天主教堂。從此之後,莆田縣境內逐漸出現新的教堂。清道光十年(西元1830年),建謝厝堂。清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建平海堂。清道光二十六年(西元1846年),建南日堂。清道光二十九年(西元1849年),建涵江堂。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建莆田堂,在城內務巷,是莆田城第一座教堂。

天主教是莆田基督教一個教派,在我的那些文字中,天主教顯然是最早傳入莆田的,莆田基督教另一個重要教派是基督教新教。基督教新教是在鴉片戰爭前後傳入莆田,由於來莆田的時間或國家不同,分別有來自美國的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來自美國的中華聖公會,來自美國的中華基督教青年,這些基督教派傳出莆田的時間,也是在鴉片戰爭之後,是有共同的時代背景。基督教所有各種教會都信奉上帝,以耶穌為教主,以《聖經》為教條,就像一條大河上的不同重要支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基督教。

美以美會,也叫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是清道光二十七年(西元1847年)傳入中國。同治四年(西元1866年),莆田南日島草湖村有了第一座美以美會教堂,這個教堂能在遙遠的南日島上率先創建,是一個名叫林振珍的南日人,這個南日人不知是什麼歷史的原因,早在1862年的冬天,前往省城福州,在一座古老的教堂裡領洗,加入美以美會,成為莆田基督教史上第一個加入美以美會教徒,並接受《聖經》廣闊而又綿密的洗禮。一年之後,林振珍帶著《聖經》,帶著一個教徒的莊嚴與神聖,回到他的家鄉南日島,並在南日島上走村入戶,傳經佈道,把一部厚重的《聖經》輸入了那些耕海牧魚的漁民,單純而又熱烈的心靈之峪穀。

1865年,林振珍乘舟登岸,走入書香縈繞的興化府城,不遺餘力地佈道,或許那些低矮的民舍,寬敞的書院,人流洶湧的茶肆,偏僻安靜的老屋,都是林振珍誦經佈道的場所。從此之後,莆田美以美會迅速傳播開了,若干個牧區和教區相繼在莆陽大地上成立,那些建築風格獨特的、有著紅色的十字架的教堂,逐漸出現在莆田城鄉,一些十分偏僻的鄉村也有了富麗堂皇的教堂,做禮拜成為當時農村普遍的文化現象。

清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英籍傳教士宋恩來莆田傳道,這是中華聖公會進入莆田,這些在我們異教徒眼中的基督教派,分不出哪些不同,一樣的教堂,一樣做禮拜,一樣唱著讚美詩,他們的臉上同樣洋溢著《聖經》的神聖。那時候,大部分莆田人應該分不清美以美會與聖公會,但這並不妨礙聖公會的廣泛傳播。清光緒二年(西元1878年),英籍傳教士胡約翰、羅為霖來莆田傳教,也許這些不遠萬里來莆田傳教的教士,懷著《聖經》,懷著拯救人類靈魂的崇高理想,一踏上莆田這塊土地,就把莆田當作他們心靈的故鄉,一直虔誠地傳經佈道。

天主教、衛理公會、聖公會,這三種都是來自西方的基督教派,在莆田並不遼闊的土地上開始種植廣闊而又深邃的思想種子,那一座座屋架上醒目的紅十字架的教堂,在時間的經線上不斷呈現,不論沿海、平原、山區,教堂或已成為鄉村一道風格迥異的風景,成為一些教徒心靈棲息之地。莆田十字街的天主教堂,是天主教的最早教堂。莆田倉後路的基督教莆田教堂,是衛理公會的最重要的教堂。廣化寺邊的基督教城關教堂,是真耶穌會最重要的教堂。

4

鴉片戰爭後簽訂的《南京條約》所規定的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福建省打開了福州、廈門兩個港口,西方國家得於從這些港口進口茶葉、絲綢、瓷器。同時,一大批傳教士登岸啟程,開始其繁忙的佈道,福建正是西方傳教士非常活躍的地區,遍佈在山區、平原的教堂,已經用那一支支高聳入雲的紅十字架,證實了基督教在福建的廣泛傳播。

傳教士來莆田創建教堂,不僅傳播著那本厚厚的《聖經》,那些浩繁的讚美詩,而且也通過創辦教會醫院、學校、孤兒院,也傳播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西醫、教育,推動著莆田的慈善事業、教學事業、公益事業、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深深地影響了莆田幾代人,成為莆田近代化進程的重要推手。

蒲魯士,這是一個值得莆田人永遠記住的名字。我並不知道他的英文姓名,那一連串的英文字母早已讓我眼花繚亂,我只記得他的中文名字蒲魯士,還有他很中國化的號——叟堂。這個畢業于美國荷省衛斯理神學大學的道學博士,一生只在傳教和傳播文化,一生把自己的青春、才華,甚至生命都留給莆田,留給莆田的近代文化和莆田近代化的歷史進程。

清光緒十六年(西元1890年)的春天,二十六歲蒲魯士來到莆田,主持美以美教會。同年,創辦具有西方教育性質的福音書院。1898年,與培元書院合併,並改名為西學堂。1904年,又改名為“哲理中西學堂”,這就是莆田著名中學——哲理中學的前身。蒲魯士和他的夫人蒲星氏在莆期間致力於創辦各類學校,成為他們一生中最輝煌的事業。十年時間,蒲魯士傾其所有。在莆田創辦中學四所,完全小學八所,初級小學九十多所、幼稚園、托兒所、嬰兒園和兒童識字班等學前教育機構,幾乎遍及莆田主要城鎮和山區、沿海、平原鄉村。

我不知道蒲魯士為什麼帶著如此濃厚的感情,全力推動西式教育在莆田的普及,科學、民主、幾何、地理等許多莆田學子很陌生的課目卻能夠從小學開始,一直伴隨著他們從童年,穿過少年,走向青年。開啟民智,培育人才。或許是蒲魯士辦學的宗旨,從青中年最初萌芽的思想中灌輸西方教育的思維,為莆田培養近代科學人才。蒲魯士通過近代教育,提升了莆田人的科學知識水準,使莆田在近代教育上獨領風騷。

從1890年蒲魯士來莆創辦福音書院開始,直至1949年,莆田縣是福建省出國留學人數最多的一個縣,這些留學生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從科技、醫療等各個方面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著名半導體科學家、被譽為“中國太空半導體材料之母”的林蘭英,就是解放前莆田籍留學生的代表之一。在近代教育長河中,還有眾多優秀的科學家、醫學家得益于蒲魯士所推行的西式教育,使莆田這座以科舉揚名於天下的“文獻名邦”,繼續在現代科學領域領先於八閩各地。

作為西方教育培育出來的社會精英,蒲魯士以教育為先導,開創了社會風氣,他所創辦的近代醫療機構及醫療教育,也為莆田填補了這一空白。1890年,蒲魯士在涵江頂埔創辦興仁醫院,興仁醫院是涵江醫院的前身。1920年,在蒲魯士去世之後,他的夫人蒲星氏在黃石蒲嶺創辦仁濟醫院,同時,開設麻瘋院。蒲魯士夫婦一直關注社會弱勢群體,關心麻瘋患者。1906年在城郊安福、1894年在涵江鋪屋、1906年在黃石東井,創設三所莆田麻瘋院,這是莆田近代麻瘋病最好的醫療機構。

蒲魯士寬闊的心中一直波動著《聖經》上絲絲縷縷的月光,慈善與公益或許無時無刻盈動在他的靈魂之穀,他的《聖經》永遠注釋這些名詞。1896年,蒲魯士在涵江鋪尾創辦莆田第一家孤兒院,這座孤兒院幾經搬遷,不斷發展。于1916年,遷往黃石塘頭,成為當時規模最大的莆田縣福利院。1909年,蒲魯士、李長水等倡設戒煙社,協助地方官府推行禁煙,促進一些鴉片吸食者脫離苦海,重新返回社會。同時,蒲魯士倡設公德社,在各鄉設立分社,聯絡各鄉知名人士、社會賢達,調解“黑白旗”械鬥,讓清末民國初的民間大規模騷亂偃旗息鼓。

蒲魯士,這個手捧《聖經》的傳教士,從未停止過他對莆田近代化的推動。1893年,具有近代文化意義的羅文書局在莆田成立。1905年,美興印書局也開始印刷近代報紙和書籍。1896年,倡辦的涵江電報局開業,意味著莆田與全國各地的距離縮短了。1898年,創辦織布局。1913年,創辦一座麵粉廠。1915年,組織興善汽船公司,來往於城涵之間。1909年,開設義德美孚洋油棧。1912年,創設源豐亞細煤油棧……蒲魯士幾乎用近代的工業與商業開啟了莆田近代化的封面與扉頁,他的每一雙腳印在記錄著莆田近代化的進程。

1912年4月,蒲魯士組織莆仙教友107人,遠渡南洋,墾殖詩巫,這是莆田人下南洋的前奏,也啟動了莆田人浩浩蕩蕩的下南洋浪潮。從此以後,莆田人喜歡帶著漂泊的鄉愁,鹹澀的故土,甘甜的井水,和一口濃濃的莆仙方言,在異國他鄉勞動、生活,並把異鄉當作故鄉,逐漸地增加一個叫華僑的名詞,苦難與榮光的注釋……

5

蒲魯士是外籍傳教士來莆傳教,傳播西方文化的一個優秀的代表人物。在那個風雨如酶的年代,內憂外患的中國,人民過著艱辛的生活,愚昧的封建思想還禁錮著無數黎民的頭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裡,那些帶著《聖經》的傳教士,創建華麗的教堂,傳播著暖人心懷的教義,立即以暴風驟雨般的猛烈席捲著古老而又年輕的莆陽大地。

在這裡,不能不提一個叫雷騰的英國傳教士,這個不知從什麼時候踏上莆田土地的傳教士,卻以一個傳教士廣闊的胸襟贏得莆田人的歷史敬重。關於他的事蹟,我以時間為脈絡,記下他感人肺腑的文明之旅。

1896年,雷騰在莆田開設診所。

1897年,雷騰在莆田創辦興化雙鳳醫學校。

1899年,雷騰在莆田創辦史犖伯醫院。

1912年,史犖伯醫院改名為莆田聖路加醫院。

莆田聖路加醫院是一所綜合性醫院,是閩中具有最高醫療水準、享有盛譽的醫院。1915年聖路加醫院興辦看護學校,1918年創辦產科學校,這些後來改為福建婦幼學校的教育機構,為聖路加醫院培養婦護人才提供了教育基地,讓聖路加醫院永遠保存著懸壺濟世、醫者仁心的醫療精神,成為莆陽大地上一縷清澈、明亮、光輝的道德光芒。

夏天的陽光依然燦爛地照亮著聖路加醫院那座古色古香、風格獨特的婦產科大樓,這座結構嚴謹、走廊寬敞的三層磚木建築無疑是聖路加醫院一張寶貴的文化名片,也是莆陽城異常珍貴的建築名片,它存在於《聖經》上每一頁月光清麗的文字之上,也存在於莆田人美好的記憶之中。那些淺紅的磚牆依舊那麼完整地展示一座古老建築物的堅固,那些穿行的人影依舊繁忙地表達一座城市新鮮的哭聲和絡繹不絕的生命氣息,莆陽大地才能這樣生機盎然、氣勢磅礴。

1991年的整個冬天,我和一些同事在婦產科一間空敞的病房中守望著一份職業。幾乎每一個夜晚,我都會被一些此伏彼起的嬰兒哭聲驚醒,又是枕著那些親切、溫暖、感人的聲音入眠。那年冬天的溫馨如一縷月光靜靜停泊在我的心空,照亮我的詩行。而在1999年的春天,當我懷抱著剛剛出生的女兒,仔細地看著她稚嫩的小臉、緊閉的雙眼、蠕動的嘴唇,散發著乳香的體味,我深深地陶醉於生命的神奇、命運的饋贈、人世間難於選擇的緣分,人生中最美好的記憶,都在我此時的筆端潺潺流動……

穿行在莆陽城古老的街巷,躑躅在舊城區婉約的磚瓦之間,我還在那些優美的讚美詩裡散步,還在一些古舊的時光裡緬懷。衛理公會教堂,這座創建於1915年的大教堂,一直在我最後一段青春時光裡聳立,那花崗岩條石連綿而成的牆體,粗獷、堅固、整齊,以無以復加的重量,輕壓著每一天匆匆的步履。那寬敞的大教堂,高高的屋架,精美的窗櫺,淺淺的田廊,無邊無際的想像,鬱壓在這亮麗的屋穹,十字架上的耶穌,低垂著高貴的頭顱,依舊在思考每一條通向天堂的阡陌,夜晚將至,幾縷月光又會穿窗而過,我會迷茫,我會沉思。

如果說衛理公會教堂,既有中國宮殿式的古樸典雅,又有西方哥特式的雄偉壯觀,那麼倉後路的那邊,哲理鐘樓既有南方紅磚建築的特色,又有西方洋樓的風格。這幢始建於1899年的三層老式洋樓,是美以美會傳教士高哲理留給這座古城一份珍貴的聖誕禮物,騎樓式門道、平頂陽臺、哥特式門窗,占地面積394平方米,建築面積1182平方米,歷經110多年風雨滄桑,仍保持完整的建築形體。那種氣勢恢宏的紅磚建築,已然讓我的思緒一直在那寬敞的空間無拘無束地漫行。

在一個月光清澈的週末,我的記憶磁帶又在重播著一座座高聳著紅色十字架的教堂,從莆陽城到涵江城,從一個鄉鎮到另一個鄉鎮,從一個村莊到另一個村莊,數以百計的教堂,千篇一律用那些沉重的十字架,指引著心靈的方向,指引著人生美好的夢想,指引著天地之間的祈禱。在我一直重複的話語裡,書桌上那本打開的《聖經》上並不密集的禱語,或許已讓我的汗水有了明亮的歸宿,讓淚水有了停頓的空間,讓空白處有了思想起飛的跑道。

我還在想像二十六年前的那個夜晚,月光如瀉地流淌在涵江小城頂鋪巷邊一間寬敞的辦公室,一本《普希金詩選》,一疊空白的稿紙上,一支廉價的圓珠筆,我正在構思一首關於夢想的詩歌,久久舉不起那支輕盈的筆。一牆之隔,那座教堂上琴聲淺淺地響起優美的旋律,一支同樣優美的讚美詩,舒緩、深沉、安然地穿過天空,穿過整個夏天。那個端坐在鋼琴前的女孩,一襲白裙,襯托著她的背後,十字架、耶穌,還有飛翔的音符,她乳白的臉龐上那雙比月光更清澈的眼睛,輕盈、靜謐、淺笑……

-END-

△作者簡介:

林春榮,男,1967年4月出生,福建莆田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莆田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已在《人民文學》、《人民日報》、《詩刊》、《福建日報》等上百家刊物發表數千首(篇)詩歌散文作品,多首作品入選有關文集,有部分作品作為小學、中學語文教材。

已出版詩集《無痕的月光》、《中國故鄉》、《中國季節》、《春天的旋律》、《永遠的媽祖》、《中國以生命的名義》、《詩意中國》。

二十三次獲省級以上的文學獎或詩歌獎。現供職於莆田市荔城區委宣傳部。

===============================================

文章來源於“莆田作家”

投稿合作,請加Q:46673052

下南洋,傳播到臺灣、東南亞地區,也成為世界性的宗教之一。這個時候天主教開始出現在莆田,莆田人服從、篤信天主教,決不是什麼天大的事情。

明代,莆田的教育遙遙領先於沿海其他地區,不僅科舉文化獨領風騷,589名進士,數以萬計的舉人、貢生、太學生,組成莆陽特有的底蘊深厚的文化積澱。同時,由於明朝廷的海禁,束縛了沿海經濟的發展,特別嘉靖年間的倭寇之亂,徹底摧毀了莆田的民間經濟,但以海洋文化為核心的莆田性格,培育了莆田人勇闖天下、吸納異域思想的精神自信。因而,莆田就成為西方傳教士率先嚮往的傳播熱土。

在莆田這種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一個西方傳教士若隱若現的身影飄浮在八閩大地上,以獨有的執著、謙遜、淵博,一步步地打開了八閩的每一座城門,他就是艾儒略,這個精通中西文化的傳教士,以其不懈的努力傳播天主教,在西學東進過程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明天啟五年(西元1625年)的春天,艾儒略孤獨的背景沿著崎嶇的驛道從浙南緩緩地走進福建,走進閩江畔一個簡陋的教堂,那個細小的十字架並不醒目,簡單地懸掛在耶穌的頭頂上,幾縷暗淡的燭光照亮艾儒略有些激動的面孔上,他從那一張張虔誠、乾淨、純粹的臉龐上,從一雙雙純淨似泉水的眼睛上,他仿佛回到故鄉,回到教風濃厚的義大利。他心中知道,福建將是他靈魂的另一個故鄉,也是他信仰的原鄉,或許從這一刻起,他已把生命許給這塊山青水秀的八閩大地,許給一萬八千里之外的異鄉。的確,從西元1625年始,艾儒略先生的足跡遍佈八閩的每一寸土地,他那口並不標準的普通話,甚至還帶有一點點莆仙方言。

1626年的初夏,艾儒略慕名走進有著“文獻名邦”之美稱的莆田,那時候的莆田,仍是陽光嫵媚,清風徐徐,書院、書堂、祠堂,甚至宮廟、寺院,讀書的聲音此起彼伏。艾儒略這個精通中華文化的傳教士,隨鄉入俗,很快沉浸在莆田濃濃的文化氛圍中,他認真地帶著深刻的思考走進莆田一些文化發達的鄉鎮、村莊,他走進書聲朗朗的書院,用心傾聽深厚的中華文化所表達的包羅萬象、氣象萬千的內容。在那卷厚重的朱子理學中,他讀到是莆陽廣泛的、遍及城鄉的文化土壤,是每一個活潑可愛的書童身上所散發的濃厚的文化氣息。從那一天起,艾儒略心靈之河泛動著永遠的壺山蘭水,美麗的莆田、文化的莆田已然是艾儒略心中不能割裂的靈魂原鄉。

跌宕起伏的閩山閩水,氣勢磅礴的文化海洋,山海相連的萬千地理,艾儒略把他一生最寶貴的生命、才華,全都奉獻給他心中的第二個故鄉,他將心靈之中蘊藏的地理學、數學、天文學、醫學、繪畫及哲學、典章制度,毫無保留地傳播在八閩的每一座城市每一間書院。從1624年底,踏上了福州倉山碼頭的那一刻起,福建,這個對於他來說十分陌生的地名,就此成為他靈魂的故鄉,福州、泉州、莆田、南平、紹武……八閩的每一寸土地上都留下他勤勞而又純淨的足跡,或許在每一個霧靄縈繞的早晨,他站在一棵枝繁葉茂的榕樹下,聲情並茂地傳經佈道;或許在每一個燭火搖曳的夜晚,他會在一間簡樸的民居裡,為一個陌生的病人,去除痛苦……

在我尋找的一些歷史資料上,我發現艾儒略又一次走進莆陽城,在一個叫西湖寓所的地方,開始他努力的工作。一盞明亮的松油燈上,幾十張有些驚喜的面孔上,恭敬地聆聽艾儒略心中大海般廣闊的《聖經》。也許他的一個手勢,都在傳遞一種心靈的暗示,都在解讀一種命運的走向。也許他的一樣表情,都在顯示災難背後的欣喜,都在消除通向天空的阡陌上一處處的障礙與磨難。

在我尋找的一些莆陽名人的故居文物上,我隱約間看到艾儒略又一次走進他的朋友、晚明重臣朱繼祚的老家。壺公山下,溝渠如織,綠樹掩映,一個叫橫塘的村莊,一間寬敞的書院,艾儒略一會兒品茗聆聽,從朱繼祚淵博的儒學中去尋找一條中國化的文化之陌,一會兒又是起身長談,他心中的西歐、近代化的科學文學、宗教、西醫,他的一舉一動都在表達他對中西文化的深刻理解。

西元1649年,在福建傳經佈道二十五年之後,這個名聞天下的傳教士,這個拯救無數普通生命的醫學家,在逃亡、躲藏、饑餓、疾病交織的重壓下,最終未能挽救自己的生命,在南平山區一間簡樸的民房內,不安地閉上他藍色的有些憂鬱的雙眼……

3

農曆六月的莆陽仍有著絲絲的涼意,清澈的月光傾瀉而上,如水銀般深謐地佈滿高低錯落的屋脊,安然、靜謐、蒼闊,時光在我遙遠的眺望中,是天底下的芸芸眾生,是歲月河流中的悲歡離合,是夜幕裡的酸甜苦辣,是我漂泊的靈魂永遠無法抵達的彼岸,那一縷潔白的月光在我亮麗的詩行中蜿蜒前行的文字,是我滄桑的夢想永遠無法實現的前方,那一條洶湧澎湃的河岸邊,一道永恆佇立的背影。

我如約在月光的邊緣上,打開那本紙質有些泛黃的《聖經》,從扉頁上那行文字開始,讓我的心靈跟隨我的目光安靜地進入浩瀚而又深邃的內容,我仿佛看見有一條月光鋪就的思想阡陌,導引著我的靈魂在天堂與地獄之間尋找,在古老的歷史河床上跋山涉水,去叩問每一座文化之山的神祗,每一個神祗真、善、美的指示。在這浩如雲煙的神文化海洋裡,我的泅渡是淺薄的,為一個彼岸而奮鬥前行,而在我無邊無際的閱讀中,寬恕、救贖、禱告等心靈之語一遍遍地提醒我,一遍遍地導向著我心靈眺望的方向,前方苦海無邊,前方世事蒼茫……

正如《聖經》上那條灑滿月光的道路,從西方鋪向東方,從彼岸鋪向此岸。大約三百八十年前,我忽然看見那條寬闊的心靈道路上,那些服從讚美詩的身影,分明有著深刻的莆田印象,儘管太遙遠的時間模糊了我的尋找,那些人那些事卻是那樣真實地保存在莆田厚厚的歷史上。

清康熙年間(西元1662—1722年),湖南人陳先生在平海衛城西門外一裡,一個叫東美村的地方定居,他和他的兒孫們都是天主教徒,並在該村建湖南天主教堂,這是興化府第一座天主教堂。從此之後,莆田縣境內逐漸出現新的教堂。清道光十年(西元1830年),建謝厝堂。清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建平海堂。清道光二十六年(西元1846年),建南日堂。清道光二十九年(西元1849年),建涵江堂。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建莆田堂,在城內務巷,是莆田城第一座教堂。

天主教是莆田基督教一個教派,在我的那些文字中,天主教顯然是最早傳入莆田的,莆田基督教另一個重要教派是基督教新教。基督教新教是在鴉片戰爭前後傳入莆田,由於來莆田的時間或國家不同,分別有來自美國的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來自美國的中華聖公會,來自美國的中華基督教青年,這些基督教派傳出莆田的時間,也是在鴉片戰爭之後,是有共同的時代背景。基督教所有各種教會都信奉上帝,以耶穌為教主,以《聖經》為教條,就像一條大河上的不同重要支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基督教。

美以美會,也叫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是清道光二十七年(西元1847年)傳入中國。同治四年(西元1866年),莆田南日島草湖村有了第一座美以美會教堂,這個教堂能在遙遠的南日島上率先創建,是一個名叫林振珍的南日人,這個南日人不知是什麼歷史的原因,早在1862年的冬天,前往省城福州,在一座古老的教堂裡領洗,加入美以美會,成為莆田基督教史上第一個加入美以美會教徒,並接受《聖經》廣闊而又綿密的洗禮。一年之後,林振珍帶著《聖經》,帶著一個教徒的莊嚴與神聖,回到他的家鄉南日島,並在南日島上走村入戶,傳經佈道,把一部厚重的《聖經》輸入了那些耕海牧魚的漁民,單純而又熱烈的心靈之峪穀。

1865年,林振珍乘舟登岸,走入書香縈繞的興化府城,不遺餘力地佈道,或許那些低矮的民舍,寬敞的書院,人流洶湧的茶肆,偏僻安靜的老屋,都是林振珍誦經佈道的場所。從此之後,莆田美以美會迅速傳播開了,若干個牧區和教區相繼在莆陽大地上成立,那些建築風格獨特的、有著紅色的十字架的教堂,逐漸出現在莆田城鄉,一些十分偏僻的鄉村也有了富麗堂皇的教堂,做禮拜成為當時農村普遍的文化現象。

清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英籍傳教士宋恩來莆田傳道,這是中華聖公會進入莆田,這些在我們異教徒眼中的基督教派,分不出哪些不同,一樣的教堂,一樣做禮拜,一樣唱著讚美詩,他們的臉上同樣洋溢著《聖經》的神聖。那時候,大部分莆田人應該分不清美以美會與聖公會,但這並不妨礙聖公會的廣泛傳播。清光緒二年(西元1878年),英籍傳教士胡約翰、羅為霖來莆田傳教,也許這些不遠萬里來莆田傳教的教士,懷著《聖經》,懷著拯救人類靈魂的崇高理想,一踏上莆田這塊土地,就把莆田當作他們心靈的故鄉,一直虔誠地傳經佈道。

天主教、衛理公會、聖公會,這三種都是來自西方的基督教派,在莆田並不遼闊的土地上開始種植廣闊而又深邃的思想種子,那一座座屋架上醒目的紅十字架的教堂,在時間的經線上不斷呈現,不論沿海、平原、山區,教堂或已成為鄉村一道風格迥異的風景,成為一些教徒心靈棲息之地。莆田十字街的天主教堂,是天主教的最早教堂。莆田倉後路的基督教莆田教堂,是衛理公會的最重要的教堂。廣化寺邊的基督教城關教堂,是真耶穌會最重要的教堂。

4

鴉片戰爭後簽訂的《南京條約》所規定的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福建省打開了福州、廈門兩個港口,西方國家得於從這些港口進口茶葉、絲綢、瓷器。同時,一大批傳教士登岸啟程,開始其繁忙的佈道,福建正是西方傳教士非常活躍的地區,遍佈在山區、平原的教堂,已經用那一支支高聳入雲的紅十字架,證實了基督教在福建的廣泛傳播。

傳教士來莆田創建教堂,不僅傳播著那本厚厚的《聖經》,那些浩繁的讚美詩,而且也通過創辦教會醫院、學校、孤兒院,也傳播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西醫、教育,推動著莆田的慈善事業、教學事業、公益事業、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深深地影響了莆田幾代人,成為莆田近代化進程的重要推手。

蒲魯士,這是一個值得莆田人永遠記住的名字。我並不知道他的英文姓名,那一連串的英文字母早已讓我眼花繚亂,我只記得他的中文名字蒲魯士,還有他很中國化的號——叟堂。這個畢業于美國荷省衛斯理神學大學的道學博士,一生只在傳教和傳播文化,一生把自己的青春、才華,甚至生命都留給莆田,留給莆田的近代文化和莆田近代化的歷史進程。

清光緒十六年(西元1890年)的春天,二十六歲蒲魯士來到莆田,主持美以美教會。同年,創辦具有西方教育性質的福音書院。1898年,與培元書院合併,並改名為西學堂。1904年,又改名為“哲理中西學堂”,這就是莆田著名中學——哲理中學的前身。蒲魯士和他的夫人蒲星氏在莆期間致力於創辦各類學校,成為他們一生中最輝煌的事業。十年時間,蒲魯士傾其所有。在莆田創辦中學四所,完全小學八所,初級小學九十多所、幼稚園、托兒所、嬰兒園和兒童識字班等學前教育機構,幾乎遍及莆田主要城鎮和山區、沿海、平原鄉村。

我不知道蒲魯士為什麼帶著如此濃厚的感情,全力推動西式教育在莆田的普及,科學、民主、幾何、地理等許多莆田學子很陌生的課目卻能夠從小學開始,一直伴隨著他們從童年,穿過少年,走向青年。開啟民智,培育人才。或許是蒲魯士辦學的宗旨,從青中年最初萌芽的思想中灌輸西方教育的思維,為莆田培養近代科學人才。蒲魯士通過近代教育,提升了莆田人的科學知識水準,使莆田在近代教育上獨領風騷。

從1890年蒲魯士來莆創辦福音書院開始,直至1949年,莆田縣是福建省出國留學人數最多的一個縣,這些留學生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從科技、醫療等各個方面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著名半導體科學家、被譽為“中國太空半導體材料之母”的林蘭英,就是解放前莆田籍留學生的代表之一。在近代教育長河中,還有眾多優秀的科學家、醫學家得益于蒲魯士所推行的西式教育,使莆田這座以科舉揚名於天下的“文獻名邦”,繼續在現代科學領域領先於八閩各地。

作為西方教育培育出來的社會精英,蒲魯士以教育為先導,開創了社會風氣,他所創辦的近代醫療機構及醫療教育,也為莆田填補了這一空白。1890年,蒲魯士在涵江頂埔創辦興仁醫院,興仁醫院是涵江醫院的前身。1920年,在蒲魯士去世之後,他的夫人蒲星氏在黃石蒲嶺創辦仁濟醫院,同時,開設麻瘋院。蒲魯士夫婦一直關注社會弱勢群體,關心麻瘋患者。1906年在城郊安福、1894年在涵江鋪屋、1906年在黃石東井,創設三所莆田麻瘋院,這是莆田近代麻瘋病最好的醫療機構。

蒲魯士寬闊的心中一直波動著《聖經》上絲絲縷縷的月光,慈善與公益或許無時無刻盈動在他的靈魂之穀,他的《聖經》永遠注釋這些名詞。1896年,蒲魯士在涵江鋪尾創辦莆田第一家孤兒院,這座孤兒院幾經搬遷,不斷發展。于1916年,遷往黃石塘頭,成為當時規模最大的莆田縣福利院。1909年,蒲魯士、李長水等倡設戒煙社,協助地方官府推行禁煙,促進一些鴉片吸食者脫離苦海,重新返回社會。同時,蒲魯士倡設公德社,在各鄉設立分社,聯絡各鄉知名人士、社會賢達,調解“黑白旗”械鬥,讓清末民國初的民間大規模騷亂偃旗息鼓。

蒲魯士,這個手捧《聖經》的傳教士,從未停止過他對莆田近代化的推動。1893年,具有近代文化意義的羅文書局在莆田成立。1905年,美興印書局也開始印刷近代報紙和書籍。1896年,倡辦的涵江電報局開業,意味著莆田與全國各地的距離縮短了。1898年,創辦織布局。1913年,創辦一座麵粉廠。1915年,組織興善汽船公司,來往於城涵之間。1909年,開設義德美孚洋油棧。1912年,創設源豐亞細煤油棧……蒲魯士幾乎用近代的工業與商業開啟了莆田近代化的封面與扉頁,他的每一雙腳印在記錄著莆田近代化的進程。

1912年4月,蒲魯士組織莆仙教友107人,遠渡南洋,墾殖詩巫,這是莆田人下南洋的前奏,也啟動了莆田人浩浩蕩蕩的下南洋浪潮。從此以後,莆田人喜歡帶著漂泊的鄉愁,鹹澀的故土,甘甜的井水,和一口濃濃的莆仙方言,在異國他鄉勞動、生活,並把異鄉當作故鄉,逐漸地增加一個叫華僑的名詞,苦難與榮光的注釋……

5

蒲魯士是外籍傳教士來莆傳教,傳播西方文化的一個優秀的代表人物。在那個風雨如酶的年代,內憂外患的中國,人民過著艱辛的生活,愚昧的封建思想還禁錮著無數黎民的頭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裡,那些帶著《聖經》的傳教士,創建華麗的教堂,傳播著暖人心懷的教義,立即以暴風驟雨般的猛烈席捲著古老而又年輕的莆陽大地。

在這裡,不能不提一個叫雷騰的英國傳教士,這個不知從什麼時候踏上莆田土地的傳教士,卻以一個傳教士廣闊的胸襟贏得莆田人的歷史敬重。關於他的事蹟,我以時間為脈絡,記下他感人肺腑的文明之旅。

1896年,雷騰在莆田開設診所。

1897年,雷騰在莆田創辦興化雙鳳醫學校。

1899年,雷騰在莆田創辦史犖伯醫院。

1912年,史犖伯醫院改名為莆田聖路加醫院。

莆田聖路加醫院是一所綜合性醫院,是閩中具有最高醫療水準、享有盛譽的醫院。1915年聖路加醫院興辦看護學校,1918年創辦產科學校,這些後來改為福建婦幼學校的教育機構,為聖路加醫院培養婦護人才提供了教育基地,讓聖路加醫院永遠保存著懸壺濟世、醫者仁心的醫療精神,成為莆陽大地上一縷清澈、明亮、光輝的道德光芒。

夏天的陽光依然燦爛地照亮著聖路加醫院那座古色古香、風格獨特的婦產科大樓,這座結構嚴謹、走廊寬敞的三層磚木建築無疑是聖路加醫院一張寶貴的文化名片,也是莆陽城異常珍貴的建築名片,它存在於《聖經》上每一頁月光清麗的文字之上,也存在於莆田人美好的記憶之中。那些淺紅的磚牆依舊那麼完整地展示一座古老建築物的堅固,那些穿行的人影依舊繁忙地表達一座城市新鮮的哭聲和絡繹不絕的生命氣息,莆陽大地才能這樣生機盎然、氣勢磅礴。

1991年的整個冬天,我和一些同事在婦產科一間空敞的病房中守望著一份職業。幾乎每一個夜晚,我都會被一些此伏彼起的嬰兒哭聲驚醒,又是枕著那些親切、溫暖、感人的聲音入眠。那年冬天的溫馨如一縷月光靜靜停泊在我的心空,照亮我的詩行。而在1999年的春天,當我懷抱著剛剛出生的女兒,仔細地看著她稚嫩的小臉、緊閉的雙眼、蠕動的嘴唇,散發著乳香的體味,我深深地陶醉於生命的神奇、命運的饋贈、人世間難於選擇的緣分,人生中最美好的記憶,都在我此時的筆端潺潺流動……

穿行在莆陽城古老的街巷,躑躅在舊城區婉約的磚瓦之間,我還在那些優美的讚美詩裡散步,還在一些古舊的時光裡緬懷。衛理公會教堂,這座創建於1915年的大教堂,一直在我最後一段青春時光裡聳立,那花崗岩條石連綿而成的牆體,粗獷、堅固、整齊,以無以復加的重量,輕壓著每一天匆匆的步履。那寬敞的大教堂,高高的屋架,精美的窗櫺,淺淺的田廊,無邊無際的想像,鬱壓在這亮麗的屋穹,十字架上的耶穌,低垂著高貴的頭顱,依舊在思考每一條通向天堂的阡陌,夜晚將至,幾縷月光又會穿窗而過,我會迷茫,我會沉思。

如果說衛理公會教堂,既有中國宮殿式的古樸典雅,又有西方哥特式的雄偉壯觀,那麼倉後路的那邊,哲理鐘樓既有南方紅磚建築的特色,又有西方洋樓的風格。這幢始建於1899年的三層老式洋樓,是美以美會傳教士高哲理留給這座古城一份珍貴的聖誕禮物,騎樓式門道、平頂陽臺、哥特式門窗,占地面積394平方米,建築面積1182平方米,歷經110多年風雨滄桑,仍保持完整的建築形體。那種氣勢恢宏的紅磚建築,已然讓我的思緒一直在那寬敞的空間無拘無束地漫行。

在一個月光清澈的週末,我的記憶磁帶又在重播著一座座高聳著紅色十字架的教堂,從莆陽城到涵江城,從一個鄉鎮到另一個鄉鎮,從一個村莊到另一個村莊,數以百計的教堂,千篇一律用那些沉重的十字架,指引著心靈的方向,指引著人生美好的夢想,指引著天地之間的祈禱。在我一直重複的話語裡,書桌上那本打開的《聖經》上並不密集的禱語,或許已讓我的汗水有了明亮的歸宿,讓淚水有了停頓的空間,讓空白處有了思想起飛的跑道。

我還在想像二十六年前的那個夜晚,月光如瀉地流淌在涵江小城頂鋪巷邊一間寬敞的辦公室,一本《普希金詩選》,一疊空白的稿紙上,一支廉價的圓珠筆,我正在構思一首關於夢想的詩歌,久久舉不起那支輕盈的筆。一牆之隔,那座教堂上琴聲淺淺地響起優美的旋律,一支同樣優美的讚美詩,舒緩、深沉、安然地穿過天空,穿過整個夏天。那個端坐在鋼琴前的女孩,一襲白裙,襯托著她的背後,十字架、耶穌,還有飛翔的音符,她乳白的臉龐上那雙比月光更清澈的眼睛,輕盈、靜謐、淺笑……

-END-

△作者簡介:

林春榮,男,1967年4月出生,福建莆田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莆田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已在《人民文學》、《人民日報》、《詩刊》、《福建日報》等上百家刊物發表數千首(篇)詩歌散文作品,多首作品入選有關文集,有部分作品作為小學、中學語文教材。

已出版詩集《無痕的月光》、《中國故鄉》、《中國季節》、《春天的旋律》、《永遠的媽祖》、《中國以生命的名義》、《詩意中國》。

二十三次獲省級以上的文學獎或詩歌獎。現供職於莆田市荔城區委宣傳部。

===============================================

文章來源於“莆田作家”

投稿合作,請加Q:46673052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