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歷史樣本」90年代國企改革大潮下,揚子江船業的民營化

以史為鑒, 可以知興衰。 探索新一輪國有企業改革的實施路徑, 不可避免的會讓人回想起1999年的國企改革。

在當年的浪潮下, 一家從江蘇省江陰市走出的船企, 後來成為我國船舶工業民營船企的標杆, 也成為地方國企改革的一個著名樣本。 它, 就是揚子江船業集團公司。

揚子江船業的民營化到底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海外融資之路又有怎樣的艱辛, 我們不妨來讀下面一則報導。

揚子江船業集團公司的前身是揚子江船廠, 成立於1956年。 當時僅是個縣級船廠, 經歷了1999年改制重組、2007年新加坡上市、2010年臺灣上市,

躍身為中國造船業第一家海外上市的著名民營船企。

……

1997年, 當了12年副廠長的任元林終於“扶正”升為廠長, 隔年立刻遇上一道難題:亞洲金融風暴使本區域的造船業者面臨著幾乎是零訂單的局面。

私營化改革

眼看工廠活不下去, 任元林作出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向政府申請改制——把造船廠私營化, 邀請管理層和1000多名員工入股, 自己則把“所有花紅、薪水都投下去了”, 拿出40多萬元, 湊足2200萬元資本。

1999年12月22日, 由揚子江船廠改制而成的江蘇揚子江船廠有限公司正式掛牌。 揚子江船廠有限公司總股本為3573.3萬元, 其中國有股占30%, 職工持股占70%;2002年從政府手中回購30%股份, 2004年邀請外部投資者入股8000萬元, 成了中國第一家民營造船控股公司。

……

紅籌模式開啟

時逢國企改革的大潮, “民營化”成了大批江南企業的流行語。 當時全廠一共1000多名員工, 民營化的全部資金就來自這批老員工的積蓄。 由國企轉型成民企的最大好處是企業內部有了經營的原動力, 各種創新和改革開始自發地在企業內部孕育。

此後, 揚子江船廠調整市場戰略, 沖出亞洲走向歐美市場, 憑藉“優質”和“低價”兩條原則, 迅速拿到了多家國際大公司的訂單。

……

改制重組後的揚子江船廠, 2006年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淨利潤超過4億元, 發展勢頭很好, 但與中國造船業的爆發性發展相比, 企業自身積累資金的速度還是太慢。 為進一步增強企業實力, 迅速做大做強, 揚子江船廠選擇了開啟資本的“魔方”。

……

為破解快速發展帶來的資金瓶頸, 很多民營企業選擇了“紅籌模式”的海外上市之路, 即先在海外離岸金額中心註冊“殼”公司, 然後引入一筆“過橋”資本, 收購國內實體公司, 以“殼”公司名義實現國內公司間接上市。 “紅籌模式”的優點是市場成熟、透明, 路線清晰, 而且面向國際投資者,

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缺點是上市成本和維護費用都比較高。 此外, 語言和文化環境的差異也是權衡這一模式利弊的重要因素。

……

經過公司董事會批准, 按照國家有關政策, 揚子江船廠啟動了紅籌上市的進程, 剝離了與造船主業沒有直接關聯的四家子公司, 同時增加了對江蘇新揚子造船有限公司的投資比例, 形成了對新揚子造船的控股。

新加坡、臺灣兩地上市

2007年2月底, 揚子江船業向新加坡交易所正式遞交招股書。 經新加坡交易所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批准、發行定價後, 招股書最終定稿交付印刷, 一個快速發展、高速成長的造船企業展現在全球投資者面前。 2007年4月18日, “揚子江船業”在新加坡成功上市,

並於2008年1月被計入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

……

資本經營讓揚子江再次飛躍。 2010年9月8日, 江蘇揚子江船業集團所屬股票“揚子江船業”以臺灣存托憑證(TDR)的方式, 在臺灣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 揚子江船業由此成為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正式生效後登陸臺灣資本市場的第一家大陸企業, 也是第一家同時在新加坡和臺灣兩地掛牌上市的中國大陸企業。

……

部分段落,順序有調整,文字有刪節

部分段落,順序有調整,文字有刪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