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烏龍茶的製作工藝解讀:烏龍茶那麼香,你會造嗎?

前文我們觀點, 即《烏龍茶種類大盤點:這些茶如香水般的存在!》一文, 烏龍茶神奇而濃郁的茶香很有可能是糊裡糊塗, 烏烏龍龍的被碰撞出來的。

原本長在茶樹上的只是鮮綠色的葉片, 然而經過制茶師傅的巧手, 最終變成了“茶中香水”, 這過程發生了些什麼?那麼香是添加了什麼東西嗎?這一篇, 為大家講解“香高味濃”是怎樣造出來的。

據《福建安溪縣誌》記載, 烏龍茶由安溪勞動人民創制於1725-1735年, 出現在紅茶之後。 製作烏龍茶的工序多而複雜, 一環扣一環, 加工過程調控要求精細, 還需要熬夜。 一份高品質的烏龍茶, 是來之不易的。

其初制原理步驟如下:

鮮葉——曬青——涼青——做青(碰青/搖青+靜置)——殺青——揉撚——乾燥

這裡要注意的是, 烏龍茶有閩南、閩北、廣東、臺灣四大派別, 它們的制工原理都是一樣的, 但各地方的實際工序和描述可能會有所差異。

下面我們說一說每一步驟具體怎麼做, 為什麼要那樣做。

總之, 制烏龍茶有兩大目標——求香和求味, 且要在同一個流程當中完成, 這是一大挑戰。 許多時候, 香氣做好了, 但味不行;味道做好了, 香氣可能又差了;香與味很和諧的走在一起且走好確實是不容易的。

一、鮮葉

鮮葉這個環節, 一般指的是採摘鮮葉的意思。 既然采, 那摘不同的部位就有講究。 一般紅綠茶摘的越嫩的越值錢, 但青茶類卻不是如此, 如果沒有一定成熟度的原料, 那您還真做不出濃郁的烏龍茶香來。

圖為:烏龍茶的鮮葉原料要求較為成熟

那做烏龍茶要怎樣采呢?從芽頭往下數, 一般要摘到第三、四葉, 最理想的原料為芽頭停止生長後的對夾葉, 但兼顧采工能力, 規模生產的大多採摘標準要求一芽三四葉。 為何要摘這麼老?道理也很簡單, 茶香其實不是憑空而來, 需要有較多的前提物質——醚浸出物,

濃郁的茶香大多是由醚浸出物轉化而來的。

上圖表釋:醚浸出物指茶葉的內含物中, 能溶解於脂溶性有機溶劑醚(一般為乙醚)的物質。 它是一種混合物, 包括各種芳香物質、油脂、類脂、色素等。 這些物質, 或本身具有香氣, 如芳香油;或通過鮮葉加工過程的水解、氧化、醋化等作用, 能生成新的香氣成分,如油脂、胡蘿蔔素類等。

圖為:對夾成熟度的鮮葉原料

所以,為什麼你壓根喝不到單芽的烏龍茶,為什麼有時買粗一些的茶聞起來更香,答案便在於此。

二、曬青

在烏龍茶的加工裡面,需要把摘回來的茶青先曬一曬,白茶工藝當中又稱為日光萎凋,其實都一回事。簡單說就是利用太陽光線照射處理一下鮮葉,這樣做有很多好處。

圖為:正在曬青的單叢茶

一是利用太陽光中的紫外線提高酶的活性,為後面工序中茶葉內含物質的催化轉變創造更好的動力;二是利用太陽光的紅外線加熱鮮葉,促進鮮葉水分蒸發,改變細胞液濃度和增進胞膜透性,從而促使各種內含物質的有利轉化。主要有酯型兒茶素的減少、順-3-己烯醇的異構化、脂肪醇的氧化、氨基酸和總水溶性糖的增加等等,對應的效果便是茶葉的苦澀味減淡、青味減少、果香增加以及醇甜感的加強。

圖為:陽光太強烈時需要遮陰曬青

是不是只有烏龍茶才適合曬青呢?當然也不是,其它茶採用曬青工藝也同樣可以起到同等作用。要注意的是,曬得要有分寸,王漢生教授說:“陽光過於強熱時不曬,陽光較強時不久曬。”不能一下子曬紅曬死了。

三、涼青

曬完以後的茶青顏色已經發生改變,由一開始的鮮綠變得有點暗綠,芽稍的狀態也由最初的挺立變得垂勾起來。這個時候我們要把茶青收回到蔭涼的室內進行攤放涼青。

圖為:曬一定時間後鮮葉顏色變得暗綠亞光

涼青可以看作是萎凋的繼續,前一步驟的曬青是日光萎凋,而移至室內是自然萎凋。其所進行的生化物質的轉化還在繼續,只是強度相比曬陽光弱下許多。

圖為:涼青車間

涼青可以使曬青時冷熱不一的原料溫度均勻起來,統一降回室溫;也可以使葉片、葉脈和梗內的水分通過“走水”方式重新分佈均勻,這兩“均勻”便使得茶青的狀態變得更為一致,只有原料均勻,後期的加工才好控制,最終的茶味才會變的純正。

四、做青(碰青/搖青+靜置)

這是做烏龍茶最關鍵最神奇的一個步驟,做青做好了,香味都好了,做青做不好,香味都不好。我們可以這樣簡單理解,做便是做法的意思,青便是指茶青;也就是說,不管你用什麼做法,想辦法把茶青變出好的香味來。

圖為:滾筒式搖青機,把茶青置入籠內“滾青”

我們知道,烏龍茶是半發酵茶,這個發酵指的是茶多酚的氧化。正常情況下,茶多酚被儲存在細胞的液泡裡面,它沒辦法接觸到細胞外的氧氣。要使得其可以被氧化,那便需要破壞細胞結構,讓茶多酚能夠跟胞膜外的氧氣和氧化酶接觸,這樣才能達成氧化進程。

我們可以這樣簡單理解:半發酵(一定的轉化程度)意味著我們要破壞茶青細胞的一半(一定的比例)。

圖為:岩茶採用竹篩搖的做青方式

用什麼辦法來破壞茶青細胞呢?不同的烏龍茶差異亦較大,單叢用手“碰青”或“浪青”、岩茶用竹篩“搖青”、機器用搖籠則把茶青置入籠內“滾青”、實在沒辦法也可用竹籃或匾“拋青”。辦法有很多,但道理都一樣,就是通過讓茶青動起來,葉片與葉片之間相互摩擦碰撞,部分破壞細胞,從而促使氧化發酵的進行。

圖為:碰或搖完青後需要把茶青攤放在竹篩上靜置

一般碰或者搖時間不長,短就幾分鐘,長則半個鐘;但碰完或搖玩以後,細胞是被破壞一些了,但其物質轉化沒法在這麼短時間內充分完成,因此我們還需要給一定的時間讓茶青轉化到位。所以,做青的工藝,一般需要“做”和“靜置”配合起來。

圖為:“綠葉紅鑲邊”“三紅七綠”

做完一次再靜置一定時間(一般為一個半至兩個小時)被稱為“做一輪青”。整個做青過程,一輪的轉化是遠遠達不到“半發酵”、“三紅七綠”的要求的,一般需要五輪至六輪,才能有足夠好的香與味。這絕對是一個考驗人的過程,需要整夜通宵看茶做茶,稍微有點懶惰都不行,師傅哪個厲害,在這一步已見分曉。

五、殺青

當做青環節完成,茶青轉化到最理想的香氣和滋味的時候,我們當然希望它就保持此時此刻的狀態,不能讓它再生變化,因為再發酵下去,物極必反,香味就要開始變差了。

圖為:滾筒式烏龍茶殺青機

那怎麼辦,有什麼辦法可以把它固定下來嗎?答案就是——把它炒熟!這一步驟稱為殺青,原理是利用高溫鈍化茶青當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雖然茶多酚也可以跟氧氣直接發生自動氧化反應,但缺少了酶的催化,其變化速度已經由“兔子”變成了“蝸牛”,所以也就相當於終止了發酵。

圖為:岩茶的滾炒殺青

殺青很講究溫度與時間的組合,原則上要較快的把茶葉炒透,一般鍋炒溫度要求200℃-220℃,以短時高溫以悶為主的方式,才能保證殺青效果。在殺青的過程中,茶葉還發生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改變:

(1)苦澀味的酯型兒茶素明顯減少;

(2)鮮甜口感的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增加;

(3)青臭氣味大量揮發使花香得以顯露;

(4)葉綠素a脫鎂後茶青顏色變得暗綠。

在這一環節,經過殺青這麼一炒,烏龍茶變得更加完美了,最終良好的品質也就有保障了。熬的一夜,在炒完這一刻,師傅終於可以稍作歇息,但茶還沒最終做完...

六、揉撚/包揉

殺青完成的下一環節就是進行揉撚,由於烏龍茶大多采一芽三四葉較成熟的原料,很多時候趁熱揉,茶葉會更容易成條。揉撚機原理上是模仿人手搓揉的動作,可以讓茶葉慢慢卷緊成條索形,一般潮汕單叢和武夷岩茶採用揉撚的方式。

圖為:制條形茶的揉撚機

而包揉則是利用布塊先把茶葉包裹成球狀,接著把整個球放在平板機上滾、壓,然後再把茶團解塊打散,這個流程算包揉1次。每包揉一次,茶葉便會縮緊一點點,通過多次重複包揉,最終讓茶葉縮緊成顆粒形。安溪鐵觀音和臺灣的高山烏龍大多採用此做法,但又有區別,鐵觀音一個顆粒為一張葉片(幹茶挑了茶梗),而臺灣烏龍的一個顆粒則為連梗帶葉的一芽三四葉。

圖為:顆粒型烏龍茶的包揉操作

揉撚或包揉在原理上比較重要的一點,是通過揉撚擠壓力破壞細胞結構,從而促使細胞內外的物質相互混合接觸,以利於乾燥過程進一步引起協調和正常的化學變化,促進香味充分改善。

七、乾燥

乾燥是烏龍茶初制的最後一道工序。除了把茶葉的含水量降到5%以下以利於保存之外,主要還利用熱催化作用,增強茶湯甘醇度,以及提高茶葉的香氣。一般也分毛火和足火兩次乾燥,毛火溫度高,足火溫度低,具體方式可電焙也可炭焙。如今許多愛茶之人喜歡傳統的炭焙茶,感覺香韻更好一些。

圖為:烏龍茶的炭焙場景(本圖來自網路)

這一道工序完成以後,烏龍茶的初制已完成,毛茶就算是做好了,有些稍微挑揀一下就開始打包裝出售了,如清香單叢;但有些則還需要繼續進行焙火,挑揀、分級或拼配的精製工序才能上市,如武夷岩茶。

由以上工藝,我們大致可感受到,烏龍茶的加工是一個精細化調控的過程,促使內含物質的化學轉化。這過程,師傅顯得無比重要,利用好原料,在一環扣一環的步驟中,最終恰到好處的求得濃郁的香氣和甘醇的茶味。

我們如是說:烏龍茶怎造?天時、地利、人和也!

本文系閱茶出品,說茶網發佈,作者:魅味,部分圖由“車車”提供。

能生成新的香氣成分,如油脂、胡蘿蔔素類等。

圖為:對夾成熟度的鮮葉原料

所以,為什麼你壓根喝不到單芽的烏龍茶,為什麼有時買粗一些的茶聞起來更香,答案便在於此。

二、曬青

在烏龍茶的加工裡面,需要把摘回來的茶青先曬一曬,白茶工藝當中又稱為日光萎凋,其實都一回事。簡單說就是利用太陽光線照射處理一下鮮葉,這樣做有很多好處。

圖為:正在曬青的單叢茶

一是利用太陽光中的紫外線提高酶的活性,為後面工序中茶葉內含物質的催化轉變創造更好的動力;二是利用太陽光的紅外線加熱鮮葉,促進鮮葉水分蒸發,改變細胞液濃度和增進胞膜透性,從而促使各種內含物質的有利轉化。主要有酯型兒茶素的減少、順-3-己烯醇的異構化、脂肪醇的氧化、氨基酸和總水溶性糖的增加等等,對應的效果便是茶葉的苦澀味減淡、青味減少、果香增加以及醇甜感的加強。

圖為:陽光太強烈時需要遮陰曬青

是不是只有烏龍茶才適合曬青呢?當然也不是,其它茶採用曬青工藝也同樣可以起到同等作用。要注意的是,曬得要有分寸,王漢生教授說:“陽光過於強熱時不曬,陽光較強時不久曬。”不能一下子曬紅曬死了。

三、涼青

曬完以後的茶青顏色已經發生改變,由一開始的鮮綠變得有點暗綠,芽稍的狀態也由最初的挺立變得垂勾起來。這個時候我們要把茶青收回到蔭涼的室內進行攤放涼青。

圖為:曬一定時間後鮮葉顏色變得暗綠亞光

涼青可以看作是萎凋的繼續,前一步驟的曬青是日光萎凋,而移至室內是自然萎凋。其所進行的生化物質的轉化還在繼續,只是強度相比曬陽光弱下許多。

圖為:涼青車間

涼青可以使曬青時冷熱不一的原料溫度均勻起來,統一降回室溫;也可以使葉片、葉脈和梗內的水分通過“走水”方式重新分佈均勻,這兩“均勻”便使得茶青的狀態變得更為一致,只有原料均勻,後期的加工才好控制,最終的茶味才會變的純正。

四、做青(碰青/搖青+靜置)

這是做烏龍茶最關鍵最神奇的一個步驟,做青做好了,香味都好了,做青做不好,香味都不好。我們可以這樣簡單理解,做便是做法的意思,青便是指茶青;也就是說,不管你用什麼做法,想辦法把茶青變出好的香味來。

圖為:滾筒式搖青機,把茶青置入籠內“滾青”

我們知道,烏龍茶是半發酵茶,這個發酵指的是茶多酚的氧化。正常情況下,茶多酚被儲存在細胞的液泡裡面,它沒辦法接觸到細胞外的氧氣。要使得其可以被氧化,那便需要破壞細胞結構,讓茶多酚能夠跟胞膜外的氧氣和氧化酶接觸,這樣才能達成氧化進程。

我們可以這樣簡單理解:半發酵(一定的轉化程度)意味著我們要破壞茶青細胞的一半(一定的比例)。

圖為:岩茶採用竹篩搖的做青方式

用什麼辦法來破壞茶青細胞呢?不同的烏龍茶差異亦較大,單叢用手“碰青”或“浪青”、岩茶用竹篩“搖青”、機器用搖籠則把茶青置入籠內“滾青”、實在沒辦法也可用竹籃或匾“拋青”。辦法有很多,但道理都一樣,就是通過讓茶青動起來,葉片與葉片之間相互摩擦碰撞,部分破壞細胞,從而促使氧化發酵的進行。

圖為:碰或搖完青後需要把茶青攤放在竹篩上靜置

一般碰或者搖時間不長,短就幾分鐘,長則半個鐘;但碰完或搖玩以後,細胞是被破壞一些了,但其物質轉化沒法在這麼短時間內充分完成,因此我們還需要給一定的時間讓茶青轉化到位。所以,做青的工藝,一般需要“做”和“靜置”配合起來。

圖為:“綠葉紅鑲邊”“三紅七綠”

做完一次再靜置一定時間(一般為一個半至兩個小時)被稱為“做一輪青”。整個做青過程,一輪的轉化是遠遠達不到“半發酵”、“三紅七綠”的要求的,一般需要五輪至六輪,才能有足夠好的香與味。這絕對是一個考驗人的過程,需要整夜通宵看茶做茶,稍微有點懶惰都不行,師傅哪個厲害,在這一步已見分曉。

五、殺青

當做青環節完成,茶青轉化到最理想的香氣和滋味的時候,我們當然希望它就保持此時此刻的狀態,不能讓它再生變化,因為再發酵下去,物極必反,香味就要開始變差了。

圖為:滾筒式烏龍茶殺青機

那怎麼辦,有什麼辦法可以把它固定下來嗎?答案就是——把它炒熟!這一步驟稱為殺青,原理是利用高溫鈍化茶青當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雖然茶多酚也可以跟氧氣直接發生自動氧化反應,但缺少了酶的催化,其變化速度已經由“兔子”變成了“蝸牛”,所以也就相當於終止了發酵。

圖為:岩茶的滾炒殺青

殺青很講究溫度與時間的組合,原則上要較快的把茶葉炒透,一般鍋炒溫度要求200℃-220℃,以短時高溫以悶為主的方式,才能保證殺青效果。在殺青的過程中,茶葉還發生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改變:

(1)苦澀味的酯型兒茶素明顯減少;

(2)鮮甜口感的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增加;

(3)青臭氣味大量揮發使花香得以顯露;

(4)葉綠素a脫鎂後茶青顏色變得暗綠。

在這一環節,經過殺青這麼一炒,烏龍茶變得更加完美了,最終良好的品質也就有保障了。熬的一夜,在炒完這一刻,師傅終於可以稍作歇息,但茶還沒最終做完...

六、揉撚/包揉

殺青完成的下一環節就是進行揉撚,由於烏龍茶大多采一芽三四葉較成熟的原料,很多時候趁熱揉,茶葉會更容易成條。揉撚機原理上是模仿人手搓揉的動作,可以讓茶葉慢慢卷緊成條索形,一般潮汕單叢和武夷岩茶採用揉撚的方式。

圖為:制條形茶的揉撚機

而包揉則是利用布塊先把茶葉包裹成球狀,接著把整個球放在平板機上滾、壓,然後再把茶團解塊打散,這個流程算包揉1次。每包揉一次,茶葉便會縮緊一點點,通過多次重複包揉,最終讓茶葉縮緊成顆粒形。安溪鐵觀音和臺灣的高山烏龍大多採用此做法,但又有區別,鐵觀音一個顆粒為一張葉片(幹茶挑了茶梗),而臺灣烏龍的一個顆粒則為連梗帶葉的一芽三四葉。

圖為:顆粒型烏龍茶的包揉操作

揉撚或包揉在原理上比較重要的一點,是通過揉撚擠壓力破壞細胞結構,從而促使細胞內外的物質相互混合接觸,以利於乾燥過程進一步引起協調和正常的化學變化,促進香味充分改善。

七、乾燥

乾燥是烏龍茶初制的最後一道工序。除了把茶葉的含水量降到5%以下以利於保存之外,主要還利用熱催化作用,增強茶湯甘醇度,以及提高茶葉的香氣。一般也分毛火和足火兩次乾燥,毛火溫度高,足火溫度低,具體方式可電焙也可炭焙。如今許多愛茶之人喜歡傳統的炭焙茶,感覺香韻更好一些。

圖為:烏龍茶的炭焙場景(本圖來自網路)

這一道工序完成以後,烏龍茶的初制已完成,毛茶就算是做好了,有些稍微挑揀一下就開始打包裝出售了,如清香單叢;但有些則還需要繼續進行焙火,挑揀、分級或拼配的精製工序才能上市,如武夷岩茶。

由以上工藝,我們大致可感受到,烏龍茶的加工是一個精細化調控的過程,促使內含物質的化學轉化。這過程,師傅顯得無比重要,利用好原料,在一環扣一環的步驟中,最終恰到好處的求得濃郁的香氣和甘醇的茶味。

我們如是說:烏龍茶怎造?天時、地利、人和也!

本文系閱茶出品,說茶網發佈,作者:魅味,部分圖由“車車”提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