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張瑞敏自述:我的讀書方法

最近, 張瑞敏接受了《經濟觀察報》的採訪, 談了自己的讀書方法, 以及他主要讀哪方面的書。

首先, 張瑞敏說, 自己平均一周會看兩本書以上,

一年下來大概要看一百多本書。 這麼大量的閱讀, 張瑞敏有兩個方法。

其中一個方法是, 讀書要把自己放進去。 如果讀書不把自己放進去, 可能你讀了以後什麼都忘記了。 比如張瑞敏一開始讀的更多是管理學方面的, 後來包括讀哲學、古典文學, 都是把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擺進去。 他認為, 如果你讀書的時候不把自己擺進去, 可能你就讀不進去。

另一個方法也很有實操性, 那就是抓住20%的要點。 張瑞敏認為, 一般的書都是二八開, 20%是非常核心的東西, 80%是為了描述核心而產生的, 只要你抓住那20%的要點, 就抓住了這本書的核心意思。 所以張瑞敏讀書的時候, 都會先快速地把書流覽一遍, 找到有用的要點, 再集中仔細看。

在時間分配上, 張瑞敏是把各種零碎的時間都用來讀書, 他說自己現在讀書已經像吃飯睡覺一樣, 不看書會覺得少了什麼。 這麼多年累積下來, 讀書的量自然就比較大。

隨後, 張瑞敏說, 自己的閱讀是實用主義, 讀書都是為了管理。 在管理方面, 他主要讀兩類書, 一是中國傳統文化, 包括儒家和道家;還有一類就是國外的管理學思想。 在採訪中, 張瑞敏介紹了對自己很有影響的書和作家, 並且做了點評。

在中國傳統方面, 張瑞敏提到了儒家經典和《道德經》。 張瑞敏從管理的角度, 把儒家的“四書五經”提煉成四個字:“內聖外王”, 但在實踐中, 張瑞敏把順序改成“外王內聖”。 什麼意思呢?張瑞敏解釋說, 比如“外王”就是我定了創立世界名牌的目標,

再倒逼“內聖”, 也就是倒逼我的學習。 張瑞敏說, 傳統時代, 可能儒家文化更合適, 因為它體現了團隊精神;但在互聯網時代, 可能《道德經》更切合實際, 像“道法自然”、“無為無不為”這樣的道理, 對我們現在實際指導意義會更大。

在國外管理學方面, 張瑞敏說自己主要讀的是彼得·德魯克系列。 他認為所有的管理學方面的書, 沒有誰能像德魯克寫得這麼高明。 德魯克從來沒有直接說管理應該怎麼管, 而主要講“人”, 外部就是用戶, 內部就是員工;德魯克認為管理者並不是擁有下屬, 而是擁有成果。 這個思想跟一般的管理學完全不一樣。

在互聯網興起之後, 對張瑞敏影響最大的是凱文·凱利。 凱文·凱利的《失控》、《必然》給了張瑞敏很大的指導意義。

張瑞敏從凱文·凱利那裡明白了什麼是零距離, 什麼是去中心化, 最重要的是明白了什麼叫“自組織”。

此外, 張瑞敏說:在管理模式上對他影響最大的, 是牛津大學的丹娜·左哈爾。 中國企業家都應該讀一讀左哈爾寫過的《量子管理學》。 這本書通過量子管理學的概念, 一下子把經典管理學從理論上給推翻了, 如果說原來那套管理學全是牛頓思維, 現在必須是量子思維。

最後張瑞敏還推薦了兩本書, 一本是《有限與無限的遊戲》, 另一本是《大爆炸式創新》。 張瑞敏說, 他還讀了很多類似的書, 大體分類一下, 主要聚焦在改變觀念上, 這才是最重要的。

科技有溫度, 點擊下方, 關注「 酷玩兒 」帶您發現新奇、好玩的科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