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今天,話劇《張謇》和港閘甜蜜牽手!

5月10日下午, 南通藝術劇院和中共港閘區委宣傳部聯合出品話劇《張謇》簽約儀式在位於唐閘古鎮的1895文化創意產業園舉行。 南通藝術劇院院長盧曉華和中共港閘區委常委、宣傳部長謝小兵共同簽署了聯合出品協議。

聯合出品協定的簽署標誌著

備受人們關注與期待的國家藝術資金資助項目

話劇《張謇》正式進入宣傳和推廣階段

話劇《張謇》從1922年5月張謇70大壽, 壽星“失蹤”講起, 在6幕135分鐘的表演中, 濃縮了張謇教育、實業、公益的實踐和困難, 特別是一度欣欣向榮的大生紗廠面臨生死存亡時, 張謇的進退取捨和內心掙扎。 展示了動盪歲月裡, 一位理想主義者和“行動派”矢志不渝的救國夢, 以引發現代人對張謇和張謇精神的思考。

該劇由國家一級編劇、江蘇省文化廳劇碼工作室副主任羅周擔任編劇, 國家一級導演、江蘇省文化廳劇碼工作室主任李明華擔任總導演, 國家一級演員、第十七屆梅花獎得主康愛石飾演張謇。 出場人物30多個, 以南通藝術劇院話劇演員為主要班底。 將於今年6月12日在南通更俗劇院首演, 這也是我國首次將張謇這位偉大愛國者的事蹟搬上話劇舞臺。

重走張謇創業路

當天, 話劇的主創人員重走張謇創業路, 參觀大生紗廠、1895產業園等張謇創辦民族工業的歷史遺存建築群。

劇組成員在1895文創園合影留念

活動中,《張謇》劇組主創人員分享了他們的創作心得

康愛石——國家一級演員、話劇《張謇》主演

能夠飾演這樣一位中國近代史上的偉人,我感覺十分榮幸。張謇先生給一方百姓帶來的福祉不是一兩句話能說得清的,他先進的理念依然值得現在的企業家們學習借鑒。

在演張謇這個人物的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什麼叫“張謇精神”。身處亂世,他創業的時候可以說是舉步維艱,卻創造出了一座全國模範城市。我們應該把這個戲推出去,張謇不光是南通人的驕傲,應該是中國人的驕傲。

李明華_國家一級導演、話劇《張謇》導演

今天重走張謇創業路時候,我浮想聯翩。張謇的實業報國夢的起點是在港閘,今天能帶著全劇主創人員到港閘來,在大生產業的發源地走一走,我覺得是對《張謇》這部劇最好的支持,也是對張謇先生最好的緬懷、致敬。

張謇先生在他實業報國的經歷中,體現出來的民族擔當與家國情懷是當下社會最需要喚起的精神,這部戲的創排是具有現實價值的。作為戲劇工作者,我內心裡一直期待著能將張謇的故事搬上舞臺,這次我有幸擔任話劇《張謇》的導演,內心既是感動,又深感責任重大。

張謇先生的實業成果蔚為壯觀,他的心路歷程也是複雜曲折的,要在一兩個小時內將張謇的內心世界展現出來是很有挑戰性的。我們在充分尊重歷史的前提下進行藝術化的處理,截取了最能觸發心靈的片段,用時空交錯的舞臺語言將張謇的心理軌跡完整地呈現給觀眾,讓觀眾看到一個有血有肉的“可觸摸”的張謇。可以說,這個戲是凝聚了創作者心靈感知和情感溫度,我相信觀眾也能感受到這份誠意。

活動中,主創人員還跟南通市文廣新局副局長王霞和徐仁祥、賈濤根、張廷棲等專家進行了深入交流,聆聽張謇創辦實業的初衷,共同追尋張謇實業救國的足跡和家國情懷,為話劇《張謇》的成功上演汲取創作靈感和力量。

張謇&港閘

一個人締造了一座城

“一個人辦一縣事,要有一省的眼光;辦一省事,要有一國的眼光;辦一國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張謇

發端于唐閘、建于張謇故里的大生三廠。如今,廠門外的河已成馬路,但高高的鐘樓仍見證著近一個世紀以來的變遷。

世界地圖上,沒有南通,卻有“唐家閘”

20世紀初發行的一種世界地圖上,中國的許多大城市都沒有標出,南通方位卻赫然印著“唐家閘”三個字。一個彈丸小鎮進入世界視野,這不僅在當時的中國是惟一的,就是在世界上,當時也只有美國的黃石公園得到過這一殊榮。

如果不是狀元張謇最早選中這塊地方開工廠,小小的唐家閘也許不會進入歷史。

唐家閘,更早叫唐家壩,後來叫唐閘,離南通城6公里,周圍一馬平川,盛產棉花,到處是棉田,周邊農家世世代代有紡紗織布的傳統,水路也十分便利。但張謇1896年在這裡買地時,唐閘還很荒涼,地價很低。他花了1250兩銀子,就在唐閘的陶朱壩一帶買下約68畝地,之後又先後6次買下了140多畝。二十多年後,唐閘變成了一個繁華的工業城鎮。《南通縣圖志》記載:1920年,唐閘人口近萬戶,接近5萬人,通揚運河沿岸工廠林立,商業發達。老南通也形成了“一城三鎮”的新格局:城區是政治、商業和文化教育中心;天生港是港口和動力中心;狼山是風景區;唐閘是工業中心,是南通發展的“發動機”。

(學生在南通紡織專門學校實習)

(該校位於唐閘,被譽為近代中國紡織工程師的搖籃)

1922年,日本作家鶴見佑輔來南通時發現,“從碼頭到市內幾十里間都是鋪設碎石式的完善的道路,僅從這件小事,也可以窺見張謇經營管理城市的非凡本領。”中國科學社在南通舉行年會,梁啟超等到會,稱之為“中國最進步的城市”。日本的內山完造稱南通是一個“理想的文化城市”,當代城建學家吳良鏞更驚歎為“近代中國第一城”。

待話劇《張謇》上演後咱一起去看吧~

編輯:港宣

活動中,《張謇》劇組主創人員分享了他們的創作心得

康愛石——國家一級演員、話劇《張謇》主演

能夠飾演這樣一位中國近代史上的偉人,我感覺十分榮幸。張謇先生給一方百姓帶來的福祉不是一兩句話能說得清的,他先進的理念依然值得現在的企業家們學習借鑒。

在演張謇這個人物的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什麼叫“張謇精神”。身處亂世,他創業的時候可以說是舉步維艱,卻創造出了一座全國模範城市。我們應該把這個戲推出去,張謇不光是南通人的驕傲,應該是中國人的驕傲。

李明華_國家一級導演、話劇《張謇》導演

今天重走張謇創業路時候,我浮想聯翩。張謇的實業報國夢的起點是在港閘,今天能帶著全劇主創人員到港閘來,在大生產業的發源地走一走,我覺得是對《張謇》這部劇最好的支持,也是對張謇先生最好的緬懷、致敬。

張謇先生在他實業報國的經歷中,體現出來的民族擔當與家國情懷是當下社會最需要喚起的精神,這部戲的創排是具有現實價值的。作為戲劇工作者,我內心裡一直期待著能將張謇的故事搬上舞臺,這次我有幸擔任話劇《張謇》的導演,內心既是感動,又深感責任重大。

張謇先生的實業成果蔚為壯觀,他的心路歷程也是複雜曲折的,要在一兩個小時內將張謇的內心世界展現出來是很有挑戰性的。我們在充分尊重歷史的前提下進行藝術化的處理,截取了最能觸發心靈的片段,用時空交錯的舞臺語言將張謇的心理軌跡完整地呈現給觀眾,讓觀眾看到一個有血有肉的“可觸摸”的張謇。可以說,這個戲是凝聚了創作者心靈感知和情感溫度,我相信觀眾也能感受到這份誠意。

活動中,主創人員還跟南通市文廣新局副局長王霞和徐仁祥、賈濤根、張廷棲等專家進行了深入交流,聆聽張謇創辦實業的初衷,共同追尋張謇實業救國的足跡和家國情懷,為話劇《張謇》的成功上演汲取創作靈感和力量。

張謇&港閘

一個人締造了一座城

“一個人辦一縣事,要有一省的眼光;辦一省事,要有一國的眼光;辦一國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張謇

發端于唐閘、建于張謇故里的大生三廠。如今,廠門外的河已成馬路,但高高的鐘樓仍見證著近一個世紀以來的變遷。

世界地圖上,沒有南通,卻有“唐家閘”

20世紀初發行的一種世界地圖上,中國的許多大城市都沒有標出,南通方位卻赫然印著“唐家閘”三個字。一個彈丸小鎮進入世界視野,這不僅在當時的中國是惟一的,就是在世界上,當時也只有美國的黃石公園得到過這一殊榮。

如果不是狀元張謇最早選中這塊地方開工廠,小小的唐家閘也許不會進入歷史。

唐家閘,更早叫唐家壩,後來叫唐閘,離南通城6公里,周圍一馬平川,盛產棉花,到處是棉田,周邊農家世世代代有紡紗織布的傳統,水路也十分便利。但張謇1896年在這裡買地時,唐閘還很荒涼,地價很低。他花了1250兩銀子,就在唐閘的陶朱壩一帶買下約68畝地,之後又先後6次買下了140多畝。二十多年後,唐閘變成了一個繁華的工業城鎮。《南通縣圖志》記載:1920年,唐閘人口近萬戶,接近5萬人,通揚運河沿岸工廠林立,商業發達。老南通也形成了“一城三鎮”的新格局:城區是政治、商業和文化教育中心;天生港是港口和動力中心;狼山是風景區;唐閘是工業中心,是南通發展的“發動機”。

(學生在南通紡織專門學校實習)

(該校位於唐閘,被譽為近代中國紡織工程師的搖籃)

1922年,日本作家鶴見佑輔來南通時發現,“從碼頭到市內幾十里間都是鋪設碎石式的完善的道路,僅從這件小事,也可以窺見張謇經營管理城市的非凡本領。”中國科學社在南通舉行年會,梁啟超等到會,稱之為“中國最進步的城市”。日本的內山完造稱南通是一個“理想的文化城市”,當代城建學家吳良鏞更驚歎為“近代中國第一城”。

待話劇《張謇》上演後咱一起去看吧~

編輯:港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